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民航局與旅遊上市公司的公開資訊逐步公告,2017年出境人次增速斷崖式下滑已是不可扭轉的事實。值得注意的是,外在景氣下滑降低了行業競爭強度,同時也促使各旅企把優化體質列為首要重點,不少2016鉅虧的公司,今年已能做到單月或單季轉盈。

許多旅企大餅畫了一年又一年,2018恐怕是得圖窮匕現的一年,與其期待景氣迅速恢復,不如關注一線城市的自由行紅利與低線城市的團隊遊深化兩個議題,看各類規模的出境遊旅企,能怎麼創造有機流量、佈局因應。至於屆時是地緣政治風險再起波瀾,還是主流目的地迎來意外之喜,暫時各安天命。

出境遊景氣失溫,進入絕對零度

霜降已過,立冬未至,但從出境人次看中國旅遊業,卻一季比一季寒冷,貌似早已到了大雪時分。根據民航局資料(圖一),出境旅客數(不含港澳臺)在2015年的年均速為33.3%,到了2016年僅剩下22.7%,2017年前七月的平均增速更只剩5.3%,其中4月僅為0.8%,可以理解為斷崖式的下滑。


(圖一)中國出境旅客運輸量(2015-2017)(單位:千人)資料來源:中國民航局

這資料不計內地飛往港澳臺的人數。如果加計,可以發現(圖二),2015年與2016年的增速分別為25.6%與17.6%,2017年前七月的平均增速為4.1%。可以推估,港澳臺旅客增速在2015年與2016年對整體增速為負面影響,但到了2017年趨於平緩,也就是2017年純國際航線與港澳臺航線的增速兩者都不好。


(圖二)中國出境旅客運輸量—加計港澳臺(2015-2017)

再看暑期的景氣,暑假屬於旅遊旺季,雖然民航局的資料目前僅公告至七月(增速1.1%),但是從中航信航指數的資料來看,暑期部分時段甚至出現了負增長。2017出境人次增速出現了一季比一季低的罕見現象。

主流目的地日韓泰全數陣亡

中國旅客出境分佈模型的可預測性較高(圖三)。在一年1.2億到1.3億的出行人次中,刨除港澳臺接近7000萬人次後,純出境人次約在5000萬到6000萬之間,而日韓泰為主流目的地,合佔純出境人次的35%到45%之間。


(圖三)2016中國旅客出行目的地人數分佈(總數1.22億人次)資料來源:中國旅遊局、海擇資本

今年韓國受薩德事件的影響,此前還有部分航班停飛,中國旅客的降幅巨大。從韓國觀光局的入境資料來看,中國旅客2017年前八月累計為287萬人,相對2016年的561萬人減少了274萬人,減幅為48.8%;單月最高減速達69.3%。

但是,真的只有韓國因素嗎?原本可能出行韓國的中國旅客,是否轉移到另外兩個目的地—-日本與泰國?看來不是(圖四)。從日本與泰國觀光局的中國旅客增速來看,日本的前八月增速為8.9%,中國旅客從去年同期的448萬到今年的488萬;增速最低時只有0.9%。泰國前八月的增速為-0.3%,中國旅客從去年同期的666萬到今年的663萬;單月最高減速達17.6%,都沒有亮眼的增速。從前八月看,基本可以理解為,在整體趨近於0%的增速中,從韓國目的地減少的約300萬中國旅客數,都流向日泰以外的其他國家。具體來看,主要受惠的是正在消費升級的東南亞國家,以及恐攻後回溫的歐洲國家。


(圖四)中國旅客赴日韓泰增速最低月份與前八月累計(2017)

旅企優化體質,以避寒冬

從巨集觀的遊客增速資料來看,今年出境遊公司理應承受巨大壓力。然而,目前旅遊度假系的上市公司財報,從毛利到淨利(淨損)都有大幅改善,原因為何?


(圖五)旅遊度假繫上市公司核心運營資料

  • 產品提價利益

    在出境總人數停滯的現況下,旅企的毛利能有大幅增長,主因之一是在產品佣金率的提升。此前也提過,過往華東戰區的價格戰尤為激烈,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財報上,途牛2015到2016年,佣金率落在5%到6%的範圍,今年成長到7%到8%,籠統來看,同比有30%到40%的增長。

  • 成本/費用降低

    出境總人數停滯迫使各公司精簡人員過冬。過往出境人次年增20%到30%,加上網際網路滲透率紅利還在,大公司每年業務量翻倍式增長很正常,每年也依此增速新聘員工。

    今年增速不再,對日韓泰主流目的地的預期破滅,線下市場又難以迅速深入,面對寒冬,途牛、同程今年都進行人員大幅精簡,這也是面對景氣不振的對策。

  • 營銷/補貼趨於保守

    營銷費用一般來自兩大塊,價格戰的補貼與線上/線下的渠道投放。過往價格戰補貼,部分公司為了將交易額、收入、毛利最大化,會把返現/補貼/立減放在營銷費用,而非從交易額或佣金層面就全數刨除。

    今年這些費用都得到充分的控制,企業以減虧/盈利為重要考慮。各公司開始測試與重視低成本營銷的可能性:途牛檢驗降低電視投放後的客戶留存效果;同程佈局更傾向微信渠道;攜程旅遊的城市下沉通過加盟方式控制費用投入。

扭虧為盈是2017的主旋律

在以上諸多原因下,今年成為一眾出境遊旅企體質轉換的一年。當前該領域公司大致可區別為三類:

