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變革各行各業,市場紅利誰能獨佔鰲頭

發光的房子君發表於2019-07-02

我們每閱讀一個訊息、一條新聞亦或者是一段影片,這些透過網際網路的資訊流到我們眼前,多多少少透過智慧推薦的驅動。這樣的資訊流充斥著我們每個角落,如同空氣一樣瀰漫著社會的每個角落。


在網際網路帶來資訊爆炸的同時也驅動著一些企業去爭搶這個龐大的市場環境,尤其是在智慧產業,新型產業的出現總是引得眾人趨之若鶩。之前,我們談論過太多AI變革的原因、價值和意義,也已經無需再過多解釋這會是一場怎樣的新時代革命。

但仍有懸而未決的討論:AI技術帶來的最大紅利,究竟會被誰吃掉?

被有場景有資料的公司吃掉,被擁有AI變革意識的老牌玩家吃掉?

這就是GAITC——人工智慧技術大會現場,傳統領域的諸多老牌玩家引發的討論。

他們認定,技術紅利會與更長尾的場景結合,光有技術不夠,還需要落地場景、落地產品,最終才能真正發揮價值。


這種思考背後的核心,本質是AI+行業還是行業+AI的討論。

很多人並不陌生。

因為在網際網路思維大行其道的時候,就有過“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的討論。

這也不是簡單的文字遊戲。

相同文字元號,不同順序,體現的是出發點、邏輯乃至戰略上的差異,甚至暗含對行業未來趨勢的判斷。

而相比“網際網路”的線上為王,AI則從一開始就有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共識。網際網路常常以量計算,因為使用者量巨大,所以很難從使用者身上尋找到天然的共同點,需要更強大的技術能力,從使用者和內容兩方面進行挖掘,進而滿足個體使用者的深層需求。


科技型企業為了更好的實現深化使用者體驗,大多數採用了智慧推薦演算法瞭解使用者的方式,是利用資料探勘捕捉使用者的每一次點選、瀏覽行為,對大資料進行彙總、歸納和關聯。透過協同過濾演算法,尋找使用者與使用者、內容與內容間的相似點,以此為依據為使用者推薦其他內容。這就涉及到了雙向深度理解的另一端,也就是對技術硬實力要求最高的內容理解。


本質上來說,其實智慧推薦的行為邏輯很簡單,那就是把適合的內容推薦給適合的使用者。但在簡單的行為邏輯中的,卻是智慧推薦的本質:內容和使用者兩方面的雙向深度理解。掌握技術是基本,但是變革需要從從“AI+”角度出發的公司,手握AI演算法和技術,好比操持一柄重錘,四處尋釘,然後引發變革,最終吃掉最大的紅利。


歸根結底,智慧市場紅利需要的是拼速度,拼方案實現路徑,以及持久戰中需要的資源和能力。如果談終局還早,那現在“有史為鑑”的是,有場景的公司,比純技術切入的公司,後發優勢更顯著。


在AI加持的不少行業中醫療、教育、智慧語音、智慧家居都是主要“戰場”,智慧醫療有5G結合、教育線上線下起頭並進,知識付費興起、大資料加持下解決了電話機器人好不好用問題,智慧家居百廢待興。總體來說,技術的發展狀態,總會從初出茅廬到成熟穩定。技術的應用,也會從奇貨可居到千家萬戶。也就是技術的門檻只會不斷降低,長遠來講,只有技術,無法形成長遠壁壘。更何況AI需要跟千行百業結合落地,所以智慧產業紅利是全方位了,沒有一個企業能夠獨佔鰲頭。


ps:本文來自歐能智慧轉請註明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25861/viewspace-264932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