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深夜發問 網際網路未來何去何從
△問題回答情況
有人說馬化騰深夜上知乎發問並不是為了尋找答案,而是彰顯了他對騰訊未來發展的焦慮和危機感,其實這並不是馬化騰心血來潮的個人行為。據悉,這是知乎發起的一個名為“網際網路洞見者”的活動。24日起知乎站內上線專題頁,將邀請十位科技網際網路領域的知名大咖,每天提出一問,在全網範圍內徵集最佳解答,馬化騰便是首位發問的嘉賓。
△知乎“網際網路洞見者”活動
馬化騰知乎拋問
引發百家爭鳴
馬化騰的這個提問,雖然涉及的是科學、產業網際網路等相對小眾的話題,卻在釋出後迅速發酵,登上知乎熱榜,引來各界人士圍觀。知乎網友也是各顯神通,在問題下面紛紛留言,各抒己見。下面特摘選幾則較為精彩的回答,與大家共享。
張鵬(極客公園創始人及總裁):這個時代科技企業家對於社會的影響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都是空前的。
△張鵬(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覺得Pony問的第一個問題很有意思,這個視角以前國內企業界探討得不多。
這些科學研究真要是挑一個,我會覺得是量子計算。我今年5月去英國牛津大學訪問過一個量子計算機的創業公司,也和微軟AI集團的老大沈向洋先生深入交流過關於量子計算領域的前瞻,基本得到的資訊是量子計算這個領域10年內開始從科研到一種有效的實用技術雛形是可期的。這種必然到來的計算力的爆炸性增長,雖然不會直接影響我們普通人的計算,但是在科研等領域是很大的加速。
不過我依舊認為這個問題很難有正確答案。因為基礎科學的發現和研究大多不會在短期(比如10年)內對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產生影響。比如AI,早在1956年美國的達特茅斯會議上就提出了“人工智慧”概念,但它真正迎來爆發卻是在60年之後。再比如極客公園創新大會2017年1月曾經邀請加州理工LIGO實驗室探測到引力波的核心團隊成員到國內演講,有媒體問他們這個發現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他說“這可能不是我這一輩人可以回答的問題,但下一代科學家會因此更理解世界,可能會帶來技術的躍遷”。
從基礎科學研究到可實用的技術應用需要的時間很長,所以在未來5到10年,能夠真正給人類生活和產業帶來深遠影響的技術,一定是已經發展了一定時間、大家都聽過或熟知的,不太可能有你沒聽說過的基礎科學突然爆發為技術去影響產業。
Pony作為一個企業家提出這個問題我覺得挺有意義,但我們的出發點或許可以不是對產業的和商業的短期影響,而是對基礎科學研究長期影響的重視。我一直覺得,這個時代科技企業家對於社會的影響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都是空前的。在推動技術進步以及技術嚮應用轉化的過程裡,科技商業領域的企業家的Vision和決心至關重要。
比如馬斯克的特斯拉、Space X,貝索斯的藍色起源,都是基於技術去做的更大膽和堅定的技術應用。與此同時企業家們對於科學精神和基礎科學的重視也在扮演越來越關鍵的作用。比如比爾·蓋茨夫婦的基金會和祖克伯夫婦的基金會,都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去推動醫療技術的進步。這與他們的行業和企業可能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卻有直接的推動。這一點在海外越來越明顯,但中國科技企業可能是因為競爭過於激烈,思考還沒有那麼深遠,對基礎科學的關注也還有限。
而這個問題更是個很棒的起點。我覺得企業家們和他們的商業組織是一個在政府之外,對推動社會進步越來越重要的力量。加速從科學到科技、從科技到生活的程式,是這些組織很重要的使命。這會是一個長期的程式,很可能不會在十年維度就看到輝煌的成果,但對基礎科學的尊重和科學精神的信仰,是科技企業家們從中獲益,也應該推動傳承的東西。人和企業,無論如何註定只能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瞬間,但這個瞬間推動了文明怎樣的走向,才是特別令人興奮的成就,不是嗎?
