《Half-Life: Alyx》誕生,G胖在VR上的野心又前進了一步
早在2017年,V社就透露將推出3款“完整的”VR遊戲,如今,當年的諾言終於開始兌現。而從近幾年V社在VR上的動作來看,可謂步步為營,野心也早已顯露無疑。
如今,《Half-Life:Alyx》的出現已經引起核心玩家的討論,部分玩家對V社為何不在PC或者主機平臺推出《Half-Life》第三部,而是選擇玩家基礎“少得可憐”的VR領域提出疑問。
就此問題,V社方面給出的答覆是“推出《半條命3》的壓力會比較大,首先會提高大家對於它的期待,而最終能否有好的表現目前並不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VR模式下可以達到一個好的表現。”
這句回答,可以從中看出V社對未來的佈局有著清晰的思路:在PC、主機市場的FPS品類中有《無主之地3》、《使命召喚》系列等高質量3A大作的前提下,《半條命3》要做出令玩家“眼前一亮”的元素是一項頗有難度的事情。而且時隔16年的續作,當年的老玩家早已物是人非。反觀VR領域,3A遊戲在VR領域的“空缺”,不論是從話題性還是市場的可挖掘性來看都更有利,而且先推出VR版不失為一種盤活“半條命”IP的有效計策。
《Half-Life》與Steam的發家史
1998年,當首代《Half-Life》面世時,就引發了玩家圈的轟動。因為,《Half-Life》突破了過往《德軍總部》、《雷神之錘》等FPS只能“突突突”射擊的桎梏,首次將敘事劇情與FPS進行融合。在此之後,由《Half-Life》引擎改編的衍生《傳送門》,《軍團要塞》以及《CS》等高質量產品,也從側面反映了其神一樣的地位。
把時間點撥到2004年,彼時V社宣佈《Half-Life 2》正式發售,這則訊息對於玩家而言可謂是“喜憂參半”。喜的是,玩家可以體驗到這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FPS遊戲。憂的是,V社將《Half-Life 2》與Steam捆綁,不下載安裝註冊賬號,就不能玩新作,這套做法讓當時的玩家對V社“咬牙切齒”。
好在,憑藉《Half-Life 2》的高質量,玩家終於“妥協”了。這也使得V社在Steam中聚攏了首批使用者,據統計,2004年Steam依靠《Half-Life 2》獲得了大約160萬的註冊使用者。
隨著Steam量級的累加,無論開發商發行商規模大小,都要預設把Steam當成首選的分發平臺,有使用者才有轉換為銷量的可能。當越來越多優質的3A大作入駐到Steam平臺時,G胖也認識到自家產品或許不錯,但相較而言,並不能與其他廠商拉開明顯的差距。
因此,G胖也在悄然轉移Steam“戰略重心”。
希望復刻《Half-Life》奇蹟的V社
近日,V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Valve在過去9年中一直都在開發遊戲,只不過沒有上線,因此大家可能也並不清楚。我們在開發Source 2引擎的同時也在嘗試各種不同型別的遊戲。而之後又會發現,我們想做更有趣的,具有里程碑式的遊戲。”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從V社整個的發展歷程來看,今天《Half-Life:Alyx》出現的意義,與當初《Half-Life2》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1)“前人種樹”
當初,《Half-Life2》之所以能吸引玩家圈層的關注,其中的關鍵在於初代《Half-Life》的高質量得到了玩家的認可。得益於《Half-Life》IP的加持,《Half-Life:Alyx》同樣在社交渠道引起熱議。
但不同的是,在VR遊戲方面,V社此前就種下了一個“大樹”——《The Lab》。
《The Lab》幾乎是VR玩家的入門之作,業內公認的最佳VR作品之一。雖然是一款小而美的產品,但《The Lab》可以看作是Valve在VR上的一顆種子,它結合V社對理解VR機制做出的努力,及整個行業當時對VR機制所作出的各種有趣探索。
《The Lab》在Steamspy上的下載資料100萬-200萬之間(僅供參考)
