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如何走出職業倦怠期的

Linksla發表於2023-09-18

作為精神內耗的一種,職業倦怠一詞也在頭部主播的警醒中引起熱議。

別人的職業倦怠期是:錢賺夠了不想再受氣了。而普通職場人:錢沒賺夠氣受夠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解釋:職業倦怠是一種綜合徵,是由於工作壓力長期未得到有效管理導致的。

它以三個維度為特徵:

1、感覺能量耗盡或精疲力竭;

2、精神上遠離工作,或有與工作相關的消極感或懷疑不信;

3、職業效能降低。

大多數在高強度環境中工作的人,都會有感到精疲力竭的那一刻。你可能是一個職場高手,在團隊中是表現最好、最敬業、最努力的人,但歸根結底,你也是個普通人,有時也會感到自己很脆弱。

以下跡象表明你可能進入職業倦怠期了。

過度疲勞

如果你注意到自己的精神、情感和身體都感到疲憊,這可能不是再來一杯咖啡就能解決的。疲勞可能是倦怠的表現。可以考慮去看個醫生,排除身體出問題的可能。

沉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你有沒有注意到最近有點酗酒,總想著多喝兩杯,或者用其它方式逃避:比如沉迷遊戲,整個週末宅在家睡覺。

我們可能借助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逃避掩埋在表面之下的感覺。

情緒變化起伏明顯

如果你注意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很快,那可能是精疲力竭的跡象。通常,當我們努力維持某種表面上的情緒狀態時,也會讓我們的真情實感變得更脆弱。你並沒有失去理智,你只是太過努力地“假裝一切都好”。職場人哪有不發瘋啊?

感到麻木或脫節

情緒化的另一面是麻木,或與自我和他人的脫節。當不堪重負時,一些人會選擇“關閉自己”,而不是感到壓力過大或情緒低落。

失去了活力

你可能會注意到你對工作的興趣大大降低了。也許你還在上班,但你只是佔了一個職位的坑,而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也許你開始頻繁請病假,或者對上班表現出抗拒。也許開始致鬱。

倦怠的表現,也可能是抑鬱的表現。抑鬱和倦怠不是一回事,但它們會有重疊之處。不同之處在於:“倦怠”更多是針對工作場合,而抑鬱可能貫穿一個人的很多階段,出現在生活的很多方面。



如何應對“職業倦怠”

承認倦怠

你可能沒必要向工作中的競爭對手宣佈你的倦怠感。但至少可以對你自己和你信任的、所愛之人承認這一點。大方承認自己遇到問題反而是有力量的表現。當你不再獨自承受掙扎,負擔就會減輕。

職業倦怠有時就是一種"能力恐慌"。這就需要我們認識自我、調整自我,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正確分析、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自己所處的環境,根據自己的特徵和優勢,揚長避短,確立自己的奮鬥目標和發展方向。在挫折中不斷地完善自我、豐富自我、創造自我,用實際行動迎接"能力恐慌"的挑戰。

重新評估對你來說什麼是重要的

當發生問題時,請詢問自己能做什麼、自己有什麼選擇,可以主動和同事、家人、朋友等及時溝通發生了什麼問題,採用什麼策略,如何解決等。

在職業生涯中有一些起伏是正常現象,沒必要太在意,也沒必要對自己太過苛求。而應採取積極主動的應對職業倦怠。在重新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找到對抗職業倦怠的技巧。專注於自己內在的成長,只把今天和昨天相比,就不會有那麼多煩惱,也不會有那麼多“不公”。

為了和真實的自己保持聯結,試著挑戰自己,以完全誠實的態度看待自己的生活。你對自己當前的人生方向感覺好嗎?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你都在遵守自己的價值觀嗎?

創造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是憑空出現的,你必須自己去努力創造。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在工作上?你有花時間照顧自己、陪伴朋友和家人嗎?覺得自己還有創造力嗎?健康情況怎麼樣?或許你只是把自己和自己的需求當作了一個“次要選項”,而不是“第一優先順序”。工作之餘,騰出時間照顧自己的生活。

情緒管理是需要抒發情緒,及時傾訴與發洩。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將煩惱的心情轉移到自己喜愛的活動上,從而讓自己走出苦悶,變得快樂起來。實踐證明,傾訴與宣洩確實可以舒體寬懷、消憂排愁,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

適量運動,保持健康的身體。所有的心理健康其實都要以身體健康為基礎。一個生活作息正常、適當運動、活力充沛、愛好廣泛的人很少會頻頻體會到職業倦怠。

重新審視自我

工作角色外的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由工作帶來的嗎?如果不工作,我還能是誰?

試著暢想一下自己工作的規劃,如何更好地參與到工作中。對於理想職業又有怎樣的想象?到底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麼?工作本來沒有意義,是你的目標賦予了工作意義。

發展個副業

副業剛需,可以是興趣,分散焦點。也可以為謀財,錢帶來的安全感和底氣是厚實而堅定的。linksla分銷活動,搞錢和搞事業,也可以兼得。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0013542/viewspace-298408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