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從組織形態、內容導向、技術形式、盈利模式視角分析網路文藝生產端的核心趨勢,從傳播介質、傳播路徑、傳播範圍視角分析網路文藝消費端的核心趨勢,從使用者定位、消費需求、消費動機分析了網路文藝消費端的核心趨勢,並在最後提出正確把握未來網路文藝發展的六個重要關係。

以下是報告內容提煉:
 
網路文藝生產端之趨勢——短缺不再,繁盛可期
組織形態:從「巨頭統領」到「協作共生」
  • 平臺巨頭領銜,專業草根湧現
就目前發展態勢而言,初創、中小企業的經營門檻提升,網路文藝領域具有巨頭引領的空間。平臺巨頭將憑藉自身已有的豐厚資源,催化重大文娛IP。與此同時,在平臺巨頭領銜的業態下,網路文藝也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專業草根,網路文藝的生產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
  • 跨界企業聚合,隱形冠軍增多
在跨界融合背景下,未來企業間共同體化的結盟趨勢明顯,原本的網路文藝生產鏈條將發生重構。一方面,供應商共同體化的情況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網路文藝領域將湧現出更多的隱形冠軍企業,即知名度相對有限,但在所處細分領域佔有很高市場份額的企業。它們以「精、專、特」的優勢,具有較強的不可替代性。
  • 次級產業崛起,產業形象重塑
當下來看,PUGC正在成為主要的內容供給生態。寫手、主播、達人等新興職業形態不斷湧現,作為次級產業的MCN機構成為內容供給的重要協調節點。從生產端來看,工業化模式與層級化結構日漸嵌入網路文藝的生產生態之中,平臺的商業變現更多依賴工業化的運作模式與創意內容的流水線生產。
另外,在網路文藝領域,隨著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自律公約的逐步健全、產業鏈條的日漸完善、經濟效益的極大增長,以及大眾對娛樂消遣需求的凸顯,產業的積極意義和正面形象逐漸顯現。
內容導向:從「同質競爭」到「逆向創新」
  • 迴歸「傳統」,不忘「初心」
傳統文化對網路文藝的滋養日益加深,網路文藝在發展的同時助推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
近年來,網路文學呈現出向經典化發展的趨勢。《紅樓夢》、《西遊記》等經典名著在網路媒介主導的時代仍舊煥發鮮活的生命力。此外,當代國漫以創新形式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綜藝節目方面,國潮綜藝成為新亮點。
與此同時,在生活節奏加快、人心浮躁的時代,網路文藝內容呈現出迴歸「慢生活」、再現「初心」的傾向,湧現出一批具有沉靜、質樸、自然、傳統等特徵的內容產品,如《見字如面》、《朗讀者》等這類以文化、內容作為立足點,而不以明星、搞笑作為賣點的「清流綜藝」。
  • 奔湧「支流」,繁盛「垂直」
網路文藝呈現出「垂直」繁榮的發展局面,以下四種創作取向將更加突出。
「科技向」的硬核文藝創作。技術的加持使網路文藝得以實現視聽奇觀的再造、虛擬現實的融合。
「學習向」的知識素養提升。知識惠普與知識增量是網路文藝一大創作取向。如今,網路作為知識供給與傳播平臺的功能愈加突出,網路文藝價值取向不再停留於「娛人樂己」,而日漸體現出「育人助己」的特徵。
「文娛向」的奇趣創意體現。以滿足受眾「高階享樂」需求為目標的創作成為主導,網路文藝的「有趣」,是植根於民眾日常生活所生髮出的、能夠滿足受眾情感需求和審美體驗的、有內涵有意蘊的趣味性。
「競技向」的互動遊戲發展。互動影像遊戲進入公眾視野,此類遊戲兼具「影視屬性」和「遊戲屬性」,同時滿足使用者視聽審美和互動體驗雙重需求。此外,功能遊戲大發展。此類遊戲寓教於樂,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
  • 融入「實體」,嵌入「生活」
在未來的內容生產場域,伴隨著5G的商用,萬物的互聯互通將更加普遍,「物」也能夠成為創作的第一主體,內容生產融入「實體」的程度將日漸加深。
此外,網路文藝將超越網路空間,為實體經濟賦能。當下,快手「帶貨」助力下沉市場農商產品銷售,真人秀節目帶動熱門旅遊路線……網路文藝走出純粹的文藝內容領域,助力城市與鄉村建設。
  • 彰顯「價值」,科技「向善」
在國家政策引導和行業自發行動下,網路文藝逐漸走出網際網路「流量為王」、「娛樂主義」以及「技術優越」的迷思,更加重視內容質量和精神陶冶,使文藝作品在創作中彰顯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
 「科技」是網路文藝衍生髮展的必要前提。但近年來,在科技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使用者隱私洩露、新聞造假、內容低俗化等惡性事件給網際網路行業蒙上了一層陰影。以人為本、體察人性,是文藝能夠持久煥發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科技如何凸顯價值,成為今後網路文藝創作過程中必然需要考慮和解答的問題。
技術形式:從「中心主導」到「全景參與」
  • 後臺前置,實時互動

