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10225P31DT20150520205639《經濟學人》雜誌封面

導讀:《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封面文章稱,政府讓個人和公司的貸款付息抵稅是對經濟執行的巨大扭曲,既不利於經濟增長,又無助於增進公平。如今利率處於歷史低位,這是廢除對債務稅收補貼的良機。

黑洞使空間光線彎曲,再聰明的人類對此也無可奈何。相比之下世界經濟的一個巨大扭曲則完全是人為的,這就是各國政府對貸款的補貼。全球已開發國家有一半允許公民可稅收入扣減抵押貸款利息。幾乎所有國家都允許公司在可稅收入中扣減貸款利息。這樣做似乎司空見慣,但其代價和損害卻十分巨大。

在2007年即金融危機尚未導致各國紛紛降息之前,這部分應稅收入在歐盟為一年5100億美元,佔GDP大約3%;在美國為7250億美元,佔GDP的比例將近5%。也就是說,大西洋兩岸的國家在降低貸款成本方面的開支都比國防開支高。即便在利率接近於零的今天,美國聯邦政府對貸款的補貼也超過GDO的2%,與扶貧開支相當。

這說明為減稅優惠所鼓勵的貸款補貼全面危害尚未開始引起重視。人們擴大貸款去購買房產,推升住房價格、鼓勵房地產業過度投資而非鼓勵投資能創造財富的資產。減稅利益主要被富人享有,從而加劇了財富不平等。公司財務決策受最大化債務減免稅而非根本業務需要推動。

負債有很多好處–負債使得公司能夠進行投資,個人能夠提前享受。然而對貸款的稅收補貼使經濟走上不正之道,由此形成的金融體制容易發生危機,對生產性投資不利。補貼還降低經濟增速,加劇不平等。這是對經濟的人為扭曲,必須加以糾正。

債務和稅收,人生無法避免

先言其脆弱性。傾向於負債的經濟更容易發生危機,因為負債使脆弱的貸款人承擔嚴格的償還義務,而股權顯然是為了向投資者分散虧損風險而生。缺乏相當股權緩衝的公司和銀行更有可能破產。2002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破裂造成股東損失4萬億美元和一場中等程度的經濟衰退。2007-10年槓桿化的全球銀行損失兩萬億美元,世界經濟轟然崩潰。金融監管機構強迫銀行增加股本自我融資,為糾正負債過多的不平衡已作出一定努力。然而主要由於對債務的補貼,這種不平衡仍然存在。如果增強稅收體制的中立性,公司將增加權益出售,減少負債。投資者將不得不習慣市場波動性的擴大;不過隨著股本緩衝減弱,股東承擔的風險將減小。

不偏不倚的稅收體制還可使儲蓄者和銀行做出更有效的選擇。如今已開發國家銀行貸款60%為抵押貸款。如果沒有稅收優惠,人們買房就會少貸款,銀行的住房貸款發放也就減少。對提高生產力的新想法和新業務的投資的吸引力將相對增強,這反過來將促進經濟增長。

消除負債享受的利益還可促進公平。減輕抵押貸款償還負擔是對最不需要補貼人群的補貼:研究顯示,美國20%收入最高的家庭從中獲益最多。抵押貸款成本將上升,不過會出現一些新工具讓個人彌補當前儲蓄與未來收入的差距,比如權益分享抵押貸款將房價波動的損益在銀行和業主之間分攤。

貸款者與放款機構

雖說消除債務扭曲經濟的理由十分充分,但實現途徑卻困難。政治家不太喜歡降低房價的各種改革。這裡存在如何協調的重要問題:稅收是政府事務,鮮有國家準備單邊撤銷補貼,因為撤銷補貼很可能導致該國對來去自由的公司的吸引力減弱。此外,既得利益集團也會大聲疾呼。銀行、私募機構之類嚴重依賴借貸的企業從稅收補貼中獲得了幾十億美元的好處,他們會拿出一部分捍衛現有體制。

這就要求進行分階段改革。首先是對住房抵押貸款補貼改革。這些補貼不僅加劇金融機構的脆弱性,而且並未實現所聲稱的提高住房自有率的目標。在美國和瑞士這兩個進行鉅額補貼的國家,住房自有率分別為65%和44%,並不比英國、加拿大之類沒有補貼的已開發國家高。最明智的辦法是逐步取消稅收優惠,就像英國在20世紀90年代所做的那樣。

消除公司貸款所享受的稅收減免將更加困難。努力促進公平的少數國家已經通過給予權益同樣優惠而實現了這一目標。比如,比利時、義大利給予股東所享受的紅利和利潤與付息抵稅差不多的稅收優惠。不過這類辦法需要精心設計,而且會在國家需要資金的時候降低其稅基 。

最好的辦法是在降低公司稅率的同時逐步減少稅收減免。這種政策對稅收總額沒有影響,而且可消除擔心降稅大戰失利而不敢推進改革的政府的風險。

無論統一還是單獨行動,各國都應儘快採取行動。在利率較低的今天,債務稅收補貼的益處相對較小,因而比較容易消除。當利率不可避免地攀升時,貸款補貼將更有價值。目前是處理債務扭曲大問題的良機,這一機會也許永遠將失不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