Sarah佳辰(PTS創始人):三大類根本差距待網際網路產業升級解決,C to B有望成為規模化的市場。△張佳辰(圖片來源網路)
把pony的問題拆成兩部分,下面是解題框架與初步答案。供討論、迭代:
A問題:“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
解題框架是反推式三段論——需求->應用科學->基礎科學:需求。比起非網際網路產業,在服務使用者上,當前的網際網路還有哪些根本性差距?(需求問題);應用科學。這些根本性差距,主要通過什麼應用學科突破,加以解決?(3~5年預測);基礎科學。這些應用學科突破,10年裡,主要可能依賴於哪些基礎學科的突破?(10年預測)。
根據這個思路,有三類根本差距需要網際網路產業完成升級,也指向了相應的學科領域:
1.信任與安全。目前的網際網路(線上)服務,無法解決服務參與方(如平臺、使用者、資料合作方)間的互信與資料隱私問題。大宗交易/B2B交易需要面談、Google和Facebook這種大廠也被使用者資料洩露搞得狼狽不堪,這些例子都指向一個結論:由於技術瓶頸,網際網路服務還無法覆蓋線下的信任與安全場景。
解決之道,從應用技術看,需要線上資訊驗證服務的高效化與廉價化,需要多資料來源計算的快捷、也需要隱私保護技術的升級。再回溯基礎科學,考驗的是演算法(AI)、密碼學(加密、解密),及資訊所有權追溯的區塊鏈技術。
2.真實性感知。目前的網際網路服務,無法提供“完整真實”的體驗。換句話講,網際網路對真實世界的模擬是不完備的。輸入端,勉強突破到“聽”(比如音訊、電話)和“看”(圖文、視訊),而其他感知(嗅覺、觸覺、味覺)大面積殘缺;輸出端,只有敲擊鍵盤與劃屏點選,甚至都算不上真實世界體驗。
這使得“真實世界體驗”仍是線下行業/場景用以抵抗網際網路遊牧入侵的長城防線:想想旅遊、遠端治療、運動健身。想想交友與相親;想想去教堂或參加家族聚會。或者,如果不考慮法律限制,想想色情服務。這代表著人類生活的大量場景。
一旦感知模擬技術(眼耳鼻舌身,對應的更基礎的研究分別有視訊傳輸、3D光學識別、感測輸出等等)向真實的人類體驗逼近,並實現成本平價化,那麼被顛覆的場景,豈止以上寥寥幾例。
3.人機的融合。目前的網際網路服務,還無法讓個體實現去終端使用。首先,你需要多個終端配合(手機、iPad、PC、車載觸控或語音遙控器等等)才能實現進入網際網路。丟手機是個災難性事件,因為每次丟手機,都是網際網路世界對你臨時關閉。其次,你需要低成本聯網(運營商費用低、有wifi等)才能盡情使用。如果進到漫遊價格奇貴的國外,或訊號微弱的叢林,你又變回了原始人——甚至還不如原始人對周遭有掌控力。如果離開了終端,離開了傳輸,我們的聰明(算力)、強大(機器控制)、高效組織(資訊互動)都會被廢掉武功;我們的健康與壽命也大受威脅。
根本解決之道是人機合一。之前以來外部終端才能實現的輸入、輸出、計算,都可以由我們身體上的終端/部位實現。人對機器不再是隔離與恐懼,而應該是追求部分融合。馬斯克、達利歐都曾表達在有生之年開始人機合一的願望,人機融合,需要生物科技的突破,需要AI與NI的結合,還需要去終端化的高效傳輸與儲存。
B問題:“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時間所限,先放一些簡單假設在這裡,有空再展開:
1.C2B有望成為規模化的市場。目前B2B,B2C,C2C市場都規模化地存在。但個體服務/產品提供者向機構提供服務的市場,一直沒有出現。這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C端曾經不具備資質、曾不具備提供服務所需的器材與協同能力、也不具備找到B端客戶的BD匹配能力(他們連找到C端客戶,都得等到淘寶、58或轉轉一類平臺出現才得以實現)。但資訊匹配效率的提升、線上資源整合便捷後,之前的瓶頸也許會鬆動。
2.從產品到消費者之間的中介環節進一步消失。以前中糧有句廣告語:從田間到餐桌。描述的是農業到農產品到食品消費品的漫長鏈條,因為漫長,所以能同時連線產業與消費的企業少之又少,因為少之又少,所以才驕傲地用作了廣告詞。而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後,連線“田間”和“餐桌”,也許不再是那麼罕見的事了。原料到最終成品的環節不再那麼漫長而昂貴——石油到化妝、礦產到手機、基礎培訓到執行任務,也許這些從前需要用很多環節、很多中介/中間行業完成的事,將逐漸融合。
3.B2C“工業化定製”成為可能。因為匹配效率提升成本下降,因為供應鏈可預測,因為生產成本降低,消費端使用者向產業端的工廠發起的即時定製成為可能。從新想法到新制品的週期,可能縮短到天(以前最快也是季度)。這畫面會是什麼樣子?你如果是一個有時尚感與創造力的姑娘,那每週五都可以穿上自己週一早上設計併傳送給工廠定製、配送的新款禮服,去參加週末的約會或聚會了!
