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是一本很薄的書,四五個小時就能看完,但看完覺得收穫非常大,建議大家都去看看。
其中,對於三種人格狀態、人生座標及其自證預言的讓我耳目一新,獲益良多。童年時期對世界的態度和看法會讓我們樹立起人生座標,在其後的成長階段影響我們對待事物時所站的角度,或自怨自艾陷入自責螺旋、或怨天尤人指責他人、或理智冷靜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從而實現童年時期建立的人生座標的自證預言。
此外,關於情緒的產生,究竟是目的產生情緒,還是情緒產生目的,文中也提出了一些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觀點。
比如有的挑剔型父母,不會講道理或者懶得講道理,把憤怒當成更便捷、更省事的手段,震懾住自己的孩子,進而使他聽自己的話。這個例子裡,可以說情緒是被被捏造出來的一種可放可收的控制他人的工具。
下文一起探討一下一些書中的觀點。
一、三種人格狀態
對於每個人來說,會同時有兒童、父母以及成年人的狀態。每一種自我狀態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是各自的三種不同人格狀態之間的交往。
當面臨訓斥或批評等情境時,會觸發切換到不同的人格狀態。比如被老師、領導、權威、家長訓斥,這時會切換到適應性兒童狀態,感到無助、自責。此時,有的人會出現缺少自尊的行為,比如討好或自我貶低,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而此時對方則處在控制型父母狀態。
1.1 兒童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源於童年時期的經歷,是個體最先誕生的人格狀態,是一個人從脆弱、幼小、無助,任何事都要依賴別人的階段形成的個性部分。
適應性兒童自我狀態
適應性兒童自我狀態源於童年時期安全感的缺乏,發展出依賴性和迎合性的個性特徵。這種狀態下,會表現出順從、聽話、討好等行為,內心常常充滿自責、擔心、焦慮。
在被批評或者自我批評的時候,常常會進入適應性兒童自我狀態,感到無助和沮喪。
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
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則因為在童年時期得到了足夠的支援和鼓勵,孩子們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在這種狀態下,人們表現出衝動、天真、撒潑、貪玩、冒險等行為,像以自我為中心的兒童一樣追求快感並能充分表達自我的感情。當我們大哭、大笑的時候就處於這種狀態。最典型的表達方式是“我要”或“我不要”。
1.2 父母自我狀態
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
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與人交往表現出教育、批評、教訓、控制的一面,他們會用言行重複從父母那裡學來的觀念和價值觀,並試圖證明給別人看,讓別人接受他們的觀念和價值觀。
他們會動不動就指責你,還用不可能達到的標準來評判別人。指責你時會假裝成營養型父母自我狀態,說一些“我比你更心痛”,“我是為了你好”之類的話。
處於這個狀態的人總希望扮演法官的角色,不停地控訴別人,給別人定罪,然後順理成章地懲罰他們。有時甚至會將審判的矛頭指向自己,進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
他們從來不會抑鬱,因為憤怒能夠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鬱。憤怒的人從不覺得內疚,因為他們總在怪罪別人。他們自衛的方式,是把自己內在的恐懼對外投射到別人身上,這樣就能把對自己的怒火轉向別人。
營養型父母自我狀態
營養型父母自我狀態與人交往表現出溫暖、關懷、安慰、鼓勵,就像母親一樣溫柔體貼地對待身邊的人。
1.3 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與人交往表現出理性、冷靜、沉穩,而且善於思考利弊,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能理性地應對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
進入兒童狀態和父母狀態是被迫還是主動?
