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字經濟時代的若干思考

qing_yun發表於2023-03-27

前言:國家發展戰略之數字經濟

在上一篇《國家資料發展戰略與系列政策導讀》中提到,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叢集。”

在國家發改委隨後釋出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開篇寫道:“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資料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資訊網路為主要載體,以資訊通訊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

發展數字經濟成為了國家重要戰略之一。作為業內人士,我們當然歡欣鼓舞,意味著接下來可以大幹一場。但冷靜下來,內心也不免有些疑問。這究竟是順勢而為,還是透過政策引導人為“催熟”?

帶著這個問題,沿著一些線索嘗試做了些學習性探索,供朋友們參考討論。

一、為什麼沒有知識經濟時代?

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生產要素,資料資源透過加工轉為知識,指導或者直接參與生產經營活動。這是資料資源的價值所在。

相比資料,知識有著更加直接的價值,那為什麼不是知識經濟時代呢?

查閱了中英文線上書店的出版目錄,正式出版的關於知識經濟著作並不多,更談不上作為人類發展史上獨立的時代。

在彼得德魯克的《知識社會》一書中,德魯克大師對知識進行了特定的定義:

“我們現在所講的知識,是在行動中可以證實的知識,是對行動結果有效的資訊。這種知識產生的效果是外在的,主要體現在社會與經濟上,或者體現在知識本身的進步中。”

之所以德魯克有必要在書中專門重新定義,因為人類社會對知識的定義比這個寬泛得太多。至少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很多都被大家定義為知識。

況且知識自始至終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很難將知識經濟定義為一個單獨的時代。

我想大抵是這個原因吧。

二、ChatGPT現象意味著什麼?

最近,ChatGPT的誕生已經給大家帶來了足夠的震撼,或許衝擊將隨之而來。

GPT剛釋出那天,我在客戶辦公室裡。隔壁一位年輕的程式設計師給我演示測試版的GPT。程式設計師輸入指令,讓GPT寫一個函式程式。GPT不到一秒鐘就交了作業。我沒敢趴著螢幕去看程式程式碼,擔心萬一看不懂就露怯了。從程式設計師小哥驚訝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的表情來看,GPT的作業非常完美,而且效率極高。

一位軟體行業資深專家朋友在朋友圈裡評論由chatGPT加持的GitHub:

“微軟GitHub Copilot X 釋出,解釋正規表示式,編寫單元測試,自動除錯程式碼定位Bug並修復,自動給出程式碼評審意見。還有什麼它不能的?搬磚程式設計師們顫抖了嗎?”

“不會用AI助手的程式設計師肯定失業,因為效率提升是200%的降維打擊。”

很多朋友對於2016年穀歌釋出的阿爾法狗依然記憶猶新。人工智慧技術首次贏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圍棋曾經被認為是人類智慧的“天花板”,沒想到天花板瞬間“塌了”。

人類許多固有認知也隨之“塌了”,引發了科技、人文、經濟界領袖人物的大討論。人類是否將永生,人工智慧是否終將控制世界,等等猜想。

當然,也有人嘲笑阿爾法狗只會下棋,其他啥也幹不了。於是有了GPT,會寫程式、會寫詩、會畫畫、會聊天的人工智慧。

GPT們的出現,現在很多工作將不是知識工作者的專利。

GPT僅僅只是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一個縮影。chatGPT替代人的工作,既不是頭一個,更不是最後一個。

人類活動一切形式的記錄都作為資料,將為GPT們提供了足夠多的原材料,GPT將其轉化為有用的知識。資料作為一種生產資料,逐步替代人對知識的加工。

從此,擁有知識、利用知識不再是人類的專利。

工業經濟時代的標誌性特徵是自動化機器替代了人類重複性的體力勞動。如今人工智慧如果能夠替代人類重複性的腦力勞動,我們有理由相信新的時代即將開始。

這個時代被稱之為數字經濟時代。為什麼不叫資料經濟時代、人工智慧經濟時代?

Who care!

三、資料會改變市場經濟規律嗎?

如果因為一項突破性技術的廣泛應用而冠之以一個新經濟時代,似乎有些牽強。

資料或者人工智慧對市場經濟規律又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大資料殺熟,這恐怕是我的第一反應。當然,專家們看得更加深刻而深遠。

被冠以“大資料時代之父”的維克托.邁爾所著的《資料資本時代》一書中寫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金錢和價格的資訊功能。畢竟,我們通常更感興趣的是完成交易:買來食物讓家人填飽肚子,買套房子為自己和所愛的人遮風擋雨,買輛汽車方便自己遠行。對交易過程中的細節,我們通常不會特別關注。但是,如果沒有金錢和價格所提供的資訊流動,作為買主,我們就會對市場上的東西一無所知,也就無法輕鬆地進行快速比較和評估。貨幣和價格是市場運作的基礎,是資訊的流通渠道。”

