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是享受了網際網路的十年紅利期而已。

why技術發表於2023-01-28

你好呀,我是歪歪。

去年的最後一天,我在 B 站釋出了這個影片:

我真沒想到這個長達一個小時的影片的播放量能到這麼多,而且居然是一個投幣比點贊和收藏還多的影片。

評論區加上彈幕,有上千條觀眾的留言。每一條留言都代表一個觀眾的感受,裡面極大部分的感受總結起來大多是表示對於我個人這十年經歷感嘆和羨慕,但是我是覺得十年的時間這麼長,誰還不能提煉出幾兩故事和幾段感悟呢?

覺得感嘆的,只不過是在我的影片裡面看到了幾分自己的影子。覺得羨慕的,只不過是以另外一種我羨慕的方式生活著。

還是有人說是逆襲,我並不覺得這是逆襲。逆襲一般是說絕地反擊的故事,但是我覺得這十年,我還沒有真正的走到過“絕地”,更多的只是隨著時代隨波逐流,我個人的努力,在時代的浪潮前,微不足道,只不過在一系列的機緣巧合之下,我使勁的方向恰好和浪潮的方向一致而已。

我當時沒有想到一個好的詞語來形容這個“和浪潮的方向一致”,所以過年期間我也一直在仔細的思考這個問題。

直到過年期間,我坐在火爐前聽家裡的長輩聊天,一個長輩問另外一個晚輩:你什麼時候把女朋友帶回來給我們看看呢?

晚輩戲謔的回答說:我現在自己都過的不好呢,怕是沒有女孩子願意跟我哦。

長輩說:我以前嫁過來的時候,你爺爺以前還不是啥都沒有,就一間土巴屋,一個爛瓦房。結婚嘛,兩個人一起努力不就把日子過好了。

我當時好想說一句:那個時代過去了,現在不一樣了。

然而終究還是沒說出口,但是就在把這句話嚥下去的瞬間,我想明白了前面關於“浪潮”的問題,其實就一句話:

我只不過是有幸享受到了時代的紅利罷了。有時候的看起來讓人羨慕的人、成功的人,只不過是享受到了時代的紅利罷了,與個人的努力程度關係真的不大。

我說的時代的紅利,就是網際網路技術、計算機專業野蠻發展的這十年光景。

在影片裡面,我說了一句話:我是被調劑到計算機專業的。

然後有一些彈幕表示非常的震驚:

是的,在 2012 年,計算機專業並不是一個被看好的熱門專業,甚至有點被“淘汰”的感覺。

我記得那一年錄取之後,給一個親戚說是就讀計算機專業,他說:怎麼學了個這專業啊,以後每個家庭裡面都會有一臺計算機,到時候人人都會使用計算機,還學它幹啥?

這句話雖然現在看起來很搞笑,但是在那個時候,我還沒有接觸到它的時候,我覺得很有道理。

雖然我是調劑到“計算機”的,但是前提也得是我填報志願的時候填寫了“計算機專業”,對吧。

所以問題就來了:我當年是怎麼高瞻遠矚,怎麼深思熟慮,怎麼推演計算,怎麼預測未來,想著要填報一個計算機專業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今年回到老家,專門把這個東西翻了出來:

這是我高考結束那年,學校發的 4 本和填報志願相關的書,書裡面主要的內容就是過去三年各個批次,各個學校,各個專業的報考人數、錄取人數、錄取最低分數、錄取平均分數、錄取最高分數的資訊統計:

我當年填報志願,就是透過翻閱這四本書來找到自己可以填報的大學。但是我的高考志願特別好填,因為我高考成績只超過二本線 13 分,所以我直接看二本院校裡面每年卡著分數線招收學生的學校就可以了。在這個條件下,沒有多少學校可以選擇。

最後錄取我的大學,是 2012 年那一年剛剛由專科學校升級為二本院校的一所大學。所以那一年是它第一次招本科生,沒有過往的資料可以參考,報它的原因是因為我感覺它剛剛從專科升級為本科,錄取分數應該不會太高。

填報志願的時候一個學校可以填寫六個專業,剛好它也只有六個本科專業,所以我就按照報紙上的順序,挨個填寫,而且還勾選了“服從調劑”。

而這六個專業,我也透過前面的書翻到了:

當時對於這六個專業,我完全沒有任何瞭解。根本不知道要學習什麼內容,更加不知道畢業之後會從事什麼工作。

後來入校之後我才知道,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人最多,電腦科學與技術由於報的人沒有報滿,所以我被調劑過去了。

