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勢力盯上了“新能源車險”

liukuang發表於2022-10-13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據國家相關部門企業名稱申報登記公告最新資料顯示,目前已核准寶馬(中國)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的名稱申報,這意味著寶馬在中國車險市場已經成功邁出了第一步。其實,車企佈局保險業務並不足為奇。在此之前,包括廣汽、一汽、吉利在內的多家傳統車企,以及包括特斯拉、蔚小理在內的造車新勢力,都已經在保險賽道進行了佈局。

而車企之所以紛紛入局車險市場,主要與我國機動車市場和車險市場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不無關係。據公安部統計,在2016-2021年間,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從2.9億輛增長到3.95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從1.95億輛增至3.02億輛。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增至4.06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為3.10億輛。在規模如此龐大的汽車市場背後,與其息息相關的車險市場空間究竟有多大可想而知。

傳統車企先發制人

在一眾佈局保險業務的車企中,傳統車企無疑是最早進入車險賽道的。據悉,早在十年前,廣汽就首先與多家公司聯合,創立了國內首家由汽車製造商牽頭成立的專業汽車保險公司--眾誠保險;隨後一汽成立了鑫安汽車保險;上汽組建了全國性保險專業代理機構--上海汽車集團保險銷售有限公司;而吉利則控股了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易保保險代理有限公司,並且正式獲得了保險代理牌照,還購買了合眾財險33.33%的股權,成為其第二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傳統車企大多成立的是保險中介公司,其業務的側重點在於銷售服務環節。所謂的保險中介公司,即其接受保險人的委託,向保險人收取佣金,並在保險人授權的範圍內代為辦理保險業務。這對於被繁雜車險手續困擾的消費者而言,無疑是一個好訊息。不僅如此,車企也能從中獲利。按理說,車企在車險市場是具有使用者優勢的,但為什麼其佈局保險業務多年,卻依然處於車險市場的邊緣地帶呢?

這主要是因為這些保險中介公司背靠車企,雖然在汽車產業鏈的技術資源、客戶資訊和銷售網路方面擁有一定優勢,但其產品品類遠沒有財險三巨頭豐富,並且其規模和服務也都無法與財險三巨頭相比。據相關資料顯示,在2021年財險三巨頭所佔車險市場的份額為68.95%,同比增長1.33%,並且財險三巨頭已經連續多年佔據全國市場份額超過一半。

可以說,作為汽車保險行業內頗具資質的財險三巨頭,其服務非常豐富,優勢也非常明顯。比如,太平洋採用網上理賠,速度非常快;平安專業性強,車險種類豐富,在全球有數十萬個網點;人保服務有優勢,全國故障車輛享受免費救援服務。

而反觀傳統車企的保險業務,其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一來,傳統車企沒有像財險三巨頭一樣,建立覆蓋全國範圍的服務網點。因為這是一項重資產專案,需要花費巨大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而且保險業務並不是車企的主營業務,一般來說車企並不會斥巨資去自建網點。

二來,傳統車企並沒有一套完整的涉及到駕駛、估價、結算等流程的線上服務系統。這其中原因較為複雜,一則是此服務系統不僅建設成本大、建設週期長,而且其與保險公司的系統對接也極其複雜;二是車險具備屬地化特徵,全國範圍線下服務網路是其保證使用者服務的觸角,需要長期積累。所有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傳統車企依然沒有把保險業務做起來。

新勢力後發制人

相比傳統車企,近幾年造車新勢力佈局保險業務的熱情也是持續高漲。據公開資料顯示,先是小鵬汽車於2018年7月成立廣州小鵬汽車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然後是特斯拉於2020年8月在中國註冊成立特斯拉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再然後是蔚來在今年的1月份成立保險經紀公司;最後是今年6月份,理想透過收購銀建保險經紀公司,獲得了保險經紀牌照。而造車新勢力紛紛進入車險市場,或許也有著自己的考量。

其一,新能源汽車專屬險與傳統燃油車險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從長期來看,沿用傳統車險產品不利於新能源車險市場的良性發展。在保險責任上,新能源汽車專屬險既為三電系統提供保障,又全面涵蓋了新能源汽車行駛、停放、充電及作業的使用場景。具體來說就是,其專屬險既包括本車損失,又包括充電樁等輔助裝置的損失,以及這些輔助裝置可能引起的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這就導致了傳統車險並不能適用於某些新能源車的場景。

