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微金融創新的必要性體現在:中國中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專利發明、80%以上的城鎮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從中央到地方,政策始終在大力鼓勵小微金融發展,解決小微融資難題。2020年全國兩會工作報告,“小微企業”出現12次。
√ 特殊時期,要發揮中央“六保”效果,首先要保住小微企業,只有保住小微,才能保障經濟社會平穩過渡和有序發展。
√ 小微金融創新的緊迫性在於小微融資需求側與資金供給側之間始終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等諸多因素導致的巨大鴻溝:需求側,融資缺口巨大,小微貸款覆蓋率僅為20%左右,融資需求長期難以滿足;供給側,擔保模式難以服務小微下沉客戶,但佔比長期高於70%,信用貸款則因小微缺資料、缺信用,銀企間資訊不對稱而難以實現規模經濟。
√ 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並非朝夕之功,而應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政策推動下最終由技術驅動的長期行為。短期依靠政策扶持,驅動市場規模增長,長期依賴技術創新,提供發展內生動力。
√ 信用科技以資料為基礎,通過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幫助銀行業金融機構重構小微信貸流程,進而利用資料驅動決策,促進小微金融創新。
√ 信用科技賦能小微金融,要求“資料+場景+技術”的三位一體:資料是前提,場景是基礎,技術是核心。
√ 隨著“新基建”的深入發展,科技能力較強的金融機構會愈加重視技術研發,而更多金融機構傾向於同專業的信用科技公司開展深度合作,提升業務服務效率。外部合作的增多,可能對信用科技企業資訊採集、處理和評估能力形成挑戰,對金融科技的應用成熟度將成為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產生深刻影響,復工延期和市場需求的斷崖式下跌,使眾多企業舉步維艱,小微企業更是成為疫情衝擊下的“重災區”。
活下去,成為小微企業現階段最重要的事情。
面對疫情,中央及時提出“六保”目標,其中首要任務就是保就業。作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80%以上的城鎮就業和90%以上的市場主體份額。特殊時期,要發揮“六保”效果,首先要保小微。
唯有保障小微企業生存環境,才能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解決就業才能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小微企業是重要市場主體)、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小微企業是供應鏈重要組成)和保基層運轉(小微企業是眾多縣市的經濟支柱)。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保障就業和民生,必須穩住上億市場主體,盡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
為助力小微企業發展,多部委相繼出臺了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幫助小微節流開源,拓寬經營渠道。同時,加強對金融機構實施小微貸款考核激勵機制,鼓勵銀行大幅增加小微企業信用貸、首貸和無還本續貸,要求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於40%,增強小微貸款可獲得性,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流向小微,努力實現2020年小微企業融資“增量、降價、提質、擴面”的總體目標。
政策推動下,小微融資難題得到暫時緩解。但當前監管部門採取的階段性政策是“疫情”下的特殊措施,今後很難常態化,治標不治本。
作為已存在數百年的世界性金融難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至今依然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導致小微融資難的因素很多,最直接原因是小微自身素質偏弱,易受外部環境影響,平均存活週期較短。
此外,小微融資需求一般具有金額小、頻率高、用款急、週期短等特點,也會對金融機構本身的人工成本和服務效率造成影響。服務一家大客戶可能與服務數十家小微企業效益相當,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市場主體,難以規模經濟的小微金融使金融機構深度介入動力不足。而小微企業資訊獲取成本高,融資需求端和資金供給端之間始終存在巨大的資訊鴻溝,導致無法對小微企業進行精準信用評估,風控難以保障,則是限制小微金融發展的內生因素。
伴隨著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用金融科技手段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成為業界共識。過去數十年間,從政府到金融機構,始終在堅持探索小微金融創新模式,試圖找到一條可持續、商業化、數字化的發展之路。
信用科技作為金融科技更專精的領域,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計算等技術,應用於對信用風險進行識別、判斷、評估、報告等多維場景,將極大程度提升小微信用評估和信貸技術,緩解供需兩端的資訊不對稱,理論上可以突破小微金融不可能三角,成為小微融資難題的破局利器。
“無接觸銀行”等新興金融業態的興起,已然凸顯了科技的價值。如今,中國正立於全球金融科技創新發展潮頭,信用科技概念也在實踐中逐漸被市場所關注。為了更加全面和直觀地闡述信用科技之於小微金融創新的價值,零壹財經·零壹智庫釋出了《信用科技驅動下的小微金融創新報告》,微眾信科等機構為報告提供了研究支援。
報告認為,作為小微金融創新發展的內生驅動力,信用科技以多維資料為基礎,憑藉各類前沿技術,精準評估小微信用,並結合小微場景特點,優化信貸流程,降低信用風險,讓更多小微企業“融得到、融得起”,提升小微企業融資的獲得率和滿足率。
而隨著新基建尤其是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社會數字化程度將逐步提高,為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提供更加堅實的底層支撐,也為信用科技助力小微融資降本增效保駕護航。以微眾信科為代表的信用科技服務商,正在新基建的時代浪潮中,堅持科技賦能小微,乘風破浪,邁向星辰大海。
一、信用科技讓信任更簡單
(一)中國信用市場現狀概述
1. 信用的分類及價值
《論語·顏淵》中關於“信”的表述深刻地闡述了信用的價值。信用作為一種可利用進行投資、融資、資源配置的必要手段,是現代市場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基石。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則不興,國無信則衰。
——《論語·顏淵》
以參與主體為標準,信用可分為公共信用和私人信用。
公共信用又稱政府信用,是社會為使政府實現其各項職能而授予政府的信用,其核心是政府公債。
私人信用又細分成個人信用和商業信用。個人信用是基於個人過往經歷和對未來償付承諾為條件的商品或勞務交易關係。商業信用是企業機構間授予的相互信任,其本質多為買賣方雙方的借貸關係。
人無信而不立,企業亦是如此。企業信用是企業綜合能力和整體形象的體現,是決定其市場地位、競爭能力、經營模式的關鍵要素。企業的信用價值是企業所有經濟和管理行為的依據和前提。
2. 中國信用市場發展現狀
信用市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主要包括信用資產市場、信用服務市場和信用技術服務市場。
相信用作為本質的、發達的生產關係,也只有在以資本或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流通中才會歷史的出現。
——馬克思
從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初期到如今的繁榮,包括公共信用、商業信用和個人信用等在內的中國信用市場體系逐步建立。得益於政策支援與市場活躍,近年來信貸市場絕對規模保持穩步增長,信用服務體系日益完善,中國信用市場已經發展相對成熟。
但與歐美等國比,中國信用市場起步較晚,相關立法與監管體系仍存在提升空間;徵信市場尤其是個人徵信市場盈利空間與能力受限,市場化程度有待提高;信用服務的覆蓋範圍較國外也存在一定差距。
不過,近年來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創新與應用,使得信用風險識別與防控能力大大提升,很大程度上幫助企業及個人緩解了信用風險,推動風控效率提升,為中國信用市場發展增速助力。雖然這些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面臨不少問題,但信用市場發展與前沿技術的結合趨勢已經不可阻擋。
(1)信用資產市場:2020年前5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同比上漲45.16%
信用資產市場是信用市場的核心,包括信用資產的發行和交易流轉。
近年來,中國雖著重金融市場去槓桿,增強實體經濟穩定性,但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始終處於穩定增長階段。2019年,全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同比增長33.31%。
圖1-1: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及增速(2010—2020)
來源:中國人民銀行、零壹智庫
2020年伊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衝擊,但前5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達到174034億元,較2019年同期上漲了45.16%。
二、信用科技驅動小微金融創新,加速普惠金融發展