可以肯定的說,如果當年這個學校沒有計算機的本科專業,我就不會走上計算機的道路。

其實我填報志願的狀態,和當年絕大部分高考學生的狀態一樣,非常的茫然。在高中,學校也只教了高考考場上要考的東西,為了這點東西,我們準備了整整三年。但是現在回頭去看,如何填報志願,其實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學習瞭解的事情,而不是高考結束之後,學校發幾本資料就完事的。

我當時填報志願時最核心的想法是,只要有大學錄取就行了,至於專業什麼的,不重要。

在志願填報指南的書裡面,我發現有大量的篇幅站在 2012 年視角去分析未來的就業形勢。

這部分,我仔細的讀了一遍,發現關於計算機部分提到的並不多,只有寥寥數語,整體是持看好態度,但是大多都是一些正確的“廢話”,對於當年的我來說,很難提煉出有價值的資訊,來幫助我填寫志願。

後來得知被計算機錄取了之後的第一反應是,沒關係,入校之後可以找機會轉專業,比如轉到機械。

為什麼會想著機械呢?

因為那一年,或者說那幾年,最火的專業是土木工程,緊隨其後的大概就是機械相關的專業:

而這個學校沒有土木專業,那就是想當然的想往人多的,也是學校的王牌專業“機械”轉了。

計算機專業,雖然也榜上有名,但是那幾年的風評真的是非常一般,更多的是無知,就像是親戚說的那句:以後人人都有一臺計算機,你還去學它幹啥?

我也找到了一份叫做《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報告,裡面有這樣一句話:

真的如同彈幕裡面一個小夥伴說的:土木最火,計算機下水道。

所以我在十年前被調劑到計算機專業,也就不是一個什麼特別奇怪的事情了。

你說這是什麼玩意?

這裡面沒有任何的高瞻遠矚、深思熟慮、推演計算、預測未來,就是純粹的運氣。

就是恰好站在時代的大潮前,撅著屁股,等著時代用力的拍上那麼一小下,然後隨著浪花飄就完事了嗎?

我也曾經想過,如果我能把它包裝成一個“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故事,來體現我對於未來精準的預判就好了,但是現實情況就是這麼的骨感和魔幻,沒有那麼多的預判。

所以有很多人,特別是一些在校的或者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透過影片找到我,來請教我關於職業發展,關於未來方向,關於人生規劃的問題。

說真的,我有個屁的資格和能力來幫你分析這些問題啊。我自己這一攤子事情都沒有搞清楚,我的職業前路也是迷霧重重,我何德何能給別人指出人生的方向?

當然,我也能給出一些建議,但是我能給出的所有的回覆,純粹是基於個人有限的人生閱歷和職業生涯,加上自己的一些所見所聞,給出的自己角度的回答。

同樣的問題,你去問另外一個人,由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最終得出的答案千差萬別。

甚至同樣的職場相關的問題,我可以給你分析的頭頭是道,列出一二三四點,然後說出每一點的利益得失,但是當我在職場上遇到一模一樣的問題時,我也會一時慌張,亂了陣腳,自然而然的想要去尋求幫助。

在自媒體的這三年,我寫過很多觀點輸出類的文章,也回答過無數人的“迷茫”。對於這一類求助,有時是答疑,常常是傾聽,總是去鼓勵。

我並不是一個“人生導師”,或者說我目前淺薄的經驗,還不足以成為一個“人生導師”,我只不過是一個有幸踩到了時代紅利的幸運兒而已。

在這十年間,我踩到了計算機的紅利,所以才有了後面看起來還算不錯的故事。

踩到了 Java 的紅利,所以才能把這個故事繼續寫下去。

踩到了自媒體的紅利,所以才有機會把這些故事寫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

現在還有很多很多人摩肩擦踵的往計算機行業裡面湧進來,我一個直觀的感受就是各種要求都變高了,遠的就不說了,如果是三年前我回到成都的時候,市場情況和現在一樣的話,我是絕對不可能有機會進入到現在這家公司,我只不過是恰好抓住了一個視窗期而已。

還有很多很多的人,義無反顧的去學 Java,往這個卷得沒邊的細分領域中衝的不亦樂乎,導致就業崗位供不應求,從而企業提升了面試難度。我記得 2016 年我畢業的時候,在北京面試,還沒有“面試造火箭”的說法,當年我連 JVM 是啥玩意都不知道,更別提分散式相關的技術了,聽都沒聽過。然而現在,這些都變成了“基礎題”。

