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中部地區的崛起勢頭明顯加快。其中一大表現便是,繼武漢之後,已經先後湧現出長沙、鄭州兩大GDP過萬億省會,合肥GDP也已逼近8000億。
中部龍頭之爭越來越激烈,到底誰能執中部牛耳,各種分析和解讀頗多。但到底誰是中部非省會第一城?
洛陽GDP最高,宜昌人均最高,南陽人口最多
要成為非省會第一城,首先經濟體量是個硬指標。截至2018年底,中部地區共有八個GDP上3000億的地級市。
注:GDP(億元);人口(萬人)
它們分別來自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四省,山西和江西目前暫時還沒有GDP過3000億的非省會城市。不過,江西的贛州和九江,已經比較接近了。
八個城市中,河南與湖北,各佔兩個,湖南有三個,安徽一個。其中洛陽、襄陽、宜昌,GDP已經突破了4000億。
這種整體結構,較西部非省會城市的表現相對要好。比如,四川目前的第二城綿陽,GDP仍只有2300億。
不過,從這個資料,依然可以直觀看出中部地級市與東部沿海城市的差距。擁有雙子星的廣東、山東不說,排名最高的洛陽放在浙江的地級市中,排位還是比較靠後。
人口方面,八個城市中全域人口上千萬的僅有一個,為南陽,它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總人口過千萬的地級市。其它除宜昌、蕪湖之外,人口都在500萬以上。
論人均GDP,八個地級市之間的差距也是比較大的。排名第一的宜昌,人均GDP接近10萬,而最低的南陽只有3.6萬。
很明顯,在GDP和人口資料上,洛陽GDP最高,宜昌人均最高,南陽則勝在人口規模。
工業表現:襄陽、洛陽最強,常德、衡陽偏弱
對現今絕大多數中國內地城市而言,工業實力都是衡量一個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由於規上工業增加值的資料不便於查詢,這裡僅比較下2018年八大城市的二產增加值:
襄陽、宜昌、洛陽三個GDP4000億以上的城市,二產增加值都超過2000億。其餘五個城市都在2000億以下,其中最高的襄陽是最低的衡陽的2倍左右。
從佔GDP比重來看,50%以上的,只有襄陽、宜昌、蕪湖,而洛陽、南陽、岳陽這三個城市都介於40%到50%之間。
其中,洛陽作為老牌工業城市,基礎最好,城鎮化率相對較高,其一產佔比在八個城市中僅高於蕪湖,二產佔比不到50%,不算太意外。
但是,常德與衡陽兩個城市,二產佔比都在40%以下,說明工業支撐明顯不夠。這裡可以看下常德的例子:
主要工業產品中,基本上沒有太能拉GDP的大頭,並且整體結構偏傳統。
襄樊和洛陽,誰是中部地級市王者?
如果要全面比較的話,當然還有多方面,比如區位、交通、科教等等。但結合GDP、人口、工業等綜合硬指標來看,其實已經能夠得出答案——中部非省會第一城,眼下還是算洛陽和襄陽最具競爭力。
首先看洛陽,作為“四大古都”之一,洛陽曾經是河南毫無爭議的第一大城市,輝煌時與北京、上海、武漢齊名。
但是,隨著鄭州的崛起,從交通、政策、資源等多方面,洛陽都進入明顯的下行通道。整個城市的影響力、話語權,也從過去的“甩鄭州幾條街”,到現在GDP已不及鄭州的一半。
曾經的洛陽是國企重地,尤其是機械領域,比如中國第一拖拉機廠、東方紅拖拉機幾乎是國民記憶。現在的差距,從以下一張與南陽和襄陽、宜昌近十年來的GDP變化圖就可以看出端倪:在2005年,洛陽的GDP差不多是襄陽、宜昌的2倍左右,如今已經縮小為數百億的差距。
當然,經歷差不多十年的轉型,洛陽近年又重新煥發活力。今年上半年洛陽GDP增速達到8.3%,居河南省首位。
50戶重點企業中紫金銀輝、伊電、洛鉬、中航光電、中船七二五所等14家企業產值增長超過20%。
目前洛陽地鐵一、二號線已經開建,將成為中西部地區第一個通地鐵的非省會城市。
從未來看,整個河南近一億人口,除了省會鄭州之外,再崛起一個有基礎的第二城,不僅完全具備條件,也殊為必要。
當然,洛陽也不是沒有短板。比如目前北方不少城市都過於依賴於國企,民營經濟方面相對乏力,這一點洛陽同樣如此。
另外,鄭州目前仍在崛起之中,洛陽能走多遠,還得看鄭州的強勢與否。
襄陽:同樣是歷史文化名城,並且也是三線時期的工業重鎮。
不過它在現代的真正發跡,也就是這十來年的事情,兩大因素至為關鍵。
一是高鐵賦能。
高鐵時代,原本交通地位不算太突出的襄陽異軍突起,被稱為“十三五高鐵規劃的最大受益者”。西武、鄭渝、貴襄以及未來規劃中的西長、滬安高鐵等,將助力襄陽成為米字型高鐵樞紐。
二是汽車產業加持。作為二汽和東風的重要基地,去年襄陽的汽車產量已接近40萬輛,產值超過2000億,已經超過一些傳統的汽車強市,躋身全國十強。
來源:襄陽統計局
可以說,無論交通樞紐地位還是產業實力,襄陽的在湖北省內已經基本坐穩省內第二城的寶座。
放眼中部,洛陽、襄陽,人口都在500萬以上,GDP居前二,不管是產業基礎、體量,還是未來的發展潛力,都最有資格做中部非省會第一城。
當然眼下看,兩個城市都未必要絕對的實力壓倒對方,誰輸誰贏,還要在更長的時間內來觀察。
另外,這兩個城市在省內的地位都相對較高,不僅被明確為副中心,且長期在人事上享受高配待遇。
一般地級市的比較,不同於省會城市或區域性中心城市,往往有一兩個單項突出,就能夠讓一座城市的競爭力大大提級。
洛陽、襄陽就是如此——前者是工業基礎和央企資源;後者則是交通和汽車產業。
岳陽、常德、衡陽,誰是湖南第二城?
