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用碼詐騙:一場遊戲業的信任危機
“如果幹得賣力點,1000 歐元一個月是絕對沒問題的。”
作為遊戲編輯、記者、腳男、打雜、跑腿……有時候突破自己的社恐界限,和陌生開發者打交道是很有必要的事情。我過去也曾顫顫巍巍地拿著小本子,找 TGS 上的東歐哥們侃大山(主要是他侃),或者是用蹩腳的中式英文寫老長一段小作文,給老外發那種基本有去無回的電子郵件。
大多數情況下,對面的態度還是很友善的,會比較熱心的回答問題。但也不排除一些挺打擊人的回覆 -- 是不是騙子?想白嫖遊戲啟用碼吧?能不能證明自己的身份?
好吧,言辭肯定委婉不少,但意思大概是這麼些意思。
對於他們謹慎的態度我表示理解,抱著好奇心瞭解了情況後,也諮詢了一些遊戲從業者,發現冒充媒體和主播“騙碼”是近幾年來特別普遍的事情。
有多普遍呢?這裡沒法像分析機構那樣給大家一個全域性而精確的資料,但有不少側面案例能夠佐證。
比如負責給《銀蓮公園》處理公關問題的 Emily Morganti 認為,分辨別人是不是騙碼已經成為常規工作內容之一,就像是清理花園裡的“雜草”一樣。曾經有一款遊戲上線才 8 天,她就收到了 34 封詐騙郵件。
《氦雨》的作者 Gwenna·l Arbona 同樣表示,自己已經對接過“成百上千”個騙子。或許你也可以翻一翻谷歌上關於“Steam 啟用碼騙子”(Steam Key Scammer)的條目,有十來頁都是相關性很強的內容。
國內從業者給我的反饋也差不多,幾乎全都接觸或者聽過騙碼的情況,像是某知名發行商的員工提到:“就實際來說,我們收到的很多郵件明顯是機械式群發的……尤其是海外我們天天收到類似的郵件。”
而且不得不說,有些騙術確實比較狡詐。
怎麼騙
所謂的騙碼,和 Steam 關係應該是最緊密的。一是因為任何使用這個平臺的開發者,都可以創造出無限數量的 15 位啟用碼,然後分發給任何人。二是圍繞 Steam 啟用碼,有龐大且完善的第三方轉售平臺,國內某寶遍地都是,G2A 則是海外比較臭名昭著的一個,後面會更詳細的展開。
相比之下,詐騙和倒賣主機遊戲啟用碼的情況少很多。個人認為是 Steam 政策相對寬鬆,默許廠商分銷,而主機平臺會嚴格很多。例如要是涉及到 Switch 遊戲的啟用碼,每個大區還不太一樣,雖然平臺方預設會撥給開發者一些碼,但再申請可能得付費,是有成本的。
《NeonXSZ》的作者在五年前就意識到騙碼的問題。以這款遊戲為例,發售前他不斷收到“大主播”和“媒體網站”的來信,等到遊戲可以正式購買時,郵件的數量又翻了三倍。
坦白講,《NeonXSZ》絕對不是什麼熱門作品,Steam 上的評測數至今為止只有 82 個,很難吸引到那麼多公眾人士。
NeonXSZ
其中最傻的騙術,可以參考這麼一封郵件:
“你好,我的名字是 Alex,俄羅斯的主播。我對《NeonXSZ》很感興趣,想錄個視訊評測之類的東西,能不能給我發幾個 Steam 啟用碼(3 個以上)?謝謝。這是我的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Eligorko“
乍看之下,Eligorko 的確是有著 70 多萬訂閱使用者的俄羅斯主播,但《NeonXSZ》的作者留了個心眼,發現郵件對不上號。他後來又收到六條內容相同的訊息,只不過換了幾個油管頻道的地址。其實可以隱約看出騙子們是拉了一張遊戲發售表,然後廣撒網。
這麼做的前提,通常是有一套自動傳送垃圾訊息的程式,只需要改變表單裡的幾個關鍵字,主要面向沒那麼多宣發資源的中小開發者。
比如《藏夢》製作人給我的答覆是:“感覺比較真就會給碼,對我們來說,能有可能幫我們宣傳的,我們肯定還是願意嘛。”