A類公司如攜程旅遊、眾信、凱撒,原本就能盈利或接近盈利。行業競爭的弱化對他們有利,2017年這類公司的盈利能持續擴大,但是他們對既有的盈利模式也有高度的路徑依賴,會對跨出舒適區所意味的高投入與高風險感到猶疑。

B類公司如途牛、同程,推估今年都應能取得期待已久的季度盈利,雖然全年轉盈還是得放到2018,而且投資人的要求肯定不僅僅止步於年度的損益兩平,但相對去年的鉅虧已是來之不易。

他們與A類公司一樣有著路徑依賴的風險,不過在證明盈利能力之前,首先必須克服裁員後的挑戰。大幅裁員最大的風險就是中階管理層的流失,短期看來能迅速降低成本與費用,長期看來,公司核心的運營造血能力還是有賴於有經驗的團隊與擬聚的士氣。從結果看,如果2018在轉盈之後還能找到專屬的藍海,讓中階員工能有改善生活的變現機會,士氣問題自然不刃而解。

C類公司為更小規模的創業公司。創業公司的資金續航力肯定有限,歐洲恐怖攻擊或是韓國薩德事件,就足以讓只耕耘細分市場的創業公司陷入被動。今年談出境遊的創業公司少了,原因在於願意投向出境遊的資金也少了。資金大體是從上而下,由市場風口看向具體團隊,一旦市場增速被大幅修正,資金自然變得更為保守。困難的是,市場格局的增速下滑,直銷與分銷的成本卻未降低,APP拉新與百度關鍵詞的直銷投放成本居高不下,平臺做為分銷渠道也不可能不收割成果。今年旅遊創業公司猶如血洗過後的寧靜,一片肅殺無聲,背後是AB類公司默默的清理戰場。不少創業公司轉型定製遊與B2B,嘗試閃躲巨大的直銷分銷成本,不過治標不治本,最終考驗的是創業公司創造有機流量的能力。

2018能見度幾許?

一年僅有1.22億人次低基期的出境遊增速(4%),竟然低於44.4億人次超高基期的境內遊增速(11%),過去難以想象,但是發生了。我們難以鐵口直斷出境遊恢復20%增速的時間,這是屬於神的領域;但在此之外,已有幾個趨勢清楚可見。

  • 產品仍有少許提價空間

    整體來說,2018仍有提價空間,但是幅度會低於2017。產品提價有很多原因,有基於競爭格局變動導致的、有基於企業生存必要導致的、有基於產品型態正常化導制的。零負團(賭團)就是一種異常產品,過往它是部份地域帶量的主流行程,消費者在習慣低廉的價格後,在真實體驗合理價格的行程之前,會難以忍受價格迴歸。這型別的產品提價與消費升級相關,在財報的反應會比較滯後。

  • 一線城市的自由行契機

    2017年一線城市自由行與團隊遊的消長態勢已很明顯。目前看來,一線城市未來的銷售動能還是在自由行產品,而自由行產品中,機票/住宿的霸者已然林立,未來的增長動能,仍是得從各種目的地(行前/行中)產品與服務看起。

  • 低線城市的團隊遊起飛期

    低線城市的新增航線,將會成為2018年的重要增長動能。將2017年與2016年取得經營許可的國際航線數對比,雖然民航局的披露並不完整,且航司從取得航線許可到真正運營航線時間會有滯後。但可以發現2017年迄今,新航線高度集中在低線城市(圖六),其中尤以外國航司與低線城市的對飛居多,推估至少比去年同期高出130%,相信這樣的趨勢在2017下半年還會延續。我們認為低線城市的新增航線將能帶來更多的需求增量,核心在於個旅企怎麼滿足這部分的需求。


圖六:取得經營許可的國際航線數(2016-2017Q2)

  • 6500家加盟太少VS 200家直營太多

    目前OTA以線下展店因應低線城市的需求,在2018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從直營/加盟的角度看,對加盟模式展店的攜程旅遊來說,即便佈局6500間店,仍嫌太少,只能說對攜程旅遊在營銷層面的價值高於毛利/淨利層面的意義;對直營模式展店的途牛/同程來說,雖然只有200間店,卻仍嫌太多,核心在於去蕪存菁,讓財務能自理直營店深耕低線城市。如何掌握好分際,是2018的決勝重點。

  • 地緣政治風險難以避免

    這是旅企難以提前掌控的要素。2017中國出境增速之低,與地緣政治問題息息相關,無論是韓國薩德問題或是傳聞赴日團隊遊的人數控制都是如此。完善目的地的產品組合是種方式,但做來並不容易。比如境內母港的郵輪行程,除了日本韓國,目前沒有太好的目的地。且日韓泰之所以每年出遊人數多,也跟該國做為目的地從價格到服務能力的軟硬體配套完整有關,其他國家是否有較大的客源承受能力,是個問題。目前看來,2018年最明顯有好轉潛力的是韓國,因為今年影響的基數太大,不太可能在今年跌50%的基礎上明年再跌50%;如果沒有新風險,2020年日韓泰都有一年承載千萬量級中國旅客的實力。

2018:圖窮匕見的一年

對旅遊度假類公司來說,2017年是調整體質的一年,2018年則是驗證模式可行性的一年。當初對投資人畫的大餅,到底是畫餅充飢,還是運營現金流能真正轉正,一年見真章。目前旅遊主流領域的市場規模,年增速大多隻有小兩位數,投資人大概更關心盈利實績;還能用翻倍式潛力來說服投資人暫時不看盈利的藍海細分市場,多數已有A輪以上的公司競逐好一段時間。對還很早期,想拿投資人資金迅速規模化壯大的創業公司來說,也許現階段真不是好年頭。

自 環球旅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