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邵萍:數字化重構傳統企業IT架構
【IT168&ITPUB專稿】本文根據邵萍老師在2018年10月17日第十屆中國系統架構師大會(SACC2018)現場演講內容整理而成。
講師簡介:
邵萍,2003年加入IBM中國軟體研發中心,先後擔任工程師,開發經理及產品經理等職務,專注領域包括應用伺服器、Java EE技術及雲端計算。
正文:
隨著企業資訊化的深入發展,雲已成為諸多企業的核心戰略。尤其是私有云,已佔據企業重要位置。
根據Gartner以及IDC的資料顯示,傳統IT市場的增長率正在逐年下降,而以雲IT和認知技術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增長率則非常高。從IT形態來看,傳統的IT架構正逐步被雲架構、微服務模式取代。我們無需再去解釋什麼是雲,很多客戶都已經有了上雲的規劃,有的甚至已經有了長時間的雲運營經驗。所以,雲一定是IT的未來。另外,雲還會和一些新技術掛鉤,包括認知計算、智慧化解決方案等。只有這樣,才能讓技術引領業務創新。
雲時代的IT架構變化
那麼,雲時代的IT架構有哪些變化?雙態IT模式,是現階段的典型特徵。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傳統IT已經積累到一定的量級,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拋掉,完全轉入新的應用。如何在保護已有投資的前提下,重構過去的IT架構,向雲端遷移?如何把認知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納入現有IT體系?如何透過技術發展,去推動企業業務的轉型?如何透過小而美的微服務,透過雲原生應用,以及DevOps流程,實現快速迭代?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新課題。
雙態IT模式,即混合IT架構。以某銀行客戶為例,System of Records是企業的心臟,是最核心的業務架構,確保所有交易可靠、穩定和高效。但是,只做到這一步還不夠,如何透過提升使用者體驗,透過更理想的互動形式,讓業務更敏捷?我們要去構建企業的神經和大腦,讓所有資料互聯互通。
如今,很多銀行都在做AI,透過認知計算技術,我們可以給客戶畫像,做智慧的貸款分析等。這其實就是在構建企業大腦,透過技術手段去思考業務邏輯。
當然,企業要想實現敏態IT,實現數字化轉型,只改變架構還不夠,整個企業都要進行調整。以IBM軟體開發轉型的十年曆程為例。2013年,IBM有 Product Manager產品經理職位;現在改為Offering Manager。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以前產品的經理,看的是產品的生命週期,每個版本要做什麼,如何向前推進。現在,只管產品還不夠,產品要包含服務、實施以及市場等等內容,是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另外,就是軟體的交付週期,由之前的3個月/半年/1年,轉為現在每月/每週/每日,並且要有持續整合的能力。開發模式由最早的模敏開發捷式,轉為現在的Design Thinking 設計思維。這種模式比敏捷方式更先進,會使用者畫像、頭腦風暴等方式,去思考和設計我產品。並且,能快速釋出,快速試錯,快速跟進和演進。還有軟體開發角色、技術能力的培養、組織結構以及員工績效考核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應用上雲的策略與考量
那麼,針對具體應用的雲化,該從何處入手?
從很多客戶的轉型歷程來看,其實上雲過程基本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0 Efficient Infrastructure基礎架構平臺。
第二階段:2.0 Modern Applications。所有應用都在雲上,有著非常成熟的PaaS平臺的支援。但是,依然從IT視角考慮問題。
第三階段:應該是從業務視角來考慮問題。即3.0 Re-imagined Processes階段。要藉助新技術手段重構以往的業務價值,比如:把認知能力納入企業業務當中。此時,雲平臺已經具備足夠的技術支撐能力,能打破企業邊界,重構一個生態。
其實,企業上雲的時候,會把所有應用進行分類。因為,並不是所有應用都適合上雲。有些應用執行得很好,很穩定,目前企業也沒新的業務需求,那就不必做什麼更改,保持當前執行狀態就好。一個企業大概會有20~30%這樣的應用。對於這類現存應用,企業一般不做修改,重點是平臺標準化與自動化,降本增效。另外,企業有70~80%的應用,需要繼續往前走,需要藉助現代化技術,實現遷移改造,利用新型平臺與技術實現雲化。 比如:遷移到容器雲平臺,對整個架構做一個微服務化的改造。最後,就是所有新應用,必須透過新技術、新架構去開發。
如何上雲?
