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遇資本市場寒流,前期大規模湧入到如今的九成企業虧損
如果把時間撥回16、17年,在AI市場商業化初期就得到不小的資金流入,全球範圍內統計有152億美元投入到AI領域。僅僅國內市場就有73億美元的投資,佔據了全球市場的48%。而在15年末還僅僅只有11.3%佔比。
幾乎整個投資圈都在聊AI。天使輪的專案投資人看看方向、團隊,聊一聊即便就定了,很多公司什麼都沒有,一個PPT只要帶上AI也能拿到不錯的估值。”一位AI業內人士表示,絕大多數AI演算法的開源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智慧行業的進入門檻。
雖然資本蜂擁而至,但所見收益卻微乎其微。由於技術本身的制約、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以及商業模式尚未成型,AI公司短期內還很難看到盈利的可能。
2018年,現實的考驗更加殘酷——歷經波折的人工智慧在歷史第三次熱潮後迎來了第一個“遇冷”週期。
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寒冬,不知道能不能挺過去”,一家AI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說道,2017年,專案在成立之初就以不菲的價格順利拿到了首輪融資。去年下旬,又一輪融資到賬,此時,公司的估值已增至億元人民幣。
也正是此時,資本寒冬加劇,“AI泡沫”論甚囂塵上。創始人明顯感覺到,從5月接觸投資人到7月拿到TS(投資意向書),短短兩個月,市場對待AI專案的謹慎程度就發生了改變。
“我們這一輪談的時候,投資人還沒有關注核心的資料問題。過幾個月再聊,很多機構天使輪就要看營收了”,談及此事,還有些後怕,“去年8月份那個節點對我們來說很危險,那時候資金到賬,但我們賬上的錢其實也只夠花到8、9月”。即便如此,他依然擔心公司可能熬不過今年。
像這樣的團隊國內還有許許多多,大多數都是在最近兩三年成立的。根據國內研究院2017年釋出的《2017中美人工智慧創投現狀與趨勢》,截至2017年6月31日,全球AI公司總數為2542家,中國達592家。僅2017年,全球已有超過50家AI創業公司宣佈倒閉,其中,90%以上的AI公司面臨虧損。
市場初期時代,從昨日的“眾星捧月”到今昔“不計代價活下去”,就像任何一個從風口跌落的賽道,人工智慧創業也在遭遇商業落地之痛後,走向了打折融資的道路。歐能智慧CEO說道:“地位早就不平等了,很多企業為了團隊活下去,降不降估值都不是最重要的,甚至降了估值人家也未必敢投你。之前‘講故事’投資人是認的,現在不同,即使方向選對了,也可能趕不上等到營收的時候——之前計劃兩三年,現在要求一年半”。
由於盲目的市場追捧,大多數AI專案兜兜轉轉一兩年基本都耗在了方向調整和產品研發上——不是更換了五六個產品思路,就是近一半的專案無疾而終。最後,錢快燒完了,產品還沒有推出或者只有簡單的產品原型。
根據《北京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白皮書(2018)》對國內AI創業公司數量和投資的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5月8日,全國人工智慧企業4040家,但其中拿到風險投資的公司合計1237家(含31家已上市公司),佔總數的30%,也就是說,有70%的公司仍然拿不到投資。
“現在拿不到錢的一些專案,當初就不該拿到錢”,某一級市場投資人回憶,“尤其是16年,很多專案不管是不是真的有AI,PPT裡都會寫上。比如做個識別,一定會說自己是透過深度學習,但具體問他是深度學習什麼樣的演算法、邏輯等等,他是講不出來的,這是一種,或許是用了開源的框架匯入一些模型——這已經是比較好的方式了”。