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是世界性難題。
近年來,我國政府和各類金融機構積極行動,通過金融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切實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援力度,有效降低融資成本,極大改善了小微企業融資環境。
但小微金融服務仍是我國金融業態中較為薄弱的環節,小微金融供給側和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側之間的不匹配現象依舊顯著。
尤其面對2020年全球經濟下行和新冠疫情的劇烈衝擊,小微企業的生存現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激發小微企業的創新活力,解決其融資難融資貴等生存發展難題成為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
(一)小微金融創新的必要性:小微發展迅猛,政策大力推動
1. 小微企業是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源泉
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也是新一輪數字浪潮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底層力量。
小微企業如同市場經濟的毛細血管,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國家統計局釋出的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系列報告顯示,到2018年末,我國中小微企業法人單位1807萬家,較2013年末增加966.4萬家,增長115%,佔全部規模企業法人單位的99.8%。其中,中型企業23.9萬家,佔比1.3%;小型企業239.2萬家,佔比13.2%;微型企業1543.9萬家,佔比85.3%。如果加上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的總量早已破億。
小微企業增速迅猛,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中最多也是最活躍的經濟主體,其吸納就業的作用極其顯著,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蓄水池”。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末,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人員23300.4萬人,比2013年末增加1206.8萬人,增長5.5%,佔全部企業就業人員的比重為79.4%,比2013年末提高了0.1個百分點。
如今,我國經濟處於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過程中,科技創新型小微企業作為最具活力的市場主體之一,在推動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載體。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此前在相關新聞釋出會上表示,2019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5萬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15.1萬家,佔比超過66.7%。
除此之外,我國中小微企業還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專利發明和80%以上的新產品設計開發,在推動經濟穩定增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政策驅動小微發展,鼓勵小微金融創新
激發小微企業的市場活力,保障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對國民經濟至關重要。為此,黨中央、國務院多次研究部署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政策措施,各級金融管理部門多方入手,出臺諸多針對性舉措,努力形成長效、可持續的金融支援小微發展機制。
(1)多部委協同,全面促進小微企業融資
2017年9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簡稱新促進法),於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促進法進一步完善了中小企業融資促進的相關措施,從巨集觀調控、金融監管、普惠金融、融資方式等多方面做出一系列具體規定,全方位優化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
表2-1:對小微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2016—2019)
來源:國務院及各部委官網、零壹智庫
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發改委、銀保監會、稅務總局、工信部等部委持續推進。一方面,通過定向降準、加大財稅支援力度、優化營商環境和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等舉措,推動小微企業健康有序發展;另一方面,實施“兩增兩控”目標,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金融機構實施小微貸款考核激勵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小微金融創新,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流向小微。
(2)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政策全方位扶持小微抗“疫”
新冠疫情衝擊下,小微企業尤其是餐飲服務等線下接觸型小微企業步履維艱,現金流難以為繼,生存現狀面臨嚴峻挑戰。
活下去,成為小微企業現階段最重要的事情。為助力小微企業突破困境,多部委在疫情期間相繼出臺了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幫助小微企業節流開源,增加融資渠道和貸款可獲得性。
在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小微企業再次成為焦點,全文出現12次,成為最常被提及的市場主體。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市場主體相關高頻詞
報告強調,要盡力幫助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具體措施包括但不限於:對小微企業減免五險一金、延緩所得稅繳納、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應延盡延;鼓勵銀行大幅增加小微企業信用貸、首貸和無還本續貸,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於40%,提供中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降低綜合融資成本。
表2-2:疫情期間對小微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
來源:各部委官網、零壹智庫
同時,在“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的基礎上,面對疫情影響,中央及時提出“六保”目標,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六保”的首要工作和任務就是保就業。2020年2月份,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上升至6.29%,為有資料統計以來的新高。新冠疫情對現金流有限的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影響最大,而他們恰恰是我國當前吸納就業的主力軍。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80%以上的城鎮就業和90%以上的市場主體份額,是我國緩解就業壓力、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也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和市場機制的微觀基礎。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報告的最新統計結果顯示,個體經營戶對2013—2018年新增就業的貢獻率接近70%。
雖然國內疫情形勢基本穩定,但疫情引發的經濟震盪仍在繼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對市場主體造成的衝擊各不相同,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馬太效應”:對大企業的實際影響有限,而使小微生存環境愈加惡劣。
所以在特殊時期,要發揮“六保”效果,首先需要保住小微企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保障就業和民生,必須穩住上億市場主體,盡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
唯有保障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才能保居民就業(小微企業是就業主體)、保基本民生(解決就業才能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小微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小微企業是供應鏈重要組成)和保基層運轉(小微企業是眾多縣市的經濟支柱)。
圖2-1: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2019/7—2020/5)