關於冒充主播,Zoink Games 市場營銷經理認為最難分辨的,是騙子們真去開通視訊頻道。他們會裝潢主頁,釋出一些遊戲相關的影片,對於一部分獨立開發者而言,即使主播粉絲不多,視訊播放量不高,也很樂意將啟用碼分享給願意認真評價自己遊戲的人,這就導致被佔了便宜。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騙子們冒充媒體的手法差別不大。《Jack B. Nimble》的作者在 Steam 上推出遊戲時,收到過自稱是俄羅斯網站 KG-Portal 編輯團隊的來信,也是要碼評測。結果真上別人網站一查便發現馬腳,簡介裡的所有官方聯絡方式都和郵件地址不符。
不過光從網站來辨別真假有時候並不保險,蒸汽動力社群曾經曝光了一個名叫 GameClo 的套皮網站,他們的推特賬號便流露出一絲不祥徵兆。
GameClo 謎一般的中文簡介
順著連結進去一看,會發現裡面通篇都是中文機翻後的“評測”。
來自 GameClo 的評測
這種網站通常有兩個目的,要麼就是通過堆砌關鍵字吸引流量,然後附帶廣告賺錢。要麼就是以“中文遊戲網站”的名義,向不懂中文的遊戲開發者騙碼。
GameClo 顯然是後者,他們騙碼時標榜自己是“中國線上資源的代表之一”,並且“中國人民對我們的反饋特別感激”,口氣極其狂妄。稍微一查還能發現網站地址來自佛羅里達州的傑克遜維爾,是坐落在一條空曠公路旁的辦公樓。
這幢辦公樓是公開對外招租的,沒法定位到騙子
GameClo 的所有者大概從 2016 年騙到 2018 年,隨後網站域名又轉讓給了野雞博彩公司,一直沒幹好事。
在此得闡明一下正規媒體和機構的做法。包括我們在內,向開發者申請啟用碼時一般是比較剋制的,如果目的只是產出一篇評測,那通常不會索要複數個啟用碼。當然有些開發商和發行商有時會一次性提供 5~6 個啟用碼,這種情況我們會通過話題和抽獎活動轉贈給玩家。
而媒體產出內容支付給編輯的工資、作者的稿費,以及連帶而來的品牌和廣告價值,恐怕也遠高於幾個啟用碼的價格。
花式騙
直白的模仿主播和遊戲媒體,現在看起來都是挺幼稚的手法,騙子的身份有時候可以五花八門,更加複雜,甚至附帶一段打動人心的背景故事。
Verdin 是個有多重身份的人,過去曾先後用“BattlefieldAxe”,“Airo95”,“RaphaAaron”和“James Rodriguez”的名字,將自己塑造成 EA、Square Enix、Bethesda 或者 PlayStation UK 的團隊成員。
偽裝成 PlayStation UK 開發者的 Verdin
關鍵是這一套還有人信,中小型開發商一看是大廠來找自己了,沒做太多驗證便把啟用碼雙手奉上。據說 Verdin 還拿到了 50 來個《13 號星期五》和《戰地》系列遊戲的測試碼,看來大廠有時候也會中招。
因為騙的人實在太多,後來幾家遊戲公司的真·員工把他抓包了。曾經在拳頭公司和 505 Games 待過的 Becky Taylor,因為指認 Verdin 被辱罵拉黑。還有來自 Square Enix 歐洲的 Cat Karskens,以及 Bithell Games 的 Mike Futter,都在推特上發表了 Verdin 百分百是騙子的宣告。
在我收集到一部分案例中,有的騙子聲稱自己在日本遊戲店打工,還有人說自己失業買不起遊戲,近乎於乞討。
Emily Morganti 曾經遇到過一個包裝得特別花哨的騙子。
一個名叫 Dmitry Tseptsov 的人說自己在烏克蘭開了家咖啡館,店面經常舉辦有關電子遊戲的問答活動,會把啟用碼當成獎品贈送給顧客。但咖啡館才剛開三週,前期裝修投入了不少錢,希望能從開發者那免費拿幾個碼,自己也會給他們多做宣傳。
為了騙碼 Dmitry Tseptsov 可以說功夫做足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製作了假的飲料杯子和工作服,附上美女店員的擺拍,還在推特上返圖,說把遊戲啟用碼印成了卡片,態度無比誠懇。