還有很多人,看到了自媒體這一波流量,感覺一些爆款文章,似乎自己也能寫出來,甚至寫的更好。或者感覺一些非常火的影片,似乎自己也能拍出來,甚至拍的跟好。

然而真正去做的話,你會發現這是一條“百死一生”的道路,想要在看起來巨大的流量池中挖一勺走,其實很難很難。

但是如果把時間線拉回到 2014 年,那是公眾號的黃金時代,註冊一個公眾號,每天甚至不需要自己寫文章,去各處搬運轉載,只需要把排版弄好看一點,多宣傳宣傳,然後堅持下去,就能積累非常可觀的關注數量,有關注,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錢來找你。從一個公眾號,慢慢發展為一個工作室,然後成長為一個公司的故事,在那幾年,太多太多了。

諸如此類,很多很多的現象都在表明則一個觀點:時代不一樣了。

我在剛剛步入社會的時候,看過一本叫做《浪潮之巔》的書,書裡面的內容記得不多了,但是知道這是一本把計算機領域中的一些值得記錄的故事寫出來的好書。

雖然書的內容記得不多了,但是書的封面上寫的一段話我就很喜歡。

就用它來作為文章的結尾吧:

近一百多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處在了那個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隨著波浪順順當當地向前漂個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這十幾年間,它們代表著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來臨。這些公司裡的人,無論職位高低,在外人看來,都是時代的幸運兒。因為,雖然對一個公司來說,趕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證其長盛不衰;但是,對一個人來說,一生趕上一次這樣的浪潮就足夠了。一個弄潮的年輕人,最幸運的,莫過於趕上一波大潮。

以上。

如果我這篇文章結束在這個地方,那麼你先簡單的想一想,你看完之後那一瞬間之後的感受是什麼?

會不會有一絲絲的失落感,或者說是一丟丟的焦慮感?

是的,如果我的文章就結束在這個地方,那麼這就是一篇試圖“販賣焦慮”的文章。

我在不停的暗示你,“時代不一樣了”,“還是以前好啊”,“以前做同樣的事情容易的多”。

這樣的暗示,對於 00 後、90 後的人來說,極小部分感受是在緬懷過去,更多的還是讓你產生一種對當下的失落感和對未來的焦慮感。

比如我以前看到一些關於 90 年代下海經商的普通人的故事。就感覺那個時代,遍地是黃金,處處是機會,只要稍稍努力就能譜寫一個逆天改命的故事,繼而感慨自己的“生不逢時”。

只是去往回看過去的時代,而沒有認真審視自己的時代,當我想要去形容我所處的時代的時候,負面的形容詞總是先入為主的鑽進我的腦海中。

我之前一直以為是運氣一直站在我這邊,但是我真的是釋出了前面提的到影片,然後基於影片引發了一點討論之後,我才開始更加深層次的去思考這個問題,所以我是非常後知後覺的才感受到,我運氣好的大背景是因為遇到了時代的紅利。

要注意前面這一段話,我想強調的是“後知後覺”這個詞。這個詞代表的時間,是十年有餘的時間。

也就是說在這十年有餘的時間中,我沒有去刻意的追求時代的紅利、也沒有感知到時代的紅利。

這十年間,概括起來,我大部分時間只是做了一件事:努力成長,提升自我。

所以在我的影片的評論區裡面還有一句話出現的頻率特別高:越努力,越幸運。

我不是一個能預判未來的人,但是我並不否認,我是一個努力的人,然而和我一樣努力,比我更加努力的人也大有人在。

你要堅信,你為了自己在社會上立足所付出的任何努力是不可能會白費的,它一定會以某種形式來回報你。

當回報到來的時候,也許你認為是運氣,其實是你也正踩在時代的紅利之上,只不過還沒到你“後知後覺”的時候,十年後,二十年後再看看吧。

在這期間,不要囿於過去,不要預測未來,你只管努力在當下就好了。迷茫的時候,搞一搞學習,總是沒錯的。

(特麼的,這味道怎麼像是雞湯了?不寫了,收。)

最後,用我在網上看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吧:

我未曾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公;我也未曾見過一個認真負責、努力好學、心胸開闊的年輕人,會一直沒有機會的。

以上就是我對於處於“迷茫期”的一些大學生朋友的一點點個人的拙見,也是我個人的一些自省。

共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