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交媒體在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不可取代,很多人都對其產生了心理依賴。老一輩人完全沒受到高科技影響,而“00”後的新生代們從小就被社交媒體包圍,所以也不會覺得無所適從,恰恰是那些“70後”“80後”漸入中年的人,可能最容易受到社交媒體影響。

據《計算機與人類行為》(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ur)雜誌,30歲至49歲的中年人在面臨中年危機手足無措的時候,社交媒體的盛行更會讓這種焦慮感雪上加霜,如果感覺不舒服就要儘快放下手機,別讓自己被“別人的完美生活”影響出負能量。

發現 30-49歲人群受影響最深

美國天普大學的研究團隊調查發現,年齡段處於30歲至49歲的人群,如果現在頻繁使用社交媒體,那麼老了之後患上精神疾病的概率會非常大。令人意外的是,18至29歲的年輕人,反而像是產生了抗體一樣,社交媒體的影響對他們絲毫不起作用。

或許你覺得這個結論倒也正常,畢竟中年人象徵著柴米油鹽,象徵著重壓下的瑣碎生活。在長大了的世界,並不像童話故事書裡面寫的那麼美好,需要面對的是父母老了、孩子還小、事業還想再拼一拼……這些當然是必然的問題,成年人的世界總要現實一些。

年過30歲的人思想也會更加深刻,經常一日三省吾身,考慮並反思自己的生活狀態。然而,當你想認真面對生活時,頻繁刷社交媒體,反而不利於進行這樣清醒的思考,因為這上面總是充斥著“別人家的生活”。

原因 與別人的完美生活相比較

該研究由美國天普大學組織開展,對一項750人的社會調查資料進行了梳理分析。調查中,參與者提供年齡、性別、身體健康狀況及使用社交媒體的種類、頻率等資訊,並被詢問是否曾感覺到內心瀕臨崩潰。考慮到參與者的心理壓力、抑鬱情緒等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社交媒體對18歲至29歲的青年負面影響較弱,但是對30歲以上的人精神心理方面傷害較大,甚至加劇了中年危機。其中,30歲至49歲的人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會升高兩成左右。

失聯多年的老友通過社交媒體恢復聯絡雖是件好事,但有時也會給人帶來極大衝擊。因為當你看到自己的現狀不如別人時,容易引發一些負面情緒。殊不知,社交媒體曬出的生活根本不是它真正的樣子,大多數人在社交媒體上只願展現自己非常積極的一面,都是經過了多層“濾鏡”修飾過的“別人家的生活”。所以,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對比自己的生活,一定是被打擊得體無完膚,壓力、抑鬱情緒必然找上門來。因此這種在網路上的“對比”是不客觀的,甚至還會削弱自我價值和傷害心理健康。

而“00後”的孩子們之所以很少受影響,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浸染在社交媒體圈,他們的整個生活都是構架在社交媒體上的,頻繁地將自己的生活在朋友圈分享出來,反而會讓鬱悶的情緒得以宣洩,而且不會有被社會孤立的感覺。

但中年人大部分只是朋友圈的“潛水者”,他們通過曬朋友圈釋放的壓力遠遠不及從朋友圈吸收來的隱形憂慮多,所以就成了社交媒體的最大受影響者。

資料圖:重慶涪陵一處警示牌,提醒市民在過斑馬線的時候不能玩手機,注意交通安全。 陳超 攝資料圖:重慶涪陵一處警示牌,提醒市民在過斑馬線的時候不能玩手機,注意交通安全。 陳超 攝

研究 多平臺展示自己會更尷尬

另外,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相比使用較少種類社交媒體平臺的人,使用多個社交平臺的人出現抑鬱或焦慮傾向的機率更大。研究人員分析,導致這種現象首先可能是因為“招架不住”了,叮咚的資訊提示音不斷擾亂生活節奏,頻繁在各個平臺中間切換更是讓自己有些精神錯亂。越是想在多個平臺展示自己,造成社交失禮和尷尬場合的概率就越高。當然,研究人員也承認,雖然使用多個社交平臺與抑鬱之間已被證明有關聯性,但二者之間誰導向誰還無法定論。

此外,不喜歡分享自己與他人合照的人,按照研究人員的說法,也會有孤立自己的傾向,相比起來,這樣的人更容易產生抑鬱或焦慮情緒。

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目前的研究只是表明這些社交網路使用習慣和抑鬱情緒有關聯,但不代表就是這些習慣導致的抑鬱。之所以做此項研究,是希望提醒人們這些習慣可能與社交網路抑鬱傾向有關聯,所以可以儘量避免這些使用習慣。

測一測

有這幾個苗頭 你該放下手機了

根據美國“生命科學”(Live Science)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一般易助長抑鬱情緒的錯誤習慣有以下幾點。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點苗頭了,趕緊放下手機,多參加些現實世界的活動,別讓社交平臺給你帶來負能量。

1.把自己同那些在社交網站特別活躍經常曬自己完美生活的朋友相比較

2.對社交網路已經上癮,發現自己戒掉有點難,甚至開始影響自己的工作或學習

3.如果釋出的照片不被大家喜歡、點贊數量太少的話,會覺得低落

4.往往不太喜歡將自己和別人的合影發在社交網路

5.擁有多個社交平臺賬號,並且出現應接不暇的感覺

自 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