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之於銀行,蜜糖還是砒霜?
一場疫情,讓銀行數字化轉型再次提上日程。“無接觸銀行”不再是戰略規劃中亮眼的提法,而是如今各銀行經營中不得不面臨的切實問題。而中臺,作為數字化轉型中最火熱的概念,這兩年在行業裡風頭無兩。中臺是數字化轉型的一劑良藥,還是另一個風投炒作的概念?銀行應該做中臺嗎?盲目上馬中臺專案有什麼後果?本文嘗試給出一個答案。
為什麼要做中臺?
資料中臺
(1)打通資料孤島
主流的觀點認為,做資料中臺是為了打通資料孤島。在網際網路企業確實可以理解, 但是銀行對於資料的應用很早就開始了。大行普遍 2008 年前後就建成了資料倉儲,資料層面早已將煙囪系統打通,那麼資料中臺的意義何在?
銀行確實在資料方面很早就開始了嘗試,加上金融是個低頻場景,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T+1 甚至 T+2 的整合資料基本夠用了,更多資料整合和加工為的是滿足監管需求。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使用者行為、市場、監管都發生了變化,各類服務移動化的趨勢下,使用者的使用時間碎片化,金融,特別是支付、理財等行為也變成了中高頻交易,並且隨著網際網路巨頭的進入,市場變化不可同日而語,銀行的危機感日漸增加。
業務需求響應再快,也趕不上市場、客戶、監管的變化速度,而應用開發速度就更慢了,大銀行半年左右,中小銀行三個月左右是常態。應用系統上線後,傳統的基於數倉、資料集市的資料採集和整合方式在時效性上已經很難滿足要求。可以說,銀行在打通資料孤島方面,或者更全面的說,在資料加工、分析,及發揮資料價值方面,嘗試得很早,但是效果不佳——既不快,也不好。
不快很好理解,即時效性達不到要求,利用最新的流資料處理,分散式 ETL 技術, 資料中臺可以更快的整合、加工資料。可是打通效果不好該如何理解呢?
(2)業務資料化
有句話說得好,資料是物理世界在數字世界的投影。既然是投影,那麼光源和視角的不同,可能投影的結果也不同。
舉個例子,同樣一個事件,比如客戶刷卡消費,在財務視角看來,是一筆應收賬款;在業務視角來看,是一筆客戶消費,賬戶/卡活躍,積分增加;從科技角度來看,交易流水錶增加一條記錄,賬戶餘額表修改一條記錄。我們很難用資料去精確描述一個事件,或者說,在銀行的實際使用場景中,每個部門看待同一個事件的角度就是不同的,各部門需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以便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職能。在這裡,各部門其實都是資料的使用者,即資料使用者,那麼,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資料使用者對於資料的需求各不相同。
這也是銀行要打造資料集市的原因,資料倉儲採用相對標準化的資料模型(如FS-LDM)將資料聚合了起來,但是仍然難以滿足所有業務人員的需求。因此各部門都提出了自己的資料集市需求。
正如上節中提到的,隨著市場變化越來越快,客戶變化越來越快,業務需求已經越發追不上他們變化的速度了,而資料的採集和加工速度則更慢,難以支援資料決策。於是,各部門又經常提出各類報表和資料提取的需求,這些都是針對臨時的、緊急的、監管要求的、營銷統計的資料需求,雖然這些需求更加貼近業務需求,但是在分析和開發上通常也要花費不少時間。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上一節末尾提出的問題:資料孤島打通的效果不夠好,指的是資料的業務友好度不夠。
總結銀行資料加工的現狀,可以得出下圖:
在我們傳統的資料應用中,隨著資料對於業務友好度的增加,其時效性也在減弱。而我們的目標,顯然是資料又快又好。既然各部門的需求都不一樣,為何不讓業務自助分析資料呢?於是我們有了右上角的目標狀態。但是這個理想狀態和我們現在的資料應用中間有巨大的空隙,靠什麼來填補?答案是資料中臺。
業務中臺
(1)最佳化煙囪系統架構
銀行的資料之所以很早就在進行打通的嘗試,主要原因就在於產生資料的業務系統,長期存在重複建設和煙囪系統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個現象。我們其實可以從軟體工程中經典的康威定律中窺見一斑:
Organizations which design systems are constrained to produce designs which are copies of the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 of these organizations.
——Melvin Conway(1967)
換句話說,就是組織的溝通方式,決定了其設計的系統架構。回想銀行內部的溝通方式,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現象:以部門為中心,以部門 KPI 為導向,部門牆現象嚴重,跨部門溝通協作及其困難。由於 A 部門管理的 A 系統無法配合改造,為了實現相似的功能,B 部門只好新建一個 B 系統,這種情況屢見不鮮。這種種現象導致了銀行資訊系統的建設和管理都是面向部門的,換句話說,形成了煙囪式架構。
因此,中臺的建設,必須包含組織架構的相應調整。否則,如果我們把中臺具象為一個具體的產品,仍然按照原來歸屬某一部門或業務條線管理的話,無非是又增加了一個大煙囪而已。
那麼,煙囪式架構到底帶來什麼問題呢?
