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總拿角色、場景談需求!

Kevin改變世界的點滴發表於2018-08-20

我 


原創: Kevin改變世界的點滴 Kevin改變世界的點滴

昨天

產品經理在繪製原型前,都會把需求整理好,按照需求的優先順序區分進行落地,這個是產品經理落地產品的基本流程。


這個週末,利用閒暇時間約了幾個產品朋友,除開喝下茶外。聊了聊現階段的產品經理落地需求流程中,總是會以使用者、場景去談需求,而忘記了網際網路產品的流量引入。導致很多產品其實本身是有不錯的業務的,但產品上線卻拉不住新使用者,死了一大片。



流量引入:普通使用者即可使用、產品設計引導使用者下載或使用產品



面對需求,你首先談使用者角色?


做產品設計中,每個產品經理都有自己的產品感。產品感是在設計產品前產品經理對產品的一個大體感覺。這樣的感覺並沒有直接類似耳朵、鼻子、嘴巴去感知,反而是對無數款競品app的體驗和大量的產品設計積累下的產品經理職業感。


產品感的產生緯度我歸納為下面4個緯度


不要總拿角色、場景談需求!

產品經理的產品感是既要平衡使用者體驗、業務需求,也要考慮如何將特色功能凝聚出,給予使用者最好的業務服務。



產品感是不需要太多文字、太多理由解釋的,不同於需求評審會中針對某一個新需求,產品經理需要給予部分案例或資料證明這個需求設計的可行性。產品感是指標對從0到1產品搭建的產品設計感,他會很粗曠,沒辦法細緻到具體的某一個頁面。

不要總拿角色、場景談需求!


上面是UBER從0到1的產品設計原型,包含了無數個這樣的頁面。而這些頁面的堆積結果最終是來自產品感的導向。產品感的培養與養成是一個產品經理從新人到老手的成長之路。特別是涉及到0到1產品設計中,因為時間和資源的問題。現實工作中不可能把每一個頁面、每一個功能都給予開發或評審中給予解釋。這個時候產品感的重要性就非常突出了。


而不是老站在使用者角度、不同使用者人群中給予仔細分析或頭腦風暴。


跟著感覺走,聽起來好像是一件不靠譜的事情,但只要有意識的培養這樣的產品感,你會比競爭對手走的更快、更靠前。


產品感的產生有來自好的一線產品、也有來自自身,你的產品感如何?歡迎留言


網際網路使用者在你這裡有什麼結果?


通常:產品上線前,產品基本進入了不可改動的狀態。如果要變更,則只有按照迭代需求排到下一版本。


網際網路使用者:海量C端使用者,不需要購買即可使用產品


因此,產品經理在每一版本的產品設計,都需要規劃出網際網路使用者可以在這裡得到什麼?這裡就要提出一個新的感念:產品流量感


如果只沉迷於公司的業務,那網際網路使用者的體驗可能是災難性的。


拋開產品定位,產品經理在網際網路行業中我建議一定要懂得流量的流入和流出常用入口


比如分享頁面設計、邀請好友頁面設計、邀請碼等 流量功能入口



現在的裂變或小程式生態,流量的獲取變得比以前有更多的方式。但精準流量、高質量使用者也一直是產品經理與運營同學期待的未來產品拉新流量。下面我給予幾個出圍繞產品流量感的關鍵詞


  • 主路徑

  • 主頁面

  • 特色功能


不要總拿角色、場景談需求!




上面是BDP中的桑基圖,可以清楚看到來源於使用者的流量產生和取向。你在產品設計中,有多少這樣的流量給予了網際網路使用者?這裡通常有2個限制


第一是在產品業務的限制下,比如:做B端類產品的app,絕對不會在C端產品中有流量流入。


第二是你的流量感,如果你的產品不是給予B端使用者使用。假設產品上線後,網際網路使用者的體驗全是付費購買,試想這樣的產品會有什麼結果呢?


我們在搭建需求前提下,產品經理一定會談及角色、場景、使用者畫像。但假設連使用者流量都不考慮,你的產品彷彿是一個空蕩蕩的遊樂園。這樣的角色、場景、使用者畫像討論還有意義嗎?


不要總拿角色、場景談需求!


就算遊樂園修的再富麗堂皇,外面想進來的人卻被高高的牆壁擋住。最終這座遊樂園也會成為一個廢棄的場地。產品也一樣,最終成為一款appstore中的墳墓。



運營+產品=好的產品


雖然運營的細分領域有很多,感覺要想學會運營技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可我們卻時常說運營和產品不分家,不懂產品的運營不是好運營;不懂運營的產品不是好產品。


怎麼才算懂運營的產品經理呢?我認為流量感就是一個基本的運營技能,無時無刻不想到除了產品本身特色功能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連結或擴充套件獲取外圍的流量?


這也是我週末和幾位產品朋友們聊的話題歸納。產品經理討論需求、場景是沒有錯的,但對於網際網路的產品經理來說,比這個更重要的還有使用者的流量。你給予網際網路使用者的產品到底是什麼?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在這裡。我會堅持每週分享2篇~





另外Kevin建立了【堅持1年每天快速體驗1款app知識社群】,每天快速體驗1款app產品經理知識社群。進入該社群的同學除了學習別人每天的app快速體驗分享外,還要堅持分享48個app(至少每週1個)堅持1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