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網易數讀
最近有個新詞很火,叫“炒鞋”。一雙原價一兩千元的球鞋,如今在網上可以賣到數萬甚至幾十萬元。
人們戲稱:“70後希望80後接盤股市,80後結果跑去炒房了;80後希望90後接盤房子,90後結果跑去炒幣了;90後希望00後接盤比特幣,00後結果跑去炒鞋了。”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灘上。
是什麼讓球鞋變得如此貴?人們又為何要炒鞋?炒鞋又是怎麼炒呢?
一雙鞋可以有多貴?
為了揭祕鞋圈交易的始末細節,數讀菌爬取了老牌潮鞋線上交易平臺StockX上19494種潮鞋的5011796條交易記錄進行分析。
StockX平臺在其官網上自稱是“世界上第一家物品證券交易所”,於2016年正式成立,其前身Campless創立於2012年。
在該平臺上,運動鞋、服裝、手提包和手錶等物品像股票一樣被實時掛單標價,當買方出價與賣方出價匹配時成交。
在該平臺短暫的球鞋交易歷史中,有很多著名的球鞋取得驚人的交易價格。
StockX平臺歷史上交易價格最高的鞋是“Nike MAG Back to the Future (2016)”,在2016年12月9日取得高達32275美元的交易價格。
這雙鞋的發行量只有89雙,且全按抽獎獲取,其原型來自於1989年上映的電影《回到未來2》。為了體現未來主義,鞋子能感測穿著者的腳型,自動繫緊或鬆開鞋帶[1]。該鞋的2011年款是耐克首款可充電的鞋,也在“鞋王榜”上有名,曾以12500美元的價格交易。
歷史上交易價格第二高的依舊是耐克出品,叫做“Air Force 1 Mid Tisci White”,這款鞋同時也是該平臺上漲幅最高的鞋,雖然零售價只有260美元,但在平臺上卻炒出31650美元,直接實現120倍以上的利潤。
絕對價格排在第三的出自耐克旗下的子品牌喬丹(不是中國的那個),叫做“Jordan 4 Retro Eminem Carhartt”,也是唯三交易價格超過3萬美元的球鞋之一。
之後前20名的“鞋王”也都取得過超過1萬美元的交易價格。
在前20名漲幅最高的球鞋中,多數都出自耐克之手,不過阿迪達斯近年來逐漸發力,上榜的四款鞋全部釋出於2015年至2017年,同一時間段內喬丹和耐克上榜球鞋均只有一款。
媒體報導的炒鞋傳奇故事,總能給人一種可以一夜暴富的錯覺[2],但如果將目標放為交易量達到10筆以上的鞋來看,炒鞋平臺的全貌就變得很清晰了。
為避免有價無市的情況,我們在計算時剔除了交易量小於10筆的鞋,剩下共計12443種鞋款。其中交易均價小於發行價的鞋子數量佔比為54.8%,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鞋都是跌價賣出去的。
此外,考慮到StockX上每筆鞋交易均需繳納至少3%的銷售服務費,如果不明就裡貿然衝入鞋市,大概率會充當韭菜的角色。而虧損超過50%的概率也超過8%,顯然交易風險還是很高的。
炒鞋何時興起?如何炒?
正如經典的“大媽理論”,當廣場舞大媽都在討論股票時,就是見頂的時候。資訊總是存在滯後性,人數眾多的炒鞋客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如果在各種社交媒體上刨地三尺,會發現很多人幾年前就已經在炒鞋了。
數讀菌按照交易所在月份進行彙總統計,發現交易量整體趨勢是波動上升的,同時又存在特定規律:12月時的交易量通常顯著高於次年1月時交易量。
顯然,年末去庫存在鞋市中也是常規操作。
另外,鞋市的交易量在2015年6月出現爆發式增長,從2015年的4350件陡然增長至12892件,幾乎增長了2倍,之後月交易量一直沒有低於一萬件。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StockX平臺上炒鞋興起於2015年中期。
從鞋子的發行年份來看,2015年至2018年,每年新鞋發行量也是顯著增長,複合增長率達到67%。
從月份統計來看,各大球鞋品牌傾向於在1月份大量發行新鞋,通常是其他月份發行量的兩倍。
球鞋品牌往往會選擇某個月的首日發售新鞋,而元旦則更為特殊,作為新年第一天,可以搶得某一系列新年第一款的噱頭,有2324款新鞋釋出於這一天,直接拉高了1月的整體水平。
從交易量統計可以看出,正常大小的需求佔了很大比重。由於歐美人腳比較大,正常需求的尺碼主要集中於25.5釐米至28.5釐米之間。在這個區間範圍內的交易量也最多。
如果將炒鞋市場類比到現有的證券市場,可以看出有炒鞋市場有明顯的一級和二級市場分工。
在證券市場中,一級市場也稱發行市場或初級市場,是資本需求者將證券首次出售給公眾時形成的市場;二級市場也稱流通市場或次級市場,是指對已經發行的證券進行買賣,轉讓和流通的市場。
對應球鞋市場中,一級市場就是品牌方直接發售給買家的市場,例如線上線下品牌直營店;二級市場就是類似炒鞋平臺買方和商品持有方之間交易的平臺。
耐克、阿迪達斯等作為大眾品牌,通過採取限量、聯名、抽籤獲取等飢餓營銷策略製造稀缺感,出現新鞋釋出前專賣店排長隊的情況。
雖然零售價通常比所炒價格低,但用這種方式能夠獲取大眾關注度,體現品牌影響力,保證產品銷量。
雖然品牌有時會聲稱某款鞋“不得轉賣”,但往往是“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炒鞋平臺提供的鑑定服務由各大球鞋品牌提供,用於驗證交易的鞋子是否為沒有瑕疵的正品,換言之,球鞋品牌在為平臺所銷售產品的真實性“背書”。
在交易流程中,這是一步重要環節,當買賣雙方達成交易後,賣方需要把鞋寄給平臺用於鑑定,平臺聘請品牌方的鑑定師進行鑑定,同時收取一定鑑定費用,鑑定是沒有瑕疵的正品後才會發給買方。
從交易過程來看,品牌方充當了助推手的角色,同時通過收取鑑定費的方式擴充了收入渠道。
為什麼要炒鞋?