來源:國家統計局、零壹智庫
所以疫情期間,特別是復工復產全面推進之際,從中央到地方,再次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強力支援小微企業恢復生產回歸正常。而疫情下,小微企業的主要壓力來自於短期現金流休克,因此保小微要著重改善小微融資現狀,解決“錢袋子”問題。
(二)小微金融創新的緊迫性:信用傳遞不暢,市場供需失衡
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被討論了很多年,但始終沒得到根本性解決,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側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側之間,始終存在著由於資訊不對稱等諸多因素導致的難以逾越的鴻溝。
1. 需求側:小微企業融資缺口巨大,後疫情時代亟需“外部輸血”
(1)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長期難以滿足
市場經濟發展推動小微成長,小微企業也源源不斷地為市場提供活力。但一直以來,作為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小微企業獲得的金融資源與其市場地位極不對等。截至2020年一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小微企業貸款餘額為38.9萬億元,佔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比重為24.28%。從2019年開始,這一比重始終穩定在24%上下。
圖2-2:銀行小微企業貸款餘額走勢及貸款佔比情況
來源:中國人民銀行、零壹智庫
小微企業的融資缺口到底有多大?相關資料顯示,當前在商業銀行有貸款的、有貸款餘額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大約是2200多萬戶,佔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20%左右。而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總數超過1億,也就是說有貸款餘額的戶數覆蓋率僅為20%左右。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銀行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以來,小微企業貸款需求指數始終高於60%,尤其在2020年上半年,小微企業貸款需求指數更是接近80%。大中型企業的貸款需求指數雖然同步上漲,但其貸款需求長期低於小微企業。
與企業需求相應的,銀行貸款審批指數在2020年之前未曾超過52%,疫情後雖然受政策和市場等所影響有所上升,但與企業融資需求之間仍存在巨大落差。銀行資金供給難以滿足企業需求,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資金缺口。
此前世界銀行釋出的《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對新興市場微型、小型和中型企業融資不足與機遇的評估》報告也顯示,全球發展中國家對正規中小微企業的融資供給規模僅僅能滿足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42%。
圖2-3:各類企業貸款需求指數及銀行貸款審批指數
來源:中國人民銀行,零壹智庫
這意味著,平均每10家中小微企業,就有近5成企業無法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或者得到足夠的貸款。而我國中小微企業的潛在融資需求達4.4萬億美元,潛在融資缺口1.9萬億美元,缺口比重高達43.18%。
(2)小微企業自身素質偏弱影響融資可獲得性
導致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成為“疑難雜症”的病因很多,其中很大原因是由於小微企業自身素質偏弱,導致外部機構提供金融服務的意願長期較弱。
一方面,小微企業市場進入門檻低,資產規模小,除創新型小微企業外,競爭力普遍較弱,容易遭受巨集觀經濟形勢和行業週期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資料顯示,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在3年左右,成立3年後的小微企業能夠持續正常經營的僅佔1/3。
經營持續性較差,導致我國金融機構在為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時面臨更高的風險成本。為了降低貸款不良率,金融機構此前一般要求小微企業提供其穩定經營和具備還款能力的證明,這使得我國的小微企業平均在成立4年零4個月之後才獲得第一次貸款服務,而大部分小微企業很難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生存4年。
另一方面,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小微企業的財務制度不完善,財務資料週期較短,企業治理結構和管理機制也普遍不夠完善。這導致,金融機構從小微企業獲取有效資訊的難度和成本都比較高。某些小微企業即便經營狀況良好,但由於資訊相互隔絕,金融機構也難以對其實際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進行精準識別。
(3)疫情下,小微企業現金流告急,亟需“外部輸血”
受疫情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短時間內遭受了巨大打擊,小微企業更是疫情衝擊下的“重災區”。
此前清華北大聯合調研995家中小企業的生存現狀,結果顯示34%的企業表示賬上現金餘額僅能維持1個月,33.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17.91%的企業可以維持三個月。也就是說,85.01%的企業現金流吃緊,最多隻能維持三個月。
圖2-4:疫情下中小微企業現金流維持時間預期
來源:清華北大聯合調研、零壹智庫
現金流告急的情形下,企業對2020年的經營狀況預期也不容樂觀。29.58%的企業預計疫情導致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50%,58.05%的企業預計2020年收入下降20%以上。
圖2-5:中小微企業對2020年營業收入預期
來源:清華北大聯合調研、零壹智庫
為應對疫情衝擊,除減員降薪和停產歇業外,近50%的企業會尋求資金支援,或申請貸款、或民間借貸、或股東增資。其中,準備申請貸款的企業最多,佔比21.23%。
圖2-6:中小微企業應對疫情衝擊的舉措
來源:清華北大聯合調研、零壹智庫
在內外交困的如今,利用銀行貸款等渠道獲得“外部輸血”成為小微企業活下去的“良方”。
2. 供給側:擔保貸款難以服務下沉客戶,小微信貸將是更優選擇
小微金融正成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關注的業務重點。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普華永道釋出的調查報告顯示,小微貸款以75.2%的佔比,連續7年位居銀行業公司金融業務發展重點客戶的首位。
應政策號召,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的意願正在提升,近些年推出諸多小微金融產品,但實際效果並不顯著。小微信貸業務和信貸技術仍待進一步提升。
(1)擔保貸款簡單易操作,但與小微需求難契合
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而言,擔保貸款是當前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模式。即便在小微金融領域,擔保貸款也是主流,佔比不低於70%。
對具有優質抵押資產的小微企業來說,擔保貸款並無不可。但大部分小微企業缺乏銀行業金融機構所認可的抵押資產,因此常被拒之門外。
同時,為滿足風控,金融機構擔保貸款審批環節多、流程長。這與小微融資“期限短、頻率高、需求高、金額小”的特點難以契合,容易讓企業錯失經營良機。某些具備相應條件的小微企業,也會因需辦理抵押物評估、登記、公證等,增加中間環節費用支出,變相提高企業融資成本和貸款難度。據統計,小微融資成本中,大約40%是由中介機構收取的各類非息費用。
金融機構曾嘗試通過聯保、銀證分擔等模式,緩解小微信用不足且缺乏抵押物的問題,但無論何種擔保模式,最終風險仍需有人承擔,僅僅“擔而不償”的實際效果有限,更無法幫助小微信貸走出困境。
所以,擔保貸款模式雖使金融機構在服務小微客群時風險可控,但無法與缺乏抵押物的廣泛下沉客群需求相契合,對解決小微企業難題的實際貢獻有限。
(2)提升小微信用貸款仍需“硬措施”
與擔保貸款相比,信用貸款這類無需抵押的“輕資產”模式可以更好服務小微下沉客群。我國正積極推動小微信用貸款業務的發展,但如何在貸前有效評估小微企業信用狀況、經營情況和還款能力成為當前金融機構和小微企業自身都亟需思量和解決的問題。
近些年,相關監管部門接連出臺政策措施鼓勵金融機構發展小微信用貸款業務。銀保監會此前在監管評價考核中,明確把提高小微企業信用貸款的比重作為考核的一個重要加分項,鼓勵商業銀行儘量發放小微企業信用貸款,解決小微企業缺少抵押和擔保的問題。
為緩解疫情衝擊下小微生存壓力,引導更多資金流向小微,2020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工業與資訊化部聯合釋出《關於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援力度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銀行金融機構要增加對小微企業的信貸資源配置,優化風險評估機制,注重稽核第一還款來源,減少對抵押擔保的依賴,支援更多小微企業獲得免抵押免擔保的純信用貸款支援,確保普惠小微信用貸款佔比明顯提高。
政策推動下,小微企業融資的可獲得性大幅提升,小微信用貸款等也發展迅速,成為降低小微融資成本的“利器”。
