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集團的“快變”與“陣痛”

鐳射財經發表於2020-05-21

平安集團的“快變”與“陣痛”

作者 | Ada

來源 | 品牌觀點

銀保監會資料顯示,2019年底,保險業總資產20.56億元,同比增長12.18%,全年累計原保費收入4.26萬億元,同比增長12.17%。

經過40年高速發展,中國保險業已成“巨鯨”之態,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

但這隻“巨鯨”仍是“幼鯨”,極具成長空間。瑞再研究院報告顯示,就保險密度而言,中國與美國、日本相差不止十倍,僅為世界平均值一半左右。就保險深度而言,中國居民保障意識增強刺激保險消費,同質化嚴重的市場卻未能滿足其多樣化需求。

與此同時,長期粗放式增長的中國保險業初顯疲態,業績增速放緩、產品頻受消費者詬病,監管也正大力推動行業轉向規範化的高質量發展。

去年,銀保監會就開展了“保險公司銷售從業人員執業登記資料清核工作”,全面清核規模高達近千萬人的保險銷售人員隊伍。

就在5月12日,銀保監會下發通報,集中點名批評了51家保險公司,這些保險公司未嚴格落實銷售人員清核工作,同口徑資料差異率超過10%。

平安集團的“快變”與“陣痛”

無疑,當下的中國險企正迎來決勝前的關鍵期,誰能更快啃下改革這塊硬骨頭,找到新的戰略制高點,誰就能向下一個時代的保險業王座發起衝鋒。

連續三年拿下“規模第一”的平安集團自然備受市場期待,但 目前來看,內有改革陣痛,發展不及預期,外有強敵環伺,人壽、人保等巨頭步步緊追,保險業未來格局如何猶未可知

01  改革之重,馬明哲掛帥立下“軍令狀”

年報資料顯示,2019年,平安集團歸母淨利潤1494.07億元,同比增長39.1%,歸母營運利潤1329.55億元,同比增長18.1%。

但仔細翻閱年報,不難發現, 乍看業績亮眼的平安集團正經歷著陣痛

整體淨利潤雖然保持穩定增長,但其增速與此前多家機構的預測仍有一定差距,這也是投資者認為業績不及預期的原因。

而分季度來看,2019年一季報淨利潤同比增速77.1%,二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速61.02%,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速49.71%, 四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速-29.16%,逐季下降

分板塊來看,保險板塊貢獻集團超過80%利潤。其中,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營運利潤889.5億元,同比增長24.7%,財產保險業務營運利潤209.52億元,同比增長70.7%。

運營利潤佔比超過66%的壽險及健康險業務被譽為平安集團的“壓艙石”。

這塊“壓艙石”已然不穩固。該業務運營利潤2019年24.7%的增速與2018年35.1%的相比,下滑了10.4個百分點。而且很大程度上受益於減稅,其營運利潤稅前同比增長只有2.6%。

平安集團的“快變”與“陣痛”

近年來,壽險業務保單繼續率持續下降是困擾全行業的難題,各大保險公司紛紛大力改革。平安集團也是如此,董事長馬明哲還“親自掛帥”壽險改革領導小組。

平安集團的壽險改革重點主要有兩個,一是渠道改革,把過去的“健康人海”升級至追求質量和追求代理人收入;二是產品改革,將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推動“一個客戶、多個產品,一個賬戶、一站式服務”的綜合金融。

改革總是伴隨著陣痛。2019年,平安集團壽險代理人期末數量下降17%至117萬人,代理人月均收入持平於6309元,低於社會平均7%-8%增速,這也是長期保障新單下降7.8%的核心因素。

目前,在市場眼中, 壽險改革的成敗儼然成為平安集團業績的“勝負手”。

馬明哲也沒有給改革留出太多時間。近期,他在公開場合表態稱,平安集團醞釀用2-3年時間研究推動壽險的改革。再具體一點,有信心今年下半年看到改革成效出現,到明年,壽險經營將恢復到可持續、健康的常態。

但改革的艱難疊加疫情的影響,這張“軍令狀”承受的壓力不可謂不大。

資料顯示,2020年一季度,平安集團實現歸母營運利潤359.14億元,同比增長5.3%,歸母淨利潤260.63億元,同比下降42.7%。其中,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實現營運利潤245.56億元,同比增長23%, 新業務價值164.53億元,同比下降24%。

同期,中國人壽淨利潤170.9億元,同比下降34.4%;中國太保淨利潤83.88億元,同比增長53.1%;中國人保淨利潤70.61億元,同比增長19.9%。

02  內控之險,極速前進顯露“後遺症”

平安集團的“快變”與“陣痛”

