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瓶頸:2~4 年前端走出離職困境與舒適區

Scott發表於2019-05-07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 Scott 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務必保留全文,勿做刪減]。

Scott 近兩年無論是面試還是線下線上的技術分享,遇到許許多多前端同學,由於團隊原因,個人原因,職業成長,技術方向,甚至家庭等等原因,在理想國與現實之間,在放棄與堅守之間,搖擺不停,心酸硬扛,大家可以找我聊聊南聊聊北,對工程師的宿命有更多的瞭解,有更多的看見與聽見,Scott 微信: codingdream。 本系列共 15+ 篇,此為第七篇走心篇,近期接觸太多衝動離職的小夥伴,提前發一篇走走心,大家看完後點下關注,再轉發下朋友圈我就心滿意足了。

正文開始

1 萬個小時和 3 萬行程式碼,會成為工作前 4 年非常核心的量化指標,把握住這段週期,可以在職場建立非常有競爭力的擇業優勢,更關鍵的是自己真正的潛能會被挖掘出來,繼而有機會成為那個心目中的大牛,而把握二字,知易行難,背後的邏輯就是不斷的走出舒適區不斷的突破困境區。

我們不必糾結前幾年的工作,是花了 8000 個小時,還是手寫了 2 萬行程式碼,如果是重複性的勞動就算是 4 萬個小時 8 萬行程式碼也沒有太多意義,而 1 萬個小時和 3 萬行程式碼是我本人比較認同的一個經驗值,在前幾年沉浸式的花費上萬個小時在技術的思考和實踐上,無論是什麼框架什麼業務都能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最終沉澱幾萬行程式碼的程式設計經驗,那麼大概率你的技術能力會處在中上游,所以我往往給新人的建議就是找活兒幹,搶活兒幹。

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學習方法:如何在工作內外獲得持續的技術成長,針對的受眾也是工作 2~4 年的前端,這個群體最容易出心理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還沒有建立更成熟的自我認知,也沒有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身份轉變,就像與 Scott 有深度私聊的這些同學也多在工作的頭幾年:

  • 聊聊 1 - 3 年前端走出成長的焦慮
  • 聊聊 2 - 1 年前端小生之跳槽困惑
  • 聊聊 3 - 4 年高階前端如何走出舒適區
  • ...
  • 聊聊 8 - 2 年前端頻繁跳槽怎麼破
  • 聊聊 9 - 2 年前端面對職業危險期
  • ...

在認知不夠成熟的時候,很容易陷入所謂的困境,或者順風順水的停滯擱淺在舒適區,這就是我們這一篇想要重點探討的,跟上一篇的技術成長有所不同,這一篇我們更關注自我認知(心理建設、價值設定)和困境突圍,首先我們從困境的定義開始,舒適區則放到最後。

困境與困難到底是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困境的描述,往往像下面這些:

  • 計算機基礎不紮實甚至是完全沒有,比如演算法、資料結構、網路相關理論等等
  • JS 基礎能力不行,心裡沒底又覺得沒有力氣和方向邁出去
  • 一年經驗用三年,對於工作中用到的技術沒有去了解內部機制
  • 沒有考慮如何把程式碼寫的更好,業務中到處是膠水程式碼
  • 工作環境導致的身邊沒有大牛,沒有樣板可以模仿、學習
  • 空有想法沒有行動,導致收集一堆資料卻從未去看過
  • 我們內部用的工具總是很老套。沒有人想改變什麼,沒有野心,沒有夢想,像一架老馬車,大家都在湊合

等等不計其數的早年職業困惑,碎片化的焦慮讓我們徹夜難眠,這些本質上是困難而非困境,我們定義為困境後,再從社群從他人這裡獲得的,也經常是相對碎片化的建議,比如:

