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遊資網發表於2019-07-04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投資併購:“騰訊系”與“阿里系”究竟有何區別?

網際網路的江湖雖大,可是大部分人都需要站隊:有的站騰訊,有的站阿里,還有少數兩個都站。除了頭條等少數例外,網際網路獨角獸大多歸屬“騰訊系”或“阿里系”。這兩個體系有什麼區別?它們能給自己的投資物件什麼資源?企業家選擇其中一個的原動力是什麼?還有,從長期看,騰訊和阿里會不會都變成投資公司呢?答案既要看數字,也要看案例。

騰訊“投行化”了?其實,阿里也一樣

從2013年開始,“騰訊投行化”一直是外界熱議的話題。騰訊的戰略投資規模大、範圍廣,從遊戲、電競到零售、消費品牌,無所不包。騰訊高度重視投資,總裁劉熾平、CSO James Mitchell等人都來自投行,內部有龐大的投資規劃、研究、執行團隊。從財務報表看,2016年底,騰訊的對外投資(包括公允價值投資和對聯營/合營公司的投資)的賬面價值為237億美元,與阿里相仿;2019年一季度,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584億美元,比阿里高出約2/3。騰訊是不是比阿里更喜歡投資?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且慢!如果我們考察“商譽”指標,結論就會逆轉——自從2014年上市以來,阿里的商譽規模一直遠高於騰訊;2019年一季度末,阿里的商譽賬面價值高達393億美元,是騰訊的8倍多。商譽的主要來源是併購,可見阿里在歷史上投入到併購的資金規模遠遠大於騰訊。而且,阿里的併購活動在近年來尤其頻繁,僅僅2017-18年(按日曆年計算),商譽規模就翻了一倍。併購與投資的區別,在於前者全面並表、轉移控制權。我們是否可以說,阿里更在意控制權,而騰訊並不在意?從某種程度上說,確實如此。我們將在下文深入分析兩大巨頭戰略投資思路的差別。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騰訊和阿里都高度重視投資併購,原因一目瞭然:它們需要快速切入新業務,不可能事事都內部孵化,而且它們的財務資源也足以支撐投資併購。騰訊不但要在遊戲、電競等強勢領域擴大優勢,還要全面進軍影視內容、切入新零售、擴大B端服務和金融業務;阿里則在新零售和O2O領域佈下重兵,在文化娛樂領域維持存在,進一步加強對支付和物流的掌控。現在,騰訊的總裁劉熾平來自高盛,阿里的總裁Evans也來自高盛。如何更聰明、更高效地進行投資併購,將決定兩大巨頭的未來。

外界可能會認為:以騰訊、阿里兩家的資源、名聲和財力,想投資誰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嗎?恰恰相反。弱小的公司急需投資,但很難被騰訊、阿里看上;強大的公司不缺投資,對任何投資者都會很挑剔。“獨角獸”的創始人們深知,站隊不是小事,能像滴滴、B站那樣在兩大體系之間保持“中立”的公司極少。他們首先要考慮:騰訊、阿里能給自己輸出什麼資源,又會從自己索取什麼?這筆投資最終的結局會是什麼?

“聯營合營”的騰訊,“全面並表”的阿里

2018財年,阿里在投資併購方面花費了約1402億人民幣的現金,其中533億花在併購上,144億花在對聯營/合營公司的投資上,725億花在其他股權投資上(以上並未包括債權投資、短期投資等)。阿里在這一年完成了好幾個“大手筆”:耗資349億人民幣收購餓了麼,將餓了麼與口碑網合併,對菜鳥網路實現全面並表,收購土耳其第一大電商平臺……餓了麼、口碑網、菜鳥都是從阿里的聯營公司轉為並表子公司。此外,阿里還追加了對早已並表的東南亞電商公司Lazada的投資。

