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移動網際網路市場都有哪些坑?

佚名發表於2016-04-11

文/壹觀察宿藝。本文頭圖:一個賣手機和電子產品的小門臉,來自@姚坤的文章《在印度待了3天,我有點明白為啥中國手機廠商都往這兒跑了》

對於大多數中國投資人和大量創業者來說,2016年的這個春天日子並不好過。

充裕的資本2015年將移動網際網路每一個細分市場都進行了過度佈局。越來越多已經完成A輪甚至B輪的公司已經感到,隨著細分市場前兩位的公司合併,以及巨頭公司出手收購,單純的移動網際網路人口紅利正在從中國迅速減弱,成為“獨角獸”的機會正變得屈指可數。

伴隨國內資本共同出海,在2016年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公司的必然選擇。於此同時,很多在中國市場處於“小兄弟”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得益於過去兩年的搶先出海,正在透過“點市場”的成功建立自己的“生態平臺”,試圖將BAT模式在海外市場搶先複製。

仔細分析可以發現,獵豹移動、UC、APUS、茄子快傳(SHAREit)、Solo(魔聲)這些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企業海外市場擴充的成功,無一不是首先從印度市場開始。如茄子快傳在短短一年多時間裡在印度市場使用者量超過1億,成為印度GooglePlay全榜第二、工具榜第一的“印度國民APP”;UC則在進入印度一年後,超過Opera成為印度市場份額第一的移動瀏覽器。

那麼,為何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企業出海之地會首選印度?又會面臨哪些風險與機遇?面對Google、Facebook等國際巨頭,又能實現在印度市場複製BAT模式的願望嗎?

中國企業移動網際網路企業為何著迷印度

可以說,2015年之前大多數進入海外市場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公司都是被逼的,有的甚至在中國市場已經錯失了最好的發展時機。但在落後中國五年左右的印度,這些企業正成功收復“曾經失去的時光”:相似的市場,讓過去的教訓成為避免再次失誤的財富。

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一致判斷:“2016年將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中國正面臨制造業出口競爭力下降、落後產能過剩、新科技拉動產業升級的關鍵轉型時期。與此同時,伴隨過去30年嚴厲的計劃生育管控,中國老齡化速度正在加快,預計2020年左右老齡化將超過日本,這也加深了國內城鎮化速度和消費拉動的難度。

與此同時,伴隨2015年印度GDP增速(7.4%)首次超過中國,“龍象之爭”再次成為中國經濟學家和企業管理者們共同關注的話題。

從資料上來看:印度人口達12.7億,排名全球第二,並且增長迅速。聯合國預計,印度人口七年後就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中35歲以下的青年人口高達64%。也就是說,至少在未來20年內都將不斷產生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旺盛消費市場,這與中國30年前狀況非常相似。

除了龐大的人口和經濟增速,移動網際網路爆發還與網路基礎設施、智慧手機普及、移動支付完善等息息相關。

印度正在重演中國2010-2011年的網路建設“大躍進”。據印度網路及移動通訊協會(IAMAI)與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聯合釋出的報告顯示:印度的3G使用者正在快速佔領市場,預計在2013―2017年間,這一群體將會實現61.3%的複合年增長率。2014年年底,印度大約有8200萬名3G使用者,預計2017年年底,這一數字將會攀升至2.84億。與之相對應,報告預計印度移動網際網路的使用者數量將在2016年達到2.36億,而這一數字將在2017年增至3.14億,這一增長將會使印度成為世界上使用者數量最龐大的移動網際網路市場之一,其規模甚至接近美國人口總數(3.19億),整個西歐國家總人口的約70%,日本總人口的2.5倍。

智慧手機使用者的增長亦呈現相同趨勢。中國2015年以5.13億智慧手機使用者名稱列全球第一,普及率超過60%,但全年智慧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僅為2.5%。而在智慧手機上市場排名第三的印度擁有1.4億使用者,普及率剛突破10%,其2015增長率達到55%。最新資料顯示,2015年印度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智慧手機市場。