對外,可能造成同一機構的不同產品、不同渠道,對客服務的體驗不一致,甚至賬號不互通,每用一個產品還需要客戶新註冊、開戶,體驗極差。
對內,成本高,可能造成重複建設,浪費本就緊張的科技資源,擠佔排期時間, 激化內部矛盾;煙囪系統產生的資料,形成資料孤島,為後期統計分析帶來極大的困難,進而造成數出多門,甚至錯誤資料導致錯誤決策的嚴重後果;模組無法複用,經驗無法共享,煙囪系統各自獨立,無法複用其他煙囪的模組或經驗,哪怕他們高度相似。
其實,銀行也很早就開始煙囪式架構的治理,比如在渠道層,新建渠道整合平臺, 在使用者層,新建 ECIF 系統,所以說,銀行並不是中臺戰略的追隨者,而深感資料孤島、煙囪式架構之痛的銀行人,一直是中臺戰略的踐行者,只是沒有把這些嘗試體系化、結構化而已。
(2)支援前臺快速迭代
前文提到,市場、使用者和監管的變化速度,遠遠快過業務系統迭代的速度,為了抹平這個差異,我們需要讓業務系統,尤其是前端面向客戶的系統儘量的敏捷。這也是目前業界流行的“小前臺、大中臺”提法的由來。
中臺的故事,在國內起源於阿里,而其核心思想,來源於一家遊戲公司(SUPER CELL),相比遊戲行業,甚至電商行業的業務領域,銀行的業務要複雜得多。因此在談到業務中臺時,我們難免會有疑慮:銀行的業務系統,真的有那麼多可以複用的功能模組嗎?
我們不必照搬網際網路企業的中臺思路,仔細梳理銀行業務流程,我們不難發現, 銀行對於同類客戶的產品,流程雖不同,功能多相似。以零售對客產品為例,站在使用者視角,功能可以抽象為:註冊、綁卡開戶、充值提現、轉賬、購買贖回等, 站在機構視角,還可細化出反欺詐、資料採集、客戶打標、交叉銷售等。由於銀行一直以來大多數依賴第三方供應商的成熟產品,為了應對不同銀行的需求,這類產品通常是“大而全”的,包含了所有必須和非必須的流程和功能。這就導致直銷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等渠道,都重複實現了類似的功能。
其實微服務的思想就是將大的系統,拆分為小的應用和服務,高內聚、低耦合, 釋出有價值的服務,即可被使用和共享的服務。而高內聚、低耦合也一直是銀行設計架構的基本原則。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銀行的架構設計、微服務體系、中臺架構一脈相承,都是為了共享功能下沉複用,減少重複造輪子的現象。
這帶來的好處,就是新建應用的時候,可以透過已有成熟模組的組裝,實現快速上線,從而加快業務系統的迭代,真正實現“小前臺”,更好更快的相應市場、客戶和監管的變化。
綜上所述,中臺建設是銀行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舉措,勢在必行。
中臺是什麼?
2019 年被稱作中臺元年,一時間,各種中臺概念、各種形式的中臺方案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目前,中臺並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定義,根本原因, 在於中臺並不是一個標準化的產品,根據每個企業自身的情況,中臺的建設方案可能千差萬別。
不過,可以達成共識的,是中臺的特點,它是企業共享能力、共享資料的組織或平臺,並且具備業務屬性,能夠實現業務價值,有響應的組織架構支撐。
中臺的形式也五花八門,除了公認的資料中臺、業務中臺以外,還有技術中臺、研發中臺、AI 中臺、移動中臺、演算法中臺等等。參照中臺的特點,我們認為凡是與業務不直接相關的,都應算作後臺,雖然其他中臺也是能力的複用,或者間接產生了業務價值,但是為了釐清邊界,明確討論範圍,我們將集中就資料中臺和業務中臺展開論述。
資料中臺是什麼
上一節我們探討了做資料中臺的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給出資料中臺的使命,是為了打通資料孤島、實現業務資料化,讓資料更快更好的產生價值。
結合資料中臺的使命,我們可以將其分為狹義的資料中臺和廣義的資料中臺。
狹義的資料中臺,指的是一套資料應用和工具,包括分散式 ETL、資料資產管理、資料標籤管理、資料沙箱、自助分析平臺、後設資料管理、資料質量管理等等,底層則已現有的數倉、大資料平臺等為資料來源,為企業提供資料資產管理的能力, 並持續挖掘資料價值,持續提供資料智慧服務。
廣義的資料中臺,則在狹義的資料中臺基礎之上,包含了頂層資料戰略,資料治理體系以及資料管理及運營、資料文化培養和組織架構支撐,是一套持續管理和運營的體系。
可以這麼說,狹義的資料中臺,是專為達成資料中臺的使命而打造,一類是讓資料更快的處理、整合、加工,比如分散式 ETL 工具。隨著傳統資料被大資料平臺逐步替代,ETL 工具對於大資料平臺的適配也需要與時俱進,支援分散式計算、彈性計算,並且減少開發量。
