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電行業起風了

韭菜財經發表於2021-09-01

經過多年低調發展後,整個換電產業逐漸迎來了產業化風口。今年以來,央視多次報導了工業和資訊化部與國家能源局的換電試點計劃,這些計劃的公佈再次將換電行業的熱度炒了起來。


事實上,作為充電補能的一種解決方案,換電模式能得到各方的認可的確有著現實的基礎。但從整個國內換電行業的發展階段和真實現狀來看,當下的換電產業還存在著諸多待解的難題。


換電行業起風了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換電迎來產業風口


隨著國家對新能源車行業扶持力度的不斷加碼,整個行業都進入了發展快車道。據相關行業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國內電動車銷量僅在上半年銷量就超過了去年全年,很多電動車品牌都實現了同比100%的增長;電動兩輪車行業的表現同樣不遜色,去年電動兩輪車的銷量就達到了4800萬輛,並且還繼續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


電動車的大規模交付在提升行業滲透率的同時,也給滯後的補能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一方面,電動車銷量持續上漲,帶動了行業保持高景氣;另一方面,補能產業的落後,已經成為了影響使用者購買新能源車的現實障礙。 在此背景下,各種基於補能的產業配套措施開始輪番出 臺,作為補能模式的一種—換電模式,也被列入其中並日益受到重視。


早在2020年兩會期間,當時的相關部委領導就提出了加大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類換電設施之間實現互聯互通的倡議;同時,“增加充電樁、擴充套件換電站”更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這一系列舉措標誌著,補能換電產業正式被升級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在這一系列動作的助推之下,產業界參與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


先是蔚來汽車推出了BaaS的換電補能服務,隨後小鵬、威馬、哪吒等造車新勢力紛紛宣佈了自己的換電計劃,此外吉利、北汽,甚至中石化等傳統能源為主的巨頭,也紛紛宣佈入局換電產業。


根據蔚來汽車公佈的資料顯示,截止2021年6月份,蔚來在全國範圍內已建成了280座換電站,預計全年將完成500座換電站的目標。以此來看,預計到年底蔚來換電站數量將近翻番。蔚來之外,北汽新能源也對外公告了資料,截止去年11月,北汽藍谷已經在全國19座城市建立了225座換電站,已經運營換電車輛達到了2.2萬輛。


除了兩個先行者之外,上汽、吉利等品牌車企,也在透過合作、合資,以及推出新款換電車型等方式介入換電領域,中石化等老牌巨頭也宣佈將在其加油網點附近設定換電站。四輪車之外,兩輪車的領頭企業如雅迪、愛瑪等電動車品牌,也在加緊佈局換電產業。隨著眾多品牌紛紛入局電動車換電領域,換電產業也就此站上行業風口。


換電模式的優勢


那麼,行業補能方式那麼多,為何換電模式備受追捧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換電模式自身的優勢說起。


通常來說,想要緩解整個新能源車帶來的歷程焦慮問題,無外乎以下幾種解決方案。一是提高電池能量密度;二是提高充電便利性;三是給新能源車裝上充電寶。 從提升電池密度方面來說, 目前市場上大規模應用的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一般都在130Wh/kg~160Wh/kg。雖然之後鋰電池有望實現400Wh/kg的商用目標,但是其中的過程依然要持續很長時間。


從提升充電便利性的角度來說, 意味著要建立更多充電樁和充電站。但考慮到城市昂貴的地價,整個充電樁的建設成本並不低; 而對充電寶來說, 汽車電池的巨大容量,意味著充電寶本身的功率需要非常大,拖著一個巨大的充電寶對於整個電動車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負擔。另外,從充電效率方面來看,受限於電池本身的耐受力,充電在很多情況下效率並不高。


相比充電模式存在的諸多痛點來說,以“車電分離”為特徵的換電模式,則帶來了多方面的良好效益。


一方面, 車電分離降低了消費者的購置成本,讓新能源車迴歸車輛的本質。眾所周知,相比燃油車來說,新能源車的整體售價要貴很多,而導致新能源車貴的很重要原因,就在於新能源電池的成本很高。通常一個新能源車電池的成本,要佔到整車成本的40%,這成了新能源車價格高企的重要原因。而透過車電分離,則可以大大降低新能源車的購置成本,車主只需要付很低的租賃費用就可以享有車用電池的使用權,這無疑對拉動新能源車消費、加速新能源車普及具有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 車電分離模式下,供電方和電池運營方擁有電池的所有權,它們可以集中供電,對所有電池進行集中統一供電,從而最大化的延長電池使用壽命,提升電池安全管理水平;同時,極速換電往往只需要幾分鐘,這無疑會極大地縮短車輛補能時間,大大提升車輛補能效率。基於此,換電模式受追捧也就不難理解了。


換電模式的現實挑戰


不過,從當前來看,換電模式仍處於論證和推廣階段,其離跑通整個商業化運營路徑乃至全面鋪開,尚存在很多現實卡點。


其一,是換電站建設成本高、盈虧平衡難。 具體來說換電站的初始投資主要包括兩塊,一是裝置投資,二是土地成本,按照12個直流樁+32個交流樁的配置,假設每個直流樁和交流樁的成本分別為2/0.2萬元則初始投資366.4萬元,運維成本總計50萬/年,總共算下來一個換電站的建設成本在400-500萬元。高投入之下,換電企業想要實現盈利就變得非常困難。


其二,是電池規格、介面不統一,導致換電站的利用效率不高。 隨著行業玩家的不斷增多,換電站在電池規格、介面方面的差異也越來越大,這就導致同一種電池只能透過某一種換電站實現充換電,這自然影響了換電站的資源利用效率。


其三,使用者體驗並不完美。 具體來說,換電的優勢在於高效,但這僅限於無人排隊的時候。一旦出現了大量的排隊,即使預約了換電卻依舊需要等很長的時間,這也是換電模式在現實實踐當中的痛點。


其四,品牌附加值的影響。 對於很多電動車車主來說,購買電動車不只是認可電動車綠色環保的理念,還意味著其對電動車廠商品牌價值的認可。而從換電行業目前的困局來看,電池標準化無疑是一個重要方向,但對於很多品牌車主來說,開50萬新能源車的車主,未必願意用10萬塊錢新能源車的同款電池,這也是很多品牌商家在推行換電時不能不考慮的因素。


換電模式的未來


綜合來看,換電模式雖好,但真正要實現落地仍需要行業做出較大的改進。而從換電行業的現實外部條件來看,智慧換電已經成了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技術方面,隨著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技術的進步,換電站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比如,換電運營商可以透過大資料、物聯網技術,來統計一段時間內換電站的充電情況,從而最佳化換電網點設定、提升換電站運營效率,從而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這無疑對換電站的擴張具有現實意義。


從充換電角度來看,人工智慧、物聯網也能大大提升充電的便捷性。 過去充換電只能透過打客服電話諮詢來解決問題,而現在消費者只要透過手機端APP,就可以查到附近的充電站,甚至可以看到充換電站的使用狀態(是否在排隊、有無正常執行),這無疑會大大節省使用者的時間,同時方便使用者就近充換電。


更為重要的是,透過換電設施的智慧化,還可以方便換電運營方提升換電站的安全運營能力、及時排除故障,這無疑對整個行業的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無論是降本增效的現實好處,還是安全管理的隱性好處,智慧換電帶來的改變都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從長遠來看,智慧換電必將成為換電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42577/viewspace-278982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