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7171635

199IT資料中心微信賬戶:i199IT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根據國外發展的經驗,以我國當前的經濟規模而言,潛在經濟增速的下滑將難以避免。現實的統計資料也顯示,我國正處於由過去的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轉變的階段,也就是經濟新常態時期。2014年以來,經濟成分中較優表現集中於消費升級、技術創新、服務興起等領域,在製造業、非製造業都有分佈。新的平衡點終究會到來,新投資帶來的增量終將替代舊投資的收縮量。有質量的增長,正在路上。

評價三季度GDP增速6.9%,可以借用我們2014年5月的報告標題--《同門異戶此7非彼7》。其意為總體資料中包含了不同趨勢的部門資料,同樣是7%的增速所包含的行業成分,2014年以來與2012年之前已經絕不相同,僅僅關注增速,難以把握經濟發展的狀態,捕捉投資機會。本文著重分析經濟結構轉型中所出現的積極變化。

結構調整的結果得益於政策支援,更來源於市場內生的轉型動力。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模式從外向型轉為內需型,內需動力也從投資驅動轉變為消費驅動。未來,增速中樞將不斷下移,最終停留於與人口增長、可支配收入增長匹配的位置。因為PMI調查良好的行業和地域分佈,可以清楚地體現產業領域的轉型程式,各行業資料經歷了同升同降、差別上升、反差加劇等變化。今年以來,景氣度與週期性成反比的勢態形成,新投資代表的領域景氣度仍然居高,消費升級、產業升級成為趨勢,過剩行業持續低迷,但個別領域出現出清完畢訊號。

遠觀未來,消費貢獻絕大部分增量、GDP下移至5%左右將達到新的平衡點。但目前由於舊投資體量仍然龐大,過快收縮有可能導致債務鏈條斷裂、城鎮隱性失業顯性化等極端問題。因此,在當前調整期內,給予積極財政政策、靈活貨幣政策支援,大力推動消費升級、產業升級與創新活動,用時間換取空間是較佳選擇。

一、“危”:經濟增速中樞不斷下移的歷史趨勢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根據國外發展的經驗,以我國當前的經濟規模而言,潛在經濟增速的下滑將難以避免。現實的統計資料也顯示,我國正處於由過去的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轉變的階段,也就是經濟新常態時期。

與此相對應的是,PMI製造業12月移動平均值與GDP的走勢呈現了完全隨動的趨勢,增長的兩個階段:一是從2005年的53.8升至2007年的55.0,二是從2008年的50.2升至2010年的53.8。其餘年限我國PMI同樣為下滑趨勢,近期這段是從2010年持續下滑至現在的50.1。

之所以出現GDP增速持續下滑的現象,首先是由於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產能過剩這個突出問題。隨著對該問題的逐步治理,代表過剩產能的重化工業陸續出清,其對GDP增長的貢獻減少,必然導致GDP中樞不斷下移,並且未來仍有中樞下移的趨勢。其次,由於中國社會結構的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人口數量下降,人口紅利帶來的增長減弱,也必然體現為經濟增速中樞不斷下移。

二、“機”:結構分化與新投資興起的全新格局

雖然經濟形勢出現了總體增速不佳的狀況,但通過PMI細分行業資料觀察可見,整體資料下滑的事實並不是經濟體系所有行業相伴相隨的蕭條,而是出現了各行業間非常明顯的結構分化。同時,在任何一個子領域內部也都是收縮與擴張同時並存。尤其是2014年以來,經濟成分中較優表現集中於消費升級、技術創新、服務興起等領域,在製造業、非製造業都有分佈。這種情況已經無法再以產業或者行業歸納,為此我們以”新投資”稱之。這種結構分化的實質可以從三個層次、兩個升級和一個格局來加以詮釋。