另一類是讓資料更好的產生業務價值,比如資料標籤管理,自助分析平臺等。資料標籤大家都在用,但是真正深度使用的企業都會感覺:建好容易用好難,如果沒有一套標籤管理系統,標籤是否重複加工,標籤的使用率、準確性等都無從掌控,業務部門想要針對近期營銷活動新建一個標籤,還得走開發流程,時效性也難以保證。
資料標籤管理系統就是為了解決資料標籤的使用問題而建立。自助分析平臺則是方便業務人員自助進行資料分析、加工、探索的平臺,它與資料沙箱結合,直接將去隱私話的生產資料提供業務人員分析,使資料更快的產生價值, 支撐關鍵決策。
廣義的資料中臺,則是輔助狹義資料中臺達成使命的機制,雖然看起來都很“虛”,但是卻是資料中臺成功落地的必要保障。
沒有資料戰略,在推進資料中臺建設,甚至建成後的日常運營中,難以溝通協調各部門利益,缺少“尚方寶劍”。沒有資料治理體系,資料管理無憑無據,無章可循,很容易造成 Garbage In-Garbage Out 的現象。
但是這裡必須澄清一點,在銀行資訊系統這樣複雜的環境中,資料質量的問題永遠存在。因此,“等資料治理好了,等資料質量控制好了,我們再開始做資料應用,做資料中臺”,這種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因為不存在資料質量控制好了,資料治理好了的那一天,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好到什麼程度算好?誰來決定這個標準?
我們認為,資料質量很重要,需要持續改善,但是不影響資料中臺建設, 應該以用促治,在使用場景中有針對性的開展資料質量管理和資料治理。
沒有資料管理及運營,資料應用的價值無法持續產出,甚至會出現便宜甚至錯誤。缺乏資料文化,則會造成資料應用沒人會用,沒人想用,沒人願意相信資料結論, 沒人願意嘗試資料驅動,沒人願意基於資料決策。沒有組織架構支撐,則會讓資料中臺這樣跨部門的體系難以推行,最終胎死腹中。
業務中臺是什麼
同樣,業務中臺也可分為狹義與廣義,狹義的業務中臺,指的是由多個共享中心組成的服務整合平臺,透過梳理各業務系統共性的功能,在每個中心裡將服務拆分、共享。我們建議,可以按風控中心、產品中心、使用者中心和旅程中心等維度整合共享,底層的資料能力由資料中臺提供。
廣義的業務中臺則包含了支撐各中心運營的組織架構和體制機制。正如前文提到, 沒有組織支撐,中臺不過是另一個大煙囪。每個業務中臺的子中心,都應有對應 的組織支撐,可以是虛擬的,也可以是實體的,最好由業務+科技+風險+資料的 綜合人員構成,小團隊作戰模式,以產品使用率、穩定性、客戶滿意度等為 KPI, 為業務中臺保駕護航。
風控中心管理全行所有的風控模型,以及對客產品交易、賬戶層面的動態安全策略,以底層機器學習平臺為支撐,共享全行風險管理能力。產品中心管理全行所有渠道的產品,控制購買額度、購買條件,靈活上下架等。
使用者中心基於資料中臺打通的全行使用者資訊,建立使用者成長體系、權益體系,管理使用者標籤畫像,分析使用者行為軌跡,為旅程中心完成客戶全渠道一致體驗打下基礎。
旅程中心以使用者視角出發,以使用者體驗為最終目標,梳理、貫穿各渠道流程,整合、複用各渠道功能,最終達成全渠道客戶體驗統一。
結語——中臺的邊界
瞭解了中臺是什麼,最後,我們來看看中臺不是什麼,或者說,中臺的邊界在哪裡。
首先,中臺不是銀彈。
沒有銀彈:沒有任何技術或管理上的進展,能夠獨立地許諾十年內使生產率、可靠性或簡潔性獲得數量級上的進步
——《人月神話》
軟體工程領域的“聖經”《人月神話》早就提出了沒有銀彈的說法,中臺也不例外。不要妄想透過中臺,解決企業內部一切的數字化問題。即使是上文提到的廣義中臺,也僅僅是包含了企業數字化轉型中,與資料、業務中臺相關的組織和機制,但是仍然無法涵蓋一個組織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中臺與其他新技術體系一樣,可以幫助企業降本增效,但是如何選擇業務方向,如何團結一心,如何切入市場,如何找到目標使用者等等,都是企業在中臺之外還需要努力的方向。
其次,中臺不是一個可以買來的即插即用產品。
不必為了做中臺而做中臺,也不必大幹快上,一起步就是一個五年大工程。由於中臺與企業內部的資料、業務系統高度相關,雖然有相對標準化的產品可以預先研發,但是更多的工作,在於中臺與存量系統的對接、最佳化。
最後,中臺不是一個筐,別什麼都往裡裝。
當一個新技術體系難以明確定義時,最常見的現象就是邊界模糊,什麼都可以放進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資料”了。雖然有類似“5V”的定義,但是大資料的定義從來沒有統一,這也導致現在只要提到資料,都會冠以“大資料”之名。實質上,大家所指的絕大多數資料,並非是“大資料”,都是“小資料”。
