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你為什麼要考慮使用者場景?

佚名發表於2015-11-27

產品經理,你為什麼要考慮使用者場景?

這是個特別好的問題,因為我在還是新手的時候對這個問題也很疑惑。

使用者在哪個場景下用關我屁事啊?我只需要使用者用得爽就行了嘛。

你在淘寶上買東西,在家裡用電腦可以買,在地鐵裡站著可以買,在廁所里拉屎的時候也可以買,有什麼區別嗎?

還真的有區別。

當你把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場景割裂之後,就會發現做使用者體驗很容易就陷入『老闆式』或者『拍腦門式』的設計。不結合真正場景做出的功能就是耍流氓。

設想和完善健全的使用者場景可以有助於:

讓需求分析更準確;

讓產品功能更全面;

讓市場定位更明晰;

讓團隊對產品的理解更具體。

我們分條來描述。

1. 讓需求分析更準確

需求分析是設想使用者場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意義了。

老羅在 T1 手機釋出會上很引以為傲的功能就是手機搶拍。估計很多人都知道,我還是簡單說下。

產品經理,你為什麼要考慮使用者場景?

手機搶拍的場景很簡單:用最快的速度拍下稍縱即逝的某個畫面。

這個畫面可能是城管打人,可能是流星劃過,可能是誰做的鬼臉或者遭遇的出糗。

你要拍的是這種:

產品經理,你為什麼要考慮使用者場景?

或者這種:

產品經理,你為什麼要考慮使用者場景?

你會發現,速度是最重要的。這時候提解析度和取景結構就是耍流氓。

所以 iPhone 最早的方法就是鎖屏上有一個快捷進入相機的按鈕,確實能瞬間開啟相機。

而且對於有鎖屏密碼的情況,也是可以直接進入相機,只不過看不到之前拍的照片。

但從開啟到對焦到拍照的過程,仍然解決不了上述場景下要求急速的問題。

所以 T1 的做法是:

掏出手機時長按兩側按鍵即可進入相機 -> 鬆手即拍照

不僅省去了點選圖示開啟相機和點選拍攝的步驟,還省去了對焦,以預設對焦無限遠的模式拍照,這樣能保證速度最快,雖然畫質可能會不清楚。

後來,T1 還做了一系列最佳化,比如鬆手拍照會連拍多張,能記錄下鬆手後一段時間內的多個畫面,捕獲目標畫面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這就是專門針對場景所做的功能,而這個功能,如果脫離場景,是很難想象得出的。

大家使用 iPhone 時,應該都會遇到兩種接聽畫面。

產品經理,你為什麼要考慮使用者場景?

我剛開始也有些納悶,為什麼要點選和滑動兩種互動呢?

然後我就開始分析出現的條件,結果發現左圖的互動是在手機未鎖屏時的接聽介面,右圖則是鎖屏時的。

這下很快就真相大白了:

手機鎖屏時,誤觸的機率極高。比如放在口袋裡,有來電時螢幕被點亮,如果是點選形式的話,很有可能因為碰到什麼地方,就接聽了。

而未鎖屏時,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使用者在使用手機的場景,所以幾乎不會誤觸。這時候就是方便優先,單擊要比『點選-滑動-鬆手』快捷多了。

這就是分析場景的意義。任何需求分析都是要跟使用者生活中的使用場景相關聯的。

2. 讓產品功能更全面

知道使用者的心理,就更容易把事做準確。而知道不同使用者的使用場景下的心理,或者知道使用者在不同場景下的心理,就有利於把事情做全面。

在脫離場景摸索功能時,很容易會漏掉一些功能,也就漏掉很多使用者了。

比如對於淘寶這樣的平臺,購買鍵盤這一使用場景來說:

