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內外結合進行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實踐研究》結題報告

海门实小吴海燕發表於2024-09-14

一、課題的提出
1.基於弘揚民族文化的現實需要
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燦爛輝煌,古詩文更是中華五千年文化寶庫中耀眼的明珠。作為優秀歷史文化的載體,古詩文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佔相當的比例,它語言凝練,蘊含情感,意境深遠,內容豐富,充分體現了我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更是學生學習語文不可多得的好材料。故此,學習古詩文是小學生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絕好途徑。
2.基於課程標準對於小學生古詩文素養培養目標的應答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還應透過優秀文化的薰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課程的“總目標與內容”要求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古詩文作文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為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3. 基於目前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現狀的思考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瑰寶,因此,對於“古詩文”的研究歷來不勝列舉,不管是詩文的教學策略還是誦讀方法、內容鑑賞等等,都呈現了非常詳盡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內容都是建立在“如何學好這一首詩”的基礎上。當前的小學古詩文課堂教學現狀依然是:大多是老師在課堂上精細講解,學生在課後死記硬背,對古詩文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不能舉一反三去賞析古詩文。很多學生面對一篇新的古詩文閱讀無從下手,不能體會詩詞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更無法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枯燥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出現了不愛上古詩詞課的現象。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這個過程中,古詩文教學再次成為小學語文教師關注的焦點。
因此,本課題將《課內外結合進行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實踐研究》作為研究課題,從教學實際出發,力求透過學習和實踐,能使教師教學有“法”可用,有“法”可循;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提高他們對古詩文的喜愛程度,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感受古詩文的無窮魅力,讓中華燦爛文化走進學生心靈,讓他們在口誦心記、含英咀華中受到中華五千年優秀文化精華的薰陶,從而培養學生珍惜自己民族優秀文化,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最終提高孩子們的人文修養,積澱孩子們的文化功底,讓我們的孩子打好傳統文化的根基。
二、目標與內容
(一)研究目標
1.透過課內外結合進行古詩文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的探索,更新古詩文教學的理念,最佳化古詩文教學的方法,使之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並進行推廣應用。
2.透過這一課題的實踐研究,構建高效古詩文教學的語文課堂,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形成本校教研特色。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古詩文學習的興趣,學生學會對古詩文的學習方式和內容進行選擇和最佳化,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研究內容
1.課內外結合進行古詩文教學的內涵和本質的研究。透過研讀文獻,實踐研究,總結相關內容。
2.在研究實踐中,對實踐經驗進行提煉總結,適時推廣。
3.引導學生掌握並實踐課內外結合進行古詩文學習的方法,並利用這種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4.其它有關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三、過程與方法
(一)研究過程
1.課題研究的思路
本課題的研究從現狀分析、文獻梳理入手,對學校古詩文學習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實踐探索、記錄反思、修正完善、提煉經驗、形成可供借鑑的操作模式。
2.課題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2020年4月~2020年5月)設計方案,完成課題申報。
(2)實施階段(2020年5月~2023年4月)制訂研究規劃,明確研究任務,結合實際紮實地開展行動研究。
(3)總結階段(2023年5月~2023年7月)收集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接受結題鑑定。
(二)研究方法
1.調查分析法:透過調研,瞭解學生古詩文學習現狀,並認真分析,以判斷“課內外結合進行古詩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效果。
2.文獻研究法:圍繞本課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加以分析整理,透過蒐集、學習古詩文教學的新理論,獲得最新的資訊,藉助最新的研究成果,博採眾家之長,為我所用,以保證課題研究有一定的深度。
3.行動研究法:根據研究目標與研究方法進行實踐,邊實踐邊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最佳化教學效果。
