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需求過程管理重要性

PetterLiu發表於2024-09-02

產品需求過程管理重要性

產品需求管理重要性

背景

以下都是真實事項經歷回顧,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產品經理與研發團隊之間的溝通至關重要。然而,溝通不暢或資訊缺失常常導致需求無法準確傳達,最終影響產品的成功。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問題:

1.需求邏輯與需求規則遺忘

產品經理在與研發工程師確認某個需求邏輯後,未能有效文字書面記錄背景資訊與詳細邏輯規則。在後續開發中,產品經理可能無法回憶起當初的邏輯背景,導致後續的產品功能不一致或偏離使用者需求。

後果:研發只能重新閱讀程式碼梳理邏輯,產品側梳理,又投入人力成本。

2.缺乏產品規劃