有的是想好了買電腦鍵盤而且必須是雷蛇的黑寡婦,他的使用場景下所需的功能就是比價、看店鋪的誠信度、看商品的資訊

有的是要買鍵盤,心裡有大致的價位了,但不確定買哪款,這樣的場景需要的則是根據價格篩選商品和店鋪的功能

有的是要買鍵盤,但自己也不知道哪個價位好、或者什麼樣的適合自己,那他需要的就是更多鍵盤市場的整體介紹和推薦,以及一些促銷和優惠資訊

有的根本只是來隨便看看,但有潛在的購買意圖,他就需要更強烈的刺激,比如用優惠、推薦和專題來打動他,勾起他的購買慾

必須確保對於所有場景下的目標使用者都在你的產品上得到了滿足,這樣才能保證產品功能的健全。

實際上,新手引導就是典型的例子。對於功能複雜的應用,新使用者和老使用者相比,更需要做很多的引導和激勵,才能留下來。這也是細分使用者使用場景的過程。

網路遊戲是在這方面做得爐火純青的。每個網遊都必須判斷不同使用者不同階段的需求,盡力滿足他們。新手不至於很快就覺得被欺負,老玩家也不至於玩一段時間就無聊了。有錢的人民幣玩家在遊戲裡可以獲得成就感,沒錢的普通玩家也不會覺得遊戲太糟糕玩不下去。

對於可擴充套件性很強的產品來說,滿足多一個場景,有時會多滿足一批使用者,有時也會讓使用者在更多場景下提高體驗。

比如常見的手機操作系統,提供了許多模式。

紅米的老人機模式:

重製互動、字型圖示變大

產品經理,你為什麼要考慮使用者場景?

錘子的單手操作模式:

按鍵和部分互動左右切換

產品經理,你為什麼要考慮使用者場景?

華為的訪客模式:

透過輸入不同的鎖屏密碼進入不同的模式。是我見過最好用的訪客模式。

產品經理,你為什麼要考慮使用者場景?

小米的護眼模式:

降低亮度和螢幕藍光源

產品經理,你為什麼要考慮使用者場景?

3. 讓市場定位更明晰

這個是與產品定位和使用者定位有極強的關聯的。

分析好使用者場景,往往就能判斷出哪些功能是該做的,哪些功能是不該做的。

這方面的功用不會很快顯現出來,但卻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坑。

舉個例子吧。

我在做嘟嘟美甲時,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有使用者和美甲師反映,目前只能選擇預約,不能選擇立即訂單,感覺不爽。

單從使用者需求角度出發顯然是存在的,但我們往前推導一下使用者在什麼場景下會有這樣的需求。

大概是兩種:

1、過去很多美甲使用者的確是會臨時起意想要做美甲,比如在商場裡看到有小店,或者跟閨蜜逛街做美甲休息,等等。

2、更多的場景實際上是,有人看到我們的美甲師在給別人做美甲,瞭解到有優惠,於是想順便做一次。

分別來看,前一種場景是真實使用者場景,但是這樣的使用者實際上與我們的目標使用者群體不太一致:

她們經常是臨時起意做美甲,而非規律性美甲(不是黏性使用者);她們美甲中社交的需求要大於對美甲本身的需求(能跟閨蜜聊天最重要);她們中大部分人的美甲消費預算很低,並不是能接受中高階價位美甲的使用者。

後一種場景的話更不用討論了,純粹是在優惠階段有非目標使用者想佔便宜,便宜當場佔不了,自然就會不滿(真正的美甲使用者則可以接受透過預約途徑去嘗試)。

所以,透過分析場景我們得知,這樣的功能並不是當前必需的功能,我們也就暫時不考慮了。

很多事情場景會起到這樣的作用:透過使用場景判斷出在該場景下的使用者是怎樣的使用者、怎樣的使用習慣、怎樣的使用狀態。這些有利於分析這個功能是不是該做的。

比如面向高階使用者的音樂產品幾乎不需要解決在地鐵中的使用問題,這些使用者不是在市場定位中的主要使用者;比如做上門服務的餐飲產品也不必解決使用者非要堂食的問題,道理也一樣。

嗯,例子可能不太恰當,因為這些看起來似乎透過簡單的使用者分析也能得出來。不過很多時候需要結合場景去看才能更明晰。

4. 讓團隊對產品的理解更具體。

這屬於一個附加的好處,就是整個公司如果都完全清楚自己的目標使用者的使用場景,那很多事都不會出錯了。

使用者畫像+使用者場景+產品用例,基本就相當於一套完美的產品設計、研發和運營指南。

上面的很多例項照樣可以對應到產品之外的部門。

研發知道搶拍功能的場景,就會犧牲更多相機穩定性、對焦、調整曝光等來滿足速度——有很多是產品所不瞭解的,也不一定能定義出來的。

運營知道搶拍功能的場景,最大的好處自然是可以豐富在宣傳時講的故事,把產品原本的初衷表達出來。

你只是表述功能給別人,就好像你說他很有錢不如說他開的是賓士更讓人容易理解一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