那麼,傳統Web應用到底如何上雲?以IBM某大客戶為例,這家企業基於IBM中介軟體上的傳統開發,已經有十三、四年的歷史了。應用體系龐大,整個架構更是盤根錯節。他們希望繼續透過IBM的技術去做一些改造,幫助他們上雲。
這家企業原來的產品執行在傳統的WEB伺服器上,體量相對較大,有很多應用更適合透過雲平臺去解決一些問題。比如:負載均衡、資源池化、動態的擴充等等。但是,企業一旦上雲,整個架構就要重新做切分。如何把傳統的應用伺服器做容器化的一個改造?這是企業發展的必然之旅!
首先,我們為什麼要轉向新型的應用伺服器?企業進行了綜合評估。由於架構龐大,當系統加入一些新的功能的時候,幾個G的一個應用要經過長時間的測試,才能夠穩定下來。因為,每次新加的程式碼,都有可能要替代之前的程式碼,程式碼演進效率很低。
其次,企業的應用要承載一些新型的、類似於網際網路業務的壓力。比如:雙11,銀行要在背後提供快捷支付功能,來保證雙11交易。企業發現:雙11的時候,尤其是12點鐘一到,交易量開始呈爆發趨勢,迅速上升。如何透過敏捷應用進行彈性管理?傳統的中介軟體顯然無法滿足需求。
以2017年為例,這家銀行的快捷交易峰值壓力達到了1萬筆,需要大規模的叢集去支援峰值。傳統應用伺服器,很難快速擴充套件為幾百個節點。並且峰值結束後,還要收縮回來。所以,IBM當時推薦了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新一代應用伺服器,後來演化到Liberty。
在轉型期間,這家企業對不同應用進行了試用,最終發現Liberty的好處。Liberty是一個企業級應用器,不管是從效能來講,還是從支援力度來看,都比開源要好很多。對於傳統伺服器來說,Liberty無疑帶來了顛覆式革命,等於把原來的架構全部打散、重寫,是一個可熱插拔的結構。
我們都知道,一個Web應用,用到的只是其中的幾條,比如一個Servers的應用。但是如果我用傳統伺服器,可能我所有的功能都要記起來。但是Liberty不是。如果我是一個很簡單的Web應用,我只需要支援它的功能集就可以了。一個簡單的Web應用,包含我們的Web應用伺服器,大概六七十兆就可以執行起來。它的安裝包也很小,可以根據你的需求,再決定要不要去增加更多新模組支援。這樣的業務場景和雲平臺天然適配,尤其是企業級業務平臺,如何去支援這種小而美的快速迭代、快速伸縮需求?需要我們重新來審視。我們需要用雲平臺來管理整個應用的全生命週期,不再透過伺服器本身去做這種負載均衡、彈性伸縮等等工作。
Kubernetes帶來哪些價值?
上了容器化的一個新型的雲伺服器後,我們要考慮去用容器化的方式去部署應用。提到上雲,我們首先想到的都是 IAAS層。但是,因為虛機技術有其特殊性:涉及Hypervisor,有Host os這一層,資源消耗非常高。容器更具輕量級的特點,不管是系統啟動速度,系統資源消耗,還是效能、併發性等,都有更出色的表現,Liberty on Docker成為必然發展趨勢。
容器是用來管理微服務,需要對之前的應用做一個更細粒度的拆分。之前,一個應用拆成20個、30個微服務很正常。每個微服務還要牽扯它自己的彈性伸縮,有的可能達到幾百個幾千個。這樣的微服務如何去管理?一定要有一個容器編排平臺,比如:Mesos、Swarm。其實,我們之前有很多技術選擇,但是今年態勢非常明朗,基本上就是Kubernetes,不管是從客戶角度看,還是從友商角度看,Kubernetes都是一個主導性的技術方向。
Kubernetes能幫企業做什麼呢?
