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整合專案管理工程師筆記1 - 第一章 資訊化發展

我太想努力了發表於2024-09-28

基礎知識

第一章 資訊化發展

1.1 資訊與資訊化

1.1.1 資訊基礎

  資訊物質、能量以及其屬性的標示的集合,是確定性的增加。以物質介質為載體,傳遞和反映世界各種事物存在方式、運動狀態等的表徵。資訊不是物質,也不是能力。以一種普遍形式,表達物質運動規律,在客觀世界中大量存在、產生和傳遞。

  夏農公式:

    用以表示消除不確定性所需要的資訊量。單位是位元;

  【例】加入風力等級定義為從0級一直到15級,那麼明天颳風這一事件的資訊量是多大? :0-15,是16個,所以是2^4次方,資訊量是4bit;

  資訊的11個特徵:

  (1)客觀性:資訊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2)普遍性:物質決定精神,物質的普遍性決定了資訊的普遍存在

  (3)無限性:客觀世界是無限的,反應客觀世界的資訊自然也是無限的;

  (4)動態性:資訊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5)交換性:資訊透過處理可以實現變換或轉換,使其形式和內容發生變化,以適應特定的需要;

  (6)傳遞性:資訊在時間上的傳遞是儲存,在空間上的傳遞是轉移或擴散

  (7)層次性:客觀世界是分層次的,反映它的資訊也是分層次的;

  (8)系統性:資訊可以表示為一種集合,不同類別的資訊可以形成不同的整體;

  (9)相對性:不同的認識主體從同一事物中獲取的資訊以及資訊量可能是不同的

  (10)依附性:任何資訊都要依附於一定的載體而存在;

  (11)轉化性:資訊的產生不能沒有物質,資訊的傳遞不能沒有能量,但有效地使用資訊,可以將資訊轉化為物質或能量

  資訊的7個質量屬性:

  (1)精確性:指對事物狀態描述的精準程度。

  (2)完整性:指對事物狀態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資訊應包括所有重要事實。

  (3)可靠性:指資訊的來源、採集方法、傳輸過程是可以信任的,符合預期。

  (4)及時性:指獲得資訊的時刻與事件發生時刻的間隔長短。

  (5)經濟性:指資訊獲取、傳輸帶來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6)可驗證性:指資訊的主要質量屬性可以被證實或者證偽的程度。

  (7)安全性:指在資訊的生命週期中,資訊可以被非授權訪問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資訊的傳輸模型:

   信源:產生資訊的實體,資訊產生後,由這個實體向外傳播;

   編碼器:泛指所有變換訊號的裝置,實際上是終端機的傳送部分。它包括從信源到通道的所有裝置,如量化器、壓縮編碼器和調製器;

   通道:傳送資訊的通道,如TCP/IP網路;

   噪聲:干擾;

   譯碼器:是編碼器的逆變換裝置,包括解調器、譯碼器、數模轉換器等;

   信宿:資訊的歸宿和接受者;

  當信源和信宿已給定,通道也已選定後,決定資訊系統效能的關鍵就在於編碼器譯碼器

  一般情況下,資訊系統的主要效能指標是有效性可靠性。有效性就是在系統中傳送儘可能多的資訊;可靠性是要求信宿收到的資訊儘可能地與信源發出的資訊一致,或者說失真儘可能小。為了提高可靠性,可以在資訊編碼時增加冗餘編碼,猶如“重要的話說三遍”,恰當的冗餘編碼可以在資訊受到噪聲侵擾時被恢復,而過量的冗餘編碼將降低通道的有效性和資訊傳輸速率。

1.1.2 資訊系統基礎

資訊系統概念以及主要特性

(1)目的性:有明確的目標或者目的,目標性決定了系統的功能;

(2)整體性:系統是一個整體,元素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原則,有序地排列起來組成系統,從而產生系統的特定功能;

(3)層次性:系統是由多個元素組成的,系統和元素是相對的概念;

(4)穩定性:是指受規則的約束,系統的內部結構和秩序應是可以預見的,系統的狀態以及演化路徑有限並能被預測,系統的功能發生作用導致的後果也是可以預估的

(5)突發性:是指系統透過失穩從一種狀態進入另一種狀態的一種劇烈變化的過程,它是系統質變的一種基本形式;