“我們熱情地擁抱價格,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另一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降低處理海量資訊流的成本和複雜度。價格是妥協的結果,因為它刪減了市場資訊。”

嚴格意義來說,維克托上述觀點並不是驚天大發現,而是從資料和和資訊角度對經典經濟規律的解讀。

朋友們大概都學過馬克思的經濟學知識,對於其中的價格規律並不陌生。

價格規律,在一定或特定的時間內,某一商品或某類商品,所表現出來的價格波動,是由商品價值決定,受市場供求關係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以B2C領域為例,當前大家所熟悉利用大資料開展的使用者畫像、精準營銷等等,主要是從商家出發點的應用,或者說從商家角度利用資料掌握供求關係來賺取更多的利潤。儘管當前商家在營銷方面透過商品的客戶定位標籤,例如“高階”、“輕奢”、“價效比”等等,來讓消費者作出選擇。但實際上消費者對商品的瞭解依然主要是透過價格來判斷商品的優劣勢。

“不選對的,只選貴的”依然是土豪們購物的行為準則。

相信隨著資料越來豐富,市場資訊越來越透明,供需雙方的匹配將越來越精確,價格幾乎完全迴歸價值,並不是夢想。

四、資料會影響人類精神文明發展方向嗎?

如果說在物質文明世界裡,資料的作用永遠只能成為“催化劑”的話,那麼在人類精神文明世界裡,資料則是“土地”一樣的自然資源。

過去,精神文明世界裡,人腦是是主要的“生產工具”。當前,人工智慧所表現出來的苗頭來看,已經開始嘗試替代人腦。

首先來看代表著人類最高精神境界的藝術世界。

我們當前對於人工智慧完成的作品(包括樂曲、詩詞、畫等等各種藝術表現形式)是否屬於藝術品尚存爭議。在傳統藝術的定義中,藝術的核心因素是人。因此才有“先有藝術家,後有藝術”的說法。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慧的作品對於一般欣賞者來說,起到了同樣的效果。我們中的大多數,在欣賞梵高著名的“星空”畫作時,只會覺得賞心悅目,進而感到震撼。只有少數藝術欣賞者會進一步想象梵高創造時的心境、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對待生活的態度等等。

其次,電子遊戲已經成為了我們絕大多數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主要的部分。

第三,原本物質世界的活動,也將與數字世界進一步融合,幾乎讓人難以想起二者差別。最近網傳遠端接吻神器都上市了。是否和線下體驗是否一致,不得而知。

可以預見,資料對於物質文明發展的影響將大大超乎我們當前的想象。

五、數字經濟時代下的生產組織形態又如何呢?

在工業革命伊始,傳統的手工藝生產者沒有足夠的財力購買大型的生產裝置,於是出現了資本家和無產者兩大陣容。之後經歷的若干階段的變遷,企業逐步成為了社會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而且,企業利用自身的規模生產的優勢,做大做強。大企業的負面效應也隨之而來,尤其是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

因此,未來學者開始預測,未來大部分企業將逐步走向小型化。

當前,面向社會的服務行業更加走在前面。出行、快遞物流、家政等行業,利用第三平臺高效而低成本的完成了供需匹配過程,“個體戶”又重新成為了一種盛行的工作方式,也是生活方式。

在傳統的工業化生產行業,也開始有了苗頭。在這方面,海爾創始人張瑞敏(大家習慣尊稱為張首席)在這方面率先作出了創新的嘗試。

在海爾內部組織方面,倡導“人人都是CEO”,開始推行“小微”組織模式。每一個小微,簡單理解就是一家初創的企業。尤其是面向使用者的,以及面向產品研發的小微,尤其如此。

在海爾上下游的生態方面,海爾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構建了COSMO平臺。根據有關出版書籍的介紹,COSMO是全流程平臺,它創造三個雙邊市場,即使用者、企業、資源。它是在面向三方提供解決方案,就像是IBM、iOS和淘寶的混合加強版。藉助平臺,一個小團隊構成的企業可以為個人或者企業使用者提供極其個性的服務。

寫在最後

我們這一代生於70年代。那是一個國內農村人口比例超過80%的年代。毫不誇張的說,我們親身經歷了從農業經濟時代向工業經濟時代轉變的過程。如今,我們又將經歷從工業經濟時代向數字經濟時代轉變的過程。

很難說,這是一種不幸或者幸運。但這種經歷,值得我們去更多的思考,以適應已經到了的數字化生活。

經濟學並非本人所擅長的專業領域,文中的觀點也大多道聽途說而來,充其量增加了自己淺薄的理解。

來自 “ 資料力學 ”, 原文作者:石頭;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euBJjb6LZno2b4byYYpLWg,如有侵權,請聯絡管理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