在某些場景下,經驗會告訴你,現在應該憤怒了,因此你就條件反射產生憤怒。比如父母不經過你的授權就把你的玩具送給了別人,老師冤枉了沒有偷東西的你,莫名其妙被路人大媽罵了一頓,在這些狀態下,我們很難保持理智,經常會做出情感化的反應。
此時我們會覺得憤怒是別人引發的,是別人為你選擇的,因而別人控制了你的情緒。
但除非強迫,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麼感受,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是自己選擇了憤怒,也自己選擇了悲傷。
只有成人自我狀態才能理性思考
當處於兒童狀態時,你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比如無助、自責、衝動、憤怒,再次體驗到過去的情緒,但學不到任何新的東西了。
當處在控制型父母狀態時,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舊的思想主宰著你,這就是為什麼單靠爭論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只會讓人更固執己見。
我們在這兩種狀態時,像父母或兒童一樣行事,幾乎不需要去思考,因為我們知道要做什麼、說什麼,就好像出演一個我們最喜歡、最瞭解的角色,臺詞和動作都爛熟於心。
比方說,有個角色叫生氣鬼(當然沒有比善於打壓式教育的中國家長更適合扮演生氣鬼這個角色了)。
生氣鬼很懂該怎麼表達憤怒。遇到適合他演的劇目,他能一字不差地說出臺詞,而且他經常遇到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奇怪?他能不假思索地切換到憤怒的語調和音高,自動篩選出合適的用詞,他的整個姿態都在表達憤怒。總之,他演的生氣鬼接近完美,而關鍵在於,甚至都不用動腦子!就好像為了這場演出他排練了一輩子,而頻繁地出演這個角色也使得他每一次表演都更傳神。
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裡,才能學到關於自我的新知識,因為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理智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為,或者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馬上駁斥。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裡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困擾。
二、人生座標
每一個生命一定都得經歷開始、中間和結束這三個階段,而開始的階段會顯著地影響後來的階段。因此你對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階段裡形成的。
比如在你童年時,大約四到五歲左右,你會試圖回答兩個問題。
- 第一個問題是:我是怎麼看自己的?我好嗎?
- 第二個問題是:我是怎麼看別人的?他們好嗎?
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度和觀點,這些態度和觀點會變成我們心理的底層架構,在隨後的人生裡就會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從那以後,我們便建構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援這些信念和預期。換一個詞來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
所謂自證預言就是,我們會控制事件的發生,確保自己的世界和預期的一樣,從而保證預言會成真。
2.1 我好,你不好
這類人認為我比別人好,表現出自負、偏執,對應於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壓制別人,證明自己的優越。
表現為:
- 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
- 喜歡把失敗的責任歸咎他人;
- 固執己見,唯我獨尊。
2.2 我不好,你好
這類人認為自己很差勁,別人都比他好,這種想法來源於童年時期的無助感,表現出自卑、依賴、討好型人格,對應於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有些低自尊的人認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愛玩那些受害者遊戲,但卻善待別人。
遇到問題希望依賴他人解決問題,希望有一個父母、老師這樣角色的人直接給出答案。
表現為:
- 自卑,易放棄自我或順從他人;
- 喜歡加倍努力去贏得他人讚賞;
- 喜歡與父母意識重的人為友。
2.3 我不好,你不好
這類人表現出反社會模式,極端孤獨和退縮,常常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別人。
2.4 我好,你好
這種心理模式的人通常非常陽光和健康,以成熟和健康的方式與人交往。
表現為:
- 相信他人,能夠接納自己和他人。
- 善於發現彼此優點與長處。
- 保持積極、樂觀、進取的心理狀態。
三、心理遊戲
人生座標是一種處世態度,心理遊戲是處世行為,當選擇了什麼樣的人生座標,就會導致你玩什麼樣的心理遊戲。而根據心理遊戲,又會導致對應的人生終點。
3.1 受害者遊戲
處於悲傷的兒童狀態時,會玩一些受害者遊戲,把自己置於受虐者的位置。
我真不幸
玩這個遊戲的人確信他們是不幸的,會隨時報出一長串遭遇過的不幸事件。同時,這些人會竭盡所能地選擇記住那些悲傷和不快樂的事件,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從而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貼近預想中的人生,讓自己更好地扮演一個不幸的角色。
比如有的人會覺得自己非常糟糕,即使真愛來臨,也會覺得自己不配,從而主動拒絕美好人生。
可憐弱小的我(PLOM)
可憐弱小的我(PLOM, Poor Littlle Old Me),這種人生活中喜歡用自憐猛烈地攻擊自己,總感覺自己能力差,長的醜,事事不如人,處處低人一等。相信自己又弱小,又可憐,簡直一無是處。
生活中喜歡做小透明,碰到機遇不會去接,反而第一時間躲開,確保實現自己可憐又弱小這個預言。