(6)自組織性:開放系統在系統內外因素的作用下自發組織起來,使系統從無序到有序,從低階有序到高階有序;

(7)相似性:系統具有同構和同態的性質,體現在系統結構、存在方式和演化過程具有共同性,系統具有相似性的根本原因在於世界的物質系統性;

(8)相關性:元素是可分的和相互聯絡的,組成系統的元素必須有明確的邊界,可以與其他元素區分開來;

(9)環境適應性:系統總處在一定環境中,並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系統和環境之間總是在發生著一定的物質和能量交換

資訊系統的抽象模型:

  資訊系統是管理模型資訊處理模型系統實現條件的結合。

  管理模型是指:系統服務物件領域的專門知識,以及分析和處理該領域問題的模型,又被稱為物件的處理模型

  資訊處理模型是指:系統處理資訊的結構和方法。管理模型中的理論和分析方法,在資訊處理模型中轉化為資訊獲取、儲存、傳輸、加工和使用的規則;

  系統實現條件是指:可供應用的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從事物件領域工作的人員,以及對這些資源的控制與融合。

資訊系統的三大突出特性:

  對於資訊系統而言,資訊系統的開放性、脆弱性和健壯性等特性表現得比較突出;

  開放性:是指系統的可訪問性。這個特性決定了系統可以被外部環境識別,外部環境或者其他系統可以按照預定的方法;

  脆弱性:與系統的穩定性相對應,即系統可能存在著喪失結構、功能秩序的特性,這個特性往往是隱蔽的且不易被外界感知的。脆弱的系統一旦被侵入,整體性會被破壞,甚至面臨崩潰和系統瓦解;

  健壯性:魯棒性,系統可能會出現非預期的狀態而喪失原有功能、出現錯誤甚至表現出破壞功能。系統具有能夠抵禦出現非預期狀態的特性。通常會採取冗餘技術、容錯技術、身份識別技術和可靠性技術等來抵禦系統出現非預期的狀態並保持系統的穩定性;

1.2 現代基礎設施

1.2.1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2018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 “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 “新基建”;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提法由此產生,其主要包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

  “新基建”是立足於高新科技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傳統“鐵公基”相對應,是結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更特徵,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為經濟社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提供底層支撐的具有乘數效應的戰略性、網路型基礎設施。“新基建”的內涵更豐富,更能體現數字經濟的特徵,能夠更好地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資訊網路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慧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持續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發展重點:

  (1)強化數字轉型、智慧升級、融合創新支撐,佈局建設資訊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

  (2)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整合互聯、安全高效的資訊基礎設施,增強資料感知、傳輸、儲存和運算能力;

  (3)加快5G網路規模化部署,持續提高使用者普及率,推廣升級幹兆光纖網路;

  (4)前瞻佈局6G網路技術儲備;

  (5)擴容骨幹網互聯節點,新設一批國際通訊出入口,全面推進網際網路協議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

  (6)實施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基礎網路完善工程

  (7)推動物聯網全面發展,打造支援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接入能力;

  (8)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資料中心體系,強化算力統籌智慧排程,建設若干國家樞紐節點和大資料中心叢集建設E級和10E級超級計算中心;(記憶要點:“東數西算”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10個國家資料中心叢集)

  (9)積極穩妥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和車聯網;

  (10)打造全球覆蓋、高效執行的通訊、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

  (11)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強泛在感知、終端聯網、智慧排程體系建設;

  (12)發揮市場主導作用,打通多元化投資渠道,構建新型基礎設施標準體系等;

1.2.2 工業網際網路

  工業網際網路是新一代資訊通訊技術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應用模式和工業生態,透過對人機、物、系統等的全面連線,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新制造和服務體系,為工業乃至產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提供了實現途徑,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

  從工業經濟發展角度看,工業網際網路為製造強國建設提供關鍵支撐。

  從網路設施發展角度看,工業網際網路是網路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體系具有四大層級:

  它以網路為基礎,平臺為中樞,資料為要素,安全為保障

  (1)網路是基礎:工業網際網路網路體系包括網路互聯、資料互通和標識解析三部分。

  (2)平臺是中樞: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體系包括邊緣層、laaS、Paas、SaaS四個層級;相當於工業網際網路的“作業系統”,四個主要作用:①資料匯聚。② 建模分析 ③知識複用 ④應用創新;

  (3) 資料是要素:工業網際網路資料有三個特性:①重要性 ②專業性 ③複雜性;

  (4)安全是保障 :工業網際網路安全體系涉及裝置、控制、網路、平臺、工業 App資料等多方面網路安全問題,其核心任務就是要透過監測預警、應急響應、檢測評估、功能測試等手段確保工業網際網路健康有序發展;三大特點:①涉及範圍廣 ②造成影響大 ③企業防護基礎弱;

工業網際網路的六大應用:

  (1)平臺化設計: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2)智慧化製造:逐步實現機器代替人工生產,智慧化代表製造業未來發展的趨勢;

  (3)網路化協同:跨部門、跨層級、跨企業的資料互聯和業務互聯;

  (4)個性化定製:面向消費者個性化需求;

  (5)服務化延伸:從加工組裝為主向 製造+服務 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 產品+服務 轉變;

  (6)數字化管理:

1.2.3 城市物聯網

  物聯網 是一個基於網際網路、傳統電信網等資訊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定址的普通物理物件實現互聯互通的網路。側重於底層感知資訊的採集與傳輸,屬於城市範圍內泛在網建設的重要方面;

  物聯網(IoT)是指透過資訊感測裝置,按照約定的協議,將任意物體與網路相連線,物體透過資訊傳播媒介進行資訊交換和通訊。

物聯網的三大主要特徵:(智聯信別)

  (1)通與識:物聯網必須具備極強的識別功能。

  (2)能化:不但具備收集的功能,還具備極強的資訊處理功能;

  (3)互:物聯網技術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網際網路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指在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與運營等領域中,透過物聯網、雲端計算、大資料、空間地理資訊整合等智慧計算技術的應用,使得城市管理、教育、醫療、房地產、交通運輸、公用事業和公眾安全等城市組成的關鍵基礎設施元件和服務更互聯、高效和智慧,從而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服務,為企業創造更有利的商業發展環境為政府賦能更高效的運營與管理機制。

智慧城市特徵:

  系統感知、傳遞可靠、高度智慧等是智慧城市重要特徵;

  (1)系統感知:更加全面、更加系統的感知是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礎也是其基本特性,以使得城市中需求感知的人和物可實現相互感知,且可隨時獲得所需求的各種資訊及資料。

  (2)傳遞可靠:在實現全面的互聯之後,形成可靠的傳遞是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礎特徵之一,並且這使得各種資訊的採集及控制能做到可靠傳遞;

  (3)高度智慧:更具深度及更具智慧的資訊管控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又一基礎特徵,對系統收集到的各類資訊進行快速、準確、有效的處理,並做出智慧控制管理;

智慧城市應用:

  智慧物流:應用場景包括三個主要方向:即倉儲管理、運輸檢測、冷鏈物流等;

  智慧交通:物聯網技術的具體應用領域,主要包括:智慧公交車、共享單車、車聯網、智慧停車以及智慧紅綠燈等;

  智慧安防:完整的智慧安防系統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門禁系統、報警系統和監控系統,行業中主要以影片監控為主。

  智慧能源環保:智慧水錶,智慧代表,智慧燃氣表,智慧路燈;

  智慧醫療:新技術的應用必須以人為中心。

  智慧建築:照明用電、消防監測、智慧電梯、樓宇監測以及用於古建築的白蟻監測;

  智慧家居:單品連線、物物聯動以及平臺整合;

  智慧零售:遠場零售、中場零售、近場零售;

1.3 產業現代化

1.3.1 農業農村現代化

  建設創新型國家,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是關鍵;透過建設科技強國,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將先進技術、現代裝備、管理理念等引入農業。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農業現代化:是建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生產體系(兩高一優);把農業建成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的過程;