幾乎同一時間(騰訊的財年比阿里早一個季度),騰訊在投資併購方面花費了約1201億人民幣的現金,其中82億花在併購上,401億花在對聯營/合營公司的投資上,718億花在其他股權投資上。此外,騰訊還將價值715億的投資,從一般投資劃歸對聯營公司的投資範疇(已經扣除劃出部分)!總而言之,在2018年,騰訊“對聯營/合營公司的投資”的賬面價值,新增超過1000億元(已考慮減值撥備的因素)之多!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如果對一家公司的持股佔比在20-50%之間,或者持股不足20%但是能派駐董事、或者以其他方式對其施加重大影響,這家公司就屬於“聯營/合營公司”範疇。這種控制方式強於一般的財務投資,卻又不如全面的收購併表。過去幾年,騰訊一直在以增持、派駐董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等方式,增加聯營公司的數量和投資規模;阿里則更專注於全面收購,或將聯營公司變成並表子公司。

事實上,在過去三年,騰訊只進行了兩次規模較大的收購:2016年7月收購中國音樂集團,以此為基礎組建了騰訊音樂;2018年10月收購新麗傳媒,但是是由子公司閱文集團完成的。除了新麗傳媒,在整個2018年,騰訊進行其他併購總共只花費了約31億元。相比之下,在過去三年,阿里的併購觸角伸的非常廣:在O2O領域收購餓了麼、並表口碑網;在文化娛樂領域收購優酷土豆、大麥網、南華早報;在零售商超領域收購銀泰百貨、開元商城;在海外收購Lazada、Trendyol;在物流領域並表菜鳥物流……阿里的新零售、大文娛和海外版圖,有一大半是依靠併購建立的。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然而,在聯營/合營公司方面,騰訊就佔據絕對優勢了:電商方面的京東、拼多多、唯品會,O2O方面的美團點評、58同城、貓眼娛樂,遊戲和電競方面的虎牙、金山軟體、Epic、Netmarble,海外電商方面的Flipkart、Sea Ltd、Go-Jek,與網際網路行業距離遙遠的萬達商業、中金公司、中信資本、華南城……通過聯營,騰訊將影響力伸向多個戰略方向。很多聯營公司與騰訊產生了真實的協同效應:美團、京東、拼多多從微信獲得流量,Epic、金山的遊戲由騰訊代理,Sea是騰訊在東南亞擴張的立足點,搜狗為微信搜尋提供技術支援……有些聯營公司離開騰訊甚至難以生存。

阿里在聯營公司方面弱了一些,而且聚焦於與核心電商業務相關的零售、物流、海外電商等領域。原因在於:阿里旗下許多優秀的聯營公司已經被收購併表,包括餓了麼、口碑網、菜鳥物流、UC、優酷土豆、Lazada……阿里本來就對聯營公司施加著巨大影響,但是仍然追求並表後的更大影響。理論上,對於新零售、文娛等新興的虧損業務,放在表外對財務更有利;但是阿里似乎並不在乎這一點,更重視全面的控制權。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為什麼騰訊喜歡聯營,阿里喜歡併購?從商業模式上看,騰訊是“流量富餘”者——它通過社交平臺產生鉅額流量,但是社交本身難以變現,有必要將流量匯出,物件包括遊戲、也包括合作伙伴的應用。阿里雖然也通過淘寶產生充足的流量,但是電商本身的變現能力更強,所以並沒有將流量匯出的衝動。因此,網際網路行業往往稱騰訊為“流量白洞”,阿里為“流量黑洞”。騰訊傾向於以聯營獲得合作伙伴,然後匯出流量、共同賺錢;阿里則傾向於以併購將對方消化吸收,實現流量的“自體迴圈”。

從文化上看,騰訊基於“產品經理文化”建立了“聯邦自治”體制,各個事業群、事業部都是一方諸侯。在鬆散的管理氛圍下,收購與聯營有什麼本質區別呢?只要把自己的任務完成好,騰訊管理層大概沒有興趣介入子公司或聯營公司的日常工作。阿里則基於“運營文化”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不存在真正的“山頭”,整個公司的思想行動高度統一。在這種情況下,收購和聯營的區別就很大了。怎麼保證一項新業務在思想上與阿里看齊、在組織上與阿里融合?當然是全面並表。

重要的不是“控制權”,而是“自由度”與“執行力”之爭

當一家公司(無論是不是網際網路獨角獸)的負責人收到來自騰訊或阿里的投資或併購邀約時,他會考慮什麼?控制權當然是很重要的,但那只是表象。即便控制權不轉手,騰訊、阿里這樣的巨頭也有無數方法影響被投公司的獨立性。關鍵在於自由度:無論對方投資多少、進不進董事會、索取什麼回報,它能賦予足夠的自由行動權嗎?對於一手把公司帶大的創業者來說,這個問題尤其重要,誰願意失去“親兒子”呢?