  • 前端雖然工作中用不了資料結構演算法等等這些基礎知識,但是這些知識決定了一個人的天花板高度,並且也是大廠常常考察的一點。當然學習這些基礎並不能一蹴而就,只能在平時業餘時間有意識的去補齊這部分的短板。
  • 前端知識點確實很多很雜,因為並沒有很好地閱讀一些基礎書籍,高程、你不知道的 JS、 JS 精粹這些書籍讀完一定能打好一個不錯的 JS 基礎。
  • 工作年限越長,公司對於開發者的要求就會越高。這時候公司需求的員工是一個能寫程式碼、能解決團隊成員遇到的問題、能帶人的這樣一個工程師。瞭解技術的內部機制才能讓自己不被淘汰。
  • 平時要有意識的去重構自己的程式碼,抽離可以複用的功能,這樣做通常都能提高之後的開發效率。但是大家可能並不知道如何去優化自己的程式碼,一是可以學習團隊中大牛的程式碼,看他是如何實現的;二是學習業內頂尖庫的程式碼,看看人家是如何設計的。
  • 收集了一堆資料就當看過了,對於存在這樣情況的前端工程師,可以選擇想學什麼再去收集相關資料,然後立馬設定 TodoList 督促自己學習。

看過聽過之後,可能有一兩條我們堅持下去了,而其他都慢慢丟在了腦後,這背後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我們往往不是缺少目標,甚至也不缺驅動的原動力,我們缺乏的是對自己職業屬性以及困境區分於困難的正確認知,所以認知一旦出了問題,困境就隨之而來,無論它是事實上的外界物理環境造成的,還是自己內心期望與慘淡現實的落差造成,這都會持續的傷害著我們的職業成長路線,而此時困境就是我們認知的邊界尚未突破的尷尬局面,在這個局面下,一切皆困境。

哪些關鍵認知需要建立

一個人立足於世,不論男女,都有這幾個問題需要自我思辨最終弄清楚:

  • 社會屬性,也即我的社會價值,我在中國(海外),當前階段(不論是遊學,實習,還是剛工作),我存在社會的價值是什麼?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無論內心是多懶散,我想我們都向往積極的活著,活著社會上,不成為社會的蛀蟲,就一定有所勞動,這些勞動就是我可以為社會提供的價值,也即我存在的意義,這也是我當前從屬行業它的價值。
  • 家庭屬性,也即我的家庭角色,無論我是孑然一身,還是生活在完整完美的家族關係中,無論我是一窮二白,還是家產非常殷實,我的多重身份(孫子、兒女、父母、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就決定了,要為家人帶去保障,為家人帶來幸福與安穩,所有這一切都是我奮鬥的原動力,這一切的奮鬥一定不是通過躺著實現,一定需要我的大腦和雙手來讓血脈的存續,來讓親人的期待都不落空。
  • 群體屬性,也即我的社會關係,無論多宅,我們都是社會化的群居動物,團隊合作和群體溝通始終貫穿我們終生,通過合作和溝通,我們具備了生存的外在能力,也具備了通過他人觀察自己的機會,而所有的合作和溝通都是建立在資源的前提上,也就是你本身具備社交價值,無論是作為主導關係的強勢主宰,還是僅僅作為傾聽他人負能量的收集桶,這些價值每一年都會被不同的群體反覆檢驗,這種檢驗會讓我們明確知道身邊聚攏越來越多優秀的人,還是寥寥無幾的平層社交,通過這種比較讓我們最終對自己的價值有更清楚的判定。
  • 自我屬性,也即我的內心所向,是當個出家人,是當個坦克兵,是當個店老闆,還是工程師,這一切社會化的工種行當,都取決於我的價值選擇,我定義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內心深處的價值是導向哪裡,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有那麼一些美好,它們浮現到我的心中分別是哪些堅守與放棄,這都影響到我的自我定位。

從社會、家庭、群體到自己,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大白話就是我們的三觀不同,不同的三觀驅動下,我們去往的方向和路徑就可能截然不同,迴歸到工程師,我複述下我過往 8 年的認知過程,給大家一點點參考:

生存階段

關鍵詞是危機感,發生我工作的前 2 年,怎麼夯實自己的技術,讓自己在團隊有立足之地,這花費了我大量的精力也給我帶來了無盡的深夜煩惱,我當時的做法是瘋狂的寫程式碼,業餘時間瘋狂的接單做網站,也由於各種自卑不敢到社群大大方方的社交,大大方方的找前輩請教,沒有任何指導的前提下,我憑著一股子熱情,通過壓榨自己的時間來慢慢積累程式碼時間和程式碼量,逐步克服了技術的生存危機。