首先,大量的容器怎麼去管理?比如:我要釋出一個應用,這個應用應該如何在上千個容器的資源中去放置?放在哪裡?哪個是最合適的資源?放了之後如何去做負載均衡?一旦一個容器壞掉,不接受請求了,如何能夠快速替換?以及我有一些應用釋出,應該怎樣進行回滾?還有,其他的服務治理的一些功能,應該如何處理?Kubernetes的技術發展得非常快,IBM推出了自己的基於容器的一個技術,基本上各大廠商都在推出自己相關的PaaS的容器雲平臺。
有了Kubernetes,如何去支援企業的生產環境?其實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畢竟Kubernetes是一個開源的架構,在生產環境裡有很多企業級的運維需求。IBM容器雲平臺會去支撐這種異構硬體系統。但是我們發現,不是所有的客戶都已經到了容器就緒的狀態,它可能有一些傳統的應用,會在虛機上執行很多時間,或者說不會只選擇一家雲廠商,可能還會有很多雲廠商,以及其他的雲平臺。我們需要把它整合管理起來,所以我們還有一個多雲管理元件,能把其他雲代管進來。我們還做了很多企業級的增強,去幫助客戶去在企業的環境裡面去執行容器雲。我們說的Pass級雲平臺,不僅僅只是中介軟體這層,還包括相關的服務。IBM把之前的傳統配件去做容器化,放在雲平臺上,作為開箱即用的中介軟體服務,提供給客戶。
在雲端如何實現DevOps ?
另外,IBM在支援新型的雲應用的時候,希望能夠用DevOps的方式來做微服務應用的構建、釋出、測試、上線、回滾等等這一系列流程,IBM會提供與DevOps相關的工具。
總體來說,其實企業級的生產環境需要很多額外的技術支撐能力。比如:日誌能力。每一個容器都會產生自己的日誌,當體量達到上千個節點的時候,這些日誌如何去管理?如何快速檢索、排查,生成意義的資訊?這些都是關鍵點。還有監控,企業需要實時地看到所有容器當前的執行狀況,是不是處於一個健康的狀態,有沒有出現什麼問題?針對這些問題,IBM做了很多工作,鋪設了更強大的企業級監控、運維工具。
再比如:計費計量問題。傳統軟體產品的買賣方式就是賣許可,買了就是永久性的。但是雲平臺計價模式不一樣。我們可以按小時的方式去進行計費,透過計量功能區評估客戶用了多少資源。
還有,容器雲平臺上會有大量的Image產生。有容器產生的,還有客戶自己的、第三方的、有官方的等等。這些Image可能會有一些安全漏洞,所以IBM會提供一個Image掃描的工具,來保證你的Image在雲端的安全性。
另外,很多傳統客戶用傳統應用上雲的時候,有很多挑戰。首先,這個應用適不適合上雲,上雲的難度有多大,能不能根據現有應用給出一些建議?所以在IBM雲平臺上,能透過應用工具去掃描客戶的應用。比如:傳統的Web應用,我可以看到你現在所有的Code裡面用到了哪些架構,我會告訴你,上雲的技術匹配度是什麼樣,這裡面有多少原始碼能繼續使用,哪些程式碼需要做一些更改。IBM雲平臺整合了大量的專家經驗,幫客戶去做程式碼的匹配,能給使用者提供一些輔助的更改經驗。並且生成一個評估報告,告訴你雲遷移的難度是高、中、還是低,可能遇到的風險有哪些。
最重要的是,IBM有非常豐富的雲端的Paas服務。安裝了IBM的雲平臺之後,就會有幾百個這樣的一個雲端服務,包括:Web應用伺服器、資料庫、訊息中介軟體等等,都可以去在上面去進行安裝,就是容器化模式。在雲端,需要有更簡單的模式幫助使用者去安裝部署自動化,尤其是自動化的安裝部署,甚至回滾它的應用。IBM可以把幾十個微服務組成一個應用,以微服務的方式來進行管理。
IBM還提供了多餘管理功能,因為客戶上雲之旅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一箇中間段的過度,容器和虛擬化技術可以幫助客戶走過共存階段。IBM還提供了完整的DevOps開發運維一體化流水線工作的支援。
如何看待開源技術?
