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我對測試行業發展和自我價值訴求的思考

老_張發表於2022-01-23

前言

週末和幾個測試圈子裡的大佬飯局上聊了一些職場和測試職業發展相關的話題,我將聊天的內容做了整理和闡述。

見文章《測試工程師的職場發展二三談》。朋友圈有測試同學對這篇文章提了比較深刻的建議,下面是他的評價和建議:

評價

據說是大佬飯桌總結,有兩點值得我學習,其一,職業素養已經容入日常生活;其二,執行非常快,據說飯桌結束總結就出爐了還是飲酒成篇。

內容非常實用,不過也有缺點,其實從我個人看來,觀點手段還不夠尖銳。不過大佬們早已離開普通圈子太久,或者身邊都是小輩,看得都是降維視角,面臨不到普通圈子的問題。缺乏年輕的鋒利和對生態大局的思考

建議

之所以思維不一樣,是由於作為後來者,需要預測這個行業發展的趨勢,如果風口的縮緊會讓前進的道路變得模糊。

畢竟我們已經失去了教育行業整整一條線,大廠福利開始縮水,而大佬們已經站在上層則感受較少。只有健康發展的生態才能讓從業者感覺安全。

營建生態才是核心與長存之道,才是解決崗位偏見與矛盾的根本手段。還有個人對企業的利益關供求問題,進一步提升這種我對於團隊與企業的價值挖掘應該 成為探索的方向。

反思了他表述的內容,將其中核心的點做了梳理。這篇文章算是對其中部分內容的一些觀點和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友情提示這篇文章中的某些觀點,可能會刺痛某些我們不願面對的現實,多說無益,各聊各話而已

 

測試圈子生態的思考

其實測試的生態,說起來蠻簡單的,一個詞語概括就是兩極分化。有個梗:hand hands,load loads,太貼切了。

兩極分化這個詞,可以從下面三個維度來看:

薪資

我認識的測試也算不少,月薪上下限從8k到55k不一而足;從年薪角度來說,package10W到100W+的都有,我這裡指的是單純的技術崗位,不算管理崗在內。

而且有個特別有意思的點,絕大多數測試,薪資的天花板就是30K,對應年薪50W以內。這裡的絕大多數,我可以給一個使用者畫像:

工作經驗:5-10年;

第一學歷:大專-本科;

技術能力:會寫點自動化程式碼,工具僅限於使用,不提造輪子,能把現成的輪子用好都沒有幾個;

溝通協調:溝通能力一般,影響力僅限於小team,沒有自己的代表作(owner一個大型的複雜專案並拿到好結果);

學習成長:貌似買過幾本書和技術視訊,但幾乎不怎麼看,技術沙龍很少參加,定時覆盤和自我思考更是沒有,一直陷在自己的陷阱裡不可自拔;

技術

聊完薪資聊技術,測試圈子,技術比薪資更加兩級分化。有下面幾種典型的案例:

全能型大佬

擼程式碼、寫文件、溝通協調、owner專案、團隊影響力等等,他們不是權威,卻在公司或者測試領域有著讓人不自覺信服的能力,很少有他們不懂或者聽不明白的測試技術難題;

一專多強型專家

在某個領域是公司或者測試圈子比較知名的專家,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細分領域之外也可以觸類旁通的快速上手或者提出可行的方案;

指點江山型架構師

這點其實在工作中經常遇到,典型的特徵是:各種專業術語頭頭是道,向上彙報PPT寫的賊溜;

大事開小會,小事開大會,拉通對齊賦能抓手背景價值切入點頂層設計底層邏輯,就差直呼好傢伙了。

一聊就是你的方案不可行太辣雞,我告訴你長遠規劃是XXX,短期目標是YYY,里程碑要考慮好MVP方案。你問他怎麼落地,具體的某些問題如何解決,他回你一句,自己去領悟。

伸手抱怨躺平型鹹魚

這種型別有很多典型的特性,比如:

伸手黨:搜尋引擎都不會用或者說懶得用,伸手就要答案,或者期望遇到一個大佬化身為聖母,幫他解決所有問題;

抱怨黨: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求助大佬或蒙不做聲,回頭在技術群吐槽抱怨,事前不評估、事中不解決、事後不復盤;

躺平黨:不學習、不聽勸、有太多自己想法而很少去doing,KPI、OKR、團隊目標關我什麼事情?偏見多又剛愎自用;

綜合特點:為現狀焦慮,沒有毅力踐行決心改變現狀,三分鐘熱度,時長憎惡自己不爭氣,堅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堅持不下去,混跡於各大QQ群微信群,他們以最普通的測試身份埋沒在網際網路的狂歡裡,卻過著最煎熬的日子。

公司

國內做軟體測試的同學還是蠻多的,或許我們在很多技術大會或者QQ微信群經常能看到BAT等大廠的測試同學,

然後為他們的高薪和麵對技術難題的侃侃而談心生羨慕,誤以為整個軟體測試圈子都是人均BAT,覺得自己努力一把自己也行。但真的是這樣麼?不見得如此。

有些比較喜歡在各種技術群帶薪聊天的同學,可能下意識的忽略了那些在二三線甚至四線城市的小公司或傳統企業外包企業的測試,拿著微薄的薪水,為專案黃了而被裁員整日擔心,加著最多的班,沒調休沒加班費沒叫車補貼。

事實的真相是什麼?