4.經驗總結法:透過階段性總結,及時肯定實驗研究成果,修正實驗方案,總結出實驗的主要經驗,及時推廣運用。
四、研究成果
(一)總結出一套較為行之有效的古詩課堂教學策略
 1.激發興趣鼓勵“讀”
(1)引人入勝的情境激發
一是引入故事激趣。小學生愛聽故事、愛講故事。在誦讀前,講一些跟古詩詞相關的故事,既能激趣,又能幫助理解意思。二是創設優美情境。小學生的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小學生能在良好的情景中放鬆心情,積極學習。我國的古詩文有很多篇目本身就擁有很好的情景,是作者根據一定的情景有感而發。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藉助媒體創設優美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古詩文的美,從而使詩中的景物在學生心中“活”了起來,讓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
(2)生動形象的範讀引路
範讀是形象化的教學手段。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有所選擇,透過教師動情的範讀,使學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情感產生共鳴,所以都自覺盡力去模仿老師的語氣、語調、表情、節奏去讀。
(3)靈活多變的方式訓練
誦讀古詩詞時,我們變換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在變式訓練中體會朗讀的快樂,由此激發他們的誦讀興趣。師生、生生對詩;小組誦讀;生單獨誦讀等多種形式,既可以加深理解,又能為學生的背誦奠定堅實的基礎。
(4)自由生動的表演舞臺
一是配樂朗讀。教師事先準備好與朗讀作品情調、節奏相和諧的音樂,營造音響氛圍,誘發情感體驗,學生讀起來也就入情入境。二是表演朗讀。小學生喜歡錶演,喜歡展示自己,在課堂上,我們給學生情境表演朗讀的時間,學生也就搖頭晃腦,閉眼陶醉地誦讀起古詩文。還有的編成課本劇,在課堂上表演,興趣十足。三是繪畫朗讀。學生的特長是各式各樣的,小學生往往喜歡用圖畫來描繪自己所看到的。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時,根據詩詞所描繪的畫面,讓學生用筆畫下來,朗讀時,便可身臨其境,情不自禁地吟誦。
2.注重多媒體在古詩教學中的靈活運用
心理學家透過實驗證明:依賴聽覺獲得的知識大約能記憶百分之十五,依靠視覺獲得的知識大約能記憶百分之二十五,視聽結合則能記憶百分之六十五。無疑,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豐富學生的想象……都有其重要意義。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小學生不僅對詩中所處的社會環境感到陌生,而且對深奧抽象的詩意和單調乏味的講解感到索然無味。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的優勢,則有助於激發學生興趣,發揮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於古詩的理解,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
(1)利用電教媒體,解題激趣
古詩的題目簡潔凝鍊,概括全詩的內容,破題方能入境。古詩解題一定要新穎別緻,引人入勝。教古詩時,恰當運用聲像媒體,從解題入手,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知,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吳洪燕老師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就緊扣題眼——“望”,可藉助錄影創設情境,那凌空飛下`氣勢磅礴的瀑布,使學生頓時身臨其境。在紅日映照下,廬山上紫煙繚繞,宛若仙境;瀑布飛流直下,轟然作響。那色彩、那聲音、那形態、那氣勢、那魄力無不撼人心魄。這樣來再現廬山飛瀑,讓學生視聽結合,整體感知詩境,題目不解自破,為進一步學習古詩。領會詩意奠定了基礎。
(2) 利用電教媒體,創境悟情
古詩節奏明快,格律嚴整,意蘊深遠,充滿了韻律美和節奏美。2009年市教研室組織的送課活動中,青雲譜區的袁莉華老師在教學《漁歌子》時配以優美和諧的音樂,輔之以聲情並茂的朗讀,創設美妙的情景,幫助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感知全詩,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看到學生陶醉的神情,聽到學生熱情讚頌的話語,我深切地體會到藉助多媒體教學真是豐富了學生的想象,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的確是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3)利用電教媒體,破難釋疑
古詩的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的難點。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透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資訊,能幫助兒童理解古詩中的字詞句,化難為易。如《題西林壁》一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含義深刻,富有哲理,教師難 以講清。吳洪燕老師在教學時出示幾張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風光畫面,於是廬山雄偉、奇異、多姿的景色展現在學生面前,橫看,廬山象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象矗立大地的直插雲霄的險峻山峰。從遠處看,從近處看……廬山的確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然後吳老師再讓學生討論:為什麼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站在廬山中,且從一個觀察點看綽約多姿的廬山,當然只能得出區域性特徵的結論;要識廬山真面目就得從遠近高低的多方位多角度觀察)至此,學生對詩中蘊含的哲理就不難理解了。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更加生動、鮮活。
(二)摸索出一套形式多樣的課外古詩學習方法
1.創造條件促進“讀”
