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未完成創業專案的思考——創業雜記

edithfang發表於2014-08-24



2011年創業之初,為了公司能活著,團隊做過很多靠譜不靠譜的專案。其中有一個專案“同生緣”是我覺得最可惜的案子。

這個專案的初衷是從我的一個QQ群開始的。我有一個QQ群,名稱叫做“1982年8月9日”,是一個生日群。我加入這個群到今年為止至少六年了。這六年時間,我只在這個群裡說過六句話,就是每年8月9日時,在群裡說一句“生日快樂”以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同時,這個群也是我唯一一個一直沒有退出,並且每年都只活躍一天的群。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發現這個群建立以來,群主到底什麼樣子我們從來不知道。而且這群裡的人好像也從來沒有增加過。更可疑的是:儘管它那麼冷清,群成員貌似從未減少過。於是我閒的蛋疼,就分別用不同的三四個QQ,加入了上百個生日群。最後得出如下這樣的一組資料:以87年生日為一個時間線。我發現87年之前的群,越往前,平時說話的越少。而在87年之後,越往後群的活躍度就越高,而且大家對於“一起過生日”、“出來見見面”這樣的需求就越高。但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群成員的更迭都非常緩慢。哪怕今天某個群裡有兩個人吵的連祖宗十八代都帶上了,他們雙方都不願意退出這個群。

這個資料說明了兩個問題:1、87年之前的人們,忙於工作壓力,早就忘記了如何在QQ群每天和一群陌生人聊天。而QQ群的陌生人交友也越發變得冷清;而87年之後的群友,對於尋找到一個話題然後往下延伸具有天生的能力。更讓人覺得詭異的是:所有的這些QQ群裡,雖然大家都隱晦的談著關於約會、一起吃飯的問題,但從未有像陌陌那樣簡單粗暴的約炮。2、人們對於具有共同特性的共同組織,有著天生的歸屬感。比如這些生日的QQ群,再比如CSDN中大量的研發人員。

在這種資料的誘惑下,我開始琢磨怎麼做一個產品讓這些人聚合起來,形成一個很可怕的商業邏輯。於是,我做了以下的筆記。

1、要做什麼樣的一款產品?

一個只關注同生日的人,同生日的活動的群體。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分析的理論,人們對於群體類,或者社交類的需求是僅次於生理和安全需求的。現在大家都發現,為什麼社交產品越多了,但是能聊的東西卻越少了?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以前QQ剛剛出來的時候,大家對陌生人社交存在一種窺探和好奇的感覺。大家因為從來沒有跟陌生人聊過天,所以都跑到上面來,想著反正電腦對面那個人也不認識我,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後來逐步的網際網路普及,社交也開始普及,大家對於社交產品的需求也變的越來越高。這個時候,如果再赤裸裸的去問一句:美女,聊聊吧這樣的話,那麼一定會得到一句“滾!”那麼如何讓使用者能夠聊到一起?很簡單,同樣的話題。搭訕也是需要靠技巧的,比如:哎呀美女,原來你也玩這個遊戲啊,我也玩。我是幾區幾區的……哎呀美女,原來你也在這個論壇啊!我寫的XXX你看過沒有?諸如此類,人與人就因為同樣的興趣點搭到了一起。而對於生日來說,同一天生日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巧合的,並且具有重度社交元素的共同點。幾年前電視上總有SP的廣告:想找到你同生日的人嗎,就是利用了人對同生日這種緣分的興趣點而賺的缽滿盆滿。所以,這個產品很簡單,就是讓同樣生日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好了。

這點需求想想還是很簡單的。正在看此文的你,你仔細想想,你願意認識一個和同生日的美女嗎?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就算你再不善於表達,應該也可以跟她搭上話了吧。

2、怎麼展現

這個產品如果本身作為一個APP獨立存在的話,那麼他可能並不能有很長的存活週期。因為人一天天的在長大,對於一年才用一次的社交應用來說,雖然他不會馬上刪除,但是等到明年再用的時候他也會有所遺忘。所以單獨的APP永遠會處在一個不停獲取新使用者,無法讓老使用者頻繁開啟的問題。那這個時候怎麼辦?我的主意是聚散共存。

什麼叫做聚散共存?



所謂的聚,就是我們自身的產品。自身產品相當於一個使用者流量的落腳點。你需要在這個落腳點上讓使用者產生活動,產生溝通、聊天等等。這個產品的設計一定是非常簡單的,可能只有幾個功能,而且重點突出的就是交友聊天的功能。我們主打的就是同生日的同話題。雖然使用者一年才來一次,但是我每天都會有人過生日啊!讓他們來了,聊了,並且約出去吃了,是這款應用最需要做的事。



