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出首款定製網約車D1,滴滴在講一個什麼樣的「出行」新故事?

徐丹阿銳發表於2020-11-18

釋出首款定製網約車D1,滴滴在講一個什麼樣的「出行」新故事?

滴滴從2018年就開始往下游佈局新能源汽車產業,到今年第一款產品終於落地。

從商業願景上來說,D1承載著滴滴「成為共享出行引領者」的願景。

而從更現實的角度講,滴滴雖然已經在出行市場擁有絕對話語權,但也面臨著各方面的危機。它急需開拓更大的市場,營造護城河,對資本市場講出新的故事。

撰文 | 徐丹

滴滴新能源汽車終於落地。

11月16日,滴滴出行正式釋出與比亞迪合作設計生產的首款定製網約車D1。

這款車基於滴滴平臺上5.5億乘客、上千萬司機需求以及上百億次的出行資料,在車內人機互動、司乘體驗、車聯網等多方面進行定製化設計。

滴滴出行對其給予厚望,稱D1車型將引領汽車交通出行行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一 滴滴D1,專為叫車而生

滴滴出行副總裁、D1首席產品官楊峻介紹了D1的三大獨特設計理念:一是「由內而外」設計;二是產品即服務,為使用者(包括司機和乘客)專屬設計;三是透過資料賦能,智慧可迭代。D1在資料層面直接將整車資料與滴滴平臺資料打通,實現了線下交通工具與線上運營平臺的結合。

具體來看,D1定義為「A級MPV」,顏色採用「青果色」為主打色調,色彩亮麗,區別於常規車輛。車身三維尺寸為4390/1850/1650mm,與A級車相當。但軸距長達2800mm,達到B級車水準。

釋出首款定製網約車D1,滴滴在講一個什麼樣的「出行」新故事?

車身右側是常見於商務MPV車型的側滑門,這在當前國內網約車中是獨一無二的配置。滴滴表示,這種設計一方面能為乘客提供上下車的尊貴體驗,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停車時造成的各種碰撞事故。」據統計,滴滴網約車每年開關車門幾千萬次,因停車開門造成與後方非機動來車的碰撞事故不在少數。

車身內部,滴滴針對司機和乘客需求分別做了定製化設計。

後排有兩塊面向乘客的大屏,可提供一些娛樂功能,還有行動式掛勾、獨立杯託、USB充電口等一些使用配置。乘坐空間方面,D1對標奧迪A6等行政座駕。身高1.8米的乘客亦可將腿伸直,或是在後排翹起二郎腿。

釋出首款定製網約車D1,滴滴在講一個什麼樣的「出行」新故事?

對乘客來說,D1還是一款「可遙控」的網約車。上車之前乘客即可透過滴滴App調節車內空調溫度、風量等。當乘客呼叫D1時,平臺會派發一個彩虹顏色與接單車輛匹配,更方便找車。

駕駛室方面,為緩解司機駕駛疲勞,D1專門搭載了司機定製化「超級座椅」,採用定製化人機工程設計,對座椅硬度進行定製化最佳化。座椅右側的傳統汽車扶手位置還有一個「公文包」,採用定製化儲物格設計,支援5-55°水杯加熱製冷。

在汽車使用上,D1還聯通了車與滴滴平臺。滴滴司機可以透過方向盤上的「滴滴鍵」一鍵接單,車與接單一體,在增加便利性的同時保障了駕駛安全。

釋出首款定製網約車D1,滴滴在講一個什麼樣的「出行」新故事?

內飾相對簡潔,中控臺僅由方向盤和一塊10.1寸的顯示大屏組成,傳統汽車的儀表盤被大幅縮小至方向盤前方,僅提供少量與駕駛相關的基本引數資訊。

D1的智慧化也是一大看點。中控螢幕整合了智慧運營車機系統,能夠實現人臉登陸、司機接單、用車熱力圖、行程導航、語音助手、安全求助、智慧充電/維保、附近車主等多項功能。

根據此前比亞迪向工信部申報的資訊來看,D1車型將搭載比亞迪生產的刀片電池以及永磁同步電機,最大功率100kW,峰值扭矩180Nm,NEDC續航里程為418km。安全配置上,D1還是業內首款搭載AEB系統的網約車,急行遇障時會自動剎車,保障司機和乘客的安全。

滴滴網約車平臺公司CEO付強在釋出會上透露,D1將率先於今年12月在湖南長沙投入運營,未來將陸續投放至全國各地,但不會面向C端消費者。

 二 入局新能源汽車,滴滴想講一個什麼故事?

