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麥肯錫中國材料及化工行業CEO必讀–麥肯錫洞見精選》創刊號的代表文章之一,其餘文章請參見該出版物,同時也將在麥肯錫公眾號中陸續推出。
展望未來,五大趨勢正在為中國化工行業帶來巨大變化——其中三種變化推動了行業多元化擴張,另外兩種則帶來了新的挑戰。
同時,中國製造2025等相關產業政策優先關注的高科技產業,也將推動部分下游市場的發展,如航空航天、電子、電動汽車和電池市場,為中國特種化工產品的擴張創造機會。
許多中國公司的技術目前已與西方不分伯仲。以石化領域的異氰酸酯產品為例,由於該類產品合成技術壁壘極高,歷史上一直掌握在少數西方公司手中,市場相對封閉。萬華集團開發出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DI)技術,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MDI生產商。杉杉科技在快速增長的鋰離子電池領域積極佈局,在電極材料以及電解質和分離膜領域佔據了領先地位,並且在所有細分領域均位列前三。
與跨國公司相比,中國也開始在部分細分領域佔據優勢。特別是在生物發酵產品領域,如味精(穀氨酸鈉)、維生素C和黃原膠等,中國企業正以更出色的技術主導世界生產。
政策開放以來,民企積極投資大型煉化專案,這一趨勢正重塑中國石化行業。我們的分析顯示,中國計劃新增乙烯產能2000萬噸/年,其中一半以上來自民企投資。以恆力為代表的聚酯纖維企業正在向上遊煉油板塊延伸。與此同時,一些跨國公司正計劃開展全資投資,其中包括巴斯夫和埃克森美孚。
發債曾是民營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但政府對新債券的發行也逐漸施加限制,同時不斷規範民間借貸。對大多數化工企業來說,股權融資仍然比較遙遠:國內IPO要求高、通過率較低,而在國外投資者眼裡也缺乏吸引力,很難進入境外IPO的候選名單。因此,未來幾年中國化工行業的融資前景仍不樂觀。
國家汙染防控實施新標準,建立生產許可證審批制度,引導化工生產轉移到專門的化工園區,集中配置環境處理的基礎設施,最大限度地實現化工園區內部的協同效應,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環保結果。
受環保新規波及最嚴重的是一些小型民營企業,它們生產各類專用化學品,從塗料、染料和農藥到食品新增劑和表面活性劑。這些企業缺乏廢棄物管理能力,又靠近人口稠密地區。關閉不合規工廠的舉措雖影響了大批小型企業,但未對化學品的整體產量構成嚴重影響。例如,山東政府在2018年關閉了該省25%的化工企業,但隻影響了5%的產量。
未來三到五年,我們預計中國環保部門將繼續大力推進“關鍵變革”地區的新規實施,這些地區的化工產出佔全中國的50%;並推動 “適度加強”區域的改善工作。(見圖3)
上述舉措可能會持續給特種化學品市場帶來短期挑戰。2017年和2018年,環保執法關停了部分例如中間體、染料、農藥等精細化學品的產能,由此產生的供應縮減導致相關行業的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分散型染料和草甘膦價格上漲近50%。
雖然新規可能會給部分企業特別是不合規企業帶來運營挑戰,但同時也提升了合規企業的盈利能力,使其擁有更健康的商業環境。即使未來企業要在環保方面做更多投資,他們仍然具有卓越的成本競爭力,而且競爭對手也經過環保風暴的洗禮而大大減少了,從中長期來看,環保新規會推動行業更加健康和有序的發展。
以前文提及的MDI製造商萬華為例,其多數股權由山東省政府持有。40年前從零起步,時至今日,萬華MDI總產能世界第一,並擁有了令人羨慕的盈利能力和大膽的擴張計劃——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建設世界級的MDI專案。
央企的主要任務是履行國家的使命–穩定基礎化學品的供應。為提升中國乙烯自給率,中石油(PetroChina)、中石化(Sinopec)和中化集團(Sinochem)參與了當前的投資浪潮,中石化的四個裂解專案使其成為所有企業中最大的投資者。
