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去年香港聯合交易所新修訂的《上市規則》生效,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一批尚未完成商業化的生物科技企業也加入到港股IPO的熱潮中。去年,共有歌禮制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和君實生物4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在新規之後赴港IPO。
今年上半年,醫療健康領域有哪些企業在香港IPO?其中有多少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具體表現如何?動脈網對此做了梳理。
藥企佔比最高
2019年上半年港股IPO醫療健康企業情況
資料來源:香港聯合交易所,企業官網
動脈網記者統計發現,2019年上半年共有10家醫療健康領域企業在香港上市。這些企業主要位於長三角地區,有3家來自江蘇,2家來自上海。
江蘇是醫藥大省,彙集了恆瑞醫藥、揚子江藥業、藥明康德等一大批相應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還擁有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泰州中國醫藥城、連雲港經開區等醫藥產業聚集地,當地藥企擁有大量技術和政策優勢。
2018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促進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提出要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物醫藥創新策源地和生物醫藥產業叢集,這使得當地藥企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援,以及位於產業鏈上更多的資源。
從業務分佈來看,這10家企業涉及藥物發現、生物製藥、輔助生殖服務、養老服務等領域,其中醫藥研發生產企業就佔了6家。各家業務側重分別如下:
2019年上半年港股IPO醫療健康企業簡介
資料來源:企業官網
3家生物科技公司未盈利,
但產品管線豐富
2019年上半年赴港IPO醫療健康企業營收情況
2019年上半年赴港IPO醫療健康企業盈利情況。
營收與盈利資料來源:各企業招股說明書、2018年年報,動脈網整理
從10家企業近三年來的營收與盈利情況看,動脈網大致將這10家企業分為三個梯隊:
翰森製藥已成立24年,是中國排名前列的研發驅動型製藥公司。該公司聚焦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抗腫瘤、抗感染、糖尿病、消化道及心血管六大領域,擁有廣泛、多元化且領先的藥物組合,專注於1.1類創新藥及首仿藥的研發和商業化。
2002年起,翰森製藥開始研製1.1類創新藥,目前已有2種新分子實體1.1類創新藥開發上市,6種1.1類在研創新藥已進入Ⅱ期臨床試驗或更晚期的研發階段,其中4種將在2020年以前推出。
此外,翰森製藥還開發了多種自主技術,包括專有的聚乙二醇化修飾技術,該技術幫助公司研發了一系列1.1類創新長效藥物。
截至目前,翰森製藥已在中國推出超過30種首仿藥:包括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歐蘭寧、阿美寧,用於抗腫瘤的普來樂、澤菲、昕維、昕泰,用於抗感染的澤坦、恆捷、恆森,用於糖尿病的孚來迪,用於消化道疾病的瑞波特。
另一項值得關注的資料是,翰森製藥共有30種藥品已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其中13種為翰森的主要藥品。2016年-2018年,這13種主要藥品的收入佔相關期間總收入的83.4%、85.7%、89.5%。
方達控股是一家合同研究機構(CRO),2016年-2018年,營收分別為3.37億、4.59億、5.7億,最大收入來源是提供貫穿整個藥物研發過程的生物分析服務。近年來,受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意見等監管政策的影響,藥物研究和分析外包機會增多,方達控股抓住這一契機,收入大幅增加。
同為CRO的維亞生物,是一家新藥發現技術機構,具有多項全球領先的技術,已為全球十大製藥公司中的九家提供藥物發現服務,業務還遍及全球數百家生物科技公司、研究院所。
提供技術服務的同時,維亞生物還向具有發展潛力的生物科技初創公司進行戰略投資,將傳統的現金換服務模式(CFS)與獨有的股權換服務模式(EFS)結合起來。按EFS模式,維亞生物向客戶提供藥物發現、孵化服務以換取客戶的股權或經濟利益,並享受其智慧財產權價值的上升潛力;同時,用CFS模式保持企業有穩定的現金流。
2016年-2018年,維亞生物營收分別為0.96億、1.48億、2.10億,純利潤也相應大幅增加,增長部分主要就來自公平值增加以及出售若干孵化投資企業的股權。
錦欣生殖是一家輔助生殖醫療機構,2016年-2018年,總營收分別為3.46億、6.63億、9.22億。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8年全國輔助生殖醫療機構提供的輔助生殖平均成功率為45%,而錦欣生殖高達54%。除了技術優勢,錦欣生殖還透過收購來擴張產業覆蓋範圍。
目前,集團旗下擁有成都西囡婦科醫院、深圳中山泌尿外科醫院、美國RSA中心及PGS實驗室NexGenomics等多家機構,大多為收購而來。
奧園健康是一家物業管理及商業運營服務商,2016年-2018年營收分別為2.65億、4.36億、6.19億。其招股說明書顯示,涉及醫療產業的業務暫未產生收益,主要收益仍來自物業管理、商業運營這樣的優勢板塊。奧園健康正在探索的業務包括美容培訓、中醫服務、養老服務。
此外,中智全球是一家醫護行業資格認證平臺服務商,2016年-2018年營收分別為2.14億、2.05億、2.34億,其主要業務在美國,收益大多來自會員就供應商資格認證解決方案支付的年費。嘉濤(香港)控股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安老院舍運營商,建立了Kato嘉濤、Fai TO輝濤等知名品牌安老院,2016年-2018年分別實現營收1.19億、1.33億、1.25億。
