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用碼詐騙:一場遊戲業的信任危機

箱子發表於2021-05-07
“如果幹得賣力點,1000 歐元一個月是絕對沒問題的。”

作為遊戲編輯、記者、腳男、打雜、跑腿……有時候突破自己的社恐界限,和陌生開發者打交道是很有必要的事情。我過去也曾顫顫巍巍地拿著小本子,找 TGS 上的東歐哥們侃大山(主要是他侃),或者是用蹩腳的中式英文寫老長一段小作文,給老外發那種基本有去無回的電子郵件。

大多數情況下,對面的態度還是很友善的,會比較熱心的回答問題。但也不排除一些挺打擊人的回覆 -- 是不是騙子?想白嫖遊戲啟用碼吧?能不能證明自己的身份?

好吧,言辭肯定委婉不少,但意思大概是這麼些意思。

對於他們謹慎的態度我表示理解,抱著好奇心瞭解了情況後,也諮詢了一些遊戲從業者,發現冒充媒體和主播“騙碼”是近幾年來特別普遍的事情。

有多普遍呢?這裡沒法像分析機構那樣給大家一個全域性而精確的資料,但有不少側面案例能夠佐證。

比如負責給《銀蓮公園》處理公關問題的 Emily Morganti 認為,分辨別人是不是騙碼已經成為常規工作內容之一,就像是清理花園裡的“雜草”一樣。曾經有一款遊戲上線才 8 天,她就收到了 34 封詐騙郵件。

《氦雨》的作者 Gwenna·l Arbona 同樣表示,自己已經對接過“成百上千”個騙子。或許你也可以翻一翻谷歌上關於“Steam 啟用碼騙子”(Steam Key Scammer)的條目,有十來頁都是相關性很強的內容。

國內從業者給我的反饋也差不多,幾乎全都接觸或者聽過騙碼的情況,像是某知名發行商的員工提到:“就實際來說,我們收到的很多郵件明顯是機械式群發的……尤其是海外我們天天收到類似的郵件。”

而且不得不說,有些騙術確實比較狡詐。

怎麼騙

所謂的騙碼,和 Steam 關係應該是最緊密的。一是因為任何使用這個平臺的開發者,都可以創造出無限數量的 15 位啟用碼,然後分發給任何人。二是圍繞 Steam 啟用碼,有龐大且完善的第三方轉售平臺,國內某寶遍地都是,G2A 則是海外比較臭名昭著的一個,後面會更詳細的展開。

相比之下,詐騙和倒賣主機遊戲啟用碼的情況少很多。個人認為是 Steam 政策相對寬鬆,默許廠商分銷,而主機平臺會嚴格很多。例如要是涉及到 Switch 遊戲的啟用碼,每個大區還不太一樣,雖然平臺方預設會撥給開發者一些碼,但再申請可能得付費,是有成本的。

《NeonXSZ》的作者在五年前就意識到騙碼的問題。以這款遊戲為例,發售前他不斷收到“大主播”和“媒體網站”的來信,等到遊戲可以正式購買時,郵件的數量又翻了三倍。

坦白講,《NeonXSZ》絕對不是什麼熱門作品,Steam 上的評測數至今為止只有 82 個,很難吸引到那麼多公眾人士。

啟用碼詐騙:一場遊戲業的信任危機
NeonXSZ

其中最傻的騙術,可以參考這麼一封郵件:
“你好,我的名字是 Alex,俄羅斯的主播。我對《NeonXSZ》很感興趣,想錄個視訊評測之類的東西,能不能給我發幾個 Steam 啟用碼(3 個以上)?謝謝。這是我的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Eligorko“

乍看之下,Eligorko 的確是有著 70 多萬訂閱使用者的俄羅斯主播,但《NeonXSZ》的作者留了個心眼,發現郵件對不上號。他後來又收到六條內容相同的訊息,只不過換了幾個油管頻道的地址。其實可以隱約看出騙子們是拉了一張遊戲發售表,然後廣撒網。

這麼做的前提,通常是有一套自動傳送垃圾訊息的程式,只需要改變表單裡的幾個關鍵字,主要面向沒那麼多宣發資源的中小開發者。

比如《藏夢》製作人給我的答覆是:“感覺比較真就會給碼,對我們來說,能有可能幫我們宣傳的,我們肯定還是願意嘛。”