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截至2020年6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長28.4%,其中5家大型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較上年末增長34.6%,較2019年全年平均利率下降0.43個百分點;通過發放信用貸款、承擔或減免信貸相關費用等措施,降低小微企業其他融資成本0.64個百分點,信貸綜合融資成本合計下降1.07%。
不過,當前小微信用貸款的增速與和小微企業對融資的需求,以及與確保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還存在很大差距。
造成差距存在的核心原因在於小微企業缺資料、缺信用。銀企之間的資訊不對稱,使得銀行業金融機構難以及時有效獲取小微企業的真實經營資料,也就難以評估小微信用狀況。
大量風控環節依賴線下人工盡調,成本難控且流程複雜,使得金融機構的小微信貸業務存在規模不經濟效應,影響了小微信貸業務的發展,進而導致信用貸款規模擴張緩慢。
由於從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難以獲得融資支援,小微企業不得不尋求其他資金來源,其中民間借款成為小微企業重要資金來源。此前有資料顯示,僅有近兩成的小微企業可以獲得銀行貸款,而60%左右的小微企業只能民間借款等其他渠道尋求資金支援。
可以說,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之前很大程度被民間資本滿足。但部分民間借貸行為利息過高且不合規,在提高小微融資成本的同時也增加了金融系統性風險。
近兩年,眾多網路借貸平臺相繼暴雷,監管部門也加強了對民間借貸市場的清理整頓力度。這時,發展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信貸業務,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多資金支援就更加迫在眉睫。
(3)供給側創新對破解小微融資難題尤為關鍵
正如前文所述,小微融資難題主要問題在於供需雙方不匹配。破解這一難題,理論上供需雙方都存在提升空間。小微企業可以提升企業內部管理制度規範性, 重視技術和業務新,提升抗風險能力,注重企業經營資料的留檔儲存,有意識地建立和維護企業信用;供給側的金融機構則需加強對小微企業的信用及風險評估能力,加快小微信貸業務和技術創新,力爭實現小微金融規模經濟和小微信貸可持續發展。
圖2-7:小微金融市場供需不匹配
來源:零壹智庫
但實際推進過程中,由於需求側不同型別的小微企業在經營場景、發展路徑和市場環境等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並且數量眾多,整體提升改造的難度相對較大。與之相比,供給側的金融機構進行小微信貸技術和業務創新更直接也更有效。從市場角度來看,小微金融此前的發展也確實更多依賴供給側的創新。
圖2-8:小微金融不可能三角:三者取其二
來源:零壹智庫
(4)小微金融創新短期看政策,長期靠技術
過往實踐證明,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並非朝夕之功。我們認為,發展小微信貸業務,加速小微金融創新是一場長期的、需要依靠政策和技術“兩條腿”走路的征程。
從短期看,政策是小微金融發展的直接推動力,大幅提高了金融機構的參與度,推動小微信貸發展,但無法直接觸及和解決小微融資難題的本質:小微信用問題。
這也促使參與各方在實踐中尋求更市場化的和更匹配小微需求的新途徑。而以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為支撐的信用科技的成熟發展,將極大程度提升小微信用評估和信貸技術,緩解供需雙側資訊不對稱,在理論上可以突破“不可能三角”有望成為未來更主流的選擇方案。
小微金融的發展創新應該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政策推動下最終由技術驅動的長期行為。短期依靠政策扶持,驅動市場規模增長,長期依賴技術創新,提供發展內生動力。
後疫情時代,我們需要讓更多資金直接觸達小微企業,幫助小微企業生存發展。這也要求政策扶持和技術創新共同發力,同時做好減法和加法:減就是要減稅降費、減息延貸等;增就是加大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信貸力度。前者要求政策落在實處,後者則更注重技術創新。
(三)技術驅動:信用科技為小微金融創新提速
中國小微金融的發展歷程,是一段不斷引入信貸技術,優化信貸流程,嘗試突破小微金融不可能三角的過程。如今,在信用科技的支撐下,小微金融再次進化。
1. 小微信貸的數字化變革
小微金融發展的關鍵在於,金融機構是否能夠以更低成本獲取更多資訊、有效覆蓋更多客戶,從而降低業務成本和風險溢價,使小微金融業務更具可持續性。
國內外眾多金融機構已經在實踐中摸索出了 諸多方式。總體而言,小微金融,尤其是小微信用貸款經歷了從線下到線上、從高度依賴人工到以資料為基礎的轉變歷程。
(1)純線下模式:以IPC模式為代表
網際網路大規模興起前,以IPC模式為代表的全手動小微信貸風靡一時。IPC模式主要由信貸員採集客戶各種資訊,包括各種未書面化的“軟資訊”,並由信貸員基於經驗判斷做出信貸決策,貸前貸後的具體業務流程以全人工方式開展。
2005年4月,國家開發銀行“微小企業貸款工作組”遠赴歐洲考察,最終將德國國際專案諮詢公司(簡稱“IPC公司”)引入中國,包括包商銀行、台州銀行等首批12家商業銀行獲得了IPC公司提供的技術援助,並取得不俗業績,也讓更多商業銀行參與到小微金融業務中。
IPC模式高度依賴信貸員素質,人力成本較高,業務開展也因受人員規模影響而難以大規模擴充。另外,由於業務開展基於信貸員的熟人網路和業務經驗,所處理的資訊多是難以書面化的軟資訊,因此傳承性也較差(對新人的培訓主要靠老員工的傳幫帶)。IPC等全手動小微信貸模式比較適合區域性的中小銀行,對於大型銀行由於“人海戰術”的成本過高且不易異地擴張,實施難度較大。
(2)半自動模式:以信貸工廠模式為代表
隨著資訊採集處理技術的提升,一種效率更高的半自動信貸模式開始流行,其中最為代表的是信貸工廠模式。
信貸工廠實現了小微信貸產品全流程標準化,將貸款申請、審批、發放和貸後管理等環節進行高度標準化改造,整個流程如同工廠流水線,因此被稱為信貸工廠。
然而,由於小微本身的經營與管理並沒有高度標準化,在貸前調查環節仍需部分人工採集資訊,並形成打分卡等評分模型,作為信貸審批的依據。
信貸工廠等半自動模式並未實現徹底標準化,但其效率較全手動模式已經顯著提高,並讓大型銀行等機構有了介入小微信貸的可行方式。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最早運用了該模式,並逐步傳導到股份制銀行及民營銀行。
(3)技術驅動的自動化模式
IPC和信貸工廠模式在中國小微金融發展過程中都取得了不俗成果,但要真正打破小微金融規模和效率侷限,首先要擺脫以人為核心的業務模式,轉而尋求一種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發展之路。
金融科技的興起,為小微信貸降本增效提供了新的選擇。基於大資料和雲端計算等資訊科技,實現資料採集、獲客、徵信、放款、回款等全流程線上自動化作業,信貸業務理論上已經基本實現無人工干預。
金融科技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貴難題上,實實在在發揮著“錨”的作用,由落子佈局到精耕細作,由支撐發展走向主動賦能,最終指向形成合理、自發、長效的運轉機制。
——耿心偉 微眾信科執行長
與此前的純線下和半自動等業務模式相比,新興技術正推動著小微信貸業務從傳統金融領域向數字金融領域轉變,從融資服務向綜合金融服務轉變,從被動風控向主動風險管理轉變,從線下為主向線上、線下相結合轉變。
在這一過程中,小微信貸逐漸擺脫了對線下信貸人員的依賴,但對小微企業經營相關資料的獲取和處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 信用科技重塑小微信貸全流程
金融應實體經濟之需而生,隨實體經濟發展而發展,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從來都是共生共榮、休慼與共。
金融要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科技尤為重要。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明確指出金融科技是推動金融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新途徑,是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新機遇,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新利器。
信用科技作為金融科技領域更為專精細分的領域,正在向業務的全流程滲透,擺脫以人為核心的業務模式,幫助小微金融降本、提質、增效。銀保監會最新發布的《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要藉助資訊科技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在貸前、貸中、貸後全流程實行風險控制,加強網際網路貸款業務的風險資料和風險模型管理。
圖2-9:信用科技重塑小微信貸流程
來源:零壹智庫
(1)貸前:多維評估,精準畫像
貸前評估小微還款能力和信用狀況是金融機構開展小微信貸業務的第一步,也是此前常遇到的挑戰。
此前小微企業由於抵押物及自身信用不足等原因,常被金融機構拒之門外。即便符合銀行資質,在申請前也需要準備大量材料,業務流程繁雜。尤其涉及信用貸款時,金融機構嚴重依賴央行徵信中心的個人或企業徵信報告等傳統金融資料和信審人員經驗來判斷小微信用狀況。這種模式難以滿足小微融資的需求與特點,大量小微企業由於資訊披露不足而被拒絕。
傳統的風控邏輯是以資產為主,而新的風控邏輯是以信用為主。
——廖理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
信用科技驅動下,金融機構能大幅簡化流程,提高小微信貸效率。
通過大資料技術,將網路社交、消費等多維資料引入,並對資料進行更深層的挖掘分析,使金融機構不再依賴單一的金融信貸資料,可以對大量沒有任何信用記錄的小微徵信白戶進行風險審查,觸及長尾客戶。
人工智慧的發展,進一步解決了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間的資訊不對稱問題。人工智慧運用並提升決策樹、神經網路、增量學習及分群調整等機器學習方法,結合大資料等其他技術,可以為小微企業和企業主進行精準畫像,構建全新信用分析模型,與央行徵信報告形成互補,為缺乏傳統徵信資料的小微客戶提供客觀信用評估。
(2)貸中:動態管理,及時反饋
