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的一篇報導稱,中國十大消費城市中,深圳排不進前五。

根據各大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測算,中國(內地)十大消費中心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重慶、武漢、成都、深圳、南京、蘇州、杭州。

深圳僅居全國第七,不僅落後於北上廣,也落後於重慶、武漢、成都等二線城市。而且從增速來看,深圳還有可能被南京、杭州趕超。

也就是說,深圳人在花錢方面只是二線水平,這和深圳的城市地位嚴重不匹配,要知道論賺錢能力,鮮有城市可與深圳匹敵:

人均GDP常年保持全國第一,財政收入是二線城市的N倍,擁有華為、騰訊、招行、萬科、平安等燦若群星的高收入企業,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全國第二,上市公司總量、總市值都超過上海,僅次於北京。

為什麼賺錢能力如此突出,而花錢能力如此捉襟見肘呢?

有人說因為深圳靠近香港,很大一部分消費被分流出去了,深圳人習慣到香港購物,導致本土消費不足。

也有人說深圳不是省會城市,沒有條件像成都、武漢那樣聚集全省的消費力,再加上很多深圳人平時住在東莞和惠州,相當一部分購買力外溢到外圍城市。

還有人說深圳本質上仍然是個工業城市,第三產業還有待時間的沉澱,而北上廣早100多年前就是消費中心城市了,深圳哪裡是它們的對手。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又不能完全說明問題。要知道在2012年之前,深圳的社零總額還是穩居北上廣之後的第四城,只是這幾年才被重慶、武漢、成都超越的。香港的消費分流、產業結構等因素一直都有,不太可能這幾年顯著增長。

所以,更有可能的原因是,深圳人年輕,雖然收入高,但家底還比較薄弱,Old Money不如北上廣殷實,再加上房價高、壓力大,賺到錢後,首先想到的也是如何投資增值,而不是消費享樂。

資料也顯示,深圳人雖然掙得多,但人均存款並不多。

2017年,第一財經還有一篇報導,統計了各大城市的人均存款,發現深圳人均存款額只有8.7萬元,不僅落後於北上廣,也落後於杭州和佛山,居全國第六。

主要城市2016年“人均住戶存款”:

資料來自公眾號“劉曉博說財經”

而居民貸款總額,深圳高達1.65萬億元,超過北京和廣州,僅次於上海,居全國第二。

主要城市2017年7月住戶存貸款(萬億):

資料來自公眾號“劉曉博說財經”

如果計算淨存款(住戶存款-住戶貸款),深圳全市居民的淨存款居然是負值:-6000億元。

如果按照實際生活人口(2200萬人)來計算,每個深圳人貸款額達到7.5萬元,每個深圳人的“淨存款”則是-2.73萬元。

以此計算槓桿率的話,深圳居民的槓桿率達到157%,遠超北上廣,是一線城市中唯一一個超過100%的城市,和廈門基本相當。

也就是說,廈門和深圳是中國最敢於貸款、居民槓桿最高的城市,二者同時也處在中國房價最高的那一檔,這幾年房價飆升,對消費的擠壓效應可謂明顯。

一般來說,居民貸款額度和槓桿率越高,說明人們願意把錢花在投資上。深圳向來是一個投資氛圍比較濃厚的城市,居民對股票、基金、房地產、比特幣、P2P的接受度普遍較高,理財觀念比之其他城市更激進。

當然,換個角度看問題,深圳人更願意把錢拿去投資,而不是消費,也不見得是壞事。對年輕人來說,學會投資比學會消費重要得多。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戰爭(ID:sunbushu123),作者:孫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