如果讓我重新來過,我依然會這般如此的壓榨時間,但我不會再瘋狂的用滿業餘時間做外包,而是用來看書學習,總結和整理,同時多留一些時間跟行業的前輩交流,提前做第三第四年的職業規劃。

誘惑階段

關鍵詞是滿足感,發生在我工作的第 3 年,工作輕車熟路的我開始飄飄然,總是沉不下心,很容易受外界干擾,同行的薪資待遇,同行做的事情,其他公司在做的業務,所有這些都像雨水一樣不斷的弄溼我的臉龐,我需要不斷的用衣袖擦乾它們,我渴望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我渴望拿到更高的待遇,每一天的我都度日如年,針對這種情況我當時是找了前輩溝通,藉助他們對我技術和職場成熟度的打擊,我逐漸冷靜下來,繼續沉澱自己的技術深度。

如果讓我重新來過,我會更理性的看待手頭的工作和外面的機會,更深刻的認識薪資-能力-職業發展它們的長短期關係,更早的找更多技術前輩看他們的成長經歷,幫自己仔仔細細規劃技術體系的成長路線,而不是亂花迷人眼,荒廢了大量時光在誘惑的對抗上。

證明階段

關鍵詞是飢餓感,經過第 3 年神魂顛倒和冷靜後,我自我感覺良好,有更大的野心和成功的渴望,第 4 ~ 6 年我進入到證明自我價值的階段中,這個階段持續比較久,雖然中間有離職創業,但核心沒變,我在找尋能讓自己人生價值最大化的賽道,我試圖著去證明一些我當時說不太清楚的東西,雖然對於短期薪資福利我看的更為平淡了,對於非技術的觀察力和決斷力我更為看重,對於更長遠的技術投資和回報變現我更為看重,但依然沒經歷住時間的考驗,對於創業的捨近求遠和急於求成,而讓自己飢不擇食。

如果讓我重新來做,我依然會選擇離職創業,但我不會那麼衝動的來做這件事,我會跟我的主管及主管的主管好好聊聊我的職業困惑,我會和社會上的創業團隊多多接觸,正負面我都會關注,不僅要看事情,更要觀人心,人事雙修,而不是一腔熱血抱著技術二字去改變世界。

實現階段

關鍵詞是成就感,經歷過創業的挫敗,我對於自己的能力和理想有了更準確的判斷,我開始從帶創業公司的第一個團隊到帶小菜的第二個團隊,從帶 6 個人到現在快 20 個人,依然在創業依然在帶團隊,但初心和驅動力已完全不同,我更希望和一群人(更大的一群人)拿到一次次的成功,也是在這個階段,我找到了答案。

所謂這個答案,是我某一天頓悟,驅動我做幾乎所有事情的原動力是:獨特、利他、團隊和成就感,這就是我工作 8 年才第一次正確的挖出來,也是第一次的認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價值取向:

  • 我希望自己自內向外所參與的事情,所打造的產品,所創造的價值,所塑造的形象都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充滿創意的,一切平庸的重複的機械的守舊的一切不 Cool 的我都很難去喜歡,我都想打破而重立,我都想打破陳規推陳出新,我都想去挑戰一下,這就是獨特與我的意義。
  • 我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對家庭他人對社會有正向的價值的,就像這本小冊一樣,我以分享的形式想要把整個團隊的想法和沉澱給到各位,來幫各位早日走到正確的賽道上,一切對他人不利的,造成傷害的,讓人無法健康成長的,不管是規矩還是制度還是潛規則,都違揹我的內心,這就是利他與我的意義。
  • 我希望自己不再是單槍匹馬,不再是英雄主義,我應該有一群人一起開心一起哭,我的成功不再是靠自己,而是讓團隊的每一個人都能因我更開心更成功,團隊不再侷限是公司我帶的團隊,也泛指社會上我參於的任何一個聚會任何一次群體活動,都能因為我的參與變得更融洽更團結更有正能量,這就是團隊在我內心深處的意義。
  • 我希望所做的事情都能有好的結果,都能是影響到其他人影響到更大範圍,這會讓我收穫一種愉悅的感覺,那就是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是我通過前面的獨特、利他和團隊都能實現進而昇華後的一個新的層次,這種對成就感的渴望會成為我非常核心的驅動力。