無論是當今流行的網路直播,亦或是自拍文化,還是Vlog短視訊分享,大眾在進行自我呈現的同時,個體的後臺行為被前置。在技術的輔助之下,私人空間與公共情境產生日益緊密的融匯,受眾在這種互動中獲得與社會、與他人、與內容的實時連線。
  • 儀式互動,心理共情
移動終端的普及和網路運營商的提速降費極大增強了受眾與網路文藝之間的即時互動,滿足大眾共時,共在,共存,共情的需求。未來的網路文藝,在內容創作與形式創新中將更加強調相互關注與心理連線。
  • 全息視角,沉浸體驗
如今,全息投影技術在文藝創作和文化教育等領域已實現較為廣泛的應用。隨著VR、AR技術的日漸成熟,以及立體式全息影像研發的不斷進步,人類「視界」將得到進一步擴充。未來,在技術加持下,全息舞臺、演唱會、藝術品展覽等全息場景將愈加多樣,使人們獲得更加深入且真實的沉浸感與互動體驗。
  • 故事共建,價值共創
在文藝創作領域,「世界」更多指向虛構的故事環境,而故事世界通過媒介與現實世界產生互動,賦予受眾情感體驗。故事世界兼具連線性和開放性,近年來故事世界建構的敘事策略愈加廣泛地應用到打造優質版權作品、開發系列文藝產品的創作中,生產者基於某部原創作品,通過連續和完整的邏輯和設定進行其他形式的文字創作,為粉絲提供一個共同的故事語境,而受眾通過多元化的反饋參與共創,補充完善故事世界的內容。


盈利模式:
從「流量為王」到「多元創新」

  • 內容付費與廣告「齊下」
知識與內容打賞付費,正成為網路文藝盈利的「大頭」。從生產端盈利模式看,付費業務所貢獻的力量將愈加突出,這也意味著盈利模式逐漸從以廣告收入為主體的「流量為王」過渡到更多依靠內容付費的「版權為王」。形象版權和著作版權等核心版權將擴充盈利模式的可延伸性和可持續性。
  • 衍生開發與創新「引流」
以優質IP源頭帶動衍生品開發,實現版權價值的跨媒介開發與多模態延展,是企業延長內容產品價值鏈的重要手段。除了衍生品開發,IP生命力的延展還體現在文學、影視、動漫、遊戲等不同內容形式間的聯動。總歸來說,IP價值的實現始終建立在內容優質的基礎上,滿足受眾對內容的縱深需求。
  • 直播電商與文藝「帶貨」
在流量經濟背景下,隨著傳統電商流量紅利的逐漸消退,眾多電商平臺看中網路直播的巨大潛能,以內容帶動營銷的直播電商崛起,併成為重要的盈利增長點之一。
除了上述幾種主要變現方式,內容作品的平臺聯播、產品授權、創意授權、代理服務、增值服務等機制也成為網路文藝獲取利潤的重要渠道。基於網際網路平臺和大資料技術的藝術品展售服務平臺,同樣擴充了網路文藝的盈利空間。

網路文藝渠道端之趨勢——時空摺疊,「為」其所好

傳播介質:從「媒介組合」到「無感融入」
  • 螢幕消弭,技術無感
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成熟,內容生產者往往採用不同媒介形態對同一內容產品進行呈現和解讀,個體也會根據不同媒介的特徵和功能來選擇個人的資訊傳播策略。在此背景下,運營方將綜合考慮內容與媒介的匹配程度,進而針對性地運用不同的媒介組合策略,網路媒介與移動媒介立體聯動加強。
  • 虛實結合,硬體隱形
如今,VR、AR逐漸成為一種新的交流工具和傳播媒介,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更趨模糊。沉浸式傳播作為一種新興且獨特的傳播方式,日益受到關注,並且愈多出現於各類傳播場景之中。此外,即將出現的新硬體會更不可見,更加遍在。技術使人與實在得以進行隨時隨地的直接連線,媒介逐漸成為人類的存在方式甚至身體「器官」。
傳播路徑:從「投其所好」到「為其所好」
  • 演算法「優化」,積極「引導」