騰訊的回答會很簡單:無論投資還是併購,自由度一定會給夠。《英雄聯盟》開發方Riot Games早在2011年就被騰訊收購了;此後的8年,它在人事、開發、運營乃至戰略上,都保持著獨立性。2019年,騰訊改組《英雄聯盟》中國區職業聯賽,甚至與Riot合資成立了公司,儘管Riot就是它的子公司!《堡壘之夜》開發方Epic從2012年起就被騰訊聯營;當Epic Game Store於2018年開業時,一度對中國鎖區,有媒體認為是避免與騰訊的WeGame競爭;可是鎖區很快結束,謠言不攻自破。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無論在內部還是外部,騰訊一貫鼓勵“賽馬機制”。簡單地說,就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誰打下了新領地,誰就是這片領地的主人!所以,騰訊不會阻止《王者榮耀》借鑑《英雄聯盟》的玩法,也不會阻止《英雄聯盟》開發自己的手遊;不會在虎牙和鬥魚兩個被投電競直播平臺之間拉偏架,更不會偏袒自己的企鵝電競;在短視訊領域,重要的微信入口給了微視,但是“騰訊系”文娛資源仍然大量傾注到快手。對於騰訊來說,不存在“親兒子”和“乾兒子”的區別:誰能打勝仗,誰就是親兒子。

即使在同一業務單元內,“賽馬機制”仍然大顯神威。例如,騰訊音樂旗下有四款MAU過億的應用,其中酷狗音樂、QQ音樂、酷我音樂的功能和使用者都有重疊。酷狗、酷我來自併購,QQ音樂、全民K歌來自騰訊內部;酷狗、酷我都是直播和音樂並重,QQ音樂則是純粹的音樂應用,它們的定位存在微妙差異,沒有刻意劃分領地。在影戰略視內容方面,騰訊既有並表的騰訊影業、企鵝影視(兩者已經合併),又有投資的檸萌影業,還有通過閱文集團間接控股的新麗傳媒。它們的戰略定位存在差異,但是在經營、內容開發上,仍然保持著高度自由。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那麼,阿里的答案呢?不是“自由”,而是“執行力”;不是“獨立”,而是“整合”。因為只有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阿里的組織、運營能力。如果一個企業家不認同阿里的文化和管理體系,不希望阿里接觸自己的資料、運營,他可以不接受阿里的投資。併入阿里體系會喪失獨立性,卻可以獲得更高的效率。我們的監測資料顯示:2017年底口碑App獨立上線之後,DAU立即突破200萬;2018年下半年全面併入阿里之後,DAU躍升至400萬量級。餓了麼在併入阿里之後,DAU累計攀升了約一倍。交叉導流、強大的地推、市場活動的豐富經驗……在阿里體外是很難得到的。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阿里的體系不僅適用於國內,也早已擴張到海外。作為東南亞最大的電商平臺之一,Lazada不僅在技術、資料上全面接入阿里,在市場活動上也與阿里同步:2018年“雙十一”“雙十二”,Lazada都是重要參與者。螞蟻金服前董事長彭蕾於2018年4月接任Lazada CEO、12月專任董事長。在東南亞、南亞、中東等網際網路行業發展速度不及中國的地區,阿里可以扮演“傳火者”的角色,將先進的制度與理念輸出出去。因此,即便在印度和土耳其,阿里也更傾向於以併購加強執行力。

在一千個創業者眼中,有一千種成功的定義。有人更重視完全的獨立自主,即便接受巨頭的投資,也要保持最終決策權;有人更希望成為大家庭的一部分,在“更大的蛋糕”上享有一塊奶油。天才的創意者、辛勞的產品經理和文藝範兒的創作者,會更欣賞騰訊的模式;儉樸的實幹家、堅韌的運營人員和精細化的管理者,會更欣賞阿里的風格。當一部分人對騰訊的“沒有管理”“沒有文化”感到不屑時,另一部分人卻認為這是最極致的管理、最寬容的文化;當一部分人認為阿里在“洗腦”“給員工巨大壓力”時,另一部分人卻產生了蓬勃的活力和歸屬感。兩個世界的碰撞可能永遠不會結束,而新世界的火花,就在這永無休止的碰撞中產生。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投資建議:“特色”之別不是“優劣”之分