上面談了我的認知歷程,我相信看到此處一定有同學受到啟發,也會頓悟自己的使命和內心所向,如果這個實現階段讓我重新來過,我會希望自己可以再早一些再早一些好好認識下自己,好好了解下自己,這 8 年的職業經歷帶給我的這麼多感受,而我總是忽略它們,總以為答案在外面,其實答案始終在內心深處,只是自己從未站在認知的高度,一次次的剖析自己拷問自己,一定要靠這麼多年的折騰才能某一天醒悟,我不後悔這一路歷程,我只是可惜這來的晚了一些,更早一點越早一些,我想我會收穫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成長和成就感。

下一個階段是哪裡,我還不清楚,但下一個階段的關鍵詞,我想基本不會變了,那就是:獨特、利他、團隊、成就感,這是我的內心價值,對於認知建立這樣的里程碑,你準備好拷問自己了麼?經過拷問後獲得對自己最真實的瞭解、理解和認同後,再來還原到下面具體困境解法裡,你的答案才會堅實很多,也會更容易做出對的抉擇。

脫離困境並非只有離職

當認知都清晰之後,再來看這個命題,會發現似乎所有的困境不再是困境,僅僅是生活和工作的一個狀態,而困擾我們往往只是困難,比如不知道怎麼夯實技術基礎,不是科班選手不知道怎麼學習,團隊沒有學習氛圍怎麼破...而困境是什麼,困境是我們盡所有能力去克服困難後,依然陷在泥淖中無法掙脫,而如果我們並沒有傾盡全力去克服所有的困難之前,怎麼可以把困難視為是困境呢?

我們重點聊聊一個常見的困境,就是擇業切換之前,渴望離職的時候渴望擺脫的時候,這對於超過 10 年長度的職業生涯來說,要不要走,去哪裡,它是事實存在的困境。

“做事不開心、錢給的不夠” 這是行業裡最流行的對於離職的原因分析,也的確是大實話,因為我這三四年線上線下面試以及聊過的幾百個童鞋裡面,是要有一小半把離職原因歸咎於公司的變態制度、不人性化、沒有彈性、沒有技術成長空間以及薪資過低等等原因,在這樣的環境裡面的確是做事很不開心,回報也遠遠不夠,我會鼓勵他們早日脫離苦海,切換一家更適合成長的公司。

離職一定是一條最快路徑的可選項,因為整個從行業、公司文化、業務方向、職能要求、團隊配置以及老闆方方面面都經歷一次重新整理,從前的困境煙消雲散。但是脫離了苦海,再入的一定大大好過從前麼?答案也是未必,離職是一把雙刃劍,我身邊好多個朋友當初忍受不了阿里內部大公司的一些毛病,會議多亂甩鍋工程師氛圍政治化等等,出來幹了幾年,好多個最後又回去了,因為發現外面溜了一圈,每個公司都有它的問題,有的問題比阿里更嚴重,有的則是前景非常灰暗,當然也有一些同學跳槽的很成功,只是比例確實非常非常小,這就是擇業擇公司的智慧和運氣了,我們前面有一篇專門討論如何挑選到成長空間更好的公司,大家可以回頭去看。

每個公司都充滿了委屈、不平、揪心甚至困惑,做這樣的選擇一定要慎之又慎,最佳的離職狀態是職業到了天花板,公司已經不能再給你更大的舞臺和空間,技術上管理上不能再上一臺階,此時需要切換一個新賽道從 0 開始,最差的離職狀態就是不滿意組織內的人和事,比較情緒化的不開心一走了之。

放棄是最容易做出的決定,而堅持無論在哪兒都是最難的選擇,這也是我對一個在吉利車企做事的前端提出的建議:這個組織讓你不開心,那麼你可以用盡各種辦法,線上線下的制度性的社交性的策略和辦法,找各種人找各種資源來推動組織發生更好的變化,而不是靜等著組織自我優化來滿足你的心境,組織不是組織,公司亦不是公司,裡面的每一個人所形成的整個整體才是你不開心的,但你也是參與者之一,有權利去優化它,通過這個過程你也能練就一身為人處世以及組織成長和管理的本領,這樣的本領到哪裡都適用。