使用者一年只來一次,他會忘掉這個產品。怎麼辦?當時我的辦法也比較粗暴:跟其他網站談資料合作。怎麼合作?你的使用者在你的網站上,你總得想想怎麼激發他們更大的粘性吧?好,我把我的介面開放給你。我讓你不但可以找到你站內的同生緣好友,而且可以通過同生緣產品找到更多站外的資源,最終達成一個使用者共享,利益分配的局面。我只需要我的這部分生日使用者增加,至於你需要這些使用者的什麼屬性,我不管。開放介面的利好自此就變成:合作網站通過我獲得更多的使用者,而合作網站通過展現我的程式碼,讓已經安裝我應用的使用者想起來還有這麼個東西。這個比較晦澀,但一句話我就解釋清楚了:比如說你已經是同生緣的使用者了。當你開啟網站之後,你忽然發現這個網站里居然有N多和你同生日的妹子。這時你為了跟她們認識,你會自然而然的拿出手機,掃描這些妹子的二維碼。這樣,對於同生緣,獲得了使用者活躍度、對於新網站,多了一個註冊使用者。

3、競爭對手

微信?QQ?陌陌?沒錯。這是你最大的競爭對手。

儘管微信陌陌QQ到現在為止都沒有以官方的名義主打這樣的功能。但一旦他們想這麼做,分分鐘這個專案就會死的很慘。那怎麼辦?

當時考慮這件事讓我很是廢了一陣腦子。但最後告訴自己:只有苦練內功,才能遮蔽強敵。這個道理在MSN進入中國後死的很慘是一個道理。MSN在中國誰用?高大上的人唄。他們每天在MSN上用半中文半英文的話談著一堆高大上的話題,關掉MSN,又跟QQ群的一群發小口吐蓮花。最終的結果是:MSN完敗,灰溜溜的離開中國。那麼為什麼QQ順利打死了MSN?原因很簡單,使用者習慣已經養成了,如果這時候換了通訊工具,首先是我這些好友家人也都得換,我才能聯絡到他們。QQ在中國建立了強大的使用者基礎,所以換掉它,很難。

內功如何練?我剛才說過,網際網路時代約成熟,陌生人交友越難。作為生日這樣一個興趣點,當產品吸引到了足夠多的使用者後,這個使用者就在這裡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關係鏈。這就好像為什麼哪些生日群裡的人為什麼一年都不願意退出那個群,因為他已經有了一個同生日好友的關係鏈,他才不會再去第二個。這樣閒的蛋疼的人雖然有,但是少之又少。所以只能是最快速的讓更多人先使用到同生緣產品,建立好的使用者習慣,這樣才可以在夾縫中生存。

4、商業模式?

這個就相對簡單了。我認識一個朋友,他毫無技術,只有一張三寸不爛之舌。於是他做了一大堆地方QQ群,以興趣為核心點,讓一堆人加入這個QQ群。然後跟當地的酒吧、飯館談:我今天能給你拉來一個十幾個人的聚會,你能給我返多少錢?酒吧飯店一聽客人來了,自然高興的不行,分點兒錢也就無所謂了。

所以在這裡的模式也是一樣。每個人都過生日吧?一起搞個生日宴?完事兒再一起唱個歌?這總是可以把?搞一個比較好的線下團隊,瞬間就是一個生日O2O,高大上的要死要活。還有一種模式:你商場、航空公司、銀行、保險公司,到了使用者生日了,你不得表示表示?你發的優惠券,不得有地方發出去?來我這兒發吧!我會告訴使用者XX銀行是今天第一個祝福他生日的人,而且我可以精確到資訊發出時間的毫秒。怎麼樣?這樣一個毫秒級別的數字,是不是讓過生日的人對這個企業倍增好感?不過發資訊發禮券可以,我得稽核你是誰,你的服務怎麼樣,還有,你給的錢讓我爽不爽。

好了,說了這麼多,一個簡單的商業模型就出現了。有使用者,有推廣方案,有競品分析,有商業模式。接下來需要的,就是一個團隊的組建和渠道的收集上。

而我在2011年最終沒有做成,也是因為這個。

首先,這個專案雖然技術含量不是很高,但是需要大量的人工工作。2011年的時候,我還沒有現在的副總裁楊棟先生。他加入司機邦後,對司機邦線下能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沒有線下能力,如何去跟這些酒吧飯館聯絡,如何讓更多的企業在這裡投放廣告?所以,商業模式不成立,

其次:大家都說做社交死的快,為什麼死的快?在2011年時,我剛創業不久,那時自己的渠道和現在完全沒有辦法相提並論。這類應用,如果不能快速的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思路佔領市場,完全不可能成功。分分鐘就出現一個大佬把你槍斃掉。米聊先於微信出來的吧,由於鋪墊不夠快,加上沒有QQ關係鏈這種強悍資源的支援,雖然早出生四個月,但微信一出來,米聊馬上不再被人提起。

在這種狀況下,我原本是打算讓公司活著做這件事,但也許這件事反而會讓公司死掉。所以我沒有做。網際網路創業,不管是做任何產品,都必須遵循三個字“快”“準”“狠”,一個產品上線,迅速的佔領某一塊市場,並且迅速培養使用者行為和習慣,之後,只要維繫正常,這些使用者就不會丟。千萬別讓對手在某個方面趕在你的前面,否則任何好專案都會死掉。

現在,這件事被重新提起。我是沒有經歷在去做了,累覺不愛了。如果有人願意去做這樣的專案,我非常願意傾我所能,給您更多對於這件產品的思路。
評論(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