類似的AI專案不在少數。PPT上看似完美的解決方案和廣闊的市場前景,至少5~10年才可能實現。甚至,很多專案只是貼上了AI的標籤就被推向市場,並且能在短期內快速拿到比其他創業賽道高數十倍的估值。
無明確落地方向、缺乏市場渠道……聚光燈外的人工智慧不再像資本市場上的一針興奮劑令人摩拳擦掌,相反,對大多數行業客戶和消費者來說,高昂的成本投入、市場價格與其平庸的表現,令人尷尬不已。
儘管如此,對企業來說,實際落地經驗不僅是積累資料、完善產品的機會,也是未來從眾多競爭者中突出重圍的重要推力。然而,很多早期專案在還未真正推進業務前就選擇了默默離場。
如今的團隊做的是一款K12教育機器人,或者為企業解決電話機器人好不好用的問題時,核心創始成員包括首席架構師無一不是由業內知名人士和行業專家組成,越來越趨向精英化、高效化的團隊更加得到青睞。
“大環境的變化和競爭的加劇導致創業者的心態普遍比較急”,歐能智慧投資董事對記者表示:過去一年最明顯的感受就是AI創業的同質化,“以前看專案往往會有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現在基本上每個賽道都會有幾家甚至很多家在做,而彼此的差異化又沒有很大,所以整體上對初創公司來說競爭比之前更激烈”。
2016年下半~2017年上半年,AI專案曾經歷了一波融資高潮,若以賬上現金能活18個月的標準來看,2018年底~2019年未有融資動向的公司將舉步維艱。最終,大批跟風入局的初創公司在短暫地享受高估值的紅利後,不得不走向兼併或倒閉。由此,AI創業也逐漸演變成一場利好頭部玩家的競賽——即使在錢荒、融資難的2018年,部分頭部公司的融資速度和估值也依然強勢,一家追著一家對外披露融資訊息。
“對於AI、科技類的專案,給到市銷率10~20倍是很正常的。例如供應鏈的專案,給到市銷率的兩倍就不低了”但是很多人還是抱著“大家對TMT的投資信心,主要來自於第三產業的爆發式增長,在爆發式增長的過程中,透過風險投資來去填補中間可回收現金流和它估值之間的差距”。
如今,人工智慧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從這一點上,資本願意付出更多的溢價去獲取“船票”都無可厚非。“但坦率來說,我不理解為什麼收入都沒多少的公司能值幾十億美元”,一位AI業內人士對市場表示,在頭部公司並未獲得與其高估值相匹配的營收時,投資更早期的初創企業也不失為一種“支撐估值”更快捷的方式,“這是由資本驅動導致的畸形狀態,不能說不合理,但不符合經濟價值規律,尤其是當它們自己還沒有很‘健康’的時候”。“泡沫”的背後是資本市場“熱錢”太多且部分投資人缺乏獨立思考的結果。
投資考驗的是基於基本常識的敏銳商業觸覺、獨立的判斷力,並保持穩定的節奏,但就像幾年的資本市場,大量的熱錢投向了一些並沒有創造核心價值的公司,從而催生了泡沫的增長。
當AI創業公司的估值被抬高至數十億美元時,投資機構關心的已不再是專案能否掙錢,在意的是其溢價能力。
那些唯恐錯過機會的投資人,爭先恐後成了泡沫的“推手”。
對於獨角獸公司來說,寒冬下相對寬裕的物資條件並不代表前方一片坦途,選擇頭部公司下注的機構,也未必找到了安全的出口。小米上市後一二級市場的嚴重倒掛也令投資者們更加
謹慎看待棋局的變化。
曾經,小米、美團等獨角獸公司在網際網路時代收割了大規模流量,在使用者數量和營收業績的支撐下估值不斷飆升,每一輪新近融資都讓老股東歡喜不已。而今,這場擊鼓傳花的遊戲或將難以為繼。
“創造穩定超額的回報,一定要有非常高的自律。而自律就是你如何敬畏市場風險”,藍馳創投管理合夥人陳維廣憑藉過去20年的投資資料和經驗認為,市場好時保持冷靜,市場變冷時,投資人則應當克服悲觀和恐懼。
當過度繁榮誘發資金持續投機,以至於當專案失去創新的原動力和技術的落腳點時,政策或外部環境一旦變化,危機也伴隨而來。
“沒錢投了,好多機構都轉做FA了”,多位AI領域從業人員對獵雲網表示,以前“生怕錯過”,現在“害怕看不準”,眼見獲利的捷徑消失,透過價格競爭、突擊入股卻不懂產業、技術又缺乏經驗和資源的部分機構也逐漸分散開來。
