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為什麼不投資技術?

IT職業頻道發表於2018-12-07

本文授權轉自 | 碼磚雜役

騰訊股價在國慶期間跌至304港幣,觸達年內最低,相比今年二月476高點時的風光無限,三去其一,怎一個慘字了得。最新一季財報的未達預期和更趨嚴厲的遊戲監管加劇了對騰訊的擔憂,接踵而至的幾篇網路熱文《騰訊沒有夢想》、《馬化騰是該全面反思騰訊戰略了》、《騰訊技術建設是否落後同體量的其他公司》更是火上澆油,把騰訊推向口誅筆伐的風口浪尖,彷彿一夜之間,大廈將傾,風雨飄搖,網路上批評騰訊的聲音不絕於耳,儼然已成為一種政治正確。

騰訊總辦精英是否讀過網文以及對待網文的態度如何,不得而知,但前CTO張志東(Tony)最近接受內部採訪的談話似乎在為架構調整做鋪墊,網民呼籲與內部採訪遙相呼應,似乎架構調整已是勢在必行。終於,雖姍姍來遲,卻又迫不及待(甚至在內部公告之前),騰訊趕在國慶前夕對外宣佈了第三次架構調整回應網民的關切和期待。

騰訊為什麼不投資技術?

近半年多來,唱衰騰訊之聲不絕於耳,但結合貿易戰的大環境和中概股的集體表現,似乎情況並沒有那麼糟糕。阿里沒做錯什麼,卻也從幾個月前的高點211跌落至154美金,真是一對患難與共的好兄弟。騰訊的基本面沒有變,依然是中國最大的社交網路公司,投資的網際網路新貴扎堆上市,微信活躍使用者數同比增長近10%,手遊日活依然取得兩位數增長,而遊戲營收受損主要因為吃雞類遊戲受政策影響未能商業化,遊戲的領先地位和市場份額沒有下降,這些都是重要的基本事實。雖然形勢未必那麼悲觀,但騰訊承受來自頭條、抖音、釘釘以及遊戲監管的巨大壓力,卻是不爭的事實。

此次調整效果如何,留待時間驗證,在此不做過多臆測。騰訊在技術上的組織和佈局飽受詬病,批評集中於沒有技術中臺、未能橫向打通、以及大資料分析和演算法應用不夠,此類批評有一定道理,引起廣泛的共鳴,但這都是事物的表象,卻未曾探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文試圖從另一個角度,探討騰訊技術勢弱的原因,以及不重視和投資技術的利弊。

技術對騰訊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

騰訊為什麼不投資技術?

回顧騰訊的成長史,便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局面。騰訊依靠QQ起家,依靠遊戲變現,依靠微信轉型移動網際網路,依靠投資收購拓寬護城河、構建起龐大的企鵝帝國。騰訊講產品為王,以產品見長。廠長馬化騰被封鵝廠首席產品經理;微信張小龍也憑藉對產品和使用者的精確理解和細緻打磨創造出宇宙最強APP;另一款拳頭產品《王者榮耀》也贏在玩法創新,遊戲行業的共識是遊戲技術已趨成熟,技術遠不是遊戲成敗的決定因素。縱觀騰訊的發展史,騰訊依靠敏銳的嗅覺,不失時機地推出應景的產品,從而保持和強化社交領域領頭羊的位置,跟黑科技真的半毛錢關係沒有。當然,騰訊的技術從創業之初就是及格的,沒有掉鏈子,沒有坑隊友,並伴隨產品不斷演進和提高,滿足更多的產品需求和更高的同時線上數要求,但這些技術其實很多在業界都有成熟的解決方案,甚至可以在github找到參考。正因為騰訊成功的關鍵在於產品而不是技術,所以,自始至終,騰訊都秉持技術服務於產品的理念,不脫離產品空談技術,給外界一種騰訊技術很弱的印象,而這恰恰是騰訊務實的反映,也是致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業界素有“百度的技術、阿里的運營、騰訊的產品”之說,其中百度以技術見長,早在4-5年前便已啟動《少帥計劃》廣聚英才,歷年來從Google,MS等頂尖公司挖來的技術大牛不勝列舉(陸奇、張亞勤、吳恩達、王勁、張瞳、餘凱等),青年才俊亦不計其數(樓天城、陳世熹、戴文淵等),但結果呢?百度商業上遠遠落後於阿里和騰訊、且差距越拉越大,挨的罵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很顯然,百度的例子並不能支援技術至上論的觀點,這些大咖的技術能力和技術視野毋庸置疑,卻並未給百度帶來商業上的進步和業務上的提升。由此可見,沒有好的產品方向和有力的組織保障,終究還是留不住人,就像外國專家拯救不了中國革命,人來人去,最後只留下一地雞毛。騰訊早年亦曾從MS公司挖來熊明華做聯席CTO、從Google挖來吳軍做SoSo,但後面結果大家都知道,SoSo沒有做起來、賣掉了。

騰訊技術實力到底怎麼樣?