一般來說,小學生的求知慾望強,他們希望透過讀書來增長見識,瞭解未知的世界。針對這個特點,我們老師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並讓學生知道,除了童話書和科普書,在中國古詩文裡,也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感人的情境,發人深省的道理……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東西。然後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廣泛地“讀”,大量地“讀”。
(1)保證時間。我們除了利用早讀、課前三分鐘指導學生誦讀,每週還專門用一節課進行誦讀指導。(2)營造氛圍。僅僅教會學生誦讀幾篇古詩文,並不算是對他們進行了真正的文學薰陶。只有身處濃濃的古詩文學習氛圍中,學生才能真正有所領悟,有所感染。教室裡的牆報都經常刊錄優秀的古詩文;組織學生參加校園“古詩大王”擂臺賽;古詩配畫和詩歌表演賽等。
2.介紹方法引導“讀”
老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愛”讀,還要教給他們方法,使他們變得“會”讀。結合課題我們在古詩教學示範課和研討課中對學生進行學習古詩方法的指導:
(1)選讀法。即根據自己學習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讀有關的古詩文或詩文中的有關部分。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用一些古詩文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平時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古詩文進行誦讀。
(2)摘讀法。即在誦讀過程中摘抄有關內容或名言佳句。結合學校研究的學生成長教育模式,我們給每個學生建立了成長記錄袋。學生利用閱讀卡、古詩卡摘抄好詞佳句和喜歡的古詩文,這樣有利於語言的積累,並能促進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和記憶。
(3)創作法。法國作家梅里美曾說,作詩只能作到七分,其餘的三分應該由讀者去補充,從而分享創作之樂,品嚐詩的真味。根據所學詩文內容,讓學生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寫一寫,都是一種創作。學生其實是極喜歡創作的,讓學生進行創作,能極大地調動學生誦讀古詩文的興趣。
3.開展活動強化“讀”
小學生最喜歡各種形式的活動,在活動中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的才藝能得到很好地展示,因此我們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以鞏固學生讀書的成果。例如,在“漢字文化周”活動中我們開展了古詩對句大賽;進行詩文接龍游戲;舉辦“詩文交流會”、舉行“詩詞書法繪畫大賽”、接對聯比賽等一系列活動,在活動中進一步強化學生誦讀古詩文。
(三)透過研究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能力,學生對古詩文的誦讀能力,欣賞和審美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語文素養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比如利用假期進行古詩文的專案式學習,可以研究一個主題的詩文,也可以研究一個詩人的詩歌特點,透過研究報告、小報等各種形式,圖文並茂,呈現研究成果。比如進行古詩文的知識競賽,透過比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習的內驅力。比如創辦詩社,男生一組、女生一組,定期進行古詩文的背誦積累展示,讓學生在良性的競爭中愛上古詩文、積累古詩文。
(四)透過課題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共上了多節教研課和比賽課,就古詩文教學策略進行了探討,透過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教學觀念得以更新,教師之間開始形成一個共識:學生學習古詩文不僅僅是背出詩句和意思,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享受古詩文中所蘊涵的美,從而得到文學的薰陶,發展語文素養。教師們在古詩文教學中,也有意識地朝著這方面努力,符合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明顯提高,教師的教學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風格。
五、課題研究的反思
經過多年的實驗、研究,課題組的老師對學生參與古詩文學習的態度、情感、能力水平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學生潛在的參與古詩文學習慾望比較強烈,渴望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肯定。然而古詩文畢竟離學生的距離比較遠,很多學生在誦讀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有些學生甚至走進了程式化學習的怪圈。因此,我們認為以後應該在這三方面努力:
1.教師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為學生創設一種更輕鬆和諧的評價氛圍。
2.教師一定要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和語文素養,自己對所教學的古詩文要有獨特的理解和感受。
3.發揮優等學生的示範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古典詩文博大精深,燦若繁星,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作為寶貴的精神食糧,其間不僅蘊含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積著一個偉大民族不滅的精魂。尤其是那些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的歷代名篇,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學習。把古典詩文的精髓,傳授給每一位炎黃子孫是我們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古詩文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們願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探索古詩文教育的科學規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