圖源/網路

與壽險業務的“慘淡”相比,平安產險業務表現頗為“亮眼”。2019年,平安產險原保費收入達2709.30億元,同比增長9.5%,實現營運利潤209.52億元,同比增長70.7%。

市場對其後續發展持謹慎態度。5月6日,標普評級宣佈,將平安產險的展望從穩定調整至負面,確認該公司長期保險公司財務實力評級和主體信用評級“A-”。

標普稱,調整平安產險展望並確認其評級,反映了平安集團信用狀況。平安集團的資本緩衝收窄,已使其對資本市場動盪的敏感度升高,同時,其準備金撥備的需求也在上升。在宏觀經濟前景放緩之際,平安集團的保險和銀行業務2020年的利潤可能下滑,從而減緩資本積累。 由於準備金撥備增加以及保費增長放緩,預計平安產險的承保業績將惡化。

令市場擔憂的還有高企的監管風險。隨著保險業監管持續保持高壓狀態,產險業務成為受罰重點,平安產險頻繁踩雷。

僅近期,平安產險就陸續收到了3張罰單。4月13日,平安集團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保定中心支公司未按規定使用經批准或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被罰款50萬元。

4月3日,平安集團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中心支公司存在未按照規定使用經監管備案的保險條款的問題,被罰款15萬元。

3月31日,平安集團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編制虛假報表資料、直銷業務虛掛中介套取費用,被責令改正,並處38萬元罰款。

同時, 平安普惠還陷入集體投訴風波中。聚投訴平臺顯示,截至4月15日,針對平安普惠的投訴量已突破2.2萬件,達22864件,投訴解決率僅25.96%,投訴問題集中在強制收取保險費及服務費、高利轉貸、暴力催收等。

其中,關於平安普惠借貸服務違規搭售保險的投訴引發廣泛關注。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官網顯示,有使用者實名投訴平安普惠稱,主動查詢才得知自己的貸款竟然是聯合發放,並質疑平安普惠單方面製作保單,為不特定人群提供保險保證,藏匿協議套路盜用簽字,在投保人不同意情況下捆綁搭售保險,虛增債務人債務,賺取不法高額利潤。

急中易生亂,急速前進的平安集團逐漸顯露出內控風險,除了頻收罰單、集體投訴外,去年11月,一份號稱平安集團打造的“平安頭條”將高薪招聘財經記者、編輯的海報在行業內流傳。

隨後,招聘方寶博資訊澄清,其只服務平安集團內部生態,非新聞機構,未獲採編權,不能招募記者,海報為員工未報上級稽核,自行製作釋出。但此舉仍被解讀為平安集團急於謀求財經輿論話語權及新的市場切入點。

03  科技之局,年均百億的“重金押注”

平安集團的“快變”與“陣痛”

2017年,被業內普遍視為“保險科技元年”。隨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滲透入保險業,智慧核保、智慧理賠等新興科技在保險領域的應用層出不窮。

未來已來,卻遠不止如此,從科技賦能到場景重構,人們期待科技能帶來一個全新的保險生態系統。

搶佔科技這一新的制高點,是一場戰略佈局與資金實力的大比拼。而目前來看,保險巨頭的科技之爭已進入“短兵相接”時期。

2019年,中國人壽啟動“科技國壽”建設三年行動,並表示將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服務平臺融合,推動運營服務向集約化、智慧化、生態化轉型升級。

2020年,中國太保稱其轉型2.0將進入全面衝刺階段,將進一步探索利用“數字工廠”將市場需求快速轉化為解決方案,最佳化敏捷響應機制,為一線部門賦能,讓創新科技真正成為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支撐。

2020年,也是平安集團“金融+科技”、“金融+生態”轉型深化的關鍵之年,“金融+生態”轉型深化的關鍵之年,將抓住科技創新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短期來看,科技板塊利潤貢獻有限。去年,平安集團的科技板塊淨利潤大幅下滑75.1%至34.9億元,其中就有加大對新科技業務的投入,以及好醫生等子公司處於虧損狀態等原因。

但保險科技是投資者對平安集團未來最大的期待之處。

在長期的研發投入和業務佈局支援下,平安集團“先行者”的優勢有所體現。一方面,底層技術研發初現成效,更重要的是,消費場景佈局日漸清晰完善。

據瞭解,平安集團打造了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汽車服務、房產服務及智慧城市五大生態圈,以實現保險、銀行、投資等領域各類金融消費場景的無縫銜接和閉環交易。

今年4月,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答記者問時指出,疫情衝擊讓社會風險意識、群眾保險意識將得到顯著提高,保險保障需求將持續增長。同時,疫情推動了行業加快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行業競爭能力將繼續提升,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險保障需求。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保險巨頭們確認科技競爭優勢,搶佔下個十年發展良機的時間節點正在當下。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69060/viewspace-269350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