在印度,PC價格超過了大多數居民承受能力,但手機便宜,這導致印度大部分使用者更容易直接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而在過年兩年,隨著印度經濟高速增長,藍領工資已經增至約2000-2500元(人民幣),白領甚至到了4000-5000元(人民幣),對智慧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的需求增長快速提高。

上述觀察的結論都表明,印度正處在移動網際網路爆發的前夕,有點像2011左右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產業:很多使用者處於接觸初期,仍在熟悉和適應階段,是搶坑站位、打造使用者習慣的最好時期,這也是在國內陷入紅海之爭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企業紛紛選擇搶灘的最重要原因。

印度移動網際網路市場有哪些坑?

但與中國市場相比,印度市場仍存在很多詫異點,對於有意進入印度市場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企業來說需要關注以下“深坑”。

1、“完整火力”的國際網際網路巨頭

與中國市場不同,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企業進入印度,首先要面對的是“完整火力”的Google、Facebook和蘋果三大科技巨頭公司。

Google視印度市場為“下一個十億”計劃中重要的一部分,其Android系統佔據了印度85%以上的智慧手機市場,與中國市場碎片化狀況不同,幾乎所有印度銷售的Android手機都預裝了包括Google搜尋、地圖、應用商店等Google核心服務。

除此之外,谷歌還希望透過腳踏車與“ProjectLoon”網際網路氣球專案連結更多的印度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而Facebook依靠免FreeBasics應用為印度使用者提供Facebook、維基百科、BBC新聞等移動網際網路服務。從GooglePlay排行來看,長期佔據前三位的應用為WhatsApp、茄子快傳(SHAREit)和Facebook,其中兩款也都為Facebook旗下應用。

也就是說,初入印度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公司,要面對的是與在中國市場完全不同意義上的、真正具備完整競爭力、甚至已完成硬體+軟體+網路建設能力的國際巨頭公司。對於已習慣依靠終端廠商預裝和應用商店的移動網際網路企業來說,需要結合國家巨頭特點思考新的市場切入方式。

2、複雜的語音環境

與在中國市場應用幾乎只需使用一種語言不同,印度本地除英語外,還有200種左右的語言,其中比較主流的超過10多種。如印度本地最流行的新聞閱讀類應用NewsHunt(類似中國今日頭條),支援當地11種語言,讓不懂英語的人也可以看懂新聞,印度多語言環境對於中國公司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3、辦公室租金成本極高,效率低

無論是班加羅爾還是印度北部德里西南方向的古爾岡(Gurgaon)――後者雲集了大批中美網際網路公司,距離德里國際機場只有半個小時車程,如今辦公室租金都變得極其高昂。同時,相比國內,印度政府辦事效率非常低下,印度人力成本比中國低,但工作效率也會相比較低。因此對於初入印度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企業而言,比較適合循序漸進的投入,切忌盲目擴張。

4、2G網路和窄帶依舊佔主導

印度社會兩極分化很嚴重,在班加羅爾等大城市以及使館區,經濟發達,網路等基礎設定都比較完善。但印度9.9億移動註冊使用者中,85.3%是農村使用者,其3.14億移動網民中更是以2G和撥號窄帶為主導。各邦的工資水準較低,對於普通網民來說對手機上網費用非常敏感。

這些因素都會對希望進入印度市場的移動網際網路APP影響巨大:需要高速流量的影片和重度遊戲目前並不適合印度市場,相反在中國市場不溫不火的工具類應用大受歡迎,如主打基於手機熱點跨平臺近場傳輸、不需消耗流量和資費的茄子快傳(SHAREit),透過跨平臺與終端進行圖片、影片乃至APP的高速傳輸,截至到2016年3月印度有80%以上的內容,都是透過茄子快傳進行分享。