當面對對方處於控制型父母狀態對自己橫加指責和訓斥,甚至會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對方,來給自己製造不快,從而讓在 PLOM 遊戲裡成為贏家,雖然現實世界裡自己是受虐者。
不論做什麼都要愛我
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那些喜歡挑戰人性的人,這其實是不自信的表現。
有的人(男性或女性)會首先預設立場對方不愛我,然後不斷突破底線去試探對方,就是想看看別人能寬容他們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會排斥他們。這個過程中慢慢耗盡了愛和熱情,直到最後對方忍無可忍離開自己,接著他們就會說:我早說過你會這樣對我,證明我是真的很差勁。
這就像先預設杯子會摔碎,然後放到 20 釐米高的地方放下,如果杯子沒有被打碎,就提高到 50 釐米、1 米,直到杯子終於被摔碎,然後得意的指著一地碎渣說:你看,我說了杯子會被摔碎吧。
在完成這種逼著愛的人離開自己的自我毀滅行為後,卻因為對方的表現證實了自己的預言,這些人甚至有一些得意洋洋,或者說超脫的快感。
3.2 施虐者遊戲
這些施虐者遊戲中的人利用任何時機來製造一些能讓他們審判別人的情境。是他們內心的施虐者讓他們這麼做,可內心的施虐者是誰呢,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玩這類遊戲的人常常會尋找弱勢群體或者那些容易受到傷害的人,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和優越感,或者至少能讓他們佔據道德和權威的制高點對別人評頭論足。
我抓到你了,你這個壞蛋(NIGYYSOB)
我抓到你了,你這個壞蛋(NIGYYSOB, now I ‘ve got you. you son of bitch) 這種遊戲能讓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當的理由來發火,證明別人即無能又缺少道德,從而藉此證實“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座標,接下來,他們就可以理所當然的進行訓斥和懲罰。
工作場合不免有人會犯錯,這種情況很常見,上司發現之後把犯錯的下屬叫進來好一頓訓斥,小題大做,對下屬大聲咆哮。這種情況下,佔據支配地位的人(如領導、老師、高年級的學生)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嚴厲的父母,或把員工當成頑劣的孩子來懲罰,或體罰所謂不聽話的學生,或霸凌低年級的同學。
你為什麼總讓我失望/你怎麼敢
還有些佔有支配地位的人會說你竟敢忤逆我!或者你為什麼總讓我失望,玩這些遊戲的人處於挑剔型父母狀態,使得別人自卑、自責,從而加強他們的道德優越感,證實自己高人一等,他人一無是處。
猜猜我在想什麼
有時候課堂上的老師會對學生玩一個猜猜我在想什麼(Guess the word in my head)的遊戲,學生因猜不出來自然覺得自己愚蠢,老師贏了無知的學生,從而獲得優越感。
還有個典型場景是戀愛中的情侶,想必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吧 ?。
玩這種遊戲的人應該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然後要求別人理解自己,還是說,他們根本只是希望利用情緒這個工具直接懲罰別人呢。
四、活得真實
有人說,除了疾病帶來的痛苦,所有的痛苦和悲傷都是源於自己的價值觀。過去的經歷往往會束縛自己的思想,不自覺進入適應型兒童或控制型父母狀態,讓自己或他人痛苦。
而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價值觀和需求,打破從童年延續而來的因果迴圈,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4.1 擺脫因處於兒童狀態而沒有主見
有時候,在面臨決策時,我們會不自覺地向他人徵求建議,放棄自己的主見,把選擇的自由交出去。這是因為潛意識裡不想承擔選擇的責任,逃避自由。這樣失敗發生的時候,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責怪他人。
責怪是人處在兒童自我狀態裡做的事情,如果你處在成人自我狀態,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你有力量改變你自己。決策的時候,你應該廣開言路,但要允許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哪怕錯了也沒關係,從依賴逐步對抗依賴,最終走入了獨立的狀態。
不要總期望依賴一個智者(老師、家長等)來告訴自己一切的答案,而要逐漸引導自己進入成人狀態,當然訓練自己進入成人自我狀態需要艱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
4.2 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內心的情感世界,並且還能掌控它。
高情商的人都擁有強大的自我意識,瞭解並理解自己的情感。如果你否認自己的情緒,不論是用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雖然很多父母從小就會壓抑你顯露弱小的一面,比如:不許哭)
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衝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
最後,把人生的座標設定為“我好,你也好”,真誠的對待自己,擁抱並接納自己的情緒,自信的決策並勇敢承擔責任。也可以與他人共情,欣賞他人的優點,誠摯的合作,他人取得進步的時候也就可以發自內心的讚賞。
共勉!
PS:本文收錄在在下的部落格 Github - SHERlocked93/blog 系列文章中,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 前端下午茶
,直接搜尋即可新增或者點這裡新增,持續為大家推送前端以及前端周邊相關優質技術文,共同進步,一起加油~
推介閱讀:
另外可以加入「前端下午茶交流群」微信群,微信搜尋 sherlocked_93
加我好友,備註加群,我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