關於冒充主播,Zoink Games 市場營銷經理認為最難分辨的,是騙子們真去開通視訊頻道。他們會裝潢主頁,釋出一些遊戲相關的影片,對於一部分獨立開發者而言,即使主播粉絲不多,視訊播放量不高,也很樂意將啟用碼分享給願意認真評價自己遊戲的人,這就導致被佔了便宜。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騙子們冒充媒體的手法差別不大。《Jack B. Nimble》的作者在 Steam 上推出遊戲時,收到過自稱是俄羅斯網站 KG-Portal 編輯團隊的來信,也是要碼評測。結果真上別人網站一查便發現馬腳,簡介裡的所有官方聯絡方式都和郵件地址不符。

不過光從網站來辨別真假有時候並不保險,蒸汽動力社群曾經曝光了一個名叫 GameClo 的套皮網站,他們的推特賬號便流露出一絲不祥徵兆。

啟用碼詐騙:一場遊戲業的信任危機
GameClo 謎一般的中文簡介

順著連結進去一看,會發現裡面通篇都是中文機翻後的“評測”。

啟用碼詐騙:一場遊戲業的信任危機
來自 GameClo 的評測

這種網站通常有兩個目的,要麼就是通過堆砌關鍵字吸引流量,然後附帶廣告賺錢。要麼就是以“中文遊戲網站”的名義,向不懂中文的遊戲開發者騙碼。

GameClo 顯然是後者,他們騙碼時標榜自己是“中國線上資源的代表之一”,並且“中國人民對我們的反饋特別感激”,口氣極其狂妄。稍微一查還能發現網站地址來自佛羅里達州的傑克遜維爾,是坐落在一條空曠公路旁的辦公樓。

啟用碼詐騙:一場遊戲業的信任危機
這幢辦公樓是公開對外招租的,沒法定位到騙子

GameClo 的所有者大概從 2016 年騙到 2018 年,隨後網站域名又轉讓給了野雞博彩公司,一直沒幹好事。

在此得闡明一下正規媒體和機構的做法。包括我們在內,向開發者申請啟用碼時一般是比較剋制的,如果目的只是產出一篇評測,那通常不會索要複數個啟用碼。當然有些開發商和發行商有時會一次性提供 5~6 個啟用碼,這種情況我們會通過話題和抽獎活動轉贈給玩家。

而媒體產出內容支付給編輯的工資、作者的稿費,以及連帶而來的品牌和廣告價值,恐怕也遠高於幾個啟用碼的價格。

花式騙

直白的模仿主播和遊戲媒體,現在看起來都是挺幼稚的手法,騙子的身份有時候可以五花八門,更加複雜,甚至附帶一段打動人心的背景故事。

Verdin 是個有多重身份的人,過去曾先後用“BattlefieldAxe”,“Airo95”,“RaphaAaron”和“James Rodriguez”的名字,將自己塑造成 EA、Square Enix、Bethesda 或者 PlayStation UK 的團隊成員。

啟用碼詐騙:一場遊戲業的信任危機
偽裝成 PlayStation UK 開發者的 Verdin

關鍵是這一套還有人信,中小型開發商一看是大廠來找自己了,沒做太多驗證便把啟用碼雙手奉上。據說 Verdin 還拿到了 50 來個《13 號星期五》和《戰地》系列遊戲的測試碼,看來大廠有時候也會中招。

因為騙的人實在太多,後來幾家遊戲公司的真·員工把他抓包了。曾經在拳頭公司和 505 Games 待過的 Becky Taylor,因為指認 Verdin 被辱罵拉黑。還有來自 Square Enix 歐洲的 Cat Karskens,以及 Bithell Games 的 Mike Futter,都在推特上發表了 Verdin 百分百是騙子的宣告。

在我收集到一部分案例中,有的騙子聲稱自己在日本遊戲店打工,還有人說自己失業買不起遊戲,近乎於乞討。

Emily Morganti 曾經遇到過一個包裝得特別花哨的騙子。

一個名叫 Dmitry Tseptsov 的人說自己在烏克蘭開了家咖啡館,店面經常舉辦有關電子遊戲的問答活動,會把啟用碼當成獎品贈送給顧客。但咖啡館才剛開三週,前期裝修投入了不少錢,希望能從開發者那免費拿幾個碼,自己也會給他們多做宣傳。

啟用碼詐騙:一場遊戲業的信任危機
為了騙碼 Dmitry Tseptsov 可以說功夫做足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製作了假的飲料杯子和工作服,附上美女店員的擺拍,還在推特上返圖,說把遊戲啟用碼印成了卡片,態度無比誠懇。

然而還是有人發現了漏洞 -- 為什麼卡片上全是英文,說好的在烏克蘭開店呢?接著人們又察覺到門店的位置也對不上,怎麼定位到烏克蘭的一塊荒地?真相是,Tseptsov 的物料全部剽竊了“Boroda Drink”咖啡館的設計,而“真店”也跟他沒什麼關係,已經開業很久了。