騰訊為什麼不投資技術?

Tony認為:騰訊技術建設上,主要是雲這一波落後了。國內如果沒有云的話,騰訊各個BG的技術,和國內同行對比的話,都毫不遜色,都最大程度滿足了各個產品的需求;但從國內同行上雲的2012年開始,騰訊內部卻一直沒有動作,導致這一年開始被國內對手拉開距離,但對公司業務而言,內部的觀點是目前技術也夠用了。

外界常常低估騰訊的技術實力,這是對騰訊的最大誤解,這可能跟騰訊的不會宣傳有關,騰訊幾乎從來不會對外去講公司技術如何了得,公司技術晉級到專家也都需要產品背書。

自3Q大戰後,騰訊開始擁抱開放策略,2016年後,技術研發也在積極地向開放、共享邁進。目前騰訊在github上的開源專案有近60個之多,並相繼成為OpenStack基金會、Linux Deep Learning基金會、Linux基金會白金會員,併為這些基金會貢獻多個頂級開源專案。騰訊的國產狗“絕藝”17年3月橫空出世,11連勝奪取UEC杯震驚業界,18年1月讓兩子贏柯潔,卻不料在3個月後被微信翻譯團隊業餘做的圍棋AI PhoenixGo(已開源)反超,引發知乎一陣熱議,由此可見騰訊技術的不俗實力。

QQ和微信近十億的同時線上數,足以證明在IM技術領域,騰訊是當之無愧的王者。因為其他公司無論IM技術再好,終究是未經驗證,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中國最好的DBA在阿里,因為淘寶的網上交易有中國最大的資料庫應用場景。

另外微信團隊在分散式一致性儲存和佇列亦有深耕,做後端開發的都知道,對於無狀態服務的網際網路應用來說,最具挑戰性的技術工作其實是後面的分散式一致性儲存,這些關鍵技術是交易和支付的基石。

多年來,很少有騰訊出現影響面大的事故報導,整體穩定性表現優於阿里,而先於微信推出的米聊在人數一上去之後便崩得稀里嘩啦一塌糊塗,由此可見,騰訊的技術能力應該不遜色於BAT其他兩家,至少是能支援業務和發展的。

騰訊技術的話語權缺失

騰訊為什麼不投資技術?騰訊的核心決策和管理機構是總辦,這顆騰訊大腦由各CXO+各事業群總裁組成,包括:CEO馬化騰(Pony)、總裁劉熾平(Martin)、COO任宇昕(Mark)、微信總裁張小龍(Allen),CIO許晨曄(Daniel)、首席戰略管(James)、QQ湯道生(Dowson)、技術工程事業群總裁盧山(LS)、廣告主席劉勝義(SY)等。


騰訊為什麼不投資技術?

奇怪的是騰訊沒有CTO,而友廠阿里的CTO幾乎是僅次於CEO的實權人物。其實一開始騰訊是有CTO的,大師兄張志東(Tony)作為首任CTO一手奠定了QQ的技術架構,後來從MS挖來了熊明華做聯席CTO,但後來熊在2013年離職,Tony在2014年初退休,半年內連失兩位CTO,對騰訊技術打擊甚大,直接導致騰訊CTO空缺至今。

騰訊為什麼不投資技術?

沒有技術領軍人物、CTO缺位直接導致技術勢微,技術在總辦沒有了代理人、話語權缺失,從而無法做技術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安排。其實總辦有不少技術出身的高管(Pony、Mark、Allen、LS、Dowson等都是),但就像種地出身的人飛黃騰達之後大多對種地再也提不起興趣,所以當一群產品經理和投資高手聚在一起開會,要是討論和規劃起技術來,實在太過蹊蹺。Tony作為騰訊主要創始人,五虎將之一,挑起技術大梁,橫向打通各業務的技術支援和保障,威望和能力應該都足夠,但遺憾的是,Tony幾年前便已退出公司日常管理,只作為騰訊學院名譽院長,扮演顧問角色。空降的CTO想要處理如此紛雜交錯的利益關係,協調各事業群橫向打通業務技術體系,統籌規劃和推進技術演進,非不願也,實不能也。既然無人堪當此任,就寧缺毋濫,從而空缺至今。任由各事業群各玩各的,差不多每個BG都有一個技術閉環,唯一共通的是C++(C++相當於騰訊程式語言的普通話),其實各BG各玩各的,沒有影響到業務發展的話,也無甚大礙,因為各BG業務各有特點,差異很大,強行統一,反倒怪異。但牽扯到一些公共基礎模組和需要資訊共享層面的事情,各自為政,重複建設,終究差強人意。