(一)結構分化的三個層次

  • 第一層次:從總量構成看,經濟內生動力從外向型轉為內需型。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製造業迴歸浪潮不斷興起,最近幾年大幅減少了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在我國經濟總量構成中,出口貢獻率不斷下降,PMI出口訂單低於新訂單的情況長期存續。從長遠看,出口固然可以提振工業,但嚴重依賴外需的局面不改觀,則經濟增長的基礎不能穩固,這方面,內需的穩健性顯然更勝一籌。
  • 第二層次:從產業構成看,投資型經濟轉化為消費型經濟,第三產業超越第一、二產業。2009年開始的大規模投資實為”救急”之舉,但其透支了多年基建需求,進一步惡化了經濟結構。在過量投資引發效益低下、債務率居高難下的困境中,政府推動的促民生舉措以及市場內生的轉型動力,將消費型經濟推上歷史臺前。製造業與非製造業此消彼長,2008年至2014年,兩者在總量中的份額完成了對調。
  • 第三層次:從行業分化看,景氣度與週期性成反比。PMI各行業資料經歷了同升同降、差別上升、反差加劇等變化,今年以來,景氣度與週期性成反比的勢態形成。我們將製造業PMI行業按生產階段分為四個大類,今年一直持續的景氣度排序為:生活消費品製造業-中間品製造業-生產用製成品製造業-原材料與能源製造業。這種排序,在2013年和2014年還僅有兩個月出現,今年已經持續6個月之久,週期越強、景氣越弱。長此以往,消費相關行業目前的小體量有望在持續擴張中佔據更大份額,最終引領總量走勢。由於反差巨大,投資中的行業取捨變得尤為關鍵。據我們模型計算,一個良好的行業配置模型,在過去8年裡可以取得超越上證綜合指數數倍的超額收益,這種情形,估計在未來將持續存在。

(二)結構分化的兩個升級:產業升級、消費升級

1、產業升級:生產方式轉變,不同行業不同升級階段

由於重化工業等過剩產能體量龐大,企業負債往往連線著地方政府負債和銀行資產,快速出清有可能引發區域性鏈條斷裂,導致區域性債務危機。因此,各級政府和企業都投鼠忌器,不同程度地維持過剩。其實,在過剩產能調整的過程中,出清是主要路徑,升級也是企業和市場自救之途。市場已經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首先,生產方式升級基本成型。

製造業發展,一般要經歷四個階段:工廠化生產、批量化生產(2.0)、精益化生產(3.0)、柔性化生產(4.0),已開發國家多數進入精益化生產,少數已經升級到柔性化生產,而我國製造業正在實現從批量化 2.0向精益化3.0的轉變,生產方式的轉變有利於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實現利潤提升。

零庫存管理、按需生產是精益化生產超越批量化生產方式最突出的特徵。從資料看,PMI體系中,產成品庫存的變化很好地表達了這一轉變程式。2009年下半年開始,由於大規模投資,PMI資料顯示了產成品庫存領先於訂單的現象,其領先訂單2個月的相關係數從2008年的0.46突升到2009年6月的0.81,由此,我們提出去庫存概念。2012年12月,這一資料表現達到峰值,庫存領先訂單的相關係數達到0.95,庫存狀況成為全社會生產的重要指引。度過這一頂峰後,庫存資料的重要性重新下降,到2013年中該相關係數逐漸回落到0.65左右,2015年回到0.45左右。其中緣由一是庫存本身收縮到了底部,但結合企業調查的開放性問題回覆我們認為,更重要的因素是工業化程式從製造業2.0逐步走入3.0,零庫存管理成為主流。

其次,效益升級成為主流。

此前,規模效益是擴大投資的廣告語,求大不求好是地方政府的通病。隨著過剩問題的凸顯,倒逼企業與管理部門轉向效益經營。在各行業的分化中,效益高低與行業擴張速度成正比。國家統計局利潤增速資料中,製造業41個行業中,有31個行業增速為正,10個為負,待出清行業體量較大是整體利潤資料不佳的直接因素。PMI體系中,(新訂單-生產量)是供需比指標,反映供求關係的對比和企業效益趨勢,近年來,該指標領先於全國PMI綜合指標發生變化。自2013年以來,供需比的中樞位置波動中緩慢爬升,接近2006年的低水平。可以看到,我國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正表現出趨好的跡象,雖仍有反覆,但我們希望在市場、政策雙驅動下,供需對比狀況能夠恢復到較佳的水平,經濟質量效益可以得到持續提升。