同時國企也面臨新的挑戰:要維持運營規模、提高盈利能力,需要逐步退出競爭力薄弱的舊產能;在煉油和石化業務方面,還要與新進的民企展開激烈的競爭。同時,國企需要以穩定供應基礎化學品為主要使命,這一側重點導致其在特種化學品市場競爭中很難全力投入,而特種化學品又是中國經濟下階段發展的熱點。與基礎化學品不同,這些產品的生產技術通常難以通過授權獲得。
部分國有企業受累於過於集中的組織結構和較慢的決策流程,阻礙了特種化學品業務的發展。特種化學品業務通常發展迅猛,需要研發、製造和銷售部門跨職能協作。如果國企能克服組織結構上的短板,發展必要的卓越職能,那麼龐大的規模將成為他們的堅實後盾。
如何全方位實現管理的專業化和系統化是眾多民營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許多民企仍然處於創始人的領導之下,民營企業高速成長的歷史,容易形成快速決策和高效執行的習慣,同時也容易帶來相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和體系。在企業體量成長到一定規模、業務逐漸複雜到一定程度之後,這種粗放型的管理逐漸成為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部分民企的領導人已經意識到了這種挑戰,開始著手進行專業化的管理體系建設,包含有助於最佳決策的業務流程、戰略選擇、執行以及招聘、培訓等,也包括建設自身的創新和技術能力。在新的行業發展階段,如果企業實現了運營管理的專業化和系統化,通過完善人才建設實現高素質人才的育留選用,在前行道路上符合監管和環保規定、與政府保持良好關係,那麼就能佔據有利地位,通過兼併收購來整合所在細分行業(如染料、聚酯纖維行業等),逐步成為各自領域的領頭羊。
民企、央企和地方性國企的不同發展特點凸顯了市場的動態。許多民企和地方性國企雖然體量較小但是增長速度很快,而央企則擁有巨大的體量和相對較低的增長速度。(見圖4)
長久以來,跨國公司常常採用收購戰略進入新的區域市場,但這一方法在中國卻沒有獲得理想的結果。一方面中國的政策難以使得國企被外國公司收購;另一方面,中國民企要麼雄心勃勃不接受收購,要麼體量較小不值得收購。因此,跨國公司不得不依賴直接投資,難以實現快速的增長。
跨國公司的第一輪大規模投資發生在20年前,他們通過與國企建立合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條件是要帶來先進技術。因政策原因跨國企業不能控制多數股權,所以投資規模相對受到侷限。此外,跨國公司雖能在一些特種化學品領域擁有全資中國子公司,但為避免高風險,往往採取保守策略,因此難以像大多數民企那樣抓住發展良機,迅速擴張。
2018年新規頒佈以後,跨國公司可實現對中國上游煉化行業的全資控股投資。不少跨國公司已看到了商機,例如巴斯夫和埃克森美孚有意在中國廣東投資興建全資煉化一體化基地。隨著國內企業產能的快速擴張,機會視窗將會很快關閉。如果能趕在視窗關閉前建成乙烯裂解裝置,跨國企業就能夠在中國乙烯和丙烯市場擁有立足之地。
跨國公司面臨的另一挑戰是未能根據中國本土需求開發產品,這包括充分理解本地客戶的需求,同時也包括以需求出發來確定相應的生產成本和供應價格。中國的競爭對手受制於技術的限制,但對於客戶的需求理解大多數情況超過跨國公司。不僅如此,跨國公司仍未能消除在中國開展業務時的文化壁壘,這在招聘和留住員工的問題上顯得尤為突出,目前外資企業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已經低於其十多年前的吸引力。
跨國公司未來幾年的業務增長很可能更具挑戰,需做好逆風前行的準備。跨國公司必須更靈活地執行一系列決策,例如為中國市場提供本土化的解決方案、積極參與甚至領導行業的進一步整合、或者在準確判斷的前提下進行果斷迅速的投資決策。
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