真相是網際網路領域,大部分人就是在這些二三線甚至四線城市的小公司或傳統企業外包企業。所以為什麼會有上面所說的薪資以及技術的巨大差異,

客觀原因是公司及所處的環境以及平臺不需要你有多好的技術,另一方面則是主動去學習自己的未知領域,要面臨巨大的心理壁障和思維上的重構;主觀原因則很簡單,好逸惡勞待在舒適區是生物的本能。

 

行業發展趨勢的思考

國內軟體測試的圈子,相較於國外,從發展伊始就是在畸形的本土化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大概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青銅時代

最開始軟體測試這個崗位的出現,是由於部分外企如微軟、惠普等進入國內,催生了部分軟體測試的崗位。

最初的那一批測試,部分現在已經是圈子裡的傳說,只有極少部分現在還在測試一線工作。當時的大環境是需要有這麼一個崗位來負責“捉蟲”。

工業時代

這個階段的典型就是部分測試工具的出現,開始被應用到具體工作中來作為生產效率的提升輔助。loadrunner和QTP的傳說,在幾年前還在部分技術blog和培訓機構的內容裡呈現。

自動化時代

這是個很典型的轉折點,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國內大概是13/14年開始出現了自動化測試工程師這麼一個崗位,比較典型的工具有selenium,

後來又催生了很多的其他工具如appium、robot framework。我也是這個階段步入測試行業的,那個時候最深的印象就是稍微能寫點程式碼搞自動化測試的都是大佬級別的人物。

多元化時代

AI測試、敏捷測試、精準測試、探索測試、效能測試、安全測試、大資料測試等等很多名詞,開始出現在各種技術社群社群和技術大會上,大家開始對測試這個行業有了更深的認識,也開始主動或被動地推動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

趨同割裂時代

看了上面的測試行業發展的幾個階段,如果要探討行業的發展趨勢,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下面兩個角度來看待:

趨同

所謂的趨同更多表現在面試環節,現在整個軟體測試的求職市場上,有句話說的很有意思:面試造飛機,入職擰螺絲

面試時候,測試流程、編碼能力、系統架構、管理能力、專案經驗、溝通協調等等無一不問,好像測試就是個六邊形戰士,哪裡需要都可以成為一塊磚。

割裂

為什麼會談到割裂?我從21年下半年開始,漸漸感覺到一種趨勢:不同領域的測試同學,在實際的工作中面對的問題和挑戰時,開始會有新的完全獨立於測試這個崗位初衷的新的東西出現。

各個測試的技術領域,也開始越來越內斂,即大家開始只和聊的來的玩得來的一起玩。聊完上面的兩個角度,如果你問我對測試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看待,我的觀點如下:

  • 北上廣深杭的高階測試崗位,會逐漸向新一線和二線南方城市遷移,新一輪的內卷和競爭即將到來;
  • 小而美的圈子會越來越多,一方面是各自的領軍人物在推動,另一方面則是新的東西太多,可選擇性較強;
  • To C的測試崗位趨於飽和,To B的SaaS生態,偏向於交付和行業解決方案的新的測試崗位會逐漸湧現出來;
  • 短期內很難有新的創新的技術出現,炒冷飯和修修補補會成為常態,先發優勢者會被快速追上,並且被後浪超越;

假設我上面的觀點部分實現了,我對還在中下層的測試同學的建議如下:

  • 做好經常跳槽的準備,你能走多遠取決於新機會的出現和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
  • 半路轉行的同學,如果還未看到新的人生可能性,那麼請抽時間打好技術基礎,同時做好經常出差的準備;
  • 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斷深入,成為某細分領域的top10%,你就能吃到兩極分化導致的剪刀差利益,蛋糕足夠大;
  • 找到自己適合的圈子,認識圈子裡的引路人或者大佬,做好跟隨,不要像牆頭草似的隨風飄蕩,很可能一事無成;

 

個人訴求和企業利益的思考

聊到這個,我心裡其實一直有個問題,人為什麼要工作?至今沒想明白。

個人訴求

個人工作的訴求是什麼?最本質的原因就是賺錢。怎麼賺錢,學得測試藝,賣與資本家。

怎麼學?除了大學計算機專業會給你打一定的基礎,絕大多數技術還是需要在工作以後學習。

至於什麼職業規劃、晉升空間、平臺大小之類的,完全就是資本家給你畫的大餅。

所以為什麼很多人想去大廠?因為大廠賺錢能力強,倒閉風險小,人多適合摸魚,更知道馬兒跑要給吃草而不是吃屎。

所以明白我要說什麼了吧?