在今天,這顆“種子”已經成長起來,積累了大量口碑。而Valve對於其自身推出的作品的定義,也不僅僅是一款高質量的遊戲,而是經過諸多探索之後,能給人帶來啟發的“標杆性”作品,正如《半條命》第一部所帶來的意義一樣。
2)突破性
雖然是一款時隔16年的老IP,但當《Half-Life: Alyx》宣傳片出現時還是掀起了熱議——V社真的不會數3。
在YouTube和Twitter上,《Half-Life:Alyx》的預告片在釋出後的24小時內就獲得了超過1000萬的點選量,評論數量達到數十萬條,Reddit上的帖子湧現出成千上萬條附加評論。
《Half-Life: Alyx》或許也如當初《Half-Life》將FPS品類進行革新一樣,拔高了VR遊戲整體品質的天花板,而V社也表示,這款遊戲的初衷就是為了對VR的探索。
“我們覺得Valve可以做到並承擔起製作3A VR大作的責任,因此把它當作一個長期戰略目標。”
在這短短兩分鐘的宣傳視訊中,V社展現出了其在VR領域的“肌肉”。
遊戲內容上看,《Half-Life:Alyx》不僅有著完整的故事劇情,在遊戲畫面表現力上也可以與目前3A大作相媲美。另一方面,在細節上,V社也做出了突破。
流暢的槍械換彈:
真實的物理碰撞:
同比其他VR遊戲,這些設定可以說革新了FPS VR遊戲的的設計邏輯,例如在預告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整個遊戲過程中,只能看到玩家的手,不僅沒有完整Avatar甚至連手臂都沒有。
為此在PC Gamer的推特話題中引起了一番關於VR遊戲中角色設計的熱議。有玩家表示,“缺乏身體的VR遊戲,讓我在遊戲中感覺是漂浮狀態的。”還有玩家質疑Valve稱“半條命如果想在VR作品中達到全新的高度,那應該是一個實現完全實體的作品,這樣的狀態算什麼?”...
對此,TGA創始人Geoff還參與了話題的討論“作為參與過試玩的玩家,我保證新增角色實體會是一個錯誤的設定。”而正如Geoff所言,從現在VR遊戲來看,呈現出全身Avatar的設計的確可以給玩家帶來更好的沉浸感,然而受限於技術,目前大部分主流裝置僅支援對頭部、手部的動作實現,一旦使用IK模擬全身動作,不僅增加了遊戲的複雜性(如開始前必須設定身高等),而且很難保證在遊戲中不會出現身體扭曲、畸形,反而影響整體效果的狀況,如今的減法其實是基於實際情況的求實之舉。
正如前面所說的,《半條命》是一款FPS劃時代的作品。而《Half-Life:Alyx》將為我們帶來全新的VR遊戲體驗。
宣傳片中,堪比CG的射擊畫面和流暢的槍械裝彈細節令人歎為觀止。在一些持槍和互動的畫面中,筆者發現了遊戲帶有手勢識別的設定,而這或許就是Valve想要展示自身Valve Index裝置魅力的戰略作品。(目前上市的主流VR裝置中,僅有Index手柄實現了更為精準的手勢功能)。
VR遊戲開發商Cloudhead Games的創始人Denny Unger表示,“到目前為止,主流遊戲媒體一直有意忽視VR遊戲,因為它們通常不會帶來點選率。但是有了《Half-Life:Alyx》,你不可能再忽視VR在遊戲領域的作用了。同時,平板遊戲玩家也不可能忽視VR遊戲。他們將被迫認識到技術已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VR遊戲比他們想象的要好得多,而且VR不僅僅是一個外圍裝置,它是自己的媒介。”
從上述亮點中,不難發現V社有意復刻《Half-Life》的發展之路,但相較於2004年剛起家的Steam,今天難得Steam在大量使用者、資源的加持下。對於VR這一領域的佈局,已經做的頗為完善。
硬體、平臺、內容的完整閉環
V社的VR佈局離不開Steam這個核心,而如今,其已經形成了平臺、硬體、內容的完整閉環。
Steam已經聚集了大量優質硬核玩家,也成為了VR最大的內容平臺,聚集了4000多款VR內容,包含遊戲和應用,其中VR獨佔的內容也超過了3000款(截止到10月份資料)。
另一方面,在硬體上V社也成為了其中不容忽視的角色。從早期聯合HTC Vive推出Light House定位系統,Vavle在硬體上也承擔著創新者的角色。
照G胖的說法,Valve將要走的是任天堂的路子:軟體+硬體,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沒錯,我們正在製作三款 VR 遊戲,但我們在製作遊戲的同時也在設計硬體。宮本茂以前一直是這樣的做法,他能夠在開發遊戲時,還同時思考,輸入裝置和系統應該是什麼樣。我們很贊同這一做法,因為這能夠為人們帶來更好的娛樂體驗。”G胖曾經說。