對普通的消費者來說,一雙二手的鞋賣出天價,實在是難以理解。但如果瞭解過“球鞋文化”的歷史,應該會對炒鞋客的動機有所理解。
1984年10月,耐克簽下當時的籃球新人喬丹;1986年,阿迪達斯簽下黑人說唱樂隊Run-DMC,其發行了新歌《My Adidas》。從那以後,籃球和說唱等街頭文化賦予球鞋文化內涵,某些球鞋系列有著特定擁躉。[3]
球鞋品牌時不時又會發行限量款,導致排隊也買不到鞋的情況,買方只能選擇在二手交易平臺上獲得。
一些炒鞋客本身就是球鞋的發燒友,覺得如果真的滯銷就自己穿,從而選擇在炒鞋交易平臺掛單銷售。
但也有不少人,是真的把炒鞋在當投資來做。當出現球鞋價格會上漲的預期後,大量投機分子湧入,使價格虛高,形成市場繁榮的假象,而真正愛球鞋的人反而無法以適宜的價格買到心儀的球鞋。
從交易時間看,炒鞋客往往傾向於在週五達成交易,而在週日去休息。根據交易日期統計,炒鞋客在週五交易量最高,炒鞋平臺在週日交易量最低,顯著小於其他幾天。
這與之前連續營業的幣市交易觀察結果是類似的。
The Block釋出分析文章稱,在過去的幾年裡,加密貨幣交易量在週末會出現明顯下降。交易量下降的原因包括交易頻率降低,以及機構投資者在週六和週日活動減少,進而導致交易規模縮小。
鞋市交易量週末減少的原因可能與之類似。
除了專業投資者的參與,一些交易平臺比如國內的炒鞋平臺“毒”和“Nice”,為交易的球鞋提供“寄存”和“閃購”服務,而這種服務更是將球鞋“期貨化”。
這項服務允許買方不選擇提取該商品,而選擇將其掛在平臺上繼續交易。這顯然是進一步模仿證券交易,使用者不再是交易球鞋本身,而是在交易球鞋的提貨權。
在縮短交易時間,增加鞋流動性的同時,也增加了交易的投機性。
根據增長黑客統計的資料,這樣的做法使得國內的兩大炒鞋平臺交易量顯著增加,在一年之內相繼超過StockX平臺,同時,也在國內引起炒鞋的狂潮。[4]
“陽光下的泡沫,是彩色的;就像被騙的我,是幸福的。”鄧紫棋《泡沫》中的這句歌詞在各種市場中總是顯得十分應景。
無論是股市、幣市還是鞋市,都配得上那一句“投資需謹慎”,畢竟最後笑得最開心的,有品牌,有鞋販子,有交易平臺,還有莆田假鞋製造商。
參考資料:
[1] 卡爾時尚匯啊. (2018年1月7日). 耐克回到未來, 一雙鞋80萬!. 檢索來源:http://k.sina.com.cn/article_6401822967_17d9410f7001006dzy.html
[2] 央視財經. (2019年9月1日). “炒鞋”炒出三大指數和K線?潮鞋單日交易額超4.5億!為啥這麼火?. 檢索來源:http://www.sohu.com/a/337996397_114960
[3] 伊麗莎白.塞梅哈克. (2018). 球鞋:潮流文化史. 新星出版社.
[4] 增長黑客. (2019年8月6日). 分析千萬資料,我們深扒了風口上的球鞋轉賣市場. 檢索來源:http://growthbox.net/growthhack/7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