多學點技術,多務虛,想辦法去大廠,履歷鍍金,經歷一些大的專案開闊眼界,然後去小公司或者二三線城市降維打擊,這樣才能儘可能延長‘35歲被辭退’的現實。

主動溝通多向上彙報,是個人價值訴求的延伸,不要不好意思。蛋糕有限,你不切有的是被人等著切蛋糕。

企業利益

近幾年特別是疫情之後,我發現測試的薪資水漲船高,開始逼近開發了。君不見很多大廠應屆生白菜價都30W起步了。

很現實的一點是,薪資倒掛,後人更比前人強是符合邏輯的,時代變了大人,現在是市場經濟不是公有制經濟。

企業的利益訴求是什麼?儘可能用比較低的成本來創造更大的利益,國內大部分網際網路企業是商業驅動而不是技術驅動,所以技術夢對大多數人而言不現實。

員工對企業來說,如非必要,都是隨時可替換的人肉電池,不要整天想什麼職業規劃創造價值之類的屁話,多找點副業收入,老老實實想辦法多賺錢。

測試的薪資水漲船高還不是因為國內企業出海沒本事,窩裡鬥互相提防內卷之下導致的,資本家會很快清醒。

所以明白我要說什麼了吧?

儘可能抓住機會證明自己,當然你要有證明自己的能力。

企業內站隊抱大腿沒什麼錯,儘可能成為既得利益者,風口不對了早點潤。多試錯才會有機會,不要死守著一家待到死,除非你可預見的利益大於試錯的風險。

 

如何‘站著硬吃’測試這碗飯

今天在家看書,人類和社會學家項飈的《把自己作為方法》。裡面提到的一些觀點特別有意思,我覺得在這裡引用也很適合給大家一點啟發。

吳琦:您說的這種理解和解釋的學術工作,可能導向什麼樣的社會行動呢?或者它需要導向社會行動嗎?

項飆:可以比較明確地說,我不是要特意排除行動的可能,但行動完全不是我們可以計劃的。我覺得自己的工作主要還是思想工作,提供工具讓大家看讓大家想

特別是在今天的情況下,採取行動一定要由個體、由青年人自己做決定,我們很難提供行動方案,所有激烈的社會行動都是如此。

當然列寧說我們是先鋒隊,在群眾還沒有覺醒的時候讓他們覺醒起來。但在一般情況下,都是群眾先發動。

我覺得今天的青年不要急於行動。更重要的是自己每天的生活方式、選擇、取向,一定要形成某種聲音

吳琦:最近的情況是,對年輕人來說,得到前輩的幫助和指引是迫切的需要,

但我們的老師、前輩知識人們似乎在逐漸退出公共話語,甚至就連在學術、文化小世界裡成為召集人、中間人、保護和領導者,都變得越來越困難

項飆:這個正是要反物件徵化。不要去找象徵性的領導。我們們講到北大,那麼熱的天,西門外面那麼嘈雜,大家都要在西門外面照相。

你要把動物放在北大附近,它們肯定不會去西門外面,它們會跑到未名湖邊的樹林裡,因為那裡涼快。

但是人,特別是中國人,認為文明和象徵聯絡在一起,認為那幾個字很重要,一定要拍下來,要在那裡站一下。

這是反自然的。象徵就是牢籠,奔向象徵是奔向了文明,同時也奔向了牢籠。背後是一種非常野蠻的關係。

你講到領導權,包括中國在內,很多亞洲國家都有這個問題。作為召集、作為激發、作為鼓動、推著前進的領導,很快也會轉化為象徵,成為符號,就很容易被人所利用,符號就物化了,和金錢一樣。

所以一定要抵制物化,抵制符號化,要把自己的領導力作為一個過程、一種實踐

看完上面的引用,這個Topic我所要表達的內容,實際上都做了下劃線標註。

  • 人需要行動起來,自己做決定;
  • 不要沉迷於各種高大上的術語和創造價值之類的符號化的東西,去思考你要的是什麼;
  • 不要草率行動,更重要的是想明白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和取向,找到工作生活的平衡點以及焦點;
  • 職場新人得到幫助和指引是迫切的剛需,但幫助和指引只能告訴你前面有什麼,路要自己去走,幫助和指引只是在你踩坑時讓你更快的反應過來;
  • 把自己作為方法,那種一劍破萬法的方法技巧去打磨,這樣在面臨風險和挑戰時,你才能更坦然的面對;

 

可能上面的有點高大上了,說通俗點就是我‘不講人話’。那我說點通俗易懂的,怎麼把測試這碗飯‘站著硬吃’?

  • 測試只是一份工作,不要給工作賦予偉大使命,而是給自己賦予意義;
  • 降低物質慾望,不要被BAT大廠各種大佬的收入和技術炫的眼花繚亂不能自己;
  • 工作而已,不要貪圖太多利益,不爽了就換,委曲求全的為了一些利益,你的心態會被扭曲;
  • 想辦法多賺錢,既要加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又要擴充更多的賺錢渠道,一條腿走路肯定沒有多條腿穩定;

 

上述觀點僅作為個人看法,不喜勿噴,不信則明。

最後,我表達的內容,一方面是在闡述一些我看到的現象和事實;另一方面,我在嘗試為大家提供一種思考的工具和借鑑的方式。

還是那句話,把自己作為方法,那種一劍破萬法的方法技巧去打磨,這樣在面臨風險和挑戰時,你才能更坦然的面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