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開放銀行無疑是一個熱門話題。開放銀行對所有的參與者有何影響?開放銀行存在什麼樣的風險?面對開放銀行的興起,傳統銀行該如何應對?
6月27日,在第三屆金融科技與金融安全峰會上,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院長、國培機構董事長劉勇釋出《開放銀行發展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分析了當今開放式銀行主流模式,並對開放銀行的影響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及闡述。
圖注:英國開放銀行的概念和驅動因素
報告提出,開放銀行由英文Open Banking翻譯而來,由英國提出,起源和推廣是英國和歐盟關於銀行業的資料共享和開放資料的探索。從銀行服務提供方式的角度來看,銀行發展至今經歷了四個階段:銀行1.0,網點服務階段;銀行2.0,自助銀行階段;銀行3.0,基於網際網路的銀行服務階段;銀行4.0,銀行即服務階段。從銀行1.0時代到銀行3.0時代,銀行服務是割裂的。開放銀行是銀行4.0的起點,也是銀行服務完整性的起點。開放銀行就是完整服務的催化劑,它第一次使得人們通過單獨一個應用程式就可以對自己所有銀行賬戶資訊瞭如指掌成為可能。從技術和業務兩個層面出發,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關注戰略與細節層面的開放合作問題。
開放銀行對所有的參與者有何影響?報告指出,開放銀行對消費者、傳統銀行、金融科技公司和新興銀行等方面均會產生影響。
對消費者而言,開放銀行可以使他們獲得價格更加透明公開的銀行服務和產品;以較低的成本在不同銀行的服務和產品之間進行切換;通過一個平臺就可以瞭解自己的支付、理財、信貸等全景化的資訊;獲得個性化的財富管理建議和差異化的產品;隨時隨地享有銀行提供的便捷、無縫式的產品和服務。
對傳統銀行而言,面對開放銀行的趨勢,傳統銀行需要主動轉變經營思維適應時代發展;更加關注客戶體驗,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擴充銀行產品和服務的品類,獲得多元化的收入;從傳統的金融服務收入向平臺服務收入轉變。
對金融科技公司和新興銀行而言,開放銀行將為金融科技公司打造更大的創新空間,增加了新興銀行與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傳統銀行合作的動力。
對整個銀行業而言,開放銀行將帶來銀行業的深刻變革。一是,加劇銀行業競爭,通過開放API,全面的分散式商業形態形成,金融科技公司會以其高效率、高創新和低成本來與銀行業展開充分的競爭。二是盈利模式需要調整,內外部轉型壓力增加API作為產品和分銷渠道之間的一個樞紐,無論銀行發力產品端或渠道端,均是銀行在開放時期的轉型戰略選擇。三是平臺化模式發展,銀行在開放API的模式下,銀行應積極搭建平臺生態圈,架起客戶和第三方服務商溝通的橋樑,而構建“銀行即平臺”模式的關鍵在於其接受度和使用者參與的廣泛性。
同時,報告指出,開放銀行業存在以下四種風險。
第一,商業價值有待驗證,一個開放平臺的構建並非易事,需要強大的技術能力支撐,大量的技術和資金投入,開放銀行如何將平臺能力變現,從目前踐行開放銀行理念的銀行實踐來看,尚未形成一個清晰的模式。開放銀行業將如何展開,以及最終將走向何方,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仍需要時間和市場驗證。
第二,標準與開放範圍尚不統一,部分地區開放銀行標準與資料標準規範不統一,全球性推廣尚不具備條件。
第三,存在資料洩露風險,開放銀行涉及了資料和服務的提供方、第三方機構等主體,任何一方在資料保護方面存在缺陷將會導致資料洩露的風險劇增。
第四,業務開放風險和外部風險,事前,若對合作方進行嚴格的篩選,在處理介面使用方的請求時沒有建立嚴格的事前准入機制,將導致資質不佳的合作方渾水摸魚,增加欺詐等風險事件的發生比例。在事中,存在第三方超越授權範圍使用API介面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指出,開放銀行的背後是數字權利的變更與保護,數字權利的確權是開放銀行誕生的基礎。第三方機構開始繞開銀行提供“銀行服務”已經徹底改變了銀行競爭的格局。而資料保護的結果讓銀行必須開放資料,雖然對於銀行短期不利,但也是銀行正視競爭的開始,或許是未來銀行的起點。消費者依然需要銀行服務,而為消費者快速提供體驗的能力非常重要,提供無摩擦和無所不在的嵌入式服務才是銀行發展的終極目標。通過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銀行與銀行服務,數字化水平和技術驅動將是未來銀行制勝的關鍵要素。
圖注:國內外開放銀行實踐
此外,報告還提出,在中國,近年來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和民營銀行對開放銀行的積極探索,也使各大銀行紛紛投入到開放銀行的實踐中來。但中國對銀行業資料共享和開放的程式明顯落後於英國和歐盟,中國的開放銀行以功能開放為主,包括支付清結算、信貸、風控等,這是市場驅動銀行的自發行為,是銀行面對新的發展形勢、積極開拓市場的有力探索。在國內,中國銀行、華瑞銀行、浦發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眾邦銀行均有開放銀行相關的探索和實踐。
來自:鳳凰網WE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