概念的模糊,使得炒作時,無數企業擠破頭往裡衝,也導致行業發生合規風險時, 與“大資料”沾邊的企業都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種現象,對於行業的發展弊大於利。
因此,我們必須釐清中臺的邊界:無共享,不中臺;無業務,不中臺;無組織, 不中臺。
沒有共享能力、資料的整合,不算中臺;沒有直接服務於業務,產生業務價值, 不算中臺;沒有組織支撐,仍然服務於某個部門,不算中臺。
行文至此,希望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問。簡言之,做了中臺不見得就是數字化領軍企業,不做中臺也不見得就是古典網際網路時代的落後作坊。關鍵是認清自身的數字化現狀,擬定數字化目標,制定數字化路徑,優選場景,實現價值。中臺只是這條道路上,一套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糟糕的公司治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戰略定位,部門銀行的組織架構,即時搭建了中臺,也徒有其表,如此,中臺是砒霜。
堅定的戰略,清晰的目標,合理的組織架構,搭配中臺,可以使資料更快更好的發揮其價值,業務模組更好的融合,使用者體驗得以更好的提升,如此,中臺是蜜糖。
來自 “ 談資料 ”, 原文作者:談資料;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KzM__Y61rWxbZoH1o1UtHg,如有侵權,請聯絡管理員刪除。
相關文章
-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 聊聊軟體開發中的最佳實踐
-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聊聊軟體開發中的最佳實踐
- ChatGPT:程式設計的 “蜜糖” 還是 “砒霜”?告別依賴,擁抱自主程式設計的秘籍在此!ChatGPT程式設計
- Serverless 2.0,雞蛋還是銀彈?Server
- 終於,我還是下決心學Java後臺了Java
- 基於中銀智慧風控平臺的應用探索
- FMEA屬於事前行為還是事後行為?
- 中臺和低程式碼,“零和”還是“競合”?
- IBM:平臺經濟中的銀行業(附下載)IBM行業
- 中國銀行研究院:2020年中國銀行全球銀行業展望報告行業
- 中國銀行業協會:2020中國上市銀行分析年報行業
- 銀行RPA開啟銀行業數字化轉型之門行業
- 中國銀行:全球銀行業展望報告(2025年)行業
- 中國銀行:2023年全球銀行業展望報告行業
-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2019年中國銀行全球銀行業展望報告行業
- mysql for update是鎖表還是鎖行MySql
- 中國銀行電子支付平臺建設探索與實踐
- BCG&光大銀行:中國資管系列報告之2020
- 中國銀行:2021中國銀行個人金融全球資產配置白皮書
- 中國銀聯:2018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產業
- 中國銀行APP怎麼檢視銀行卡開戶網點? 中國銀行開戶網點查詢方法APP
- 面試了 6 輪 Google 中國 之後,還是掛了面試Go
- 中國銀行業協會:2020年中國私人銀行發展報告行業
- 關於寫作那些事之終於還是無法忍受純人工統計資料
- 中原銀行 AI 平臺建設實踐AI
- mysqlpump淺談:mysqlpump併發的最小粒度是庫還是表,還是行?MySql
- 中銀協:2018年中國銀行業服務報告行業
- 銀行卡收單之單邊賬
- 中國銀行研究院:2024年全球銀行業展望報告行業
- BCG&平安銀行:2021年中國開放銀行白皮書
- PHP中關於銀行卡號通用校驗演算法總結PHP演算法
- 中國銀行:2022年中國銀行個人金融全球資產配置白皮書
- BCG&光大銀行:中國資管市場系列報告之2019
- 什麼是銀行資料治理?如何進行有效的銀行領域的實際應用?
- PyQt應用程式中的多執行緒:使用Qt還是Python執行緒?QT執行緒Python
- 中國銀行網銀助手開啟沒有反應
- SEO行業的困境:轉型還是夾縫中求生存行業
- html的後臺使用thinkphp還是php好呢HTML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