此外,過剩產能主動升級,開拓新興產業市場也成為企業的選擇。

從行業資料看,比較突出的是化學、有色等領域。在調查中發現,這些領域的企業在面臨市場不景氣、需求弱的情況下,主動轉產,由於貼近新材料產業,轉型相對容易。2013年以來,化學行業的PMI值告別50以下、提升到50附近,2014年二季度以來,更是從50附近提升到52左右的中樞位置,成為原材料大類最先轉好的行業。有色金屬也是這樣, 2014年以來相對2011-2013年景氣度明顯回升。

在產業升級方面比較困難的是黑色、石油煉焦、煤炭等原材料行業,尤其是鋼鐵行業,由於產能收縮牽涉到裝置報廢、就業問題突出等困難,目前難以看到緩解的跡象,相對樂觀的是某些底部特徵已經出現。其一,生產用製成品所涉及的行業,今年以來持續下滑,更為接近出清狀態。其二,國際原材料價格處於築底過程中。以原油為例,紐約原油期貨近日跌破2009年低點後短線上揚,下行空間極為有限。其三,國內原材料購進價格底部呈平底式徘徊,很難繼續下跌。其四,過剩產能中最早進行出清的紡織業,5年來首次隨服裝出現季節回升,行業效益資料也見好轉,提示出清完畢的訊號。

2、消費升級:從低端到中高階,從基礎型到質量型、健康型

由於人均收入的增長,居民消費狀態與5年前表現已經大不相同,體現了從低端到中高階消費,從基礎型到質量型消費的轉變。從資料看,2014年以來變化尤其明顯,在國家提高社保待遇、扶持文化健康產業政策的背景下,相關產業資料明顯改善。從PMI資料來觀察,在消費製造業和中間品製造業中部分行業的資料,體現我國經濟中出現的消費升級趨勢,比較典型的有飲料、文教體育製造業等。在國民收入低下的發展階段,中低收入人群對於基礎消費的邊際貢獻比較高,但國民收入提高到溫飽需求解決後,消費升級已經成為普遍需求。

2014年後期,文教體育製造業的PMI指標異軍突起,達到60以上的高位,並且打破了原有的季節性規律,指數連續高企,提示居民對體育、教育的需求已經觸發。飲料行業PMI在2012年至2014年之間,一般保持居中位置,只有個別旺季月份會有突出表現,但2014年年底直至2015年年中,呈現淡季不淡的特徵。調查中,受調企業反映,市場對飲料的需求逐漸呈現健康、綠色特徵,產品更新迭代加快,傳統飲料市場收縮,而新型飲料份額漸次擴大。醫藥製造業PMI,更是從2013年底以來連續23個月排名前列。非製造業中,餐飲、住宿、零售、公用設施管理行業(旅遊景點相關管理)的經營活動狀況表現均比較穩健。

(三)結構分化的一個格局:新興旺起,研發活躍程度與擴張速度成正比

新興產業是國家針對經濟結構調整而制定的重要發展戰略,自2010年釋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後,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在經濟數量資料尚未形成的背景下,新興產業景氣調查於2014年初開展,觀測社會和企業創新活動的成效。

資料顯示,新興產業保持高速擴張增長態勢,從2014年資料情況看,新興產業的資料均值為54.8,高於製造業的50.7,也高於非製造業中服務業53.1的均值。PMI顯示,服務業經營活動指標年平均高於製造業PMI3個百分點,這7年的均值為54.6.對應年度增速資料比例為3.62:1。因為服務業價格因素與新興產業價格因素不盡相同,因此採用不扣除價格因素的對比計算;且為了能夠通過有效對比估算未來總量收入資料,也應排除價格影響。據此測算,新興產業在2014年很可能保持了超過15%的增速(按照製造業係數則該預估增速為12.6%)。進入2015年以來,新興產業景氣度相對2014年有所回落,但指數仍然保持了54以上的均值,提示新興產業的擴張程度繼續超越第三產業。同時,2015年,七大新興產業逐漸表現出不甚相同的擴張速度,值得關注。