信貸業務中,銀行業金融機構只能基於客戶過往靜態的經營和財務狀況進行評估授信。但所有企業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中,小微企業尤為明顯。每年都有大量小微企業註冊成立,同時也伴隨著眾多小微的消亡。
所以在放款完成後,銀行金融機構需對貸款進行貸中風險監測。當發現異常後要對相應的貸款預警,並根據提前制定的規則實施相應的措施,如暫停客戶提款功能、要求客戶提前還款等。傳統模式下,這些環節大都需要信貸人員線下完成,包括定期登門約談、拍攝生產場地情況等持續性的現場監測,確認小微企業運營是否正常。
通過信用科技,金融機構可以利用線上多維資料的及時更新反饋,監測客戶經營狀況的動態變化,並根據風控模型更新客戶的信用風險。簡而言之,就是基於資料觀察小微企業在信貸週期中的實時風險變動。
(3)貸後:資料記錄,信用累積
貸款到期後,此前催收的主要方式包括金融機構工作人員電話催收、委託外部催收公司以及法律訴訟。
在運用信用科技的基礎上,銀行可以根據小微企業的型別,提前設定預警指標,並依賴與資料的實時互動進行監控,作為貸後策略的指導。
同時,利用信用科技對小微信貸進行全流程自動化改造後,小微企業的每一次按時還款記錄都將被及時記錄,並與其他機構互通互聯,幫助小微積累企業信用,反之就會影響企業此後的正常經營。
3. 科技賦能,小微金融“正當時”
信用科技以資料為基礎,通過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銀行業金融機構可以重構小微信貸流程,進而利用資料驅動決策,促進小微金融創新。具體來說,包括:
(1)完善小微金融產品供給
在保障資料安全的前提下,金融機構藉助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根據小微企業的經營場景特點,結合客戶的資金用途和風險偏好,可以設計差異化小微金融產品。受疫情影響,近半年來“無接觸貸款”等金融服務產品開始興起,借用科技力量,讓資金需求方足不出戶獲得貸款,以此滿足廣大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融資需求。
(2)提升小微金融服務效率
只要小微客戶授權,銀行在信用科技的助力下,可以在1小時甚至更短時間內完成從資料收集到授信的全流程,提升金融服務效率,讓小微企業“少交材料少跑路”。
(3)增強小微金融服務能力
傳統小微信貸模式對人工依賴較高,金融機構短時間難以規模化發展。信用科技重構信貸流程後,即便申請量大大增加,對銀行響應小微信貸需求的成本影響微乎其微,有望幫助小微金融實現“線上化、批量化、自動化”,進而形成規模經濟。
依靠資料技術,靠資料風險控制體系,靠資料積累信用體系,用AI機器智慧來進行風控,這才是真正的網際網路金融。
——馬雲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
(4)優化小微金融風險控制
通過信用科技對小微信貸流程進行全程管控,金融機構可以及時調整融資主體信用評級,防止資金流向經營狀況差、清償難度大的高風險企業。信 用科技服務商微眾信科過去的實踐證明,信用與科技相結合,可以解決銀行資料獲取難、客戶資料維度不全、準確度不高的難題,助力小微融資通過率提高50%以上,逾期率降低30%以上。
圖2-10:小微信貸創新驅動力:政策+技術
來源:零壹智庫
(5)加速小微惠普金融發展
信貸市場半徑取決於風險控制半徑,風險控制半徑又取決於資訊資料半徑。隨著外部資料獲取途徑和資料維度的增加,對過去無法獲取有效風險特徵的人員或中小企業,風險資料得到了有效的補充,從而能夠為更多的場景、人群設計不同的金融產品,從而起到了科技賦能普惠金融的作用。
簡言之,通過對資料的精耕細作,信用科技幫助金融機構實現了智慧風控,賦予其強大的數字化信貸服務能力,有效連線需求側和供給側,打破原有制約小微信貸發展的諸多因素,保障小微普惠金融又好又快發展。
(四)信用科技下,小微金融創新的市場主體及典型模式
在這個充滿挑戰和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信用科技之於銀行及非銀金融機構的價值不斷凸顯。在政策因素之外,藉助技術力量解決小微難題正成為眾多市場主體的必然選擇。
1. 信用科技驅動的小微金融市場主體
信用科技賦能小微金融,依靠的是“資料+場景+技術”的三位一體,相互作用。
圖2-11:小微金融創新“三要素”
來源:零壹智庫
其中,資料是信用科技應用的前提。當前市場上提供小微信貸資料支援的市場主體主要包括:以中誠信徵信、前海徵信為代表的企業徵信公司、以百行徵信為代表的個人徵信公司、以芝麻信用為代表的個人信用評分機構,以及各類在日常經營場景中積累了大量消費、社交資料的網際網路平臺/企業。除此之外,政府部門的稅務資訊等資料也逐漸在小微信貸中發揮重要作用。
場景是信用科技賦能小微金融的基礎。當前市場服務小微金融的主體是商業銀行,各類非銀金融機構和網際網路平臺也已經在小微金融領域發力。
在技術實力方面,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通過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或與外部科技巨頭合作,在服務自身業務的基礎上也具備向B端輸出的能力;網際網路巨頭以及網際網路銀行技術屬性強大,大部分先天具備自我賦能的實力,並且也在尋求對外技術輸出。
圖2-12:信用科技驅動的小微金融生態圖譜
來源:零壹智庫
中小銀行和中小型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受限於自身資本實力和技術儲備,在信用科技領域多依賴外部技術服務公司的技術賦能。而中小銀行一直以來都是服務小微企業的主力軍,市場需求巨大。微眾信科等一批實力強勁的信用科技創新服務商應運而生,成為信用科技賦能小微金融領域不可忽視的力量。
2. 信用科技催生的小微金融典型模式
(1)銀稅互動模式:以稅務資料為核心
稅務資料覆蓋面廣且資訊維度多,是評價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經營及信用狀況的重要依據。
與其他資料相比,由於依法繳稅是所有企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的義務和責任,所以稅務資料基本覆蓋了包括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內的所有市場主體。另外,稅務資料多元且動態,囊括了小微經營資訊、納稅資訊、供應鏈上下游資訊、稅務違規問題等多維資訊,而且相關資料會定期更新,這與小微信貸對資料的要求高度吻合。
圖2-13:信用科技下的銀稅互動模式
來源:零壹智庫
相關部門很早就推動稅務資料在金融信貸尤其是小微信貸領域發揮風險識別和信用評價等作用。
2015年,國稅總局和原銀監會簽署戰略協議,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銀稅互動”專案。隨後2017年5月,國稅總局與銀保監會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推動“銀稅互動”工作的通知》,鼓勵稅務部門和銀行業金融機構探索資料直連方式,將銀稅資訊互動由線下搬到線上。到2018年,國稅總局再次下發檔案,鼓勵銀行業依託納稅信用創新信貸產品,緩解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題。
常見的銀稅互動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由稅務部門或者銀行自建平臺,聯合推出針對地方小微企業的信貸產品。但由於此前公共資料的粗放式管理模式,稅務資料的價值常常難以顯現。而利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可以實現稅務資料的線上共享,將納稅信用轉化為融資信用,並結合其他資料來源,為小微企業精準畫像,幫助金融機構進行信用評估和風險管理,實現小微信貸的秒批、秒貸。
於是,依靠第三方信用科技服務商的技術優勢,對稅務資料進行精細化運營,成為銀稅互動的另一種模式。
信用科技服務商連線著資料端(即稅務局)與場景端(即銀行),以涉稅資料為核心,結合工商、司法等資料全面分析企業經營情況,形成“以稅定信”的小微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幫助商業銀行進行信貸決策,又或者與銀行直接合作推出小微信貸產品,併為其提供全套風控服務。
稅務資料對小微信貸的價值正在不斷凸顯,並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和推廣。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參與銀稅互動,服務小微企業。
(2)“圈”模式:以支付消費資料為核心
在過去的五年裡,我國的網際網路銀行(主要以網際網路渠道提供金融服務的民營銀行)利用科技手段服務小微企業和個體戶,開創了中國獨有的創新模式。
——肖鋼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
有別於傳統金融機構,網際網路巨頭一開始便更加聚焦長尾客群。以淘寶、京東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電商生態圈內聚集了海量的小微企業和個體戶,並在持續經營過程中沉澱了大量與小微企業網上店鋪交易流水與供應鏈相關的支付消費資料。這些資料可以反映線上商鋪的日常經營情況,作為小微信貸風控的重要評價指標。
其中,網商銀行的風控框架建立在阿里生態圈內的交易流(淘寶、天貓)、資金流(支付寶)、物流(菜鳥)等之上,以生態圈內客戶交易結算沉澱的大量資料為基礎,以大資料、區塊鏈、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等信用科技作為觸手,將交易支付資料轉化成平臺商戶的信用評價資料,為生態圈內的小微商戶提供融資服務。過去5年,網商銀行已累計服務超過2900萬小微經營者。
但是,由於以支付消費資料為核心的小微模式對生態圈要求較高,真正具備這項能力的金融機構並不多。所以,開放共享成為網商銀行等網際網路銀行對外賦能的選擇。2018年,網商銀行推出“凡星計劃”,向傳統銀行開放資料模型、流量、技術等多層次服務,共同服務小微金融。
(3)“鏈”模式:以核心企業信用為核心
與小農經濟下的工商業不同,當今經濟體系中的所有企業都身處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龐大網路中,幾乎時刻都在與外界互動往來。每一家小微企業都身處一條甚至多條供應鏈之中,每一條供應鏈上也生存著大量小微企業。
基於供應鏈系統,為核心企業的上下游提供融資服務是發展供應鏈金融的初衷。現階段供應鏈金融過度依賴核心企業,主要以核心企業信用為支撐,為供應鏈中的小微企業,尤其是處於供應鏈遠端的小微企業增信。
