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Facebook廣告的合作伙伴Kenshoo的研究,在跨渠道廣告專案中,最後互動歸因模型會低估Facebook廣告30%的效果。(歸因模型的相關

最後互動模型將銷售或轉化的功勞歸公於使用者最近的一次的點選是廣告主廣為使用的評估廣告效果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本身具有其不足之處。現實中,使用者在感知,考慮、產生意願到完成購買的各個流程中,會跟品牌產生一系列的互動和點選接觸。

只是將使用者轉化的功勞歸功於某個渠道的最終互動並不足以反饋現實情況。為此Kenshoo通過對多個多渠道營銷的案例資料進行了分析以瞭解Facebook的廣告效果會被低估多少。在這裡Kenshoo主要針對CPA(成本/轉化)這個指標進行評估。例如假如Facebook在最後互動模型中測算的CPA為10美元,而在多渠道歸因模型中的評估是9美元,也就是說採用最後互動模型,Facebook會被低估10%。

不同歸因模型與最後歸因模型的對比資料如下:

最初互動模型:在這種模型中Facebook的貢獻比最後互動模型高30%;

20130928150106

賦予最初互動模型較高的權重:與該模型相比,最終互動模型下Facebook會被低估20%;

20130928150134

平均分配模型:與該模型相比,Facebook被低估16%;

20130928150213

賦予最終互動模型較高權重:與該模型相比,Faceboook被低估12%

20130928150238

U字形模型:與U字模型相比,Facebook被低估15%;

20130928150301

可見採用不同的模型,廣告主對渠道的評估會得出不一樣的效果。廣告主要完整評估不同渠道的效果,採用多渠道歸因模型進行評估是一個較好的手段,雖然會麻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