D1並不是滴滴造車的開始。早在兩年前,滴滴就有往下游延伸的想法,當時是想以聯盟的形式實現。

2018年初,滴滴與北汽、比亞德、寧德時代在內的31家整車企業和零部件公司聯合成立了「洪流聯盟」,「洪流是線下鋼鐵製造洪流,也是線上的資訊匯聚洪流。」

按照滴滴的想法,滴滴聯合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和協會,自己以汽車運營商的角色整合使用者需求,根據網約車場景定製汽車的設計生產,並提供整套的後市場服務。

對滴滴來說,自己可以掌握共享出行的主導權。新能源汽車企業方面,2018年正是他們要真正面臨市場考驗的時刻,與滴滴合作相當於背靠大樹。

當時滴滴創始人兼CEO程維就明確表示,「滴滴不會自己造車。」

聯盟之外,滴滴還先後與理想、北汽、比亞迪、大眾等成立了合資公司,生產定製版的新能源汽車。

不過,今年初與理想共同出資的桔電出行科技有限公司發生了變動。二者原本打算聯合運營車隊,滴滴負責出行場景的智慧化、運營方面的定義,理想汽車負責車型開發、採購、生產等。

但根據《晚點》報導,今年4月,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與滴滴創始人程維決定將桔電與理想進行切割。桔電會從輕資產的出行平臺轉型為具備整車製造能力的車企加出行服務商,並對外獨立融資。與此同時理想開始與美團密切接觸,美團6月領投理想汽車5.3億美元C輪融資。

D1的是滴滴2019年與比亞迪成立的合資公司「美好出行」的產品,也算是滴滴佈局兩年的新能源汽車終於有了產品落地。

滴滴對D1可謂是寄予厚望,D1或許會有助於掌握其對共享出行的主導權。

「在未來,購買服務將替代購買工具一個人不必擁有一輛車,就可以擁有更加美好的出行體驗。」程維在釋出會上表示,提高出行共享率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共享化是未來出行的最優方案。

李開復也曾公開表示,一輛私家車96%的時間是停滯的,只有4%的時間存在價值。而這4%當中,0.5%是在尋找停車,0.5%是堵在路上,只有3%是在真正開車。日益擁堵的交通狀況下,共享出行的邏輯是,在出行平臺上,一輛車只有70%的時間在運營。

同時,擁有自己的新能源汽車也有利於搭載滴滴的無人駕駛技術。

早在2016年,滴滴便成立了自動駕駛研發團隊;2017年3月,滴滴在成立美國研究院,此後自動駕駛業務拆分,並獲得軟銀願景基金二期領投的超過5億美元融資。一年後,滴滴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自動駕駛測試標準,並於2019年9月拿到國內首批自動駕駛載人示範應用牌照。

今年6月,滴滴出行首次面向公眾開放自動駕駛服務,原型車最高可達到L4級別自動駕駛。截至目前,滴滴已經獲得上海、北京、蘇州、合肥、美國加州等地的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牌照。

如果滴滴策略成功,那麼作為最大的網約車平臺,滴滴既有流量,也有車,還掌握汽車智慧化的核心技術,無疑會成為未來共享出行的掌控者。

 三 滴滴的危機感

網約車平臺造車,滴滴並不是第一家。

早在2015年,比滴滴更早涉足網約車領域的「易到」就已經聯合奇瑞、博泰三家公司成立易奇汽車,這是國內最早的網約車平臺聯手車企定製共享汽車的案例。

奇易汽車計劃在未來兩年內推出一款只租不賣的「網際網路智慧共享電動汽車」,並搭載 iVoka OS車載專用系統,這和D1的理念如出一轍。

雖然市場上後來再沒有聽到奇易汽車的故事。但奇易汽車的確是在當時就已經敏銳的把握到了趨勢,「隨著使用者需求和場景的變化,當一家網際網路出行平臺在市場上擁有絕對話語權之後,為構建更高進入門檻,向下遊的延伸是必然的。」當時的奇易汽車CEO王彥敏在接受AI財經社採訪時說。