然而還是有人發現了漏洞 -- 為什麼卡片上全是英文,說好的在烏克蘭開店呢?接著人們又察覺到門店的位置也對不上,怎麼定位到烏克蘭的一塊荒地?真相是,Tseptsov 的物料全部剽竊了“Boroda Drink”咖啡館的設計,而“真店”也跟他沒什麼關係,已經開業很久了。
為何騙
你可能會感到奇怪,如果只是騙碼來玩遊戲,至於嗎?投入的精力也大多了吧。
為了搞清楚騙子們在想什麼,《天空商人》的作者 Vladimir Slav 回覆了大約 20 來封詐騙郵件,他在留言中說到:我不會對你們的行為評頭論足,只是好奇騙碼能有多少收益。
先說結論 -- 大多數騙子都沒有道德上的負擔,他們認為開發者可以“免費”生成啟用碼,把這種行為視為娛樂。而且要是投入的時間夠多,騙碼確實可以成為全職工作。
其中有一個人回覆到:“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愛好,我喜歡收集遊戲。我們沒錢,我的朋友建議這麼幹。”
另一封郵件則直接提到了收益問題:
“娛樂和賺錢的目的五五開吧,騙碼確實能給我帶來不少錢。這並不是我的主要收入來源,因為我有一個釋出視訊和配音內容的油管頻道,也有一個 Steam 的鑑賞家團隊。這只是我為正經專案籌錢的一種方式,我在 Twitch 上還有一些正在籌劃的原創內容。簡而言之:我也想盡快抽身,年底前把精力轉移到正經專案上。”
“我認識一個人,靠騙碼的錢移民了,現在過得還不錯,因為這是他的主要收入來源。如果你從 3~5 個源頭向大量的人傳送垃圾郵件,可以拿到不少啟用碼。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 400~600 歐元是一個月的平均收入。如果幹得賣力點,1000 歐元一個月是絕對沒問題的。”
儘管理由五花八門,但騙來的啟用碼要“銷贓”,通常都離不開 G2A 平臺。該平臺的遊戲價格普遍低於 Steam 上的原價甚至打折價,其中有一批貨源是開發者自己為了促銷生成的,有一些來自 Humble Bundle 之類的慈善包,還有一些就比較灰色了,源於騙碼和盜刷信用卡所得的“黑碼”。
G2A 上的廉價遊戲
根本原因在於,G2A 對賣家身份、貨品來源的稽核不充分,或者說沒法充分。雖然近幾年來他們也在改善服務,對不正規商家進行罰款和封禁,但騙子換個賬號就能從頭再來。
或許有人會聚焦於“免費”的問題:反正生成啟用碼不要錢,開發者哪來的損失?
其實這是個比較片面的想法,最直接的影響是“消費者買低不買高”。
試想一下,如果 G2A 上有便宜的黑碼買,玩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肯定不會原價入手 Steam 上的遊戲。
儘管對於單款遊戲而言,騙碼的數量只是一小部分,但一旦轉售平臺出現價格極低的相同產品,品牌印象和銷售節奏會受到巨大影響。
打個比方,如果你在 G2A 看到過 90%OFF 售價 40.2 元的《八方旅人》黑碼,心裡勢必會對這款遊戲有個“預設的折扣”。即使官方搞活動以 50%OFF 的幅度降到 201 塊,玩家也會產生“現在不值”的想法。
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開發商要嚴格控制打折頻率和降價幅度,直到生命週期末尾才會以“進慈善包”、或者主動投放到 G2A 的形式來榨乾內容的剩餘價值。
11 bit 工作室的 Pawel Miechowski 便認為,遊戲初發售階段應該提供小幅折扣,然後逐步推進更大的促銷活動。
No More Robots 的 Mike Roes 也指出,遊戲發行 3 個月後就給它打 6 折是一個糟糕的想法,長遠來看會讓作品貶值:”我認為過快的實行大幅折扣會扼殺一款遊戲……我們通常首發時打 9 折,第一次大甩賣時打 8 折。”