另外,以前人們出行都是使用燃油車,新能源車是近幾年才開始普及的,所以司機可能會在駕駛初期產生不適應的情況,再加上新能源車更新換代速度快、維修費用高、安全性有待提高,所以其出險率和賠付率高,因此新能源車的保費價格也偏高,車企看到了高價格保費帶來的利潤。

其二,新能源車企全鏈條介入生產、銷售及修理等多個環節,擁有新能源車前、中、後端的海量資料,所以其在風險資料積累以及保費制定方面具有優勢。所以新能源車企能夠基於使用者特點和汽車風險狀況,推出更加貼合使用者需求的保險產品,推動保險行業最佳化車險的風險管理和客戶服務。

再者,對於新能源車企來說,佈局保險業務可有效降低保險成本、獲得收益,也能整合產業鏈,豐富汽車售後服務。而且新能源車企還可以憑藉其在資料方面所具有的天然優勢,及時並完整地掌握車輛資訊,確保車輛在出險後能夠得到快速的響應,並且車輛維修理賠過程中的相關資料也會被清楚地記錄下來,有助於後續產品和服務的最佳化。

落地有坎

對於新能源車企來說,成立保險經紀公司只是其進入車險市場的第一步,再加上目前新能源車險還處於初始階段,所以其佈局保險業務雖然有一定的優勢,但其也面臨著許多的挑戰。

首先,在業內人士看來,新能源車企在獲得開展車險業務的經營牌照方面具有一定的難度。按照相關規定,全國性保險代理牌照是車企開展車險業務的必備經營資質,但這個資質的取得並不容易。就拿蔚來來說,其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只是在工商部門進行了註冊登記,若要獲得保險經紀牌照,從事相關業務,還需向銀保監會申請核准。

其次,新能源車企在應對複雜的車險定損和理賠的過程中,缺乏運營經驗。前文提到,現在的大部分新能源車企還沒拿到保險經紀牌照,無法開展車險業務,更談不上運營經驗的積累了,那麼它們光靠駕駛資料的積累,是無法為使用者提供優質的理賠服務的。

最後,新能源車企在車險的場景落地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難度。一方面,雖然新能源汽車整體保有量小,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僅為784萬輛,佔汽車總量的2.6%。但前文說過,其保費偏高,不利於其在消費者層面進行普及。再加上新能源汽車搭載的裝置多,輔助裝置也多,這就要求新能源車企在和保險行業實現資料打通的同時,也需要在產業鏈上下游形成合力。

自動駕駛成車險最大變數

事實上,以上都不是新能源車企佈局保險業務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未來其面對的最大未知風險其實是自動駕駛。畢竟,自動駕駛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未來趨勢,將來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發展,其勢必會給車險市場帶來更大的衝擊。

一方面,市場普遍認為自動駕駛技術可能會大幅降低事故發生的機率,從而導致保險行業遭受損失。根據諮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曾經的預計,預計到2026年隨著大量自動駕駛汽車進入市場,個人車險金額會大幅度減少,汽車保險行業將會損失250億美元,對應的市場規模約為2000億美元。

而自動駕駛的廣泛應用則會最大限度地彌合駕駛技術的差異。基於駕駛員的年齡和索賠歷史的風險分析將不再是溢價的基礎,取而代之的則是自動駕駛軟體的水平,這就導致了現有的精算模型再無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未來自動駕駛被廣泛應用之後,保險責任將從駕駛員轉移到車輛製造商或者軟體開發商,而現有的法律法規並不能十分清楚地界定責任方。現階段,包括中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都在積極探索有關自動駕駛的立法,但都還未有明確的進展。再者,即使未來有關自動駕駛的法律法規逐步完善,但短期內新能源車企的投入產出比可能不會太高。

總之,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日趨成熟,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個人消費者會逐漸減少、汽車服務提供商會逐漸增多,而汽車保險行業的商業模式也會隨之發生鉅變。

對於新能源車企來說,新能源車險作為一個剛需市場,未來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入局的新能源車企能否構建起新的車險市場格局,為整個車險市場帶來活力,還需要等待很長時間的市場檢驗。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37827/viewspace-291813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