由於傳統供應鏈中資訊系統相互割裂,缺乏有效資訊共享渠道,核心企業信用會隨應收賬款等憑證的逐級流轉而不斷衰減,難以直接為遠端小微企業提供信用背書。所以,金融機構一般只願意為垂直於核心企業的一級供應商提供融資服務,而對於二級乃至更遠端的小微供應商,幾乎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融資。
這種局面下,藉助區塊鏈等技術,信用科技至少可以提供兩種優化思路。
第一種常見思路仍是以核心企業為中心,以技術手段解決核心企業的信用穿透問題,進而服務供應鏈遠端的小微企業。這種思路下,銀行業金融機構可以與核心企業合作,利用區塊鏈可溯源、不可篡改等特性,將供應鏈上各企業間的交易往來上鍊記錄、儲存,保證交易真實和資料可信,實現物流、資訊流和資金流的三流合一,梳理出可信的供應鏈交易路徑,使核心企業的信用沿著可信鏈路傳遞,進而實現鏈上的多層穿透。金融機構可以基於鏈上儲存的真實交易資料,為遠端小微企業評估授信和發放貸款,解決其資金週轉難題。
圖2-14:圍繞核心企業的“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模式
來源:零壹智庫
另一種思路是,利用信用科技賦能,在供應鏈金融中減少對核心企業信用的依賴,形成一種多中心節點的新模式。這與區塊鏈的技術思想極其類似。這是因為,供應鏈上的每家企業,無論規模大小,對其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來說都可以算中心企業。只要上下游始終保持穩定,該中心企業基本也能保持穩定。
所以,金融機構可以在評估中心企業信用的同時,對其上下游的一級甚至二三級供應商做信用評價。藉助大資料、區塊鏈和圖譜分析等手段,將供應商和經銷商主體信用資料、交易資料(包括歷史交易資料)、物流資料等多種資料綜合建模,對處於中心的小微企業進行評估授信。
兩種思路相比,第一種“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模式當前更為常見,也更易實現。第二種則是基於每一個企業自身信用和經營狀況出發,根本上與監管部門要求的金融迴歸本質是一致的。通過企業自身的主體+交易情況進行畫像,擺脫對核心企業的依賴性。
三、信用科技助力小微金融的主要玩法
為銀行或其它金融機構提供徵信服務是信用科技企業或徵信服務商的主要任務。這一任務落實到小微企業的融資上卻因為後者的一些暫未完善的資訊而遭遇困境。
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有金額小、用款急、時間短、頻率高等特點,而這些特質會影響金融機構對其進行的信用評定。對於金融機構來講,額度小、頻次高、週期短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會受到金融機構本身人工成本、服務效率的影響。雙方各有難處,造成了如今所看到的“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客觀問題。
信用科技這一工具的廣泛應用,成為了緩解上述問題的破局點之一。小微企業尤其是初創型小微企業最缺成體系的金融資訊或信用評價,信用科技企業或徵信服務商通過技術手段為其尋找能夠側面反映其信用狀況的替代資料,利用技術能力去分析替代資料所能代表的企業相關資訊,最終提煉出最終影響企業金融信用評價的參考。
(一)另闢蹊徑的評價體系
面對小微企業包括稅收、財務狀況、履約記錄等資訊收集困難,缺乏足夠資料支撐信用的症狀,科技企業從不同角度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多金融資訊評判依據。
1. 依據內部場景、交易資料增加評估體系
“小小微企業”的鹹鴨蛋賣家趙某,因家庭情況回鄉從事鹹鴨蛋的電商生意,啟動資金較少,由於沒有足額的固定資產和作為企業的經營資訊,無法從當地銀行獲取貸款擴大經營。
螞蟻金服通過趙某在阿里巴巴電商場景體系內的交易資料,利用風控技術和大資料、雲端計算能力對趙某作為自然人進行信用畫像,綜合信用狀況對趙某發出首筆貸款,之後一次一次的貸款幫助其生意走上正途。
這個案例開拓了一個新思路:初創企業可能本身可依託的常規信用資料較少,屬於金融體系內通俗來講的“徵信白戶”,但企業主卻並不一定屬於此類人群。根據企業主在日常生活中的信用狀態去類推其初創企業的信用情況,緩解一部分小微企業無法獲得融資的問題。
2. 以企業固定經營資料為替代品進行信用評價
一箇中小微企業可能缺乏正式的金融資訊,但票據作為衡量日常經營狀況的核心工具,絕大多數持證企業並不陌生。隨著數字化時代的逐步深入,票據在企業日常經營中的應用越來越大。
2020年第一季度,京東數科正式對外披露金融科技版塊下票據融資技術服務平臺“京票秒貼”的執行情況:目前該平臺已接入十餘家銀行,為超過5萬家中小微企業提供了票據貼現的資訊服務。
根據其介紹,企業如果有針對電子銀行承兌匯票的貼現需求,可通過“京票秒貼”平臺憑藉其“一鍵試算”功能,檢視多家金融機構報價,自主選擇與意向銀行簽約後,可即時發起線上跨行貼現業務。
根據其通報的資料,進入2020年第二季度,企業陸續復工復產,一季度的停工緻使現金流壓力增大,企業的票據貼現功能有所回升。“京票秒貼”平臺上超過95%的客戶都是從業人數不超過300人的小微企業。
這一方式是通過搭建平臺來提升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的交流效率,讓小微企業的短期資金週轉需求可以更快速地對接金融機構。
3. 根據自身業務衍生出信用評估依據
作為國家住房公積金指定銀行之一,中國建設銀行鍼對小微企業推出了“薪金雲貸”產品,該產品是中國建設銀行以小微企業代發工資和住房公積金繳存資訊為依據,全流程線上辦理的信用貸款,最高300萬,最長1年。
官方介紹顯示,該產品主要適用於為員工穩定發放工資或繳納住房公積金的優質小微企業。
另一產品“雲稅貸”也是針對誠信經營、積極納稅的小微企業而設立。根據產品介紹,該產品是中國建設銀行基於“銀稅互動”的模式下小微企業涉稅資訊,以納稅人繳稅資料為參考,運用區塊鏈、AI、大資料等技術進行分析評價,採用全線上自助貸款流程,針對誠信納稅優質小微企業發放。
同樣基於企業納稅資料設計的產品還有中國農業銀行的“納稅e貸”,“納稅e貸”以涉稅資訊為主要授信依據,為純信用產品,是服務小微企業的“拳頭產品”。截至2020年6月,該產品貸款餘額接近850億元,貸款客戶超過15萬戶。
與公共資訊部門資料對接,研發更具針對性的產品的舉措也更容易讓小微企業接受資金滴灌。如中國農業銀行基於代發工資、支付結算、科技資產、科技資產、社保醫保、水電氣費等資料為主要授信依據的小微企業信用貸款產品,有效拓寬了貸款客戶覆蓋面。
4. 專業徵信服務服務商:自有資料和第三方資料的結合
金融是業務,科技是手段。
銀行作為最典型的金融機構,其業務重心在金融而非科技,資金的穿透性是其強項。即便是科技能力較強的銀行,也會出現行業同類人的樣本、經驗資料無法獲取的情況。在銀行之外,業務重心在科技應用上的一些信用科技和信用服務商則可根據不同的業務範圍衍生不同的專精點。
不同的銀行在業務經營過程中會積累屬於自己的經驗、樣本資料,此類資料往往不會直接被其它銀行所獲得並借鑑。但作為更加專業的科技服務商,第三方信用評估機構則可博百家之長。
以企業徵信服務商微眾信科為例。微眾信科主要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提供信貸場景下的企業徵信報告、信貸風險決策系統、信貸一體化解決方案等信用科技產品和服務。同時,其還為非銀企業提供商業交易場景下的企業認證產品和交易核驗產品等信用科技產品。
在評估小微企業信用狀況過程中,微眾信科首先沿襲銀行業使用的核心信貸資料。如首先查詢企業主是否屬於國家公開發布的失信懲戒人群,其次查詢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關於企業主的個人金融資料評估,之後從稅務、財務等方面入手,衡量企業的經營狀況,看公司的成長性,穩定性以及未來的盈利能力和成長盈利。收尾階段會使用企業的工商資料,看該企業的股權狀況,與子公司有沒有關聯交易等等。
圖3-1:微眾信科評估下小微企業信用狀況流程圖
來源:零壹智庫
線上化的銀稅互動,是微眾信科的首創,對該領域的研究與深挖早於國家政策之前。
在銀行業採用的核心信貸邏輯之外,微眾信科還會採用一些公共資料。比如相對情況下最能反映現階段企業復工復產的電力資料,企業是否在正常經營可能存在庫存滯留的情況,在未銷售的情況下,稅務資料是無法判定企業是否復工復產的,但是生產必然需要用電,電力資料可作為企業是否正常運營的重要參考。
對於一些高科技企業或直接融資的企業,相關的智慧財產權資料也作為微眾信科的重要參考,前者相關資料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用於研發的最直觀表現,也在“替代資料”考察範圍之內。
除此之外,針對特殊行業的資料也可以作為重點評判依據,如企業的裝置狀態資料、國家ETC交通出行資料、環保資訊等資料均可作為評估小微企業信用狀況的替代資料,可以供信用服務商直接接觸或使用。
多型別資料的應用直接拓寬了小微企業獲取融資的途徑。一些經營趨勢、信用狀況比較好的企業擁有了直接對接金融機構的更多可能。但經營條件較差、信用相對缺失或者殘留歷史行政懲戒的小微企業還是面臨融資難題。這是客觀情況,不可妄談根治,只能逐步緩解。
(二)掌握行業特徵,深耕小微企業供應鏈
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供應鏈根據企業性質分為三種:①大企業對大企業;②大企業對小企業;③小企業對小企業。
在上述供應鏈關係中,大企業對大企業往往有著成熟的供應系統,雙方之間基本可以自給自足,小企業對小企業之間往往散亂,需要時間來沉澱其關係。最缺乏居間服務的是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的鏈條。
信用科技在中小微企業供應鏈中的應用主要貫穿一個邏輯:不論大小,每一個企業都可以是中心點。企業的上下游供應商都作為供應鏈條甚至供應網狀圖中的一環,都作為該企業的信用評價考察物件,只要鏈條穩定,企業將承受的風險也將大大減小。
銀行在供應鏈金融的產品佈局由來已早。
工商銀行主要依託其豐富的核心企業資源,支援包括一汽大眾、華為集團、奇瑞路虎、中建集團、吉大附屬醫院、蒙牛股份、天津物產等多個優質供應鏈專案在內的多家上下游客戶的融資需要;郵儲銀行主要是通過提升線上供應鏈金融服務效率、運用供應鏈金融支援抗疫機構、加強費用優惠和業務模式創新三大舉措推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