在宏大的願景之外,「危機感」可能也是已經在出行平臺市場擁有了絕對話語權的滴滴佈局新能源汽車的動力之一。

出行市場剛需高頻,潛力巨大,很多人都想入場分一杯羹。包括高德、美團等掌握流量入口的網際網路平臺,也包括小鵬等新能源車企。

在此背景下,滴滴也在不斷擴充相關業務,上線了跑腿、貨運、社群團購等業務,為獲取更大的使用者市場做準備,試圖對資本市場講新的故事。

「單獨看這些競爭對手,未必能獨立對滴滴造城強有力的衝擊,但不同程度上也蠶食了其部分市場。」介面新聞在關於滴滴上市或合併的前路討論文章中分析到了滴滴的困境。

「更為關鍵的是,不造車的滴滴嚴格意義上更像是聚合平臺,其運力主要來自於合作的租賃公司或者車企,車企自己下場、租賃公司艱難存活的當下,其運力端生態也遭受了再次衝擊。」

並且,就算跟美團相比,滴滴也缺少一個核心的競爭力。「滴滴最為安逸的時刻過去了,但卻未能樹立起自己的壁壘,核心原因在於,網約車市場的網路效應本身就遠小於社交平臺,供需平衡才是這裡最重要的環節。

滴滴培育了大量的民間運力,卻對司機並未能形成掌控,因此美團叫車的入侵輕而易舉——只要掌握了供需雙方,再加以簡單粗暴的補貼,新進入者就能在短期完成使用者規模的積累。」AI財經社報導。

網約車本就是一個沒有護城河的行業,因為乘客和司機對平臺的不具備忠誠度。乘客和司機只會透過價格和收入「用腳投票」,不存在「逃逸成本」。

2019年12月,Talk Aata 釋出的一組資料顯示,滴滴在過去一年裡,乘客和司機端APP使用量,分別下降了5%和23%。這說明,滴滴的活躍使用者和司機數量一直在減少。

對於滴滴來說,從更現實的角度來講,擁有自己的新能源汽車也能解決一些現存的問題:減少運營成本、更好控制車輛。

盈利一直是滴滴的一大難題,上線8年以來,直到今年5月滴滴才對投資人宣稱「核心業務小有盈利」。自產新能源汽車後,一方面可以實現一些增值服務,另一方面也能減少運營和採購成本,D1搭載比亞迪最新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將會給成本帶來20%-30%的下降。

司車輛管控方面,滴滴司機和平臺的矛盾一直存在,在一些節假日滴滴還需要給司機發放補貼才能調動司機積極性。「但補貼不是長久之計,同時還要設立淘汰機制,目前能想到的最好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就是無人駕駛。」2018年一位滴滴內部人士接受AI財經社採訪時表示。

而程維在此次釋出會上預測,「到2025年,共享汽車有望在滴滴平臺普及超過100萬臺,新的迭代版本能夠搭載滴滴自研的無人駕駛模組。到2030年,希望去掉駕駛艙,能夠實現完全意義上的無人駕駛。」

在實現無人駕駛的情況下,車輛資料的採集、管理、排程都更加方便,且省去了司機這層最大的人力成本。

 四 尾聲

不過,滴滴掌控未來智慧出行的願望也並不是那麼容易成功。

首先,老牌的車企或許並不會甘願「為滴滴打工」,也想自營網約車平臺。從自動駕駛層面來說,入局的玩家更多,從百度、阿里、華為等巨頭企業,到很多技術勢力強勁的初創型技術公司都想打造自己的自動駕駛網約車,或者為傳統汽車賦能。

但不管怎樣,滴滴已經把路鋪開了。其實不僅是新能源汽車,滴滴的業務幾乎已經覆蓋了汽車生態的全產業鏈:

釋出首款定製網約車D1,滴滴在講一個什麼樣的「出行」新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