科技創新是創新的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普遍非常重視研發活動的投入。調查中發現,相當數量的企業即使是在生產的淡季也會增加研發方面的投入,以確保企業的技術優勢和產品競爭力。從資料看,企業研發活動水平明顯高於訂單、產量等指標,研發活動的年均值為61.71,訂單和產量的年均值為56.76和57.42。對比製造業同類指標,新興產業研發以及新品上線活動明顯活躍於製造業,新興產業的擴張程度高與研發活動更活躍正向相關。

鑑於戰略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態勢,中央提出的在2020年戰略新興產業達到全國工業增加值15%的目標,應該說是完全有把握實現的。

三、“危”“機”的未來:消費升級,迎接新GDP中樞

舊投資部分下拉的增量,等待新投資領域的擴張補足,而且需要比較漫長的時間,但如果目標可以實現,就應保持定力看增速。所以在忽略GDP的同時,我們關注新領域的投資,關注其發展的速度與規模,關注其取代舊投資地位的時間表,並可由此來決定”刪除”舊投資的速度。過去用於國民收入計算的三大需求,在創新格局下正在此消彼長,出於對平穩過渡的”剛需”,計算消費替代投資的時間表就顯得極為必要。

為了能更直觀地估計轉型程式的時間表,我們可以按照歷史表現,估算消費需求升級所帶來的增量,何時能夠替代投資需求的貢獻率--這裡以勞動力人口逐年下降影響GDP為前提。1999年到2006年,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增加值總量之比,一直穩定保持在1.1:1左右變化不大,2008年開始,這一比例逐漸變化。至2013年三季度,第三產業在整體經濟中所佔比重已經與製造業持平,2014年一季度則超過了製造業比重。7年中,第三產業增加值複合增速為15.07%(扣除價格因素後複合增速為8.76%);第二產業增加值複合增速為11%左右,近年每年遞減1%左右。期間,非製造業經營活動指標每月高於製造業PMI2個以上百分點;服務業經營活動指標年平均高於製造業PMI3個百分點,這7年的均值為54.6。非製造業的擴張速度高於製造業,與增加值資料表現一致,可估算出增速比。

而消費驅動類產業的綜合PMI近年繼續保持53以上的中樞值,即其增速能夠保持在10%-11%區間;投資驅動類行業PMI均值50左右,遞減趨勢變弱。由此,按照較差情況估算,可設計投資增速每年以1%速度遞減,而消費保持在10%左右。若照此勻速發展,轉型的未來可能是:未來6-8年內,GDP增速回落至5%上下,消費需求對總量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

按照以上理想估算,既然過剩的出清隨投資回落、市場轉移等可以藉由解決,那麼觀察政策,從需求側穩增長、穩消費而非穩投資將成為主流。既然消費超過投資是大趨勢,政策亦將順勢而發,以積極的針對性財政政策鼓勵相應領域發展。既然需要鼓勵需求,巨集觀調控的著力點,也應進一步積極解決收入分配機制問題。若產業升級、服務升級、產品迭代加快,高收入階層的消費升級可以有大幅增量;中低收入人群邊際貢獻高、總量較大,且同樣有消費升級需求,消費時代可以開啟。

保增長也好、穩增長也罷,唯一原因是三期疊加狀態下,負債鏈條與就業形勢存在一定隱憂。在不引發大規模連鎖債務危機的前提下,過剩產能儘快出清是必須的選擇。新的平衡點終究會到來,新投資帶來的增量終將替代舊投資的收縮量。有質量的增長,正在路上。

《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