金融科技公司中,螞蟻金服此前釋出的“雙鏈通”就是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協作網路。該平臺以核心企業的應付賬款為依託,以產業鏈上各參與方間的真實貿易為背景,使得核心企業的信用得以在平臺內流動,降低了各參與方可能承受的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
微眾信科的思路與傳統的供應鏈金融少所不同,其做法提供一個技術手段,一個運營服務的平臺。前端可以稱為資金端,包含銀行、擔保公司或其他型別的金融機構,後端是企業的資產端,可以是單一交易,也可以是企業信用主體,還可以是一個整體資產包。
具體做法上,深圳“信易貸”和天津“信易貸”由微眾信科負責平臺的開發建設、運營運維,深圳和天津的中小微企業可分別通過深圳“信易貸”平臺和天津“信易貸”平臺線上檢視並申請已入駐合作銀行融資產品。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天津“信易貸”平臺已入駐32家銀行、29家信用服務等機構,上線80多個信用貸款產品,累積服務近22000戶中小企業,放款超過40000筆,金額突破200億元。
(三)根據小微企業特性,聯合金融機構推出定製化產品
小微企業的缺乏足夠的資產抵押、貸款週期短、貸款金額小、貸款頻率高等特性,尤其是缺乏抵押以及沒有足夠的金融資訊等特性,決定了其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申請到純信用貸款。
2020年一季度末,基於微眾信科信用科技產品與服務,合作金融機構為企業推出了172個信貸產品,其中152個產品應用於純信用貸款服務場景;自2017年初至2020年一季度末,微眾信科累計為458.58萬戶中小微企業生成了1097.43萬份徵信報告。
疫情的刺激讓“無接觸貸款”成為了熱詞,也讓身為信用服務機構的微眾信科客戶量大漲。一季度通過微眾信科企業徵信服務平臺免費申請貸款的中小微企業數顯著增長,較去年同期增長101%。
2019年年末,螞蟻金服董事長井賢棟曾表示,2020年力爭和合作夥伴攜手服務為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放款2萬億元。螞蟻金服的貸款特點依舊沿襲“310原則”(3分鐘申請、1秒鐘放貸,在整個過程沒有任何一個人工的干預)。
通過應用科技工具,銀行在純信用貸款層面收效頗豐。截至2019年末,中國銀行小微企業法人信用貸款增量佔比達到58%,較上年同期提高40個百分點。
(四)信用科技服務商給金融機構的輸出
小微企業作為商業機構,其核心資料是經營資訊。評估其信用資訊的核心就是評價企業的工商、股權、司法再到企業的經營。
在目前為小微企業提供服務的商業模式中,最常見的是金融機構聯合專業的徵信服務商提供企業徵信,要點就是評估上述資訊。
以微眾信科為例,企業徵信之外,圍繞著針對小微企業的風險決策提供資訊。不同於個人徵信,即便是兩個各方面非常相像的公司也會有很大的差異,企業由人和人組成,評價方式也更加複雜。
提供風險決策服務首先需要打造一個企業信用服務平臺。該平臺上提供了企業信用相關的各種各樣應用場景下的服務。
其次需要一定的技術能力支撐起來的系統。微眾信科在這方面的佈局是徵信系統、風險決策系統和融資顧問系統,主要服務三類客群:①銀行業客戶;②非銀金融機構;③商業活動中的全量客戶。
在微眾信科的長期規劃中,為上述三種客戶提供五類服務:
①信用服務,如徵信報告,包括信用評估、身份認證、身份驗證、信用修復等;
②風險決策,基於大資料、人工智慧的一些方法論以及基於方法論的應用,以及包含反欺詐、信
用審批、信用定價等一系列服務;
③商事活動中的商業徵信,從供應商或者客戶中做商業交易中的信用評估;
④營銷服務,會提供基於供應鏈層面的服務,商事角度是商業活動,若是經營角度則是風險決策和信用評價最後用於金融信貸,基於大資料評價技術之上的使用者畫像和精準篩選,確立一個評估系統;
⑤評級服務,區別於徵信,評級的資訊往往公開,不需要所有人授權。也包含一些資產評級與信用主體評級。
在微眾信科與平安銀行的合作中,雙方共同研發了平安銀行的“稅金貸”產品,微眾信科負責建設整個產品流程的設計與模型的建設。
技術層面,微眾信科認為聯邦學習是一個很好地解決未來在信用資訊缺失或者不對稱的情況下,實現信用資訊或者信用價值的共享、交換的技術手段,為此成立了大資料風險風控實驗室,進行技術上的實踐驗證。
作為信用科技服務商,微眾信科更追求業務數字化而非管理數字化。以微眾信科與江蘇銀行的合作為例,最早期的合作確實存在人工參與,但參與的是營銷與面籤層面。隨著合作的逐步深入,面部識別、遠端數字證書、區塊鏈等技術的逐步應用,解決了法律層面的身份認證和麵籤,加上信用資訊的採集與處理加工,再到最後的風險決策和銀行款項的支付,基本完成了全數字化操作。
服務邏輯是網際網路端的入口加上整套自動化系統,使用者還款情況、貸後風險跟蹤均由系統自動化進行,這是微眾信科對銀行業的數字化改造。
四、小微企業攜手信用科技。迎接“新基建”大潮
在小微金融創新中,小微企業是受服務主體,信用科技則是服務工具,小微企業的受服務程度取決於信用科技的應用狀況。信用科技作為一種新生手段,在使用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2020年以來,“新基建”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詞,基礎設施的逐步建設會增大資訊量,更多繁雜的資訊。對於信用科技這一新生事物,使用者的接受度和使用者使用的熟練程度都會產生一些問題。以及工具本身帶來的使用不當,衍生出當下民眾越來越重視資訊保安問題。
但這些並不妨礙,新基建能夠為信用科技完成從起步階段到高速發展階段的進化,也開闢一個全新的時代。
(一)新背景下小微金融 的新挑戰
1. 小微企業如何擁抱數字化大時代?
首要挑戰仍是小微企業的數字化程式不夠深入。
能夠為小微企業信用狀況提供支撐的資訊往往不易獲得,獲得之後也因其駁雜的特性不容易判斷。上文也曾提及,這是客觀情況,而非主動結果。
通過應用各類科技手段,一些客觀條件較好的小微企業相對過去更容易獲得資金幫扶,客觀條件較差的企業仍然面臨資金困境,不但金融資訊缺失,替代資訊也一片荒蕪。
2020年,受疫情影響,各類中小微企業遭受巨大沖擊,但同時此次疫情也極大程度刺激了中小微企業對數字化升級的需求。無論是商業模式單一、線上經營能力缺失,還是內部管理、營銷模式的落後,以及融資渠道受阻,中小微企業在疫情中暴露出的短板,是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問題的集中體現。
商務部《產業帶數字化轉型報告》顯示,目前超過3000萬中小企業依靠1688新批發提供的健全供應鏈能力經營。
能否重視自身的數字化建設,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在IDC和戴爾聯合釋出的《2020年中國小企業數字初始化指數白皮書》中,將小微企業分為設計密集型、計算密集型、起步型和成長型四類,數字化成熟度很高的計算密集型小企業的人員平均規模達到68人,企業平均生命週期為13.3年,大大超過中國小企業2.5年的平均壽命。
可見,無論從計算相關業務的覆蓋範圍、人員規模還是企業生存年限,數字化發展程度越高,越有利於計算密集型小企業的發展。
當然,在推進數字化的過程中還應尊重小微企業所處的市場屬性和市場邏輯,有針對性地解決推進數字化程式中面對的困難和問題。
2. 何以緩解“融資貴”?
“融資貴”源於銀行業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面臨資金成本、運營成本和風險成本。與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相關聯最密切的是銀行業的風險成本。
利率與風險相匹配,是過往銀行業定價的核心邏輯。隨後基於金融科技、基於大資料的信用評估和風險決策方法,銀行業的不良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加上政策補貼與業務引導,正規金融機構的利率與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基準利率差距已然很小。
如同任何商品一樣,貴與不貴不能簡單以價格而論。按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貸款利率決定的核心是資金供求狀況。因此,貸款利率合理與否,實際上需要兼顧資金供需雙方的利益,既要權衡銀行負債成本、營銷成本等自身因素及由融資主體風險狀況等決定的經濟資本佔用,也要考慮與企業的承 受能力。
儘管企業融資渠道逐步拓寬,當前我國對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支援的主體仍是商業銀行,小微企業外部融資中大部分來自銀行貸款。在貸款過程中,銀行基層人員出於審慎管理風險、特別是防範業務操作中道德風險的考量,定價體系頗受影響。
2020年5月末,《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辦法》 出臺。該辦法對落實盡職免責提出更嚴格的要求,比如,未制定專門的小微企業授信盡職免責制度檔案,經監管約談提示或檢查,在下一年度監管評價時仍未有效整改出臺檔案的,倒扣5分;內部未建立明確的授信盡職免責工作機制和申訴異議渠道的,倒扣3分。
落實盡職免責政策,是近年來監管部門主推的工作之一,這一辦法首要緩解“融資難”問題,對於緩解“融資貴”問題也提供一定助力。破解了首貸難問題,後續的資金獲得成本將降低。
3. 非銀金融機構的合作亟需拓寬
往往在剛剛獲得金融服務或剛建立數字化的信用體系之際,小微企業便面臨來自供應鏈的現金流壓力,以及一些突發事故的出現,影響小微企業的生命力。
新冠疫情加劇小微企業的經營波動,而信保、擔保、聯保等多元增信方案能夠適應不同金融機構風險偏好,高效連線小微群體和資金資源。
2020年以來也湧現了相關案例:在河南蘭考模式的“四位一體”風險分擔機制中,保險和擔保按比例共擔風險;在安徽省“4321”政銀擔模式中,省擔保集團和融資擔保公司則共同參與了風險分擔。
風險分擔的做法對中小微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提升收效巨大,市場也樂於見到這樣的合作越來越多,小微企業與非銀金融機構的合作也逐步增多,也湧現出了更多關於風險管理的案例。
在微眾信科與寧波銀行永贏租賃的合作中,微眾信科用小微企業的經營資料對小微企業進行信用畫像,對其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做出判斷,也對企業的經營情況做出預估,看融入租賃裝置前後的經營情況,如觀察裝置的啟動情況、功率情況、位移情況等,做好風險管理。
信用科技服務商對企業的經營情況做畫像、對租賃裝置做畫像,根據這些畫像輸出風控能力和技術能力提供給融資租賃公司使用,提高後者的風險管理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
(二)藉助“新基建”東風,小微金融將走向何方?
