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美國經濟正處於另一次嚴重衰退的邊緣,各個年齡段的社交媒體使用者都在網上討論,在歷次經濟衰退中,哪一代人受到的影響更大。

Z一代(通常被定義為1997年後出生的人群)和更年輕的千禧一代(總體年齡在23歲到39歲之間)即將經歷他們身為勞動力的第一次經濟衰退。而許多年長的千禧一代不幸的是:他們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餘波中步入職場的,卻在大約10年後面臨另一個可能出現的歷史性大衰退。

當然,X一代(1965年至1980年出生的人)很快指出,他們也經歷了與上述群體同樣的金融危機,甚至更多次,包括世紀之交的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不過,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的一項分析顯示,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X一代的資產總額平均是身處另一場衰退邊緣的千禧一代的兩倍。)

事實上,經濟衰退是相當普遍的現象,每一代人都有可能經歷。(比如,一些出生於上世紀40年代中期的嬰兒潮一代,已經經歷了近12個年頭。)

經濟學家通常將經濟衰退定義為當一國經濟連續兩個或兩個以上季度下滑時,以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來衡量。經濟衰退的持續時間和發生頻率可能會有所不同。自1900年以來,經濟衰退平均持續了15個月左右。

在2020年前,美國經濟自1933年結束的大蕭條以來共經歷了13次衰退。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資料記錄了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經歷的每一次經濟衰退。

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引發的經濟衰退

全球經濟尚未進入衰退,但經濟學家預測,至少在2020年前兩個季度,冠狀病毒大流行的影響——包括企業倒閉和數百萬工人呆在家裡——將導致美國GDP下滑。在經歷了長時間的GDP下滑後,從技術上講,美國經濟將進入衰退。如果是這樣的話,即將到來的衰退將在持續了10年(截至12月,為126個月)的創紀錄的經濟擴張之後到來。

在過去的三週時間裡,大約有1600萬美國人申請了失業救濟,這相當於美國總勞動力的10%。高盛(Goldman Sachs)預計,美國失業率到年中可能達到15%,2020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可能創紀錄地下降34%。

經濟大衰退(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

美國的GDP下降了4.3%,失業率最終達到10%。這場經濟衰退持續了18個月,需要大規模的政府刺激計劃來扭轉經濟,其中包括對金融業以及保險和汽車公司的7000億美元救助,以及另外一個價值超過8000億美元的政府刺激計劃。

此次危機發生在次貸危機的末期(2007年美國喪失抵押品贖回權比例創歷史最高紀錄),這場危機摧毀了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導致房價下跌。這也引發了一場銀行業危機。貝爾斯登(Bear Stearns)、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等大型金融機構都在2008年倒閉,導致股市崩盤,主要股指在危機期間損失了一半以上的市值。

網際網路危機(2001年3月至2001年11月)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當時過度膨脹的納斯達克市值蒸發了75%以上。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以及安然(Enron)和瑞士航空(Swissair)等公司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會計醜聞引發了股市崩盤。標準普爾500指數在2000年至2002年間也損失了43%的市值,納斯達克指數直到2015年才回到2000年的峰值。

這場經濟衰退相對較短,只有8個月,GDP下降了0.6%,失業率達到了5.5%。

海灣戰爭海灣戰爭時期經濟衰退(1990年7月至1991年3月

1990年,由於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兩年多來一直在緩慢加息以控制通脹,一場溫和的衰退拉開序幕。這些舉措減緩了經濟增長,然後在1990年夏天,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隨後美國介入並發動海灣戰爭,導致全球油價上漲一倍多,使經濟遭受重創。

此次經濟衰退只持續了八個月,期間GDP下降了1.1%,失業率達到了7%左右。

能源危機衰退(1981年7月至1982年11月)

1981年,剛剛從一年前的衰退中復甦(80年代初被描述為“雙底”衰退,因為兩次衰退如此接近),美聯儲(Federal Reserve)試圖通過更嚴格的貨幣政策來抑制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提高了利率,減緩了經濟增長。這些政策設法在1983年將通貨膨脹率降低到4%左右,但代價是16個月的經濟衰退,當時GDP下降了約3%,失業率飆升至10.8%。

隨著伊朗新政權減少石油產量,推高全球油價,另一場全球能源危機加劇了經濟衰退。隨後的經濟復甦導致了經濟擴張,並持續了十年之久,這通常被歸因於各種各樣的因素,包括美國前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的減稅和國防開支的增加,以及美聯儲最終採取的降息舉措。

1980年經濟衰退(1980年1月至1980年7月)