其實,IBM雲平臺底層很多技術都是開源的技術,不管是Docker,還是Kubernetes,甚至是多雲管理,他要用一個開放的介面去整合第三方語言,都是一些開源的平臺。所以很多技術實力很強的客戶會問,為什麼不能用開源的架構去打造自己的雲平臺?IBM的答案是:可以。但是開源架構有很多坑。
我們看到有幾個大的客戶,尤其是一些大的銀行客戶,他是用這種買服務的方式,請第三方的廠商來幫他去建立的Paas雲。之後,由他自己去維護Paas雲的生命週期。第一個坑是,這些客戶不會長期關注開源社群,如果你要選一個第三方幫你去做的話,那一定需要第三方對這種開源社群有影響力,有一定的技術路線的掌控能力,保證你不會偏離這樣一個技術路線。開源現在發展得非常快,幾年前很火的框架,可能很快就不存在了。第二,如何才能有一個端到端的實施。因為上雲,不像傳統的賣軟體,簡單安裝一下,把應用部署完,就可以了。在沒有想清楚為啥要上雲,如何上雲這個問題之前,使用者是不會付諸行動的。所以,上雲是個複雜的過程。第三,開源的另外一大挑戰是,整合開源中介軟體也有難度。因為,搭一個Paas雲平臺,不是一兩種開源軟體就能搭起來,有時候需要7、8個開源軟體,甚至20多種開源技術。這些開源技術都有自己的社群,都以不同的步調在往前演進,如何在保證這些技術在演進之後還能跟得上?並且和其他的開源元件不衝突?需要不斷去做測試。很多客戶在兩、三年之前自己去建Paas雲,但是現在已經很難支撐了,因為更新換代是很麻煩的事情。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47898/viewspace-221920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IBM Modern架構,奠基企業數字智慧未來IBM架構
- 【數字化】智慧企業架構框架:為企業數字化轉型“奠基”架構框架
- 企業數字化轉型一定要做重構嗎?
- 傳統企業核心系統架構最佳化行動指南架構
- IBM技術專家:數字化浪潮下的架構融合淺談IBM架構
- 深信服楊旭榮:傳統企業雲化IT架構建設之路架構
- 數字化是商業生態的系統性重構TCZJ
- 幫企業構建數字化競爭力,珍島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
- 解決方案架構、系統架構和企業架構區別架構
- 為什麼說數字化轉型的解構、重構,是企業的資料命脈?
- 傳統企業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
- 如何構建企業數字化轉型保障體系
- 數字化有沒有把你的企業變成「傳統企業」?
- 【數字化】傳統企業數字創新難題;數字化轉型與平臺戰略
-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架構方案,構建工業網際網路企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服務體系架構
- 數字中臺全速重構企業業務與IT:2020雲徙數字創新年會召開
- Feed流系統重構-架構篇架構
- 圍觀|解讀新一代企業數字化架構的“三駕馬車”架構
- 從資訊到數字,構建企業精益化管理
- 雲資料庫時代:企業資料架構的雲化智慧重構和變革資料庫架構
- 數字化重構是瞎折騰還是?
- 傳統零售企業,如何運用數字化轉型數字店鋪?
- 超融合架構與傳統IT架構的區別架構
- 容器架構轉傳統lnmp架構(失敗篇)架構LNMP
- 平臺戰略,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關鍵
- EMQ 助力構建工業生產數字孿生基礎架構MQ架構
- SACC 2018:各大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實踐,助力企業減負前行
- 架構團隊如何重構內部系統架構
- 【數字化】數字經濟的關鍵,是實體企業與新技術融合;絕大多數傳統企業熟視無睹的數字化...
- .NET企業架構設計架構
- 平臺戰略,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關鍵(上)
- 微服務架構解析:跨越傳統架構的技術革命微服務架構
- 漫談企業資訊化安全 - 零信任架構架構
- 數字化時代,企業如何基於全要素資產重構網路安全信任體系?
- 危化品企業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系統怎樣建?
- 乾貨 數字化網際網路轉型:如何做好企業中臺的架構設計架構
- TOGAF企業架構與軟體架構的對應圖架構
- 化工企業雙重預防體系數字化綜合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