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的內涵更豐富,更能體現數字經濟特徵, 能夠更好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新的時代背景下,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將迎來全面發力、全面滲透、全面提升的新階段,各方對於信用建設的關注程度、接受程度、重視程度也將越來越高,得益於社會性的飛躍發展,小微企業的信用也將擁有更多的應用場景,“信用+” 時代降臨。
比小微企業規模可能更小的個體工商戶,亦開始逐步重視自身信用的建設,其日常經營中的各項可供評判的基於場景的交易資料更便於被挖掘,“信用 +小額信用貸款”將覆蓋更多的市場主體,使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均可被滿足,提升融資獲得率。
一些基於大型裝置的固定資產融資也將被信用科技重塑。該項融資由於資訊不對等、實地勘測難、流程複雜等原因,出於風險控制考量,致使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過高。通過融入完善的信用體系,或可從源頭上解決企業融資期限的錯配。
同時,隨著更多交易場景的經營資訊被留存,被用作信用評判考量, “信用+交易金融”的新態勢將出現。小微企業日常經營中的資金需求也將得到滿足。
1、海量資料時代 信用科技將解決什麼?
新基建將給信用科技市場帶來一場革命。
未來物聯網、5G的廣泛應用,對信用科技市場中,包括但不限於製作超大型圖譜反應個人、企業的綜合信用狀況,或實現高速的資料採集監控裝置、貨物狀況,提供巨大臂助。
特別是區塊鏈技術,其本質是作為分散式計算系統,解決一條鏈上的問題,但截至當前並沒有在市場上產生一個擁有足夠影響力的區塊鏈應用。藉助新基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或將帶來質的飛躍。
技術的發展能讓信用科技完成自身的進化,承載更多業務型與合作。
首先是不侷限於信貸領域中,朝著融資租賃、保理、擔保、證券、企業融資等領域進發。以直接融資為例,投資領域的投前評估、投後管理都需要信用科技在其中發揮作用。
其次在商業信用中,專業的信用機構評估提供有公信力的信用評估,節省社會資源。當下發改委正在牽頭打造信用社會建設,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自身的商業信用,更需要在商業活動中呈現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評估報告。
2. 科技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必經之路
交通銀行副行長周萬阜曾表示:“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5G等技術的深入應用,為重塑小微企業資信評估模式、減少對抵押擔保的依賴提供了可能,進而為提高小微企業融資的可得性提供了新的模式和途徑。”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表示,可以充分利用新技術給小微企業進行數字化賦能。小微企業所需要的金融服務不僅僅是融資,而且有大量支付結算、資訊管理、內部管理優化、內部機制改善等。除了提供資金之外,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可以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協助小微企業提升管理能力、人才能力,以及對產業和市場的把握能力。這樣才能使其獲得資金後,真正有效用於提升自身生產效率並實現可持續運營。
根據央行研究局課題組《小微企業融資的國際比較與中國經驗》等國內近期研究成果,在解決小微金融問題上,楊濤提出五個方面的判斷,一是需進一步明確小微金融發展的核心目標次序;二是當前小微金融發展中的矛盾,已經逐漸從供給方轉向了需求方;三是支援小微企業真正練好發展“內功”,才是政策著力的根本;四是需要創造和完善小微金融健康發展的土壤與環境要素;五是要充分關注金融之外的其他影響要素。
各銀行機構、非銀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服務商的攜手合作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產生有效緩解。央行資料表類明,2020年前5個月,人民幣各項貸款新增10.3萬億元,同比多增2.3萬億;5月份,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較去年末下降42個基點;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速25.4%,高於各項貸款增速12.2個百分點。
3. To B金融合作增多 新競爭與新合作
隨著“新基建”的深入,科技能力較強的金融機構會愈加重視技術研發,而科技能力稍遜的金融機構則更傾向於同專業的信用科技公司開展深度合作,提升業務服務效率。
外部合作的增多,對信用科技公司的資訊採集、處理和評估能力形成挑戰,對於ABCD等金融科技的應用成熟度將成為其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法寶。
如何看待可能面臨的新競爭?
微眾信科董事長趙彥暉表示,從自身角度來講,首先需要財稅專家、金融專家、科技型人才、複合型人才組成的人才隊伍;從公司經營風格來講,需要聚焦和深挖,聚焦小微企業, 深挖小微企業信貸服務之後的延伸;然後是需要從平臺的角度、系統建設的角度、產品規劃的角度、服務的客群和提供的服務內容角度都應該有系統性的夯實。
如今不管是國有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都有非常強的金融科技人才或者風險建模人才,未來這方面的投入還將更多,但趙彥暉對自己的產品有足夠的自信。
“假設你非常會做飯,但你還是要去外面餐廳吃飯,因為外來服務商提供的服務更加專業。在家做飯永遠不會像高檔餐廳的食物一樣擺盤、色澤一樣,感覺也不同。”
經營業務相同不代表所能夠提供的服務相同,如同寶馬作為汽車廠商,出品的汽車中並非所有的零件均出自寶馬工廠,會吸收更加高階或者實用的零部件,專業度影響客戶的選擇,故而營造差異化的競爭更加重要。
同業之間的競爭壁壘也會對新時期的競合關係產生影響,但身為純粹的第三方機構則不在此影響範圍內。
4. 小微企業“供應鏈”成關鍵詞
在傳統的供應鏈金融中,一直存在一些問題。
銀行業在做供應鏈金融時,所獲得的資料是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和一級供應商所提供的,而核心企業信用難以傳遞到下游企業,銀行面對下游單一企業,解決資訊對稱、掌握企業信用成本很高。同時,由於與產業鏈割裂,導致企業融資往往單打獨鬥,難以形成更好的增信措施,銀行難以把控風險,所以基本就會選擇拒貸。
另外,由於操作成本、業務效率不高,使得銀行在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方面,面臨著業務規模的制約、獲客效率的限制。
供應鏈中每一環的上下游都有針對對方做信用評估和風險管理的需求,如微眾信科這類的信用科技服務商從徵信的角度出發,不但給銀行提供服務,還給融資方的上下游均提供服務,對二級、三級乃至更多的商事主體提供風險管理服務、徵信服務。
鏈條中的一環不會輕易掉落,只要鏈條還在,任何處於中心的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的穩定可能就不會出現問題。但找到供應商以及供應商的客戶,以及後來找到的供應商分別有哪些客戶,這是一個需要探索的過程。
(三)信用科技賦能小,微企業信用發揮其商業價值
良好的信用是小微企業運營中的無形資產,提升信用評價,積累信用財富,奠立信任基礎,讓有限的無形資產得以彰顯,以贏得客戶信任和商機,這是小微企業快速成長的捷徑,也是必由之路。
作為信用主體,小微企業要進一步強化守信經營理念,珍惜自身信用記錄。在做到按照規定繳納稅費和守法經營的同時,加強企業管理和財務監督,保證財務狀況清晰透明、真實可靠,從而保證徵信系統及商業銀行獲取信用資訊的真實性、可靠性、準確性。
同時,在供應鏈特徵逐步深化的背景下,小微企業還應重視上下游企業的信用狀況,減少對非正規金融方式的依賴。
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是為後者的日常經營提供“輸血”功能,在獲得覆蓋業務正常運轉資金後,小微企業應夯實自身的“造血”能力,重視自身商業信用,發揮經過細緻積累的信用所蘊含的商業價值,以期在未來,減輕對金融機構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