騰訊和阿里的文化、戰略、組織架構,都是所處環境的產物。在自己的核心領地,它們幾乎無所不能;但是,在遙遠的陌生領地上,就不一定了。與其斤斤計較“騰訊和阿里的優劣”,不如接受這種特色。投資“騰訊系”,是投資一系列鬆散而有機的實體;投資“阿里系”,則是投資一架整體性很強的戰車。它們將隨著經濟週期和發展階段,而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

騰訊控股

在歷史上,騰訊是一家披著社交網路外衣的遊戲公司,它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將QQ、微信的巨大流量導向網路遊戲。雖然它也通過廣告、社交網路增值服務等方式賺錢,但體量與遊戲無法比擬。遊戲仍然是一座富礦,《和平精英》的上線再次證明了騰訊遊戲的可持續發展空間。但是,從今以後,我們會更多地討論騰訊的2B業務,尤其是金融。

根據央行第三方支付風險評估報告,財付通(主要是微信支付)很可能已經佔據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的60-70%(按筆數計算)。雖然在高利潤業務、牌照業務方面仍然難以超越支付寶,但是巨大的市場份額、超高的使用者黏性,已經足夠讓這項業務賺錢。存款備付金上繳對利潤有很大影響,但是零錢通、微粒貸等業務的發展足以抵消這個影響。

騰訊的長期戰略方向有三個。第一是發展2B業務,包括金融支付、雲端計算、企業資訊化等,這條路很艱難,但是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第二是發展微信小程式,建立完備的小程式生態系統,包括遊戲、媒體、電商、生活服務等多種功能。第三是海外擴張,其中海外遊戲發行已經初見成效,但是其他領域的成果還不多。我們相信,騰訊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在多元文化、賽馬機制和寬鬆的管理體系下,我們不用擔心騰訊犯下整體性的錯誤。錯過短視訊的井噴發展固然是遺憾,但是在此期間,騰訊的線上音樂、長視訊、電競等業務有了長足的發展。從QQ到微信,從DNF到《王者榮耀》,從微信支付到QQ看點,騰訊的成功產品往往不是精心策劃的結果,而是發揮內部積極性、多元文化碰撞的結果。“聯邦分權”的體制,可能讓騰訊這艘巨輪無法達到最快速度,但是永遠不會掉隊。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阿里巴巴

現在,阿里巴巴正處在一個微妙的轉型期:新零售的大業才進行到一半,沒人說得清“新零售的完成狀態”是什麼樣;阿里雲、文娛、海外業務還在虧損;核心電商業務還在頑強增長,為其他業務輸送彈藥。但是,正如阿里在財報中指出的:為了商戶的可持續發展,核心電商業務的貨幣化率不可能無限制地提升。所以,在2019財年,新零售和其他業務必須儘量減虧、扭虧,同時又不能損害長期競爭力。

為了實現新零售願景,阿里在擴大並表範圍,企圖以強大的組織執行力去改造傳統零售行業。但是,新零售的最大問題是可複製性——如果一家盒馬門店成功了,能不能複製到另一家呢?如果盒馬整體成功了,能不能複製到銀泰呢?對於網際網路公司來說,線下場景的零散、多變,是一個新的挑戰。我們相信,阿里能夠獲得成功,但是要花多久呢?

以拼多多、快手、微信小程式為代表的“社交電商”“去中心化電商”,對阿里構成了衝擊,但是仍在可控範圍內。阿里通過對淘寶、天貓App的改版,鼓勵商戶經營自有流量;通過強化電商平臺內部的媒體功能,實現“社交電商”的傳播模式;通過渠道下沉、聚划算和針對性演算法,應對拼多多的低價攻勢。多年來,阿里不是一直習慣於見招拆招嗎?

