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書》選取2018—2021年四年間,在中國境內愛爾眼科醫院和歐洲地區愛爾眼科旗下醫院接受近視手術的人群,通過對覆蓋中國、西班牙、德國、奧地利、義大利5個國家,年齡從18—84歲不等,共近百萬名患者、超183萬眼的近視手術有效資料進行分析,形成報告。這也是愛爾眼科釋出的覆蓋中、歐的百萬級近視手術大資料。

“近視手術量四年翻一番”“40歲以上人群手術佔比中、歐差6倍”……《白皮書》通過對不同地區的不同年齡段、近視手術人群的手術方式、術後效果等多維度,深度剖析了中、歐近視手術現狀,以更好地讓全球近視人群通過先進技術擁有優質視覺。

中、歐近視手術量四年翻一番  歐洲“30+”人群接受度更高,國內“40+”人群手術僅佔比3.5%

目前,全球近視人數約25億,中國近視人群人數多達6億。據預測,到2050年,全球近視人群將達49.49億人,患病率為52%①。

資料顯示,亞洲近視發生率高於歐美,而中國近視發生率居亞洲前位,達48.5%。然而,國人對近視手術的認知遠低於歐美國家——2021年,中國每1000人中只有0.7人接受近視手術,而美國有2.6人,歐洲有1.3人,韓國則達到了3.8人②。

不過,作為摘鏡矯正手段之一,過去四年來,愛爾眼科中、歐近視手術量已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2021年近視手術量同比2018年增長將近翻一番,通過手術摘鏡已成為全球現象級熱潮。

新冠疫情爆發後,隨著全球各地均出現居家辦公常態化趨勢,“上班族”面對電腦、手機螢幕的時長顯著增加,導致用眼過度、疲勞,視覺質量下降。加之居民的健康保護意識進一步提高,以及戴口罩導致眼鏡起霧帶來的諸多不便,疫情下,愛爾眼科中、歐近視手術量依然呈明顯增長態勢。2021年,其近視手術量相比2020年增長了22.5%。

從年齡層面來看,愛爾中國的近視手術人群趨於年輕化,平均年齡為25.5歲,以20-24歲的“學生黨”佔比較高,超4成,近視手術量高峰期集中在每年夏季;愛爾歐洲的近視手術人群趨於職場化,平均年齡為33.3歲,以25-29歲的“上班族”佔比較高,達26%,近視手術量高峰期集中在每年春秋兩季。

需注意的是,我國“近視手術只是年輕人‘專利’”的慣性思維依然存在。《白皮書》顯示,儘管集中在國內一線城市的40歲以上近視手術人群佔比遠高於其他城市,但過去四年來,該群體在近視手術人群構成中僅佔3.5%,與歐洲相差超6倍。

“目前,國內民眾還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其實,近視手術不僅是家長送給孩子的‘成人禮’,也應成為送給自己的‘生活品質提升禮’。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在努力消除這部分人群的認知誤區,去年已初見成效,40歲以上人群手術量有所提升。但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所以,我們也將繼續努力,不斷提升國人對近視手術的認知和接受度。”王錚教授表示。

《白皮書》顯示:中國男性選擇手術摘鏡人數佔比總體多於女性,歐洲的男女佔比則較為平均;在星座劃分中,中國敢於嘗試近視手術的星座前三名仍與去年一致,分別為天秤座、天蠍座和處女座。

資料表明,中、歐近視手術方式呈多元化發展,民眾對於新技術接受度不斷提升。

在手術方式選擇上,準分子鐳射原位角膜磨鑲術(LASIK)仍佔多數,特別是地形圖引導的個性化手術所佔比例逐年增加。全飛秒鐳射手術(SMILE)、晶體植入術(ICL)等近視手術新技術越來越受到中國近視人群的青睞。相比2018-2020年,2021年全飛秒鐳射手術(SMILE)成為中低度(100-600度)人群術式選擇;在高度(600-1000度)、超高度(高於1000度)近視人群中,晶體植入術(ICL)成術式主流。

2021年,晶體植入術(ICL)在我國中低度近視人群佔比較2018年增長近2倍

過去四年,晶體植入術(ICL)在我國呈一二線城市佔比高,三四線城市增長快的發展趨勢

同樣是在2021年,晶體植入術(ICL)在我國中低度近視人群佔比較2018年增長近2倍,四年間,其手術量穩步增長,其中,在一二線城市佔比較高,為27.05%;三四線城市則增長較快,複合增長率達57.69%。

《白皮書》顯示,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個性化近視手術(地形圖引導、波前引導、Q值調整)。僅在2021年,個性化近視手術佔比58%,且術後視力超1.0,屈光度穩定。

《白皮書》資料表明,在中國,ICL晶體植入術、LASIK準分子鐳射原位角膜磨鑲術、SMILE全飛秒鐳射手術的術後6個月裸眼遠視力均值,分別為1.11、1.14和1.16。此外,各術式近視人群術後屈光度日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