技術工程事業群扛不起技術的大旗

騰訊為什麼不投資技術?

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定位為集團提供全方位運營解決方案和服務支援,提供搜尋基礎技術、閘道器接入、底層系統等,專業服務於業務。說實話這個BG在公司存在感不強,在產品為王,業務導向的騰訊存在感強不到哪裡去,年終獎吃大鍋飯,好在不那麼忙(IEG羨慕TEG加班少),技術升級也快。

因為TEG作為單獨的BG平行於其他BG,既要服務於其他BG的業務,又要跟其他BG競爭,這等於需要有成全別人之心,又還得經常比劃拳腳,關係可謂相愛相殺,內心必定相當糾結。業務BG有錢有人,自然想甩開TEG赤膊上陣,偶爾還會覺得TEG支援不力;TEG為人做嫁衣,做好事人家還不一定買賬,估計還常念想業務給我做可能做的更好。所以一邊是TEG抱怨自己降級為專業運維,一邊是業務BG抱怨TEG尸位素餐。

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其實本質的原因還是組織架構,沒有強有力(包括影響力)的技術領導是不可能把技術輸出到各BG,輻射影響到全集團業務的,這塊可能阿里確實做得更好。

騰訊為什麼不大力投資技術?

騰訊為什麼不投資技術?

前面講了不重視技術的組織架構因素,再講一講不投資技術的現實因素。騰訊的成功並不是因為技術先進,當然,靠技術領先的偉大公司也有不少,比如Google,G是靠技術驅動的高科技公司典範,大資料興起之時,Google依靠GFS,MapReduce,BigTable三篇論文奠定其霸主地位;AI時代又透過AlphaGo和TensorFlow再加上一波風騷的宣傳拔得頭籌,在其他細分技術領域Google技術亦遍地開花;國內的華為,早期依靠價格優勢,後來依靠技術優勢也強勢崛起。但顯然,國內網際網路情況有些不一樣,BAT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地位,很大原因是因為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情,選對賽道才是制勝關鍵,至少阿里騰訊是這樣,阿里在早期就選對了擁有無限空間和可能的電子商務領域切入,而騰訊則成功抓住了通訊和社交興起的契機。中國是一個龐大而獨特的市場,世界網際網路巨頭進入大多水土不服(因為一些你懂的原因)。強龍壓不過地頭蛇,最終落荒而逃的例子(Google幹不過百度,ebay在中國亦折戟沉沙)比比皆是。所以,國內網際網路企業大多能複製矽谷的成功,比照國際巨頭生長出一家中國特色的行業巨頭來。

騰訊為什麼不投資技術?

靠選賽道獲勝在世界範圍內亦類似,靠網上賣書起家的亞馬遜,論技術實力的話,可能Yahoo不知道比它高哪裡去了。而今一個市值逼近萬億美金,與Apple互爭高下,成長為超級巨無霸;另一個高開低走,沉寂無名,國內業務被阿里收購。可見選對賽道做正確的事情對於企業來說,有多麼重要。所以騰訊的高管們,一手締造和見證騰訊奇蹟的精英不可能不諳此道,對於總辦的各位老闆來說,選對業務方向,找準發力點,遠比關注技術更為重要。

網際網路企業如果不上雲的話,技術的天花板其實是很低的,上雲,才能提高天花板,給技術高手施展的空間。

目前炒得火熱的人工智慧和區塊鏈技術,其實放眼全球範圍,這兩項技術的商業應用也是世界難題,其難度甚至遠超技術本身,至今尚無真正靠此技術做大的商業公司。很多機構和個人,鼓吹AI和區塊鏈,其實只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靠刷概念圈錢拿投資;而AI領域真正的世界級專家(比如三巨頭Hinton、LeCun、Bengio)對於人工智慧卻要謹慎甚至悲觀的多。目光高遠、嗅覺敏銳的業界先鋒,預見到這兩項技術的廣闊前景,而真正投資於此,回報可能是漫長的,而人們總是熱衷於炒概念,熱衷於想象和未來,不然生活豈不過於平淡?

