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資產管理實施路徑盤點,一文讀懂如何建設企業資料資產管理體系

袋鼠云数栈發表於2024-09-26

完備的企業資料資產管理體系,首先依賴於資料資產管理規劃及機制等上層設計,其次基於資料資產管理職能,使用有效的資料資產管理工具,將資料轉化為資料資產,從而把資料價值真正發揮出來。資料資產管理架構如下圖所示:
file

具體而言,資料資產管理包括資料開發、資料標準管理、資料質量管理、資料治理、資料資產評估、資料資產流通、資料資產運營、資料安全管理和資料消費九大版塊,貫穿資料資產從生產到消費的全生命流程;資料資產管理工具包含資料開發平臺、資料資產平臺、資料共享平臺、資料安全平臺等,這些工具覆蓋資料資產管理的大部分職能,處在不同階段對工具的功能要求可能不盡相同。
資料資產管理以釐清資料資產的成本與效益、擴大資料資產的應用範圍為工作重點,並使資料供給端與資料消費端之間形成良性反饋閉環。資料資產管理實施路徑如下:

從業務視角與技術視角出發,形成企業資料資產框架和資料資產目錄,支援建立全面覆蓋的企業級資料資產地圖,為資料資產“用什麼”以及“如何用”奠定基礎。
file

資料資產盤點路徑
資料資產盤點包含調研診斷、資料盤點、資料對標校正、分類分級、權責劃分、資料資產目錄建立六大環節。
調研診斷:通常採用訪談或案頭梳理的方式,對IT整體建設情況、業務系統資料情況進行調研,框定資料資產管理範圍、聚焦目標。
資料盤點:基於資料標準、資料管理制度、資料管理規範、資料平臺工具、資料模型等盤點的內容及目標,梳理發現的資料問題,並整理歸類,輸出資料表清單、資料來源接入方式、業務流程映表、資料字典等。
資料對標校正、分級分類、權責劃分:這三個步驟通常同步、穿插進行,在保障資料準確的前提下,根據影響物件、影響範圍、影響程度等維度,按照分類標準、重要程度對資料進行分類、分級;梳理資料資產分佈及使用,明確資料項影響覆蓋的相關部門,根據業務部門在資料產生、流轉應用過程中的相關性,匹配各部門資料資產管理角色。
資料資產目錄建立:從業務流程和資料應用的視角出發,基於前幾步中對資料資產的梳理成果,完善包含業務屬性、管理屬性的資料資產資訊,形成資料資產報告和資料資產目錄。
需要注意的是,資料目錄的建立工作需要企業分別從“橫”、“縱”的視角關注資料目錄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資料目錄的“橫向”管理主要是指資料的屬性資訊,一般分為業務屬性、技術屬性和管理屬性資訊。資料目錄的“縱向”管理主要是指以資料應用場景的維度構建目錄體系,以充分貼合業務人員的資料使用習慣、業務使用場景,幫助各類資料使用人員找數、知數、用數。與此同時,資料目錄管理工作在保證資料資訊準確、許可權合規等管理要求的同時,還應保證目錄底層資料的統一性與一致性,避免出現“多套”資料目錄進而增加管理難度與成本。

資料治理

資料治理是對資料資產管理權力和控制的活動集合,它不僅僅是一套用工具組合的產品級解決方案,更是從決策層到技術層,從管理制度到工具支撐,自上而下貫穿整個組織架構的完整鏈條,以期透過持續的評估、指導和監督,確保富有成效且高效的資料利用,促進組織協作和結構化決策,為企業創造價值。
資料資產管理是資料治理的目標和結果。資料治理和資料資產管理是兩個密切相關的概念,它們同構成了個完整的資料管理體系。資料治理是指在組織內對資料進行全面管理和控制的過程,旨在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以支援組織的決策和業務活動。而資料資產管理則是指對組織的資料資產進行有效管理和最佳化利用的過程,旨在最大化資料資產的價值和效益。
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袋鼠雲認為通常資料治理可以遵循下面三種基本模式:

模式一:自下而上,以資料架構為重,開展資料治理。
這種模式重在資料架構,層層向上治理資料,至資料應用層。這種模式從底層資料切入,基於現有資料基礎,盤點、建設、治理、應用層層展開,對企業整體的資料思維、資料治理水平要求較高,通常適用於資料量重、業務應用輕大型技術型企業,或政府機構,或新建、自研系統較多的企業。