上世紀70年代末,美國通貨膨脹率一直在上升,1979年達到兩位數,1980年達到22%的峰值。結果,美聯儲提高了利率以阻止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減緩了經濟增長(當時GDP下滑超過2%)並導致失業率上升到7.8%。1980年中期,美聯儲再次下調利率,給了美國經濟一個反彈的機會,結束了持續了六個月的短暫衰退。

石油禁運導致的經濟衰退(1973年11月至1975年3月)

1973 年,歐佩克決定禁止石油出口,受此影響,國際油價上漲了約四倍,給美國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壓力。 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試圖通過工資和價格控制措施掩蓋通脹,這進一步損害了美國經濟。1973年的全球股市崩盤導致了近兩年的熊市,道瓊斯指數下跌了45%。

由此引發的經濟衰退持續了16個月(影響甚至超過了石油禁運時期,歐佩克在1974年解除了石油禁運),GDP下降了3.4%,而失業率則從4.8%攀升至近9%。

1969-1970年經濟衰退(1969年12月至1970年11月)

20世紀60年代基本上以經濟衰退開始和結束,但在這兩者之間,是一段漫長的經濟擴張,在這十年結束時通脹上升。結果,美聯儲收緊了貨幣政策,提高了利率,尼克松政府開始削減政府開支。

隨後出現的“溫和衰退”導致失業率達到6%左右的峰值,而在1970年美聯儲放鬆貨幣政策重啟經濟增長之前,GDP下降不到1%。

1960-1961年經濟衰退(1960年4月至1961年2月)

上世紀50年代的兩次衰退都是由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導致利率上升引起的,但在上一次衰退於1958年結束後,美聯儲開始緩慢加息,導致上世紀60年代初又一次短暫的經濟衰退。

在長達10個月的經濟衰退中,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了近2%,失業率達到6.9%的峰值,而美國總統約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在1961年通過減稅、擴大失業和社會保障福利等刺激支出刺激了經濟反彈。

1957-1958年經濟衰退(1957年8月至1958年4月)

20世紀50年代末的經濟衰退持續了8個月。上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收緊貨幣政策,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導致國內生產總值下降3.7%,失業率最高達到7.4%。

與此同時,全球經濟衰退(也恰逢1957年亞洲流感大流行)進一步損害了美國經濟,因為美國出口下降了40多億美元。

時任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採取積極行動,以刺激經濟復甦,包括增加政府在建設專案上的支出,以及在1956年通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聯邦援助高速公路法》(Federal Aid Highway Act)之後,向美國的州際公路系統投入更多資金。

朝鮮戰爭後的經濟衰退(1953年7月至1954年5月)

與以往的戰後衰退一樣,這次衰退是由朝鮮戰爭(1950年至1953年)結束後政府支出的轉變所引發的。隨著政府在戰後削減了安全支出,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以遏制通貨膨脹,美國的GDP下降了2.2%,失業率達到了約6%的峰值。然而,利率飆升損害了消費者對經濟的信心,降低了消費者的需求。1954年,美聯儲放鬆了政策,美國經濟在經歷了10個月的衰退後開始反彈。

二戰後的經濟蕭條(1948年11月至1949年10月)

二戰後出現了長達8個月的經濟衰退,但在20世紀40年代的最後一段時間裡,戰爭結束所帶來的經濟挑戰又一次趕上了美國經濟。但是,這次持續11個月的經濟衰退——該國的GDP下降了不到2%——被經濟學家認為是“非常溫和的”。

據美國勞工統計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資料,在美國,經濟學家們還指出固定資產投資的下降,而從戰場上歸來的退伍軍人的湧入以及對有限的文職工作崗位的競爭幫助失業率攀升至7.9%。

二戰後的經濟衰退(1945年2月至1945年10月)

這場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支出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大幅下降(下降11%),因為美國從二戰期間圍繞製造業供應建立的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側重於為退伍軍人創造平民就業的經濟轉變。

由於美國改變了製造業的優先發展方向,經濟衰退只持續了八個月,失業率最高僅為1.9%。

羅斯福時期經濟衰退(1937年5月至1938年6月)

這次經濟衰退實際上是美國從大蕭條中復甦的一個13個月的停頓時期,現代經濟學家稱這次事件是一個“警示故事”(“cautionary tale”)。

1937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削減政府開支時,美國的經濟復甦仍然非常脆弱。失業率從大約14%上升到近20%,實際GDP下降了10%。

次年,羅斯福簽署了一項37.5億美元的支出法案,重啟了經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