遇冷的市場,是洗牌的開始。
吳軍在《浪潮之巔》寫道:近一百多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處在了那個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隨著波浪順順當當地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順應潮流是尋找趨勢的紅利,但僅僅順勢漂流只會葬身大海,未來十年,無核心的技術實力、找不到合適的落地場景,90%的AI專案將落敗出局。而過去幾年被資本一路猛追的部分AI創企在“錢荒”的窘境下也將被迫上市,去二級市場尋找資本。
資本市場永遠不缺新的概念,但他們仍在期待一個真正能被AI賦能的好故事,穿越經濟週期,經歷冒險和征服、衝殺而出的“獨角獸”。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25861/viewspace-264980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專精特新”企業加快邁入資本市場大門FX
- 90% 的 AI 企業面臨虧損,該如何在 AI 浪潮中搶灘登陸?AI
- 致同舉行客戶沙龍,以豐富經驗助力企業把握資本市場機遇
- 從RPA獲得資本市場認可,看AI大資料投資AI大資料
- 2021年致同客戶沙龍:資本市場大變局中的時代機遇
- 新型工業化浪潮湧動,企業如何迎接挑戰與機遇?
- 致同舉行“新格局下的資本市場機遇”客戶沙龍
- 搜狗財報:Q1虧損擴大、AI打響突圍AI
- 優步:1Q20淨虧損29.36億美元 同比擴大虧損
- 全國首個提供大規模、跨行業真實資料的AI大賽震撼來襲!行業AI
- 大資料智慧市場蓬勃發展 | 用資料驅動AI的科技企業大資料AI
- 資料資產入表元年,企業如何抓住資料資產增值的機遇?
- 各大企業連連出現虧損,環保行業何去何從?行業
- FactSet:2020年美國航空企業虧損或超350億美元
- 致同“2021新格局下的資本市場機遇”研討會在滬舉辦
- Tractica:2025年汽車AI市場規模將達到265億美元AI
- IDC:預測2021年全球AI市場規模達到885.7億美元AI
- 印度擬建立大規模人臉識別系統 中國安企迎來機遇
- 預計2018年德國大資料市場規模達到64億歐元大資料
- IDC:2018年中國本土企業級應用SaaS市場規模達到19億美金
- Canalys:2028年超大規模雲市場企業軟體銷售額將達到850億美元
- 馬化騰最新演講談機遇:讓所有企業在雲端利用AI處理大資料AI大資料
- IDC:2022年全球AI市場規模達到4328億美元 增長近20%AI
- 全球鋰電池市場風起雲湧,企業如何爭鋒?
- 虧損的美圖需要“整容”
- DeepMind鉅額虧損的背後,今天的AI是否選對了方向?AI
- 拜網際網路所賜,軟體市場和企業規模因此擴大了 10 倍
- Temu席捲日本市場 每月使用者人數以220萬人的規模增長
- BES 在大規模向量資料庫場景的探索和實踐資料庫
- HowMuch:2018年全球旅遊業市場規模達到1.7萬億美元
- 2020上半年我國上市航企虧損榜(附原資料表)
- 7大openGauss商業版釋出,共推規模落地行業核心場景行業
- IDC:2022年全球AI市場規模達到4328億美元 同比增長近20%AI
- 從SIEM&AI到SIEM@AI,AI構建下一代企業安全大腦AI
- 手機拍攝大長腿-前期到後期
- 深度 | 容器規模化落地企業的最佳途徑
- 不同規模的企業對CRM的需求是否相同?
- 說說 Spring 定時任務如何大規模企業級運用Sp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