模式二:自上而下,以明確的資料應用為重,開展資料治理。
這種模式即單點應用式,通常以現有應用需求為核心開展資料治理。聚焦各個業務領域的資料應用、資料治理需求,在有需求、有資源、有驅動力的前提下,按需組織推進資料治理工作。只有業務部門的深入參與才能做好資料治理,只有針對業務自身需求進行的治理,才能得到業務部門的認可和支援。
模式二通常圍繞資料應用的需求進行資料治理,比如升級架構、更換平臺等涉及資料應用遷移時,或聚焦監管、上報類等明確資料應用時,圍繞資料應用進行資料治理。
模式二通常適用於資料應用較強、業務部門較為強勢、但整體資料認知較弱的企業。這種模式的資料治理切入相對較為簡單,實踐證明,大部分企業數字化轉型初期會這種模式,慢慢探索企業的資料治理道路,這種模式有助於拉齊資料部門、業務部門的認知,提升企業整體資料認知,為未來資料治理的開展提供基石。

模式三:大規劃模式,從資料應用規劃入手,治理現狀,規劃未來,基於資料資產的未來開展資料治理。
這種模式需要企業全面梳理業務的現狀痛點及業務未來暢想,盤現狀、規劃未來,基於業務現在及未來的需求規劃分析應用場景,在應用場景藍圖規劃的範圍內,全面的梳理資料的現狀、規劃資料的未來,針對藍圖規劃中的資料需求,制定全方位策略,哪些需要新建系統、新購資料來源?哪些需要現有資料系統升級,細化、標準化現有資料?哪些資料需求落地可行性較高?制定全面的規劃體系,劃分優先順序,有節奏、有步驟地實現全面的資料治理。這種模式通常是企業的戰略專案,由高層推進開展,對資料、業務協同性要求較高,整個過程涉及系統改造升級、業務流程最佳化再造,是企業全面升級的過程。
file

組合模式一:模式一&模式二組合,即全域資料治理+明確應用場景規劃。這種模式兼顧底層資料與上層應用,可對沖底層數倉重建的部分風險,同時可有效地闡述資料價值,整體可行性較高。
組合模式二:模式一&模式三組合,即全域資料治理+全面應用場景規劃。這種模式從現在、未來的角度全面開展資料治理,業務、資料全面覆蓋,返工重建風險小,同時有助於推動業務系統、資料全面升級,業務價值較高,但對組織協同要求高,且成本投入高、耗時久,對執行團隊要求高,複合型人才需求大,屬於高風險高收益模式,需要企業高戰略、高執行的推進落地。
file

資料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資料資產管理的細化,它透過明確相關管理組織、工作責任和管理流程來確保資料資產能長期有效、可持續地得到管理,進而使企業獲得高質量的資料。資料治理旨在提高資料質量、促進資料一致性和整合、加強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支援合規性和風險管理、提升決策效能,以及提升資料資產的價值。透過有效的資料治理方案實施,組織實現更好地管理和保護資料資產,實現資料驅動決策和業務創新的目標。

資料資產評估與入表

  1. 資料資產評估
    資料資產評估是指透過構建價值評估體系,計量資料的經濟效益、業務效益、投入成本等活動。資料資產評估是資料資產管理的關鍵環節,是資料資產化的價值基線。
    目前資料資產評估方法總體可分為貨幣度量方法及非貨幣度量方法兩類,其中貨幣度量方法以傳統資產評估方法為代表,主要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市場法及其衍生方法。各評估方法的適用物件和可行程度存在差異。
    對於成本法,因成本難分攤,其適用物件是企業全部資料資產而非特定資料產品,測算結果是資料資產管理的總體投入成本。對於收益法,其適用物件是特定資料應用場景下的資料產品,測算結果是引入資料資產所帶來的業務效益變化。市場法則以資料定價和資料交易為主要目的,其適用物件同樣是單一資料產品,透過對比公開資料交易市場上相似產品的價格,對資料產品進行價格調整。
    目前,由於資料要素市場正處於初期的快速發展階段,在具體估值過程中,市場法指標的採集來源可能會因此受限。因此,企業在當前階段可結合資料應用、資料成本管理等工作成果,優先圍繞成本法、收益法開展資料價值評估工作,探索企業資料價值評估實踐路徑。
    企業可以以資料資產評估為起點,將“價值管理”作為資料運營的目標之一,明確資料資產價值構成,形成資料價值鏈,理清資料預期經濟收益的範圍和來源,併為深化資料賦能業務、產品定價、資料入表、交易流通奠定基礎。
  2. 資料資產入表
    資料資產入表的專業術語為“資料資產會計核算”,這一過程是指將資料正式確認為企業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專案。換言之,資料資產得以進入資產負債表,從而在財務報表中真實反映其內在價值及對企業業務的實際貢獻。
    資料資產在《企業資料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出臺後,企業現在可以將這部分滿足條件的資料資產在資產負債表的相關科目進行列報和披露。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企業需要根據重要性原則和實際情況,決定在無形資產或存貨專案下列報資料資產。具體的列報方式取決於資料產品的權屬是否發生轉移。
    資料資產入表不僅有助於提升公眾對資料要素的認識與理解,更能推動資料要素的交易與流通,從而對資料交易所提出更高的合規性和便利性要求。這一舉措無疑為資料要素市場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file