而對於另外一個同學,我則是完全不同的建議,她說:今年剛剛 25 歲,女生,工作不到 3 年,自己內心想在技術上在好好深造錘鍊,對前端工程化的構建,還有對技術的錘鍊的深度及廣度,很想去突破一下,目前的整個團隊氛圍不錯,領導很好,但是整個研發團隊以後端為主,部門前端只有 2 個,技術老闆也不懂前端,框架一團糟,前端也沒有經驗特別豐富的人,大家也沒有對技術的深度擴充及創新,很多技術都是我在推進,個人技術上得不到很好的成長,落地比較難,要不要換一個更成熟的前端團隊來豐富自己的技術能力。我則是建議她可以大膽切換去更成熟有架構能力的團隊,去迎接技術的下一個成長期,最後送她一句話:一切正向變化都始於知行合一的 All in,認定既堅定,堅定才能堅持,加油!

關於離職聊得比較多,主要是確實接觸了好多好多離職中的同學,幾乎都處於所謂困境中,但原因各不相同,並且大部分同學其實沒有想清楚這個問題,更多面臨的是困難,眼前的切換屬於是衝動決定,甚至有的跳槽頻率很高很高,後期嚴重傷害了職業生涯,而成功切換的總是很少數,非常可惜。

舒適區才是最大的困境

我們看抖音,會發現有些人的技術特別嫻熟,比如切菜的,比如為快遞打包的,工程師的程式設計技能也一樣,如果長時間在某一塊重複性訓練的話,也會唯手熟爾,比如一個常年做活動頁面的同學,比如一個常年做後臺表單頁面的同學,這些容易重複性的領域很容易造成一種錯覺,那就是這塊我熟能生巧總是很快搞定,然而卻不知不覺的進入到了一個舒適區,有時候會自己意識到,有時候意識不到,帶來的後果是往往技術的成長停滯不前,更可怕的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度過了多年時光,

1 個月前我遇到了兩個工作都超過 3 年的前端同學,他們的薪資是 5k,他們都在做移動端推廣的活動頁面,非常熟練,其中一個意識到嚴重性另外一個只是覺得工資低,但工作很悠閒反而覺得很舒服,最後對他們的建議是,立刻馬上切換工作內容,並且賭上自己所有的時間來學習前端知識,包括框架的使用,如果有可能再從團隊中找一些可以寫腳手架可以做元件可以開發工具的場景,讓自己的重複性工作得到解放,或者乾脆建議公司招人來取代自己做這些簡單的工作,逼自己走出舒適區儘快追趕更行業優秀前端的巨大差距。

除了寫程式碼,做管理也會遇到舒適區,同樣一個帶團隊的前端同學工作 4 年,他畢業後就順風順水,自驅意識也很強,很快成為團隊的技術骨幹,並且帶起來一個 10 人的前端團隊,但整個公司的業務模式決定了所有專案的複雜度都不是很高,所以即便進行深度的工具基建,實際上缺少應用的場景,對業務產生的價值也不大,加上業務挑戰也不高,同時公司付給他非常高的薪水,他就被動主動的進入到舒適區,出來去一些公司面試拿到 Offer 後,幾乎所有公司都給不到他目前的薪水,還會打折很多,我對他的建議是:考慮跳槽去一家更有挑戰性的公司,哪怕是比當前薪資低出一個數量級也可以,因為他已經成為團隊甚至公司的天花板,公司用高薪不僅購買了他的時間,也購買了他的成長空間,雖然當下他公司很器重他,但一旦未來出來公司,能力卻再次會落後於行業平均水平,這對於這樣一位高潛力本可以成為大牛的同學是非常危險的階段,除了切換,也可以選擇留下,跟公司好好談談,從產品、技術、業務角度看有沒有可能從技術側驅動更多的創新,從而為自己團隊帶來更大的挑戰,也就是主動求變,也可以為自己招前端老闆來帶領自己和團隊走出舒適地帶,不能因為眼前的利益而犧牲了未來更大的回報。