從Vlve Index上也能看出V社在VR上所下的功夫,指虎手柄所帶來的創新的互動是前所未有的,雖然其不一定能成為VR最終的標準互動,但無疑VR內容開發者帶來了更多擴充和思路。
目前,V社確認《Half-Life: Alyx》不僅支援自家Valve Index,還支援任何相容SteamVR的VR裝置,包括HTC Vive、Oculus Rift/Rift S、Windows MR等等。這也意味著,《Half-Life: Alyx》的受眾覆蓋了V社、微軟、Facebook(Oculus為Facebook旗下產品)。
筆者認為,V社不將《Half-Life: Alyx》在自家產品中做獨佔,從側面反映出V社的長遠佈局,V社的目光並不侷限於當下,而是希望希望通過《Half-Life: Alyx》這一款產品,調動玩家對VR遊戲的興趣。並且從結果來看已經呈現出一定的效果,在本週的Steam周銷量排行榜中,Valve Index VR套件重新回到了TOP2。
結語
G胖在“賭”,賭VR的未來潛力!賭輸了就會落後Epic、谷歌,只能坐吃Steam老本。但萬一賭贏了,V社肯定是受益最大的公司之一,從硬體技術到遊戲開發,V社已經下了太多的注碼。
《Valve員工手冊》扉頁上寫著這樣的一句話: “在無人為你指路時,你要無所畏懼,繼續前行。”(A fearless adventure in knowing what to do when no one’s there telling you what to do.)
或許,從Valve創立之初,其冒險基因就已經深深的刻在其骨子裡。
來源:遊戲陀螺
原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9uFSb0rt9WYeZsKyxLgXrA
相關文章
- 這款月入2億手遊Steam上線:G胖樂了、友商該跟進麼?
- G胖的中國之行,被網友們玩壞了
- Arch Linux誕生20年了Linux
- DataPipeline:讓資料生產力的歷史程式,再前進一步API
- 前暴雪BOSS談泰坦之死與守望誕生
- excel返回上一步的快捷鍵是什麼 excel如何前進到下一步Excel
- “半條命”VR新作《Alyx》正式公佈 2020年發售VR
- G 胖:《半衰期》我就指望別人幫忙數「3」了
- 10年前,《英雄聯盟》是怎樣誕生的?
- 25年前,《耀西島》是怎樣誕生的?
- 聖誕又雙叒來了:因為AI,所以愛AI
- 10g的回收站又惹禍了
- 體驗了二測,我覺得《元夢之星》距離全民化目標又進了一步
- 比特幣的誕生比特幣
- G胖“私生子”打算數個二,國外網友直接瘋了
- “BattleTech”:一個系列遊戲的誕生、衰落與重生(上)BAT遊戲
- NEXT Studios的故事——虛擬數字人Siren的誕生(上)iOS
- 《Florence》是如何誕生的?
- xxfpmW 的誕生過程
- 遊戲行業誕生至今超過50年了,但誰在記錄它的歷史?遊戲行業
- 僅隔一個月,從日本到美國,位元組跳動的“全球發行”又進了一步!
- 《原神》三測:在內購抽卡的商業模式上誕生的開放遊戲世界模式遊戲
- 軌道之下,逆流而上:《軌道之下》誕生記(上)
- 8年前誕生於淘寶,細數阿里雲RPA 的前世今生!阿里
- PathToGo 誕生記Go
- 為什麼越胖越想吃?因為你胖到自己的大腦了!
- AI:我又又又打敗了人類冠軍!小學生:叫爸爸!AI
- 送完GTA5,Epic掐住了G胖的脖子!
- G胖:「Steam Deck」的定價是“痛苦且關鍵的”
- G胖:在《魔獸世界》裡當金農是怎樣一種體驗
- 程式的誕生到滅亡
- 一條曲線的誕生
- 《毀滅戰士》的誕生
- JavaScript是怎麼誕生的JavaScript
- flutter 入門 - flutter的誕生Flutter
- Git 系列之「Git 的誕生」Git
- C++在C的基礎上改進了哪些細節C++
- 有了這個演算法,在Facebook上看VR視訊再也不怕暈演算法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