第一步:合規與確權
資料資源的合規與確權是資料資源入表的首要步驟。
資料合規梳理:企業應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料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資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關於構建資料基礎制度更好發揮資料要素作用的意見》、各省市行業資料安全管理辦法等現行有效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範性檔案,從資料來源、資料內容、資料處理、資料管理及資料經營等五個主要維度對待入表的資料資源進行梳理,查缺補漏,建立企業資料合規管理機制,確保資料資源的合法、合規。
資料授權梳理:資料權屬是資料資源入表繞不開的重點,完善的資料資源授權鏈條是企業進行資料資源入表的前提。在進行資料入表前,企業應基於資料資源來源,梳理其完整授權鏈條。如企業自行採集個人資料時,應獲得資料主體的恰當授權;企業採買個人資料時,應獲得資料供應商及資料主體的恰當授權。同時,企業應建立資料權屬監督管理機制,日常維護資料資源的權屬變更情況,如企業獲取資料授權存在期限,應在資產使用壽命估計中予以合理反映和披露。
綜上,企業應當建立健全符合其自身特點的資料合規及產權管理制度,確保資料來源合規、隱私保護到位、流通和交易規範、分級授權合理,理順資料資源產權關係,為實現資料資源會計入表掃清前置法律障礙。

第二步:有效治理與管理
企業應儘快建立相應的資料資源管理體系,統籌相關資料基礎工作,盤清資料資源家底,為後續持續可靠的會計計量和披露提供底層保障。這一部分就是涉及到前文提到的資料資產盤點、資料治理相關的內容了,不贅述。

第三步:預期經濟利益的可行性分析
結合企業不同的資料資源分類、業務互動需求和商業應用場景(資料產品和服務)分類,透過建立企業內部資料資產價值評估體系,採用貨幣化度量業務應用場景價值與資料資源取得成本的方式,開展對相關資料資源相關經濟價值的衡量、資料資源投入產出效益的評價,夯實經濟利益的分析基礎。
作為推動資料資源入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資料資產評估是保障資料資產價值可靠計量、準確披露的關鍵手段,也是探討科學公平確定不同主體間資料資源收益分配的基礎。

第四步:相關成本的合理歸集與分攤
資料資源的成本不僅僅包含外購過程中發生的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還可能包括資料合規成本、治理成本、權屬鑑定、登記成本以及需要分攤的間接成本等。資料資源典型的特徵是具有伴生性,如何進行合理的成本分攤以確保資料資源成本的完整性是當前的實務難點。在資料資源相關成本歸集與分攤過程中,企業業務運營成本與資料產生成本往往難以明確區分,例如,資訊系統在支撐主業經營的同時也產生經營資料,業務支撐成本與資料資源產生成本應如何進行界定和區分。
如果企業期望實現資料資源的會計“入表”,則必須滿足“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的前提條件。企業需要提前規劃,形成準確的資料血緣圖譜,釐清資料資產化過程所佔用的企業資源,配套建立統一、合理的資料資源的成本歸集與分攤機制,並最終透過資訊化途徑進行落地。

第五步:列報與披露
適當的披露有利於將企業已經費用化的資料投入顯性化,將企業的隱形價值視覺化、透明化,有利於驅動企業價值的提升。此外,對資料資產評估的估值引數、假設與模型的披露要求,也將倒逼企業建立更加精細的內部管理流程,幫助企業釐清資料資產價值的構成、來源和實現方式。

資料共享與開放

資料共享與開放均為實現資料資產化重要方式。在《資料治理-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之道》中的解釋是:資料共享主要指的是面向企業內部的資料流動,其中由資料應用單位提出企業內部跨組織跨部門的資料獲取需求,由對應資料供給單位進行授權並由資訊部門向該資料應用部門開放資料訪問許可權。而資料開放則指企業向政府部門、外部企業、組織和個人等外部使用者提供資料的行為。採用通用資料標準和互操作性較高的系統,這簡化了跨不同平臺和系統的資料整合,使資料共享更加高效。
企業透過開展資料資產的內部迴圈與外部流通,運用資料分析與挖掘獲取新的資訊,在企業內部形成資料流轉與共享,在企業外部為社會提供資料資產的價值,也同時為企業謀取創新型的收益,實現資料的增值。
file