  農業資訊化:利用資訊科技和資訊系統;

  農業資訊產業化:發展一優兩高農業的需要;

  聚焦數字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重點建設基礎設施發展智慧農業建設數字鄉村等方面;

1.3.2 工業現代化

  '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階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工業發展的重要戰略。

  深入實施智慧製造綠色製造工程,發展服務型製造新模式,推動製造業高階化智慧化綠色化”是我國推動製造業最佳化升級的重點方向。

  兩化融合是資訊化工業化的高層次的深度融合,是指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兩化融合的核心就是資訊化支撐,追求可持續發展模式;

資訊化與工業化主要在技術、產品、業務、產業四方面進行融合;

  智慧製造(IM)是基於新一代資訊通訊技術先進製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於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製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智慧製造是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也是各個國家推動新一代工業革命的關注焦點;

  智慧製造是一種由智慧機器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慧系統;智慧製造的建設是一項持續性的系統工程,明確規定了智慧製造能力建設服務覆蓋的能力要素能力域能力子域

  能力要素:員(2:組織戰略、人員技能)、術(3:資料、整合和資訊保安)、源(2:裝備、網路)、造(5:設計、生產、物流、銷售和服務);

  企業智慧製造能力在不同階段應達到的水平成熟度等級分為五個等級,自低向高分別是一級(規劃級)、二級(規範級)、三級(整合級)、四級(最佳化級)和五級(引領級)。較高的成熟度等級涵蓋了較低等級的要求。

1.3.3 服務現代化

現代化服務業主要包括四大類:

(1)基礎服務

(2)生產和市場服務

(3)個人消費服務

(4)公共服務

服務現代化融合三種形態:

(1)結合型融合:

(2)繫結型融合:

(3)延伸型融合:引導周邊衍生產品的生產需求,從而帶動相關製造業的共同發展;

消費網際網路是以個人為使用者,以日常生活為應用場景的應用形式,滿足消費者在網際網路中的消費需求而生的網際網路型別。消費網際網路以消費者為服務中心,針對個人使用者提升消費過程的體驗,在人們的閱讀、出行、娛樂、生活等諸多方面進行改善,讓生活變得更方便、更快捷。消費網際網路本質是個人虛擬化,增強個人生活消費體驗;

消費網際網路具有的屬性包括:

(1)媒體屬性:由自媒體、社會媒體以及資訊為主的入口網站;

(2)產業屬性:由線上旅行和為消費者提供生活服務的電子商務等其他組成;

1.4 數字中國

1.4.1 數字經濟

  數字中國主要包括寬頻中國網際網路+、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數字經濟電子政務、新型智慧城市、數字鄉村等內容。

  “迎接數字時代,啟用資料要素潛能,推進網路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成為了新時代我國資訊化發展的主旋律。

  以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驅動的產業梯次轉型和經濟創新發展的主引擎。數字經濟的技術經濟正規化的結構主要包括驅動力、新結構、價值創造經濟增長

  從產業構成來看,數字經濟包括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數字經濟的具體分類,分別是:數字產品製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 ///// 數字化效率提升業;整體構成來看,數字經濟包括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資料價值化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的基礎部分;

數字產業化發展重點包括:

(1)雲端計算:混合雲(: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

(2)大資料:資料採集、標註、清洗、整合、視覺化分析;

(3)物聯網:感測器、網路切片、高精度定位等技術創新;

(4)工業網際網路:打造自主可控的標識解析體系,標準體系、安全管理體系,加強工業軟體研發應用,培育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5)區塊鏈:以聯盟鏈(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混合鏈)為重點發展區塊鏈服務平臺。

(6)人工智慧:

(7)虛擬現實和擴增實境:推動三維圖形生成、動態環境建模;

產業數字化是指新一代數字科技支撐和引領下,以資料為關鍵要素,以價值釋放為核心,以資料賦能為主線,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全要素數字化升級。

產業數字化具有的典型特徵包括:

(1)以數字科技變革生產工具

(2)以資訊網路為市場配置紐帶;

(3)以資料資源為關鍵生產要素

(4)以服務平臺為產業生態載體;