為何騙

你可能會感到奇怪,如果只是騙碼來玩遊戲,至於嗎?投入的精力也大多了吧。

為了搞清楚騙子們在想什麼,《天空商人》的作者 Vladimir Slav 回覆了大約 20 來封詐騙郵件,他在留言中說到:我不會對你們的行為評頭論足,只是好奇騙碼能有多少收益。

先說結論 -- 大多數騙子都沒有道德上的負擔,他們認為開發者可以“免費”生成啟用碼,把這種行為視為娛樂。而且要是投入的時間夠多,騙碼確實可以成為全職工作。

其中有一個人回覆到:“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愛好,我喜歡收集遊戲。我們沒錢,我的朋友建議這麼幹。”

另一封郵件則直接提到了收益問題:

“娛樂和賺錢的目的五五開吧,騙碼確實能給我帶來不少錢。這並不是我的主要收入來源,因為我有一個釋出視訊和配音內容的油管頻道,也有一個 Steam 的鑑賞家團隊。這只是我為正經專案籌錢的一種方式,我在 Twitch 上還有一些正在籌劃的原創內容。簡而言之:我也想盡快抽身,年底前把精力轉移到正經專案上。”
“我認識一個人,靠騙碼的錢移民了,現在過得還不錯,因為這是他的主要收入來源。如果你從 3~5 個源頭向大量的人傳送垃圾郵件,可以拿到不少啟用碼。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 400~600 歐元是一個月的平均收入。如果幹得賣力點,1000 歐元一個月是絕對沒問題的。”

儘管理由五花八門,但騙來的啟用碼要“銷贓”,通常都離不開 G2A 平臺。該平臺的遊戲價格普遍低於 Steam 上的原價甚至打折價,其中有一批貨源是開發者自己為了促銷生成的,有一些來自 Humble Bundle 之類的慈善包,還有一些就比較灰色了,源於騙碼和盜刷信用卡所得的“黑碼”。

啟用碼詐騙:一場遊戲業的信任危機
G2A 上的廉價遊戲

根本原因在於,G2A 對賣家身份、貨品來源的稽核不充分,或者說沒法充分。雖然近幾年來他們也在改善服務,對不正規商家進行罰款和封禁,但騙子換個賬號就能從頭再來。

或許有人會聚焦於“免費”的問題:反正生成啟用碼不要錢,開發者哪來的損失?

其實這是個比較片面的想法,最直接的影響是“消費者買低不買高”。

試想一下,如果 G2A 上有便宜的黑碼買,玩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肯定不會原價入手 Steam 上的遊戲。

儘管對於單款遊戲而言,騙碼的數量只是一小部分,但一旦轉售平臺出現價格極低的相同產品,品牌印象和銷售節奏會受到巨大影響。

打個比方,如果你在 G2A 看到過 90%OFF 售價 40.2 元的《八方旅人》黑碼,心裡勢必會對這款遊戲有個“預設的折扣”。即使官方搞活動以 50%OFF 的幅度降到 201 塊,玩家也會產生“現在不值”的想法。

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開發商要嚴格控制打折頻率和降價幅度,直到生命週期末尾才會以“進慈善包”、或者主動投放到 G2A 的形式來榨乾內容的剩餘價值。

11 bit 工作室的 Pawel Miechowski 便認為,遊戲初發售階段應該提供小幅折扣,然後逐步推進更大的促銷活動。

No More Robots 的 Mike Roes 也指出,遊戲發行 3 個月後就給它打 6 折是一個糟糕的想法,長遠來看會讓作品貶值:”我認為過快的實行大幅折扣會扼殺一款遊戲……我們通常首發時打 9 折,第一次大甩賣時打 8 折。”

Valve 商務 Tom Giardino 對此的總結是:“在任何情況下,制定定價和折扣策略時,都要考慮到客戶和產品的長期印象。”

其中有一個騙子對 Vladimir Slav 的回覆恰好說到了點上:

“有自尊心的發行商和開發者不想與 G2A 合作,但合法的啟用碼沒法跟黑碼競爭,因為騙子可以無限低價的出售遊戲,而且還能盈利。這些轉售平臺必須開誠佈公,打擊假冒的啟用碼經銷商。”

TinyBuild 曾宣稱 G2A 令自己蒙受的損失達到了正版銷售額的五倍;各大主播、拳頭公司和 Gearbox 均因口碑考慮拒絕與他們合作;最有意思的是發行商 No More Robots 的創始人,表示“寧可玩家去下盜版也不願意他們從 G2A 買碼”。