資料資產管理的推進和規則的建立可促使資料共享活動更為順暢,使得資料共享和開放帶來的價值變現過程中資料權屬的爭議減少、分歧逐步彌合。比如,在企業試圖獲得個人使用者共享資料使用權時,使用者可以與企業進行合理的交易協商,在達成符合雙方預期的情況下處分自己所享有的資料價值變現權利,實現雙贏。同時,企業從使用者或者政府側取得資料後,需要對收集資料做進一步深度分析與處理,得到的資料產品、資料分析結果也將經歷資料共享過程。企業利用資料產品最佳化自己經營模式、調整商業戰略活動的同時,也可將其作為產品銷售給其他企業,形成良性迴圈的閉環。

公共資料流通體系建設的首要前提是合規。這需要我們建立一個清晰、完整的法規框架,明確資料產權、資料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及安全治理等關鍵問題。國家資料局已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資料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的建設是當前的緊迫任務。各地政府已經出臺的公共資料開放管理辦法和試點方案,也為合規流通提供了操作指南。

2023年 8月 24日,上海市經濟資訊化委於印發了《上海市公共資料開放 2023年度重點工作安排》,圍繞經濟、生活、治理各領域40個應用場景深入開展公共資料開放賦能行動,旨在推動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全面深化,實現場景公共資料有需必應,提升本市公共資料開放水平。

2024年1月11日,財政部發布《關於加強資料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資料的資產屬性,提出依法合規推動資料資產化,平等保護各類主體資料資產合法權益,鼓勵公共服務機構將依法合規持有或控制的、具有資產屬性的公共資料資源納入資產管理範疇,進一步創新資料資產管理方式方法,加強資料資產全流程管理,嚴防資料資產應用風險等,更好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5月20日,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印發《關於深化智慧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從全領域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全方位增強城市數字化轉型支撐、全過程最佳化城市數字化轉型生態等5個方面提出13項具體舉措。《指導意見》提出,構建資料要素賦能體系。加快推進資料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建設,促進資料要素高效流通和使用。加快完善省、市兩級政務資料平臺,整合構建全國一體化政務大資料體系。有序推動公共資料開放。

這些政策的實施,一方面能夠推動資料的更廣泛、更深層次的開放,賦能治理、經濟、生活各領域城市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提升資料質量,實現並保持開放資料按時更新,持續開展資料質量維護。隨著市場執行機制的逐步完善,政府、企業及個人間在協商資料共享和開放時便有法律和制度上的參考和依據,進而實現資料資產化的快速推進。

資料消費

資料消費其實就是傳統認知中的“用資料”,即擺脫以個體經驗為標準的判斷模式,轉而用更客觀精準的資料完成決策並追蹤業務發展,讓更多的業務線與員工科學決策,最終實現資料賦能業務。

資料消費一方面能夠為企業的業務應用層提供準確且高度標準化的資料,支撐業務決策科學、敏捷行動;另一方面,它又能從前臺業務源源不斷地汲取新的資料,豐富資料資產,並倒逼企業在資料資產層不斷最佳化資料質量、提升研發效率,實現資料基建能力的升級。

資料消費活動體現在智慧決策、資料分析、資料應用開發、資料超市等應用方面,基於客觀精準的資料,讓企業的經營決策更加科學、高效,帶來多方面的價值:

決策支援
企業可以藉助資料分析和挖掘技術,利用資料資產為企業的決策提供支援。例如,企業可以利用市場資料、銷售資料、客戶資料等來分析市場趨勢、預測銷售情況、瞭解客戶需求等,從而制定更加科學、有效的決策。

最佳化運營
企業可以利用資料來最佳化運營流程和業務模式,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例如,企業可以利用生產資料、物流資料等來最佳化生產流程、物流配送等,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運營成本。

提升客戶體驗
企業可以利用客戶資料來了解客戶需求和行為,提供更加個性化、貼心的服務和產品,從而提升客戶體驗和忠誠度。例如,企業可以利用客戶購買記錄、瀏覽歷史等資料來推薦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提高客戶滿意度。

創新業務
企業可以利用資料來發現新的商業機會和業務模式,從而推動業務創新和擴充。例如,企業可以利用市場資料、技術趨勢等來發現新的市場機會和業務模式,從而擴充業務範圍和增加收入。

提高競爭力
企業可以透過資料分析來提高其競爭力和市場地位。例如,企業可以利用競爭對手資料、行業趨勢等來了解市場動態和競爭對手的策略,從而制定更加有效的競爭策略。

針對資產入表,我們提供以下支援:
file
《行業指標體系白皮書》下載地址:https://www.dtstack.com/resources/1057?src=szsm

《數棧產品白皮書》下載地址:https://www.dtstack.com/resources/1004?src=szsm

《資料治理行業實踐白皮書》下載地址:https://www.dtstack.com/resources/1001?src=szsm

想了解或諮詢更多有關大資料產品、行業解決方案、客戶案例的朋友,瀏覽袋鼠雲官網:https://www.dtstack.com/?src=szbk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