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軟體為何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雲端計算頻道發表於2018-12-29

如今,開源軟體已經成為軟體開發的事實標準,並已被各種案例證明,是一種具有可行性的業務模型。雖然,免費提供原始碼違背了商業規律,但是並不代表開源模式就不盈利。Red Hat、Canonical等公司的成功說明,開源軟體已獲得市場認可。以谷歌、Facebook和Adobe等為代表的跨國公司,正在加大開源軟體的投資力度,開源軟體的價值正在瘋長。

其實,開源軟體能有今天的成長規模,並不奇怪。開源軟體的核心理念是協作和知識共享,這符合正在快速變化著的商業創新。當每個人的潛力都被激發出來,會加速推動商業世界的運轉。所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思考,如何把開源軟體更好地應用於商業場景。

然而,要想實現開源軟體的商業化,瞭解開源軟體的起源,非常有必要。

開源的最初理念是自由

自由軟體運動,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人工智慧實驗室研究員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於1983年發起。最初,是為了對抗商業軟體的限制。他認為軟體如果失去了自由,就會出現壟斷。為此,他建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會,啟動了GNU工程,並提出了Copyleft思想。

Copyleft思想的精髓是,藉助GNU通用公共許可證GPL協議,人們可以自由複製、使用、分發和修改軟體,並提供程式原始碼。唯一要求是衍生軟體必須遵循GPL協議,以保證自由軟體運動的持續性。

然而,當時像理查德•斯托曼這種支援自由軟體的人,畢竟只是少數人群。雖然,強調軟體的自由性,對IT業界產生了重大影響,但也存在爭議。很多人認為,對於企業來說,過於自由的軟體,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幾十年後,當自由軟體被以“開放原始碼”的形式再次出現時,企業才領悟到開放原始碼帶來的好處。

開放軟體和軟體的商業化並不矛盾

其實,開源和軟體的商業化利益,從一開始就緊密聯絡在一起。當自由軟體被重新冠名為“開源”時,目的是讓企業在使用軟體過程中變得更“自由”。

Apache軟體基金會(全稱是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簡稱為ASF),是專門為支援開源軟體專案而辦的一個非盈利性組織。在它所支援的Apache專案與子專案中,所發行的軟體產品都遵循Apache許可證(Apache License)。Apache許可證和GPL一樣,都是為了強調自由。這種更具創新性和靈活性的許可證模式,為開源軟體的商業化征程鋪平了道路。

ASF還為開源和企業之間的互動引入了一種新的方式:企業可以由個人擔任在基金會中的代表。維護開源專案的自主性和社群性非常重要,這種模式大大限制了企業專案的壟斷。而開發原始碼的方式,也為開源軟體專案創新帶來了不竭動力。

GitHub成為開源軟體商業化模式的加速器

隨著軟體自由運動的推進,開源社群GitHub以pull request的形式,助力開源軟體騰飛,這種形式讓補丁遞交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容易。於是,開源社群模式開始發酵,這種創新的軟體開發模式讓軟體高管們產生極大的關注度。

當越來越多的公司考慮將開源作為其商業戰略中的一部分時,開源社群脫穎而出。他們的關注重點,不是要不要參與開源;而是如何參與,並且參與了以後,如何實現商業化。

雙重許可是開源軟體業務模式的早期方法。在這種模式下,公司以兩種不同的許可證提供相同的軟體;一種是開源的,另一種是私有的。他們可以控制軟體,貢獻者可以簽署他們的版權。但是,這種模式剝奪了貢獻者的權力,並在開源社群中產生新的恐懼。尤其在甲骨文收購Sun以後,對於MySQL來說,前途堪憂。事實說明,大家的這種擔憂,並非毫無根據。為了保持開源狀態,MySQL建立了一個分支,叫做MariaDB。

所以,整體來看,開源能被商業化模式認可,社群是成功的關鍵。

開源軟體已成為新興業務的主戰場

開放和協作是開源軟體的核心,隨著開源軟體帶來的好處不斷增加,開源軟體已成為大家認可的商業模式,但是也充滿著魚龍混雜,濫用開源的公司。

所以,要想讓開源理念繼續發揚光大,必須構建良性的開源生態。在這種生態之下,允許開源和專有軟體公平競爭,並確保貢獻者的利益。Elastic、Docker、Mesosphere、Magento等開源軟體核心公司已經申明,在不損害開源社群利益的前提下,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

總之,開源是一種風氣,而不僅僅是一種許可。我們需要正本清源,按照當初既定的理念和道路發展。反過來,成熟的開源模式,也必將成為驅動創新和協作模式的溫床。

來自 “ https://www.forbes.com/sites/forbestechcouncil/201 ”,原文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45808/viewspace-228690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