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在減碳目標、電動化轉型、地緣政治及政策法規的驅動下,全球電池市場勢頭強勁,需求爆發。短中期而言,中國市場依舊是全球最大市場,但歐洲、北美正緊隨其後,且以東南亞為代表的新興市場也成為全新增長極,全球格局正快速演進。在國內市場,電池需求高增背景之下,廠商正面臨多重機遇及挑戰。

其一,行業競爭白熱化,集中度不斷提升,對企業精益化運營及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其二,原材料價格波動上漲,主機廠降本訴求提升,電池廠商利潤持續承壓,開源節流仍是核心議題;

其三,鐵鋰三元並行發展,鈉離子技術正快速孵化,半固態、固態等技術持續迭代。面對行業內卷化現狀,動力電池企業亟需持續尋求業務擴張以維持高盈利表現。

本文重點圍繞全球鋰電池行業趨勢及中國市場現狀及挑戰,提出電池廠商的潛在突圍舉措:縱向整合及新興技術佈局,試水探索創新業務。電池廠商亟需梳理自身能力稟賦及戰略訴求,強化海外業務的治理能力;實現保供、降本,提高整個價值鏈的透明度並增強競爭力;在佈局新技術方面,以內化、戰略投資等多種方式把握新興技術趨勢,實現前瞻佔位、彎道超車;在考量新技術佈局時,制定優先順序及相應的產品匯入策略;在試水創新業務時,明晰潛在價值及實施路徑。

全球電池市場爆發,新興市場崛起

預計至2030年,全球鋰電池市場將以約25%的年增速高速擴張,市場規模將達近4 TWh。中國繼續領跑全球市場,歐美市場正積極跟隨,將三分天下。同時,東南亞、印度等全新增長極正在湧現。

中國:得益於新能源汽車、儲能等下游場景需求高位增長、政策向好及產業鏈配套成熟,市場容量最大,繼續領跑全球,佔據約40%—50%的需求;同時,市場高度持續提升,技術路線創新前瞻、多元化演進;

歐洲:減碳目標明晰且激進,受地緣政治局勢影響,能源獨立的目標愈加明確,進一步推進電動化轉型,擴大電池需求,預期未來市場規模將佔全球約20%—25%;現階段市場較為分散,全球頭部廠商及本地初創企業均積極規劃產能,以快速搶佔市場,實現先發優勢;

北美:電池需求強勁增長,2022年通脹消減法案(IRA)出臺,推動新能源產業鏈加速回流;當前市場由日韓系廠商主導,且呈分散化趨勢。“排除實體”條款對中國動力電池及電池材料企業出海美國構成限制,進入美國市場難度較大;

日韓:本土市場容量相對有限,僅佔全球規模的10%左右,高度依賴出口及海外市場;本地廠商佔據市場絕對主流,國內廠商可思考透過技術、供應鏈等層面的合作,發揮韓國、日本企業與本土車企的聯絡,以實現“借船出海”合作關係的建立;

東南亞及印度:正積極搭建新能源產業能力,以此帶動區域產業經濟發展;二輪/三輪車將率先啟動新能源轉型,電動車緊隨其後,電池需求爆發,預期全球市場份額可達5%左右。格局尚未明確,由於擁有上游材料資源、供應鏈及成本等優勢,全球主流廠商正紛紛透過本地建廠或投資等方式佈局,展開深度合作;

其他新興市場(如中東、土耳其):市場剛剛起步,在中東等區域,儲能電池需求更為明確,整體市場增長潛力大;格局未定,但存在政局不穩定、經濟增長有限等潛在風險,需謹慎對待。

中國市場需求強勁,電池廠商盈利承壓

在雙碳目標之下,中國鋰電池市場需求量持續增長,預計至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近1TWh,至2030年,規模可達約2TWh。然而,在需求爆發的同時,動力電池行業面臨多重挑戰。

競爭加劇,集中度不斷提升:市場持續向第一二梯隊玩家集中,已佔據約90%的市場份額。同時,近一半電池廠商已被淘汰退市,行業加速整合。全行業積極的產能擴張計劃,將使短中期內產能過剩成為常態。由於2025年後市場需求增速趨緩,產能擴張節奏正放緩,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將繼續維持約50%—60%,但優質產能依舊供不應求。

成本+溢價,利潤雙重承壓:主流廠商盈利下滑。一方面,鋰、鎳、鈷、銅等金屬價格波動上漲,處於高位,電池廠商成本壓力較大;另一方面,車企對電池採購價格降幅要求變高,成本壓力轉移至上游電池廠商,對電池廠商的盈利提出壓力;隨著電芯技術及模組封裝製造工藝的技術迭代和成熟,預期電池價格將持續下滑。領先廠商仍具備較強的溢價能力,擁有較強的成本傳遞能力,伴隨原材料價格回落及自身的資源佈局,領先廠商盈利水平將有所回升。