康希諾生物致力於研發、生產和商業化高質量、創新及經濟實惠的疫苗,目前,正在為12個疾病領域研發15種疫苗。康希諾除了預防腦膜炎球菌感染及埃博拉病毒病的3種產品臨近商業化之外,還有6種疫苗處於臨床試驗階段或臨床試驗申請階段,另外6種為臨床前在研疫苗。
2016年-2018年,康希諾分別虧損0.5億、0.64億、1.38億,研發費用也逐年增加,分別為0.5億、0.68億、1.14億。
康希諾生物產品管線,來源:企業官網
基石藥業是一家生物製藥公司,專注於開發及商業化創新腫瘤免疫治療及分子靶向藥物。2016年-2018年,基石藥業分別虧損2.53億、3.43億、17.93億,未來幾年仍會產生重大開支及經營虧損,絕大部分仍是研發所致。
目前,基石藥業已建立一條包括15種腫瘤候選藥物組成的腫瘤藥物管線,其中5款後期候選藥物正處於或接近關鍵性試驗階段。
基石藥業產品管線,來源:基石藥業官網
邁博藥業專注於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新藥及生物類似藥的研發生產,候選藥物管線包括9個單克隆抗體藥物,其中3個為處於Ⅲ期臨床試驗的核心產品。2016年-2018年,邁博藥業分別虧損0.35億、0.48億、1.50億。
以上三家企業除了均未盈利之外,還存在以下三個共性:
三家企業的成立時間稍短,都還沒有成功上市新藥。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曾發表文章,統計了藥品研發週期,資料顯示:藥物從臨床前靶點篩選到最終上市,平均至少要13.5年(不包括靶點確認階段),臨床前開發所需時間為5.5年,臨床平均開發時間為8年。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雜誌發表的研究文章也指出,藥物研發時平均長約10年,研發平均成本大約28.7億美元。
儘管不同研究報告在統計藥物研發週期和成本時,因藥品針對的疾病領域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盡相同,但共同點都是時間週期長,需要花費鉅額資金,疫苗研發同樣是一個較長的過程。
三家企業都擁有各自領域內的空白產品,未來市場成長空間較大。
例如,邁博藥業的CMAB007為一家中國本土公司在中國開發的唯一一種已達到Ⅲ期臨床試驗的單抗哮喘療法;康希諾的Ad5-EBOV是中國第一種獲批准的埃博拉病毒疫苗,並獲批准作應急使用及國家儲備;免疫檢查點蛋白的抗體抑制劑使用已成為成功的癌症治療方法,近期的趨勢為使用腫瘤免疫治療骨幹產品:PD-1、PD-L1及CTLA-4抗體的聯合療法,而基石藥業是中國唯一一家三種腫瘤免疫治療骨幹抗體均已進入臨床階段的公司。
三家企業研發能力突出,後續管線數量多,也能為今後的成長空間加碼。
從三家企業的市值情況還可以看出:基石藥業的市值是另兩家的一倍多,除藥物本身所在的腫瘤領域有較大的市值空間之外,多款藥物已經進入臨床後期。國內首個全人源、自然全長的PD-L1單抗CS1001在2018年11月啟動Ⅲ期臨床,另一款用於治療具有1DH1基因突變的複發性或難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的Ivosidenib,在2018年7月獲得了美國FDA的上市批准。
政策與行業雙重驅動 疫苗股漲勢最高
各企業港股市值,資料來源:香港交易所,截至7月2日收盤
各企業發行價與現價對比,資料來源:香港交易所,截至7月2日收盤
從各公司股價與市值來看,翰森製藥漲勢可觀。
作為營收和利潤均保持穩步增長的成熟期藥企,翰森製藥的營收和盈利情況遠遠領先同期上市的其他企業,獲得投資者的認可,市值突破千億。
2016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頒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檔案出臺後,透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享有若干優勢,包括在集中招標程式中享受優待。翰森製藥三種主要產品歐蘭寧、昕維及孚來迪分別是首個在中國透過一致性評價的奧氮平、甲磺酸伊馬替尼及瑞格列奈片仿製藥,在集中招標程式中取得一定優勢。
去年4+7帶量採購預中選名單中,翰森製藥就有兩種藥品入選,按官方公佈的採購量和中標價,相當於一次性獲得高達2.29億的訂單。此外,翰森製藥還將根據分級診療制度以及政府對小型醫院日益增加的優惠政策,增加在縣級及社群醫院的覆蓋,以擴大銷售網路,促進新產品的銷售增長。
作為十家企業中唯一的疫苗研發生產企業,康希諾生物股價漲幅最高,香港交易所資料顯示,其股價最高點達45.75港元。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人用疫苗生產國,根據中檢院資料披露,每年疫苗批簽發量在7-10億人次之間,全球排名第一。2018年疫苗批簽發量同比下降明顯,這主要與長生生物事件導致長生生物停產,部分疫苗批簽發放緩有關。預計隨著行業事件影響的消退,國內疫苗批簽發量有望逐步恢復至正常水平。
此外,今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出臺,並將於12 月 1 日起施行。這是國內首部疫苗管理法,充分體現了國家提升疫苗行業准入標準、最佳化行業競爭格局、肅清行業亂象、提升行業集中度、促進產業併購及龍頭髮展、鼓勵創新研發的核心思想,行業確定性增強。
因此,投資者對疫苗企業的信心也大幅提升。
綜上所述,成熟期企業赴港IPO收效喜人,資金與影響力雙豐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能募集更多資金,以支援進一步研發和商業化,每家企業各取所需。
近年來,中資股、內資在香港市場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企業選擇到哪個市場,會受到上市規則、市場估值、IPO排隊時間等因素的影響。而科創板即將開閘,也吸引了不少企業將IPO目標轉移至內地。
接下來,欲IPO的醫療健康企業,尤其是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又有多少會踏上香港上市之路?登陸科創板的醫療健康領域的企業是否會超過聯交所,2019年下半年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