宜昌:也是湖北第二城甚至是中部非省會第一城的有力競爭者。
從GDP來看,它與洛陽、襄陽的差距並不大。且有葛洲壩、三峽工程等強力央企和國家資源的加持。
此外,不僅有知名品牌稻花香,還有亞洲最大的醫用丁基膠塞生產企業——華強科技等一批實力企業。不過,宜昌一來在人口總量方面稍遜一籌;二來,要趕超襄陽,優勢不明顯。這裡面不僅有區位因素,也有資源、政策因素。比如,葛洲壩的總部就已經搬到武漢。
當然,作為與襄陽並列的“兩副”,未來宜昌的發展還是值得期待,與襄陽的“拉鋸”局面應該會長期存在。
蕪湖:作為奇瑞總部,這些年聲名在外,崛起速度比較快。民營經濟也頗有特色,前有“傻子瓜子”,後有“三隻松鼠”。目前新興產業方面,電子資訊、人工智慧等也都有拿得出手的業績。
不過,與其它城市比起來,蕪湖最大的比較優勢就是其有融入頂級城市群——長三角的區位便利。這些年,蕪湖不斷在推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明確提出“向東看、往東比”。
蕪湖人均GDP僅次於宜昌,在沒有央企優勢的背景下,其GDP含金量可見一斑。不過,作為八個城市中人口體量最小的一個,未來確實面臨發展規模上的天花板。
南陽:同樣是有歷史淵源的地方。作為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規模優勢很明顯。
不過,發展基礎不僅與省內的洛陽不可同日而語,也不及相鄰的襄陽。它也是八個城市中,一產佔比最高的城市。
論政策和交通樞紐地位,也同樣稍遜一籌。在省內和近鄰都有“強敵”的情況下,要冒尖確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來源:南陽家長匯
當然,千萬人口確實是一個重要資源,畢竟,沒有人口規模的支撐,諸多產業,包括服務業的發展都會受限。
眼下南陽最需要的還是要重點發做強產業,將流失的近200萬人口吸引回來。
岳陽、常德、衡陽,相對於襄陽和洛陽乃至蕪湖,目前的發展狀態都無太突出的特色。
三個城市的GDP差額也非常小,最大不超過400億,誰是真正的湖南第二城,眼下都無絕對的優勢。
衡陽的交通地位、高等教育、人口規模、工業基礎以及距離粵港澳大灣區較近的區位,都不差。
但這些年在營商環境打造和產業轉型升級上,明顯錯失了機遇,也加劇了人口的流失。可以比較的是,襄陽、蕪湖就通過汽車產業快速崛起。
衡陽GDP增長變化
近年衡陽提出要爭當承接產業轉移的“領頭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這個方向無疑是對的,但在政策和資源的傾斜上,還要爭取洛陽、襄陽那樣的優勢。
岳陽,湖南省最大的港口城市,擁有全省唯一的國際口岸,也是目前GDP僅次於長沙的湖南經濟第二城。
但是,最主要的支柱產業是化工、食品,產業結構仍偏傳統,缺乏有分量的強勢產業。同時處於長沙和武漢兩大省會城市之間,發展有利也有弊。
常德,GDP不低,不過給人的印象主要還是一座旅遊城市,對菸草經濟依賴較大,產業結構比較單一。
目前最需要的也還是產業升級,多一些主打產業支撐。不過未來也將有高鐵的加持,有望成為區域性高鐵樞紐城市 。
在比較湖南第二城時,要注意的一個事實是,在岳陽、常德、衡陽三個城市之外,株洲、湘潭的實力也不俗,“長株潭”的總GDP體量已超過15000億,高於武漢、鄭州,第二城冒頭的壓力不算小。
轉自 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