東方朔: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各行各業都有足夠的空間去深耕,終將帶來巨大的改變。這其實是兩個問題,前一個問題(哪些基礎學科的突破會帶來巨大改變?)各位都答得蠻好的,我在這簡單整理一下:1.資料儲存;2.電池;3.基礎材料;4.人工智慧;5.生物科學。以上五項雖然有的不太符合“基礎學科”的定義,但目前的答案裡,我整理所得的“有丶東西”的回答,大體就這麼五個方向。
我個人倒是對第二個問題更感興趣: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一問題,我們不妨做一個就近的概念替換,即to B和to C的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什麼?以下是我的幾點思考:1.政府機關將扮演更有力的統籌角色;2.傳統汽車行業將被顛覆,相關產業鏈從業人員將被重組;3.製造業持續升級,無人工廠將照進現實;4.農業新升級,將對既有政策和國民結構提出挑戰;5.內容消費領域將競爭殘酷,內容消費市場將持續盤大;6.教育領域將出現新巨頭。
B端的產能升級必將帶來C端的變化,而C端的豐富也將倒逼B端有所應對,甚至在有些領域,B端的創新將重新開創一個全新的C端領域。在理想情況下,兩端的融合創新將推動社會持續向前。這是我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這一問題的簡單思考。基本思路便是從大資料入手,從這一角度來看,各行各業都有足夠的空間去深耕。個性化,針對性,千人千面的服務並不是專案招標文案上的一句空話。這件事,有很多企業正在做,我也相信,這件事值得持續做。這是個細緻活,但終將帶來巨大的改變。
知乎之外
眾多媒體人“發聲”
在知乎中馬化騰的提問被奉為“深夜靈魂拷問”,而在知乎之外眾多媒體人也紛紛發文作答網際網路之殤該如何破解。李志剛(新經濟100人創始人):接下來的三五年,中國網際網路的未來在哪裡?
未來三五年依舊是技術產業化的瓶頸期。拿當下火熱的人工智慧技術來說,目前落地能力依然偏弱。從實驗室取得突破,到轉化成大規模改造產業的生產力,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當中,不僅僅是技術突破的問題,還存在各種市場壁壘——例如政策、使用者理念等。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基於現有技術,進行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的結合,恰好是中國經濟創新的大方向。而這一方向的本質是,用產業網際網路提升產業的效率,來改善消費網際網路的使用者體驗。產業網際網路改造效率,才能在消費網際網路的使用者體驗競爭裡取勝。並且,隨著使用者、資料和支付的統一,未來的創業趨勢,將是圍繞一群有共同屬性的使用者,不斷挖掘他們的需求,進入不同的行業,提供全方位的產品和服務。“零界時代”已經來臨。
網際網路進入各行各業的時候,出現了很多新商業模式,產生了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無邊界的定義是,圍繞一群有共同屬性的使用者,不斷挖掘他們的需求,進入不同的行業,提供全方位的產品和服務。而我們可以將一些新公司或某些發展多年、耳熟能詳的公司定義為無邊界公司,他們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形態也在不斷演化,尤其是業務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跨越多個產業的細分領域,這些領域表面來看,互不相關。
為什麼在當今中國,會湧現越來越多的無邊界公司?
從外界因素來看,是流量紅利的消失,讓公司不得不反覆挖掘既有使用者的價值,沿著它們的需求遷移、跨越各個產業。但是,無邊界公司在現階段湧現的根基是:使用者、資料、支付的統一。這是一家公司從一個領域進入另一個陌生領域壁壘能夠極大降低的核心原因。有現成的使用者和資料,團隊需要的是花力氣研究新領域的特性,而不是徹底另起爐灶,需要琢磨新的流量、新的使用者從哪裡來。
消費網際網路和產業網際網路的融合,某種程度來講,是無邊界的一個分支。
儘管未來三年是技術的瓶頸期,可能需要很多創業公司、投資機構探路,這難免有各種焦灼、迷茫的情緒產生。大家可能都在等待政策的確定性,希望給中國帶來更好的改變。不過,更值得期待的是,技術創新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帶來的改變。
徐金寶(狒狒小屋):科學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源動力。縱觀過去十幾年的時間,不禁讓人感嘆,網際網路世界給我們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網際網路世界裡,你會發現每一次基礎科學的突破都直接帶來科技方面巨大的發展。過去的電腦那麼大的塊頭,現在呢,所有的東西幾乎都集中在一個小小的晶片上。過去的電話還要線,現在幾乎全是無線電通訊。神經科學的突破使得智慧機器越來越智慧等等。也就是說每一次的技術的革新都必定有與之對應的基礎科學的進步。但是基礎科學的進步能否帶來巨大的變化、以及變化速度有多快?這與時間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有關係。從科學研究到應用領域是有一定時間的,而且會由於需求的誘導影響著技術革新的速度。
那麼哪些領域最有希望成為未來科技的基礎呢?