如果阿里繼續做出百億規模的大手筆收購,我們不會吃驚。畢竟,阿里的組織文化決定了:只有被阿里並表的公司,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阿里體系”的優勢。我們相信,阿里不但會在新零售、海外繼續併購投資,也不會放棄文娛業務——它是增加使用者時長、趕上社交電商潮流的利器。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騰訊音樂

騰訊音樂是騰訊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併購的成果,也是騰訊“多元文化”“內部賽馬”機制的體現。2016年以來,原屬中國音樂集團的酷狗、酷我仍然發展良好,原屬騰訊的QQ音樂也不遑多讓,全民K歌更是異軍突起。與騰訊旗下的其他業務,騰訊音樂也呈現良好的競合關係——與騰訊視訊合作出品綜藝節目、涉足藝人經紀,就是明證。

投資者在爭論:騰訊音樂的大部分收入來自直播,到底應該怎麼估值?我們認為,估值的決定因素不在於“業務性質”,而在於“業務的穩定性和上升空間”。與其他秀場直播平臺相比,騰訊音樂直播業務的流量來自騰訊系,成本低而且穩定;基於強大的版權庫和演算法,容易實現交叉變現;付費滲透率和ARPU仍有上升空間。這就夠了。

在音樂流媒體領域,除了網易雲音樂,騰訊音樂已經沒有什麼對手。接下來,它一方面要依靠強大的版權內容和自制內容,進一步挖深護城河、提高音樂業務的付費滲透率;一方面要加強數字專輯、單曲、微綜藝等“偶像經濟”業務,成為“騰訊系”偶像經濟的變現出口。這要以短期的內容成本提升、毛利率下降為代價,但是這個代價是值得的。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閱文集團

閱文集團在網文閱讀領域的競爭壁壘被嚴重低估了。起點中文網已經走過了16個年頭,在此期間建立了龐大的作者體系、編輯體系和付費體系。雖然免費閱讀App來勢洶洶,但是不可能危及付費閱讀的基本盤,因為線上娛樂消費的總體趨勢是走向付費。何況,去年以來,閱文在免費閱讀、海外市場、智慧硬體、手遊等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受到監管影響,起點、晉江有一批違規網文下架;“閱文系”IP改編影視劇也遭遇了一些反覆。但是,通過對起點、晉江網文的抽樣分析,我們認為下架數量和比例沒有外界想象的高,總體影響可控。而且,東方不亮西方亮,雖然“閱文系”IP的影視改編進入了瓶頸期,遊戲改編卻有較大進步。我們對IP運營的長期前景保持謹慎樂觀。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阿里影業

2018年底,阿里影業從阿里的聯營公司再次變為並表子公司。在此前後,“阿里系”賦予阿里影業的資源日益增加:支付寶、手機淘寶均對淘票票導流;文娛電商業務“阿里魚”劃歸阿里影業;淘寶大會員全面覆蓋淘票票;阿里影業與優酷等大文娛業務的交流不斷加深。在流量、資料和運營方面,我們相信阿里影業都具備很強的競爭力。

阿里影業能做好內容嗎?這個問題還沒有答案。我們不如換一個問題:阿里影業能讓優秀內容方受益嗎?答案是肯定的。從2018年暑期檔擔綱《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主宣發,到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一鳴驚人,再到引進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並創造票房奇蹟,阿里影業反覆證明了自己的長期價值,從而必然在影視行業擁有一席之地。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微博

微博是“阿里系”的特殊一員:早就是阿里的聯營公司(阿里為第一大股東),為淘寶、天貓輸送了許多流量,開創了“網紅帶貨”模式,同時又保持著相當的獨立性。對於缺乏社交入口的阿里來說,雖然微博的社交屬性也在淡化,但是仍然是“社交電商”的一張珍貴門票。微博的話題性、爆發性流量,任何人都垂涎三尺,阿里當然會高度重視。

不過,“網紅帶貨”模式已經擴充套件到快手、抖音、B站等應用,微信公眾號也正在仿效。微博的流量增長空間不及快手、抖音,社群屬性不及B站,似乎可能被“後來居上”。但是,快手、抖音、B站都不是“阿里系”成員,在同等條件下,我們認為阿里仍然會更信任微博這個“自己人”。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騰訊系、阿里系產業架構探究(下):投資戰略“投行化”

作者:裴培  
peipei@gjzq.com.cn
來源:網際網路與娛樂怪盜團(ID:TMTphant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