個性化推送的出現,是緩解網路使用者資訊過載痛點的必然要求。然而,過於「敏感」的演算法推薦機制對於消費者而言未必是件好事,更多消費者渴望內容推薦機制具備更多「頓感」,以此滿足他們對多元內容的需求。由此,各大平臺紛紛開始探索個性化推薦的新路徑。
  • 打造「信任」,提升口碑
於消費者而言,在海量資訊中,優質網路文藝作品的觸達通道並不完善,可被視為一片市場藍海,而口碑傳播在較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憾。
對平臺出品的信任使其創作或發行的產品自帶「IP能量」,降低使用者的認知門檻和決策成本。另一方面,從視訊彈幕到社交手遊,從動態資訊流到內容問答社群中的社交推薦,從全民直播構建社交關係到短視訊社交等,如今眾多平臺引入內容與社交併軌的機制,增強使用者對網路平臺及其產品服務的粘性。
傳播範圍:從「市場爭奪」到「共同價值」
  • 開拓時空,雙效統一
時間開拓層面,網路平臺一方面通過提供「短平快」的產品形態使人們碎片化時間得到集約化利用。另一方面,平臺通過「熱媒介」的陪伴式內容供給,生產出使用者消費的「平行時間」,如網路音訊滿足了使用者多執行緒任務的需求。
空間開拓層面,一方面,網路文藝的觸角正在向三四線城市與鄉鎮滲透,快速下沉將極大擴充套件內容產品變現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網路文藝更加生動地將參與城市文化空間的打造。
  • 文明互鑑,文化出海
網路文藝的出海不僅僅是簡單的跨越國界進行傳播的地理概念。一方面,我國網路文藝的出海需要基於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明中獨特的文化元素,反思並提煉中國文化中的關鍵概念,如源於儒家文化的「仁」、中國人的宇宙觀、國家觀等,再而以文藝作品的形式對本土概念進行呈現和傳達。另一方面,網路文藝的出海需要挖掘中國與他國文化價值觀間的可通約性,將超越民族和國家的「人類共同價值」融入至文化產品的創作之中,使國際消費者獲得情感共鳴。

網路文藝消費端之趨勢——共築價值,直擊心靈

戶定位:從人口畫像到「心理畫像」
  • 守住存量,開發增量

如今,網路文藝的消費群體呈現出「草根化」的特徵。近年來,網路文藝內容的消費者呈現出向低齡化、低收入化、低學歷化蔓延的趨勢。在增量的開發上,網路文藝生產企業將進一步培育開發新階層與跨階層的消費群體,其中老齡化群體和海外市場將具有極大增長潛力。
  • 識別場景,精準服務
移動網際網路的變革極大改變使用者內容消費的習慣。當前,使用者內容產品的消費場景迥異於以往,睡前、吃飯、通勤途中的公交地鐵等,均成為網路文藝消費的重要場景。
消費需求:從「眾聲喧譁」到「優質整合」
  • 審美流變,使用滿足
從使用滿足層面看,人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內容消費,而更傾向於消費與生活方式相契合的內容。在此消費需求導向下,網路文藝的生產將通過文藝作品具象化地呈現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成為消費者生活方式的「陪伴者」。
  • 資訊優選,內容依賴
當下,資訊重複與資訊過載引發人們的焦慮。隨著受眾內容消費層次的提高,消費者希望生產端和渠道端能夠從「海量多元」轉向「優質整合」,從純粹「殺時間」到幫使用者「省時間」。
未來,相對於平臺,優質內容具有更強的議價能力,使用者的消費逐漸從「基於平臺選內容」轉變為「根據內容找平臺」。
消費動機:從「主動受眾」到「高階使用者」
  • 圈層歸屬,個體至上
網路文藝時代,消費者主體性凸顯。消費者在文藝消費中呈現出明顯的品味區隔,而特屬於某一群體的偏好又將深化對自我和所屬群體的認同和歸屬。
相較於其他文藝形態,網路文藝消費者更加註重生產參與、程式控制和價值共創,受眾對於個體權利有著高度訴求與敏感。
  • 體驗享受,個人成長
追求網路文藝商品的「質感」與「格調」。伴隨著教育水平和文化消費水平的提高,如今網路文藝的使用者群體具有更為成熟的審美和鑑賞水準。
強調網路文藝消費的「渠道」與「服務」。一方面,網路文藝消費渠道的便捷性滿足使用者對網路文藝「輕鬆觸達」的消費體驗需求。另一方面,在版權共享機制尚未建立的情況之下,消費者期待多平臺聯通的機制和一站式服務。
要求網路文藝媒介既「有用」也「易用」。在獵奇和求樂之外,人們在進行網路文藝消費時愈加註重消費中的實用性和獲得感。
消費權益:從「歡呼雀躍」到「審慎反思」