我覺得有以下領域:光學、神經科學、量子學等等,當然還有其他的,之所以我覺得有這些是因為,在光學領域其實大多還在探索中,應用的確實沒有電廣,現在的光纖通訊要比電通訊處理資訊快得多,但是成本高呀,如果通過科學研究的突破解決了這些問題,那麼必然會帶來科技的巨大飛躍。神經科學之所以我有提到,是因為現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在研究事物,而對於一個生物而言,那麼多細胞、神經是怎樣就構成了一個有思維的人?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嗎?再有就是量子學的研究,奈米級別和量子級別簡直天壤之別,就別提因此會帶來的改變了。所以這些都將是未來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也是很有希望的方向。當然這也算是個人見解,每個人對於未來科技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件事是值得肯定的:科學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源動力。
網際網路世界從來不缺會思考的人,以上幾位網友的回答為我們鋪開了網際網路未來的藍圖。而且科技的進步為我們生活帶來的改變是肉眼可見的,在享受恩惠的同時,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隨潮流而走,而是要做時代的弄潮兒。
來源:資料觀
相關文章
- 全球經濟蒸發,網際網路人該何去何從?
- 未來,人類將何去何從?
- 網際網路醫院春風下的移動醫療將何去何從?
- 展望2021 | 網路安全市場的2021將何去何從?
- 內卷下的智慧投影行業,未來何去何從?行業
- 中國“芯”時代未至,何談“網際網路+”?
- [計算機網路] - 從英雄聯盟,看資料包何去何從?計算機網路
- 網際網路寒冬又來了,各位有何感受!
- 40歲大齡失業程式猿,未來該何去何從
- 網站SEO優化不穩定競價廣告轉化率又不高 企業網路推廣何去何從?網站優化
- VR的過去、現在和未來——OC6之後VR將何去何從VR
- 數字化已成產業基本能力 企業大學未來將何去何從?產業
- 萬物互聯助推數字化轉型 物聯網安全將何去何從?
- 2020-11-3程晟說幣 市場利空不斷,未來何去何從?
- CoinDesk評波場去中心化程式:讓人們看到網際網路的未來中心化
- 自動化時代來勢洶洶,遊戲廣告主何去何從遊戲
- 佈局產業網際網路下半場,騰訊雲開發者平臺扮演何種角色?產業
- 直擊RSAC 2021 |特斯拉陷幻影制動危局,“車輪上的網路安全”將何去何從?
- 4 年多經驗,何去何從
- 電子配線架何去何從?
- 數字化時代六西格瑪該何去何從?
- 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為何被禁:如何正確看待網際網路理財產品
- 用愛「發了十八年電」後,這個漢化組將何去何從?
- Layui 官網要下線了!!!基於layui開發的後端系統該何去何從UI後端
- 小公司測試該何去何從
- 現在老人養老該何去何從?
- 團隊解散,我們該何去何從?
- Kubernetes風頭正盛,Docker何去何從?Docker
- 當程式碼遇上詐騙,開發者該何去何從?
- 2021年Java何去何從,在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物聯網,區域塊鏈,大資料的背景下Java未來會怎樣發展?(網友回答)Java人工智慧大資料
- “廣進計劃”下的企業數字化何去何從
- 《元宇宙:網際網路新未來》簡介元宇宙
- 數局:從火爆到冷清,小龍蝦何去何從?
- 從紅極一時到負債累累,為何網際網路駕校接連暴雷
- Sora 時代的 AI 影片生成何去何從?SoraAI
- 華瑞IT教育:高考落榜,該何去何從
- 5G多址技術何去何從?
- 數字化轉型新階段,ICT企業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