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是 ONES 公司成立以來,首次推出面向全公司公開的轉崗競聘機制。劉鑫參加這次競聘,成功從業務開發崗轉到了基礎設施後端,也在思維上從程式設計師成長為軟體工程師。
以下是劉鑫與 ONES 的故事。
找尋職業方向感
我有一種天賦: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只要看過當地的地圖,我就能將那裡的基本地理位置資訊刻印進腦子裡,八九不離十。
一到陌生的地方,我就愛看城市的地圖,我也不刻意去記,但反正我就是能記住地圖裡的細節。說不清具體的感受,總之我就是對地圖和地理知識很敏感。
如果我不從事 IT 工作,我可能會去當一名地圖或地理雜誌的編輯,或者從事跟地理相關的工作。
在 2018 年,我在一個線下技術沙龍找到了自己新的職業方向感。當時 Kid(ONES CTO 馮斌)是那場沙龍的嘉賓,他作了關於敏捷開發持續改進的分享,於是我就留意到了 ONES ,還拿了公司的宣傳資料回去看,也一直關注著 ONES 動態。
到了 2019 年,我在某個技術社群看到了 ONES 的招聘帖,然後投了簡歷,也通過了面試,當年 5 月入職。
在 2021 年,既然公司推出了轉崗競聘制度,我也想嘗試一下更有挑戰性的工作,於是開始了對新崗位的申請。
我之前的崗位更多的是面向一線的業務開發,現在的崗位則是給我們的產品提供基礎能力建設。用個粗略的比喻,就是以前的崗位側重「臺前」,現在的崗位側重「幕後」。
當然,我現在除了要做基礎設施建設和一些效能的優化,有時候也要解決一些業務上的「疑難雜症」。
從程式設計師到工程師的蛻變
來 ONES 工作快三年了,感覺自己最大的變化,就是從一個普通程式設計師蛻變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工程師。
以前,作為程式設計師,我們寫程式碼,只是為了完成某個功能,或者可能只是想玩一下。
而且,我來 ONES 工作之前所在公司,技術團隊很小,才三四個人,做的產品生命週期都很短。
來到 ONES 後,逐步轉變成為工程師的角色,我們要思考的是:面對各種各樣的客戶、千變萬化的需求,如何和同事們合作、如何設計、如何實現創作出一個可以讓上百人協同的軟體,而且這個軟體產品的生命週期可能是 5 年—10 年,甚至更長。
所以,工程師跟程式設計師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否真正系統化地思考問題。在我之前工作的公司是無法感受到的,只有到了 ONES 才獲得這樣的機會來成長。
尤其 ONES 的工作流程很符合規範。因為 ONES 採用的是敏捷開發的模式,從需求的提出到整個迭代流程,再到最後上線,都是嚴格按照規範來進行的。
公司各部門的工作也是有熱情的,而對應各種場景上的功能也足夠強大,可以對標國際一線的競品。
當然,越來越大規模的客戶也是我們的挑戰。其中個別超大規模的客戶,將我們產品系統中的一些軟肋暴露出來——這是把雙刃劍,在不斷的商業化過程中,公司持續接受規模越來越大的客戶,來鍛鍊自己的產品能力,其中,不僅了鍛鍊自己的人,也把我們的產品打磨得更好了。
公司與客戶其實是「雙向驅動」,尤其客戶逼迫著我們的能力不斷地往上提升。
經歷了各種能力升級後,ONES 積累了不少領先的技術優勢。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擴充了 GraphQL 查詢語言的很多能力,針對我們的業務的篩選條件查詢做了很多深度的改造和創新,從而可以儘量簡單地完成比較複雜的篩選條件查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