因為他發現自家遊戲的啟用碼,被二道販子悄悄的搬到 G2A 轉售,由於其中充斥著盜刷信用卡所得的“黑碼”,根本拿不到任何銷售分成。而信用卡公司順藤摸瓜,反而找到了遊戲作者,纏著他們索要罰款,可謂天降大鍋。

《氦雨》作者 Gwenna·l Arbona 同樣做過一個實驗,故意把啟用碼送給騙子,然後發現自己的遊戲立馬就在轉售網站 Kinguin 上架。買下來一對比,確實是剛剛給出去的碼,證據確鑿。

從收據來看,販賣者的賬戶名是 Zefir,有 850 個使用者評價。如果按照 1:50 的“評價數:購買數”來算,他可能已經賣出了 40000 多個啟用碼,若是每個碼算 10 美元,那就是 40 萬多美元的無本收入。

誰都騙

正如筆者會被開發者質疑身份,騙碼的後果不單單是經濟損失,而是覆蓋整個遊戲業的信任危機,到頭來也會反應到玩家身上。

發行公司 Gamera 的一位高管對我說到:“之前收到了一些知名工作室的郵件,我確認了半天是不是假的。”

《暗影火炬城》的商務也提到:“給海外友商發郵件的時候,也在懷疑別人會不會把我當成騙子。”

啟用碼詐騙:一場遊戲業的信任危機
為了防止被騙,有人整理了一張騙子資訊表

如果說郵件騙碼是純粹的騙,那目前 Steam 鑑賞家也包含一套比較有爭議的機制。

對於不瞭解它的人來說,Steam 鑑賞家可以視為微博、知乎裡的 KOL,他們可以通過平臺系統從開發者那收到啟用碼。作為反饋,只要領了碼,道義上應該在那些遊戲的 Steam 頁面中留下評測,本來是一套可以發掘優秀中小型遊戲的機制。

啟用碼詐騙:一場遊戲業的信任危機
VGtime 的鑑賞家頁面,當然我們可不會騙碼

但現在有很多 Steam 鑑賞家對啟用碼的處理不太負責,產出的評測可以用莫名其妙來形容,不是文不對題,就是玩了幾分鐘就對遊戲胡亂差評 -- 這當然也能算是“交差”。

理論上,鑑賞家團隊的啟用碼並不能掛到其它平臺轉售,但有許可權的組員可以直接領取到“自己的庫”,因此團隊管理者和組員之間有什麼交易就很難說了,這是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騙碼”呢?

對於某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發行從業者來說,這是個比較難定義的問題:

“因為現在很多 Steam 鑑賞家和自媒體會跑過來問你要碼,然後寫一篇評測,但是質量不一定能保證……有些實在是很水,或者說你根本沒辦法判斷他的內容有沒有人看。最搞笑的是我們一個國產遊戲收到一封國人鑑賞家的郵件,然後全篇中式英文,讀的時候就覺得很奇妙。

我們之前的遊戲,有時候剛發售就能看到一些拿著碼的差評,評論的內容也很神祕,就不太像是媒體啥的。雖然沒什麼證據,但是我懷疑就是之前給了某些鑑賞家然後隨便派出去了。”

啟用碼詐騙:一場遊戲業的信任危機
Steam 上一篇典型的無效鑑賞家評測

從事公關工作的 Emily Morganti 顯然受到了信任危機的影響,最早他會把遊戲啟用碼派發給任何規模的網站和自由作者,但現在疑心重重,尤其是近年來騙碼的案例越來越多。

Steam 生成碼的機制,包括鑑賞家和玩家社群的設計,都是為了給中小開發者更多宣傳遊戲的機會,同時也惠及了那些想要提早或免費玩到遊戲的玩家,初衷是好的。騙碼相當於少數人為了私利侵佔公共利益,如果在某些開發者已經公開抵制轉售平臺的情況下,還要去購買他們價格明顯低於正常價的啟用碼,或許 Steam 最終也會因此而收緊政策。

另一方面,鑑賞家的評價系統也很可能受到騙碼影響,導致失真和垃圾內容越來越多,也會左右玩家對遊戲的判斷。

從開發者的角度來看,他們不僅沒能獲得期許的曝光機會,還得和轉售平臺的低價遊戲競爭;對於玩家而言,失去了一個能與遊戲製作者緊密交流的健康社群。總的來說,我們或許都會因“騙碼”而付出代價。

參考資料:

Scam Key Requests on Steam: Who Hides Behind Fake Emails

The anatomy of a game-key scam

Inside the incredibly shady world of game key scammers

People Keep Trying To Scam Their Way Into Free Video Games

作者:箱子
來源:VGtime
地址:https://www.vgtime.com/topic/1121463.jhtm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