技術迭代更替,佈局側重亟待考量:憑藉成本優勢及下游需求,LFP電池市佔率首次超過NCM路線,成為國內純電市場主流化學體系。預計短期內,受下游市場需求、成本優勢的驅動,LFP仍為主流路線;中長期,隨著原材料成本回落、電池技術成熟及快充超充訴求的增加,NCM在能量密度、快充等方面的效能優勢將更為突顯,滲透率將回彈;同時,預期鈉離子電池將憑藉潛在的成本優勢,在產業鏈佈局完備後,有望大規模量產,並在A00車型上取代部分LFP電池。電池廠商需積極考量未來技術趨勢,合理佈局技術路線及相應資源投入,以充分把握技術演進帶來的新機會、規避潛在的技術演進及換道風險。

面對行業競爭加劇、盈利承壓、技術迭代等挑戰,電池企業亟需保持求變求新態度,重點聚焦垂直整合資源及佈局新技術,並試水探索創新業務,以積極應戰。

垂直資源整合,保供降本

為穩定供應、最佳化成本及掌控核心技術,新能源產業鏈上各類企業均在提速縱向整合,一體化、多元化經營漸成趨勢。

整車企業:由於動力電池佔整車成本的40%左右,且為新能源汽車效能差異化的關鍵,因此,主流車企均透過自研自產、戰略投資、合資建廠、財務投資等多元方式佈局,以掌控技術、強化成本競爭力。例如:特斯拉透過內化4680電池,進一步節降整車成本達10%—15%,持續提高價格競爭力。

電池廠商:全球領先電池廠商在努力強化成本競爭力。例如:部分頭部廠商正深度內化正極材料,幾近自供,可降本約15%—20%。同時,透過領先的電池包/模組技術和成熟穩定的製造工藝,進一步擴大成本優勢。

佈局新興技術,彎道超車

傳統電池技術在電芯材料及電池結構上持續迭代最佳化,例如:高鎳、高錳電池、4680大圓柱電池、CTP/CTC技術;同時,行業積極佈局半固態、固態電池,以追求能量密度提升,但研發及量產瓶頸難以攻克;此外,廠商正另闢蹊徑,加速快充/超充技術、鈉離子電池佈局,成為新的技術及資本投入方向。

快充/超充電池:在終端消費者對補能效率及主機廠搭載高壓平臺的雙重需求下,快充超充電池技術快速發展。由於高成本、高壓平臺及生態成熟等限制,預計至2025年,超充仍為小眾技術,至2030年將演進為主流技術。主流電池廠商普遍看好快充和超充方向,積極規劃產能,至2025年,行業超過30%的產能可規劃為生產快充超充電池。

鈉離子電池:考慮到鈉元素在地殼中的丰度是鋰元素的約1,500倍,儲量豐富,更具備成本優勢,量產後鈉離子電池成本可比磷酸鐵鋰電池低約30%。同時,鑑於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效能及安全性,雖電池能量密度有限,但更適合儲能、兩輪車、備用電源及微型電動車等應用場景。預計至2030年,市場規模可達近200 GWh,滲透率約10%。傳統鋰電廠商、鈉離子電池初創企業、材料廠商及跨界企業紛紛入局。其中,鋰電池廠商可直接切換產線,具備生產優勢;初創企業研發技術上具備先發優勢,保持領先身位,預計2023年該技術將可逐步實現量產。伴隨鈉離子產業鏈的逐步建立及成熟,其成本優勢也將在未來快速釋放。考慮到全行業當下整體產能規劃依舊過剩,未來面臨潛在整合,具備量產經驗及成本優勢的玩家將有望在該技術路線上勝出。

結語

中國依舊是全球鋰電池最大市場,但歐美、東南亞正成為全新增長極。在國內市場競爭白熱化、廠商盈利承壓的環境下,電池企業均在持續尋求業務擴張機會。電池廠商需培養更強的海外市場洞察、政策法規應對及國際業務治理能力。在佈局新技術時,需明確投入的側重及優先順序,研判潛在應用市場及其特徵,以此指導產品設計及市場匯入節奏。在試水創新業務時,基於自身現狀及未來戰略方向,需明晰創新業務為企業帶來的價值,在品牌、營銷、銷售、售後服務模式上革新迭代,並完善人才、組織及流程體系以支撐變革。

來自: BCG波士頓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