Valve 商務 Tom Giardino 對此的總結是:“在任何情況下,制定定價和折扣策略時,都要考慮到客戶和產品的長期印象。”
其中有一個騙子對 Vladimir Slav 的回覆恰好說到了點上:
“有自尊心的發行商和開發者不想與 G2A 合作,但合法的啟用碼沒法跟黑碼競爭,因為騙子可以無限低價的出售遊戲,而且還能盈利。這些轉售平臺必須開誠佈公,打擊假冒的啟用碼經銷商。”
TinyBuild 曾宣稱 G2A 令自己蒙受的損失達到了正版銷售額的五倍;各大主播、拳頭公司和 Gearbox 均因口碑考慮拒絕與他們合作;最有意思的是發行商 No More Robots 的創始人,表示“寧可玩家去下盜版也不願意他們從 G2A 買碼”。
因為他發現自家遊戲的啟用碼,被二道販子悄悄的搬到 G2A 轉售,由於其中充斥著盜刷信用卡所得的“黑碼”,根本拿不到任何銷售分成。而信用卡公司順藤摸瓜,反而找到了遊戲作者,纏著他們索要罰款,可謂天降大鍋。
《氦雨》作者 Gwenna·l Arbona 同樣做過一個實驗,故意把啟用碼送給騙子,然後發現自己的遊戲立馬就在轉售網站 Kinguin 上架。買下來一對比,確實是剛剛給出去的碼,證據確鑿。
從收據來看,販賣者的賬戶名是 Zefir,有 850 個使用者評價。如果按照 1:50 的“評價數:購買數”來算,他可能已經賣出了 40000 多個啟用碼,若是每個碼算 10 美元,那就是 40 萬多美元的無本收入。
誰都騙
正如筆者會被開發者質疑身份,騙碼的後果不單單是經濟損失,而是覆蓋整個遊戲業的信任危機,到頭來也會反應到玩家身上。
發行公司 Gamera 的一位高管對我說到:“之前收到了一些知名工作室的郵件,我確認了半天是不是假的。”
《暗影火炬城》的商務也提到:“給海外友商發郵件的時候,也在懷疑別人會不會把我當成騙子。”
為了防止被騙,有人整理了一張騙子資訊表
如果說郵件騙碼是純粹的騙,那目前 Steam 鑑賞家也包含一套比較有爭議的機制。
對於不瞭解它的人來說,Steam 鑑賞家可以視為微博、知乎裡的 KOL,他們可以通過平臺系統從開發者那收到啟用碼。作為反饋,只要領了碼,道義上應該在那些遊戲的 Steam 頁面中留下評測,本來是一套可以發掘優秀中小型遊戲的機制。
VGtime 的鑑賞家頁面,當然我們可不會騙碼
但現在有很多 Steam 鑑賞家對啟用碼的處理不太負責,產出的評測可以用莫名其妙來形容,不是文不對題,就是玩了幾分鐘就對遊戲胡亂差評 -- 這當然也能算是“交差”。
理論上,鑑賞家團隊的啟用碼並不能掛到其它平臺轉售,但有許可權的組員可以直接領取到“自己的庫”,因此團隊管理者和組員之間有什麼交易就很難說了,這是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騙碼”呢?
對於某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發行從業者來說,這是個比較難定義的問題:
“因為現在很多 Steam 鑑賞家和自媒體會跑過來問你要碼,然後寫一篇評測,但是質量不一定能保證……有些實在是很水,或者說你根本沒辦法判斷他的內容有沒有人看。最搞笑的是我們一個國產遊戲收到一封國人鑑賞家的郵件,然後全篇中式英文,讀的時候就覺得很奇妙。
我們之前的遊戲,有時候剛發售就能看到一些拿著碼的差評,評論的內容也很神祕,就不太像是媒體啥的。雖然沒什麼證據,但是我懷疑就是之前給了某些鑑賞家然後隨便派出去了。”
Steam 上一篇典型的無效鑑賞家評測
從事公關工作的 Emily Morganti 顯然受到了信任危機的影響,最早他會把遊戲啟用碼派發給任何規模的網站和自由作者,但現在疑心重重,尤其是近年來騙碼的案例越來越多。