所以面對困境未必要離開,處於舒適區也未必要留下,每一個人處於這種狀態下,都是很痛苦,如何把痛苦週期縮短,如果找到突破點求變或者堅持,其實都取決於我們對於自己的判斷,以及對行業的判斷,所有的判斷加在一起,再來對每一個問題標註上優先等級,註釋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項,再列出來推進解決它的詳細計劃,最終能否邁出去到一個更好的階段,就取決於執行力了,說到執行力,再送給各位幾個關鍵詞來面對所有的人生困境:腦力、體力、心力、執行力,腦力是分析是智慧是取捨是規劃,體力是堅持是強度是執行力度,心力是耐力是決斷力是忍受向前的抗擊打能力,執行力是使命必達說到做到破釜沉舟的落地程度,這一切都需要你足夠主動,足夠負責,才能點爆奇蹟。

最後,再放一個童鞋的聊天記錄,大家可以模擬下,如果主角換做是自己,遇到這樣的困惑,自己會怎麼做選擇:

職場瓶頸:2~4 年前端走出離職困境與舒適區

童鞋:Scott 老師,看了你的文章深有同感,我現在就面臨這個階段。我畢業兩年,Code 兩年多,在上一家公司呆了一年多,最近剛換了工作。我很幸運,在上一家公司遇到一個工作經驗十分豐富的 Leader,他對我幫助非常大,所以我在上一家公司的成長非常大。但是我在老東家經常覺得壓力大,來自公司的壓力以及整個行業環境的壓力使我想到了換一個環境,然後我非常順利的跳槽了。但是我最近卻依然十分迷茫,我意識到自己貌似並不熱愛這份工作,這個職業,所以經常感到力不從心。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不要趁現在還算年輕,換個行業,還是堅持初心

Scott: 你有想好換行業,是換哪個行業麼,有沒有哪個行業是你內心非常喜歡的

童鞋:對,這就是我目前遇到的問題,朋友那裡有一個機會可以去做培訓講師。但是朋友也問我,萬一你也不喜歡這個工作怎麼辦呢?我自己也不能準確的回答這個問題,我想知道是不是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也是因為生存而選擇了這個行業?而不是真的喜歡呢?

Scott:如果你非常喜歡培訓講師,可以考慮,但是要清楚,如果 All in 講師,你的技術生涯基本就 over 了,講師是隻輸出,少輸入,與技術會越離越遠,最終你不會被技術所淘汰,而是會被講師中的優秀新講師所淘汰

童鞋:對的,這也是我迷茫的地方,自己又不甘心就這麼放棄

Scott:如果你做講師,也不應該是現在去做,應該再多沉澱幾年,有了更深厚的技術認知,再來做,會好很多

童鞋:那老師你覺得喜歡和不喜歡重要嗎

Scott:對於養家餬口不重要,都是賺錢,對於自我價值的找尋和實現很重要,因為關乎開心,要知道,很多程式設計師並不喜歡程式,但很擅長程式,很多人不喜歡手上的工作,但很擅長工作,把它做好,跟對它有多大興趣,其實沒有必然關係

童鞋:你說得太對了,每天為了工作,不斷的讓自己學習,就會經常反思一個問題,我不喜歡它,卻為了它那麼努力,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Scott:沒有明確的愛好篤定之前,把拿到手裡的做到極致,其實是最踏實的答案,人生路很長,真理慢慢熬,不用急於一時

童鞋:我明白了,所以做好當下就好了,等閱歷夠了,自我認識也會清晰很多,那老師在你寫程式碼的經歷中,你曾經有想過放棄的時候嗎?

Scott:很多次,但最後都咬牙過來,反而越來越愛

童鞋:那我就放心了,謝謝老師,感覺寬心了很多..

這樣的對話,幾乎就是我的日常,我們工作頭今年,其實遇到的都是類似的問題,起因就在於對自己的真實認知和判斷尚不成熟,所以要戒驕戒躁,做好當下,多做總結多思考。

最最後,本文作為預熱篇,旨在針對如下話題為大家輸出:

把團隊蠻荒到自動化運維的從 0 到 1 成長曆程總結輸出給社群,幫助更多的小團隊少走彎路 以一種可被量化的方式匯聚小菜前端的困惑、沉澱與方法路徑,給團隊帶來更多創作成就感 從更多視角側切進入團隊管理/技術演進/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探討工程師團隊的價值最大化

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們小菜前端團隊,會集體智慧共同凝聚,一起撰寫並推出一本偏前端職業生涯、技術成長和團隊成長的小冊,回饋給大家,大家在文後記得留言評論和提需求哦,還有別忘了加 Scott 微信哈: codingdrea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