騰訊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麼

騰訊為什麼不投資技術?

在某些領域,技術是核心競爭力,但是在另外一些領域,技術的應用場景,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而應用場景卻大多被巨頭壟斷,這樣,他們可以不慌不忙的坐等別人創新,只需要保持對業界新技術的關注和跟進,等別人趟出一條路來,她再利用自己的壟斷優勢,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輕鬆實現躺贏。聽起來不夠光彩,但商業公司,大多以企業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利用自身優勢贏得競爭,似乎也無可厚非。技術上如此,產品和商業創新上亦如此。

創新是一個好詞,人人都喜歡,都歡迎創新,代表著正確,但創新是困難的,是不可規劃的,而且是極富風險的。人們為創新歡呼,但卻常常忽視創新失敗的代價,對於企業的決策者來說,不一定思維僵化故步自封,而是他必須平衡風險和收益。而鍵盤俠置身事外,總能彈指間灰飛煙滅,但真正把責任和權力賦予你,CEO讓你當,做決策卻遠不如敲鍵盤般輕鬆。

騰訊的核心競爭力在流量和平臺優勢,很多網際網路新興公司接受騰訊投資也是因為騰訊能給她倒流;在過去的幾年,騰訊的流量和平臺優勢甚至成為她戰無不勝的獨門秘籍:複製別人的路,後發而先至。騰訊遊戲、QQ瀏覽器、QQ音樂、騰訊網、騰訊影片都是後來居上。透過美其名曰的微創新,抄襲別人的模式,既避免了創新的巨大風險,又享受到流量的滾滾紅利,騰訊曾沉迷於此不能自拔,直到最近一年,頭條的崛起,抖音的爆紅,在騰訊的社交版圖撕開一道口子,生生搶奪騰訊流量,才讓騰訊第一次真正切切感受到疼痛,雖表面穩如老狗,實則內心慌的一批,於是調兵遣將,圍追堵截,無所不用其極,卻意外發現,以前的招數似乎不再靈驗,快報不能複製頭條的成功,微視亦不能阻擋抖音的腳步,可以想見總辦精英疲於應付一籌莫展的狼狽,而外界的批評聲浪無疑是雪上加霜。

騰訊為什麼不投資技術?

不投資技術的危害性

騰訊為什麼不投資技術?

所謂騰訊沒有夢想,如果把夢想理解成技術創新驅動業務發展,或者老生常談的change the world,那騰訊被扣這頂帽子,其實不冤。她只是想依靠流量優勢收割利潤,透過投資擴大版圖,在之前看來,這確實是一條簡單穩妥而行之有效的捷徑,才不會去走其他“彎路””和“邪路”呢,躺贏才是豪門應該乾的正經事,實在犯不著絞盡腦汁去搞業務創新,又或者像阿里雲一樣投資技術,自己給自己找罪受。

前面講到騰訊不重視技術的各種原因,最後說一說不重視技術的危害和後果:

國家強調建立創新型國家,強調核心技術抓在自己手裡,不投資技術跟國家指向相背,重視技術在中國是一種政治正確。

不重視技術不利於公司品牌建設,不利於人才招聘和引進,在中國的網路環境下,容易招黑找罵。

不重視技術,不給技術人畫餅,會損傷員工積極性,騰訊有30%以上的技術人才,沒有上升通道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雖說QQ、微信、遊戲的成功,技術不是關鍵因素,但終究是重要因素,不搞技術至上論,也不能技術無用論,目前技術夠用,但更強大的技術能推動業務更快發展。

投資技術就是投資未來,必須心懷相信,投資一些高大上的事情,就像美國搞登月並沒有帶回金銀財寶,但不還是一波節奏把對手帶廢了嗎?

最後一點,講好技術故事、才能推動股價上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可喜的是,在網友為騰訊量身定製的第三次變革裡強調:

騰訊將成立技術委員會,透過內部分散式開源協同,加強基礎研發,打造具有騰訊特色的技術中臺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公司的技術資源利用效率。騰訊也將持續投資於未來前沿基礎科學,繼續加大對AI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和量子實驗室的投入。

在沒有CTO的情況下,怎麼開源協同、怎麼加強基礎研發和打造騰訊特色技術中臺,確實是一項極富挑戰的事,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45820/viewspace-228448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