Steam 生成碼的機制,包括鑑賞家和玩家社群的設計,都是為了給中小開發者更多宣傳遊戲的機會,同時也惠及了那些想要提早或免費玩到遊戲的玩家,初衷是好的。騙碼相當於少數人為了私利侵佔公共利益,如果在某些開發者已經公開抵制轉售平臺的情況下,還要去購買他們價格明顯低於正常價的啟用碼,或許 Steam 最終也會因此而收緊政策。
另一方面,鑑賞家的評價系統也很可能受到騙碼影響,導致失真和垃圾內容越來越多,也會左右玩家對遊戲的判斷。
從開發者的角度來看,他們不僅沒能獲得期許的曝光機會,還得和轉售平臺的低價遊戲競爭;對於玩家而言,失去了一個能與遊戲製作者緊密交流的健康社群。總的來說,我們或許都會因“騙碼”而付出代價。
參考資料:
Scam Key Requests on Steam: Who Hides Behind Fake Emails
The anatomy of a game-key scam
Inside the incredibly shady world of game key scammers
People Keep Trying To Scam Their Way Into Free Video Games
作者:箱子
來源:VGtime
地址:https://www.vgtime.com/topic/1121463.jhtml
相關文章
- 電信詐騙黑灰產業鏈現狀(二):境外號碼替代境內號碼,成詐騙電話、詐騙簡訊傳播主力產業
- Steam出現一款詐騙遊戲 內容照搬《戰地1942》遊戲
- 老遊戲遇上新問題:當動森遇上詐騙遊戲
- 當心!一些“元宇宙遊戲”“雲挖礦”APP成詐騙陷阱AUS元宇宙遊戲APP
- 當心!一些“元宇宙遊戲”“雲挖礦”APP成詐騙陷阱JX元宇宙遊戲APP
- 電信詐騙黑灰產業鏈現狀(一)資訊洩露成精準定向詐騙的主要幫兇產業
- 反詐騙宣告
- 為什麼詐騙號碼顯示國內座機?搭建固話詐騙線路的原理及渠道商專項分析
- 詐騙作案工具新披露!境外遙控詐騙手段曝光,人機分離、遠端操控…
- 知名開源工具被用於詐騙,作者無奈清空程式碼。。開源工具
- 別被騙了,透過手機號碼歸屬地輕鬆辨別詐騙電話
- 從電信網路詐騙角度剖析,詐騙資金是如何流轉的?
- 遊戲推廣遭查處,法律專業人士:新型網路詐騙,應予以積極打擊遊戲
- 老乾媽詐騙案不夠魔幻?這款遊戲險些玩垮美國一個州遊戲
- 《水晶危機》:手感極佳的方塊對戰遊戲遊戲
- 遊戲大廠加碼主機遊戲,國內主機遊戲市場或將再次崛起遊戲
- 當代防詐騙圖鑑
- 早點玩這公司的遊戲,我也許就沒有就業危機了遊戲就業
- 電信詐騙黑灰產業鏈現狀(三):免籤、代收、代付技術成詐騙主流洗錢方式產業
- 區塊鏈遊戲開發者怎樣盈利(從龐氏騙局和掛機遊戲的結合體得到的啟示)?...區塊鏈遊戲開發
- 遊戲分發平臺之戰(下):危機前夜的Steam遊戲
- ToDesk的詐騙事件別害怕!榮獲多個機構安全認證事件
- AI信任危機之後,揭秘預訓練如何塑造機器的「可信靈魂」AI
- Terra面臨信任危機!UST與美元脫鉤!加密迎來新一輪寒冬?加密
- ETC 詐騙又雙叒叕來了!老司機速看
- Steam修改遊戲啟用規則 啟用碼必須與賬號錢包區域一致遊戲
- 遊戲內容版權商業提速 騰訊遊戲授權是如何開啟市場的?遊戲
- 當程式碼遇上詐騙,開發者該何去何從?
- 洞見RSA2022 | 電話詐騙與驗證碼安全
- 用“鬼泣”的方式開啟MOBA遊戲遊戲
- 微信PC小遊戲公測開啟 新流量入口場景啟用遊戲
- 遊戲開發者應如何處理網路危機?遊戲開發
- 婚戀網站遭信任危機實名制破解之策網站
- 《動物遊戲》一場真正的資本主義遊戲遊戲
- 謹慎網貸廣告 有詐騙團伙收集個人資訊實施精準詐騙
- 微軟回應Windows XP原始碼洩露;揭祕遊戲賬號交易詐騙灰產;我國首枚晶片郵票面世微軟Windows原始碼遊戲晶片
- FTC釋出比特幣勒索詐騙警告比特幣
- 如何防範釣魚網站詐騙?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