技術的發展給人們帶來諸多便利,但其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使消費者逐漸從沉浸於消費娛樂的「歡呼雀躍」到理性研判自身權利和義務的「審慎反思」。未來,消費者具備更強的自主性,使用者的顯性權益和隱性權益將愈加受到重視。

 
正確把握未來網路文藝發展中的六個重要關係
 
「網路科技」與「文化藝術」的關係
在愈加發達的網路技術與電子媒介中介之下,人們思索甚至質疑文學藝術的核心價值,擔憂技術的過度使用可能導致人文精神的消弭。
網路文藝的「文藝」屬性和「技術」前提決定了其在發展過程中勢必要處理好科技與文化間的辯證關係。一方面,文化賦予科技溫度,技術的創新與變革必然離不開優質文化內容的補給。另一方面,科技使文化更加具有想象力,技術不僅僅作為工具和技巧,還成為內容表達的重要構成,同時推動各式新興藝術門類的衍生。
 「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關係

從長遠來看,追求經濟效益與堅守社會效益並不是相互對立割裂的兩方。隨著群眾審美鑑賞能力的提高,精品內容成為流量的關鍵入口,相關企業只有增強責任感,推出大眾真切需求的精神文化產品,才能在競爭中永葆生機。與此同時,實現產業價值的目標將引導企業不斷探索、創造出符合新時代精神需求的優質文藝產品。

 「草根創意」與「工業化生產」的關係
未來,創意的草根性與文化生產的工業性的矛盾將始終存在。一方面,文藝創作需要高水平的創作者和偶像化的明星引領文藝的方向和內容創作;在這一過程中,個性化的表達是草根創意得以彰顯的重要保障。但從反面來講,工業化的文化生產即通過版權等法律權屬方式,對文化內容進行大規模的批量複製,是對個性的終結。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產業始終未能擺脫「作坊式」的農業文明與「標準化、專業分工」為標誌的工業文明之間的衝突。
 「主流價值導向」與「娛樂至上」的關係
當下,我國網民公民意識彰顯不足,對網路文藝作品的審美、辨別能力仍待提高,對網路文藝的監督意識較為缺失。當前網路文藝仍舊存在泛娛樂的特徵,網民非主流的文化趣味帶有與主流價值觀相沖突的隱含意義。隨著向下沉市場的擴充,審美衝突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矛盾的緩解,需要政府的政策規制,企業的技術治理和平臺自律,以及個人資訊素養多方協調並進。此外,需要提升網民對網路文藝批評的重視,加快建設網路文藝批評的多元生態。
 「文藝精品」與「文化快消品」的關係
網路文藝發展最為突出的一大前沿趨勢,即「更加幸福」。從生產端看,網路文藝呈現出多主體「協作共創」的特徵,內容上的「逆向創新」與形式上的「全景參與」使網路文藝兼具「質感」與「網感」,精品化凸顯。從渠道端看,大屏與小屏、虛擬與現實的聯動為使用者帶來更加豐富的消費選擇與體驗。從消費端看,消費者的審美髮生流變,並且在消費過程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價值體認。與此同時,需要理性認識當下網路文藝發展中仍然存在的問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類共同價值」的關係
網路文藝的全球化傳播需要秉持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警惕將「出海」簡單理解為對他國文化背景和文化需求的迎合和取悅,但另一方面仍需要與國際受眾的需求與喜好進行適當程度的協調。
針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我國的網路文藝仍需要在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思考如何在文藝創作中把握文化通約性,精確捕捉不同文化背景受眾的共同「剛需」,以引發他國受眾的情感共鳴。

研究團隊:騰訊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