5、移動支付不完善

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爆發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包括支付寶、微信在內的移動支付環境的完善,很多初創企業由此大大減少了資金週轉時間和商業風險。印度由於智慧手機普及率大大超過PC,導致印度的移動平臺網際網路流量遙遙領先,65%的流量來自移動裝置。相比之下,美國的這一比例是22%,中國是30%。

此外,印度移動平臺佔電子商務總量的比例也名列前茅,達到41%,超過了移動平臺已飽和的其他國家,比如中國(33%)。但由於移動支付環節不完善,很多印度當地使用者透過電商線上購物,卻基本上沒有線上支付,而是買好之後送到家裡現金交易。

對於大多數初入印度市場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企業而言,一大風險就是很可能在巨大的投入下圈來的使用者,在未來較長的時間內並不能形成收入和利潤,這是一個需要較長投入時間才能回報的市場。

6、宗教和政治原因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幾乎全體國民都信仰宗教,其中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文化與飲食習慣也與中國差異明顯,牛、猴、大象等動物都被教徒崇拜,超過30%人口為素食主義者。對於初入印度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企業而言,瞭解印度的宗教、文化和使用者習慣,是減少經營風險的必修課。

印度政府雖然對外資持歡迎態度,但同時對涉及國家安全的資訊資料都較為敏感。在此之前的印度電信裝置招標中,中國企業一度被排斥在外。即使是Facebook這種國際巨頭,其FreeBasics免費網路服務因被質疑“數字殖民者”而被印度政府叫停。祖克伯對此表示:“將會從FreeBasics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深深感覺到我們需要多瞭解這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

對於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企業而言,比較好的方式是儘量不涉及雲端儲存等涉及到資訊保安的服務,並且伺服器設定也要慎重。根據UC統計,在印度使用者訪問排名前十五名的網際網路公司,只有兩家來自印度。由於印度使用者訪問的85%的網站都在美國,伺服器也在美國,這樣網速才更有保障。

中國科技企業應“抱團”經營印度市場

從中國企業近30年海外市場擴充歷史來看,中國企業更善於打價格戰,透過Copy中國企業已經成功的經驗打“自己人”,如兩家電信企業在歐洲的上網資料卡之爭最終引發了歐盟監管部門的“反壟斷”調查。在印度市場,十年前中國山寨手機企業的價格戰和無序市場競爭也導致印度使用者一度排除“中國製造”的功能手機品牌。

在目前的印度市場,隨著印度市場逐漸開放,大量中國資本、製造企業(如富士康)、智慧手機品牌(如華為小米、金立、vivo等)、電信裝置企業(華為、中興),以及移動網際網路企業(APUS、茄子快傳、Solo、UC、360等)都在快速在印度市場擴張。

但面對“完整火力”的Google、Facebook、蘋果、三星等國際巨頭科技公司的立體佈局(如Google正佈局全印度免費網路,並要求所有在售手機都安裝GooglePlay等核心應用),每家中國公司與之相比都顯得勢單力薄,生態孤立。因此,只有在進入印度的中國企業間更好的“抱團”合作,而不是互相價格戰“拆臺”,中國企業才有可能在印度市場複製BAT的商業模式,借力印度市場未來20年的黃金增長時實現商業上的成功。

好訊息是,已經在印度市場實現初步成功的中國企業們已經開始了“合縱連橫”。如茄子快傳(SHAREit)已經著手跟國內外的內容版權方和應用開發商合作,開始透過自己過億印度活躍使用者和手機熱點跨平臺近場傳輸特點,推動更多中國APP在印度的分發和推廣。除此之外,UC、APUS、360等也都開始推動移動開發平臺,希望幫助更多中國APP在印度市場實現流量變現。

在“網際網路女皇”瑪麗・米克的2015年網際網路趨勢報告中,稱印度即將達到網際網路普及的臨界點。而在中國市場歷經慘烈的市場競爭的企業,以及中國資本,也將首次在“圍牆外”面對“完整火力”的國際科技巨頭。中美科技企業此次印度“火併”,是對中國企業真正實力的一次檢驗,並有可能對全球移動網際網路企業帶來深遠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