(5)以數字內容重構產品結構;

(6)以數字善治為發展機制;社會和市場兩個維度;

產業數字化轉型將形成以產業鏈為中心,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供應鏈要素鏈資金鍊政策鏈等相互融合發展的新場景。“六鏈融合”也將成為未來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發展模式,基於此將徹底釋放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在實施層面,要始終推進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發揮產業網際網路效應,實現以大資料為主線,以人工智慧為驅動的“資料鏈”穿插聯動,進而釋放國家層的多鏈協同下的數字效能;

數字化治理的核心特徵是全社會的資料互通、數字化全面協同與跨部門的流程再造,形成“用資料說話用資料決策用資料管理用資料創新”的治理機制。對於資料的治理,資料要素成為大國競爭的主要領域;運用資料進行進行治理,實現負責治理問題的超大範圍協同、精準“滴灌”、雙向觸達和超時空預判;

資料價值化是指資料資源化為起點,經歷資料資產化、資料資本化階段,實現資料價值化的經濟過程。上述三個要素構成資料價值化的“三化”框架,即資料資源化(基礎)資料資產化( 核心)資料資本化(途徑)

  資料資源化:是激發資料價值的基礎,其本質是提升資料質量,形成資料使用價值的過程;

  資料資產化:資料資產化是實現資料價值的核心,其本質是形成資料交換價值,初步實現資料價值的過程;

  資料資本化:主要包括:資料信貸融資與資料證券化;資料資本化是擴充資料價值的途徑,其本質是實現資料要素社會化配置;

1.4.2 數字政府

  數字政府通常是指以新一代資訊科技為支撐,以“業務資料化、資料業務化”為著力點,透過資料驅動重塑政務資訊化管理架構、業務架構和組織架構,形成”用資料決策、資料服務、資料創新”的現代化治理模式。

  數字政府既是“網際網路+政務”深度發展的結果,也是大資料時代政府自覺轉型升級的必然,其核心目的是以人為本,實施路徑是共創、共享、共建、共贏的生態體系。

數字政府的特徵:

(1)協同化:互聯互通,業務協同;

(2)雲端化

(3)智慧化

(4)資料化

(5)動態化

數字政府建設關鍵詞主要包括:

(1)共享:推動政務資料共享;資料先行;資料共享是提升政務服務效能的重要抓手;

(2)互通:實現更大範圍內的系統互聯互通;大力推動了政務服務線上線下融合互通和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互通;

(3)便利:數字政府,利企利民;

  打造服務型政府;

  數字政府從面向社會大眾政務服務視角來看,主要內容重點體現在 “一網通辦”、“跨省通辦”、“一網統管”

  “一網通辦”模式是在一窗式服務的基礎上,以現在網際網路技術為手段,逐步將原先政務大廳中辦理的業務遷移到網上辦事大廳進行申報;

  跨省通辦”是申請人在辦理地之外的省市提出事項申請或在本地提出辦理其他省市事項申請,辦理模式通常可分為全程網辦、代收代辦和多地聯辦等,

1.4.3 數字社會

  將“人” 和 “公共服務” 透過數字化的方式全面連線;

  數字民生建設重點通常強調:

  (1)普惠:充分開發利用資訊科技體系;

  (2)賦能:資訊科技體系與民生的深度融合賦予了民生建設新功能;

  (3)利民:資訊科技體系創新擴充套件了公共服務場景,推動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使民生服務日趨智慧化、便利化和人性化;

  智慧城市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創新性城市:從在建智慧城市的分佈來看,我國已初步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中西部四大智慧城市群;

智慧城市基本原理表現為:

(1)強調“人民城市為人民”,以面向政府、企業、市民等主體提供智慧化的服務為主要模式;

(2)重點強化資料治理、數字孿生、邊際決策、多元融合和態勢感知五個核心能力要素建設;

(3)更加註重規劃設計、部署實施、運營管理、評估改進和創新發展在內的智慧城市全生命週期管理;

(4)目標旨在推動城市治理、民生服務、生態宜居、產業經濟、精神文明五位一體的高質量發展;

