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對青年科研人員最重要?

生物信息与育种發表於2024-06-15

春節時跟幾位老同學、老朋友閒聊,問了下近況。

畢業十年了,每個人的發展軌跡都不同,差異巨大。

在生物和農業方向繼續耕耘的,基本上都走上了學術體制化道路,即農大、農科院、農業局任職。

然而在學術上繼續深造的同學,學術成果和待遇差距比人和狗都大。

同樣的專業和大的研究方向,為何如此大相徑庭?

結合身邊的同學朋友來看,私以為:平臺的選擇最為重要,智商(學習成績)、情商和逆商次之,努力最不值一提。

舉幾個例子。

隔壁師兄A,博士期間沒有大的成果,發了幾篇小文章。畢業後,去了某院士團隊做博後,換了物種研究,材料豐富、經費充足,兩年後成果開始顯現,出站後留所工作認定為副研。此後,一路狂飆,幾乎每年都有幾篇一區Top出來。如今已升正高,成獨立PI,組內四五十號人,儼然已成大課題組。

同學B,本科平平無奇,中等成績;碩士平臺缺錢,也沒啥成果。博士期間換了方向,轉到某傑青團隊後開始逆襲。博士到博後的這幾年,已攢了幾篇頂刊,留任接班怕是遲早的事。

反面例子也來一個。

師兄C,隔壁傳統實驗室圖位克隆方向,從十多年前構建群體開始到基因功能驗證,晚上加班,週末無休,折騰了這麼多年,還沒有畢業出成果。老闆不讓發,但做的東西早已過時。如今35+,頭禿了,老婆也離婚了,真的很悽慘。

然而大部分實驗室都是平平無奇的,選導師更是像買彩票。好的平臺也在選人,很多成績名列前茅的同學因為選錯了平臺導致被幸運的平庸之輩超越,最終泯然眾人。

學術界的馬太效應不亞於屁民經濟,強者恆強,弱者恆弱。院士、
長江、傑青大平臺資源多,組內有天賦的極速上升,悟性低的也能吃個紅利。底子再差,幾年後也總會有相對不錯的成果,因為有老闆在給你兜底呢。

選擇大於努力。但是在人生最關鍵的幾步(如升學、工作),沒有貴人的指點,沒有清醒的認知,往往就沒有明智的選擇。所謂選擇,對於大部分人而言,也只是一種無知的機率罷了。

一點感慨,隨心所發。朋友們也可以把自己身邊的故事留在評論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