(5)持續推動城市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升。

  數字孿生:社會孿生、城市孿生和裝置孿生;將推動城市空間擺脫物理約束,進入數字空間;

  根據智慧城市參考基本原理,智慧城市主要面向城市治理、惠民服務、生態宜居、產業發展等相關城市場景構造服務能力,為政府、企業、市民等提供服務;

  智慧城市的建設根據發展成熟度可以劃分為:規劃級管理級協同級最佳化級引領級 5個等級;

  一級:規劃級

  二級:管理級    

  三級:協同級:推動惠民服務、城市治理、生態宜居、產業發展等;

  四級:最佳化級 :

  五級:引領級:實現城市物理空間、社會空間、資訊空間(三元空間)的融合演進和共生共治;

  記憶:一規二管三協四化五引;

  數字鄉村是伴隨著網路化、資訊化和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數字鄉村,助力鄉村全民振興,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數字生活是一種生活方式,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生活工具數字化;

  (2)生活方式數字化;

  (3)生活內容數字化;

  資料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具有勞動工具和勞動物件的雙重屬性;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是一種結果,而不是手段

1.5 數字化轉型和元宇宙

1.5.1 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轉型是建立在數字化轉換、 數字化升級基礎上,進一步觸及組織核心業務,以新建一種業務模式為目標的高層次轉型;社會的“智慧主體” 已經不是單純的自然人,可以是一臺自動駕駛的汽車、一部智慧手機;

  數字化轉型驅動要素:

  (1)生產力飛昇:

  (2)生產要素變化:資料要素

  (3)資訊傳播效率突破:社會網際網路新格局;

  (4)社會“智慧主體”規模:

  數字化轉型基本原理:

  (1)能力因子定義數字化 “封裝”

  (2)基於 “ 網際網路+ ” 的排程和決策;

  (3)轉型控制;

  數字化轉型智慧轉移:

  揭示了個體智慧(知識、技能和經驗等)由 “自然人” 個體,轉移到組織智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智慧轉移也稱智慧移植;

  DIKW模型很好地詮釋了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智慧(Wisdom)之間的關係,並揭示了他們的轉化過程與方法。S8D模型就是基於DIKW模型,構築了智慧 - 資料、資料 - 智慧兩大過程的8個轉化活動;

  “智慧 一 資料”過程:傳統講的 資訊化過程

  ① 透過智慧結構化明確了業務體系層面的內容;

  ② 透過知識模型化定義業務活動的邏輯關係;

  ③ 透過過程資訊化(管理和工藝流程化)明確各執行操作系列要求;

  ④ 透過資料平臺化實現了資料的採集、儲存和共享等;

  “資料 一 智慧”過程:該過程通常指資料的開發利用和資源管理的過程,即人們常說的 “智慧化過程” ,重點解決基於各類組織組成物件(人員、流程、業務、工藝、裝備等)“數字關係”的“腦力替代”。該過程在大資料“築底”後,多元化資料能夠被開發利用;

  ① 透過物件數字化實現對各類物件的數字化表達;

  ② 透過孿生虛擬化完成物理物件到資訊空間的對映;

  ③ 透過架構視覺化實現業務知識模型與經驗沉澱的複用和創新;

  ④ 透過計算智慧化實現多元條件下的排程和決策;

  組織每個能力因子數字化 “封裝” 的持續迭代主要包含四項活動,即:資訊物理世界(數字孿生,CPS)建設、決策能力邊際化(PtoE)部署、科學社會物理賽博機制構築(CPSS)、資料框架與資訊調製(DFIM),針對能力因子的持續迭代可以從任何一項活動開始實施四項活動,形成持續迭代閉環;

1.5.2 元宇宙

  元宇宙的主要特徵包括:沉浸式體驗、虛擬身份、虛擬經濟、虛擬社會治理

  元宇宙作為現實世界的孿生空間和虛擬世界,其物理屬性淡化,但社會屬性將會被強化,我們在現實社會中的大量特徵和活動,都逐漸會在元宇宙中體現出來。

  元宇宙的虛擬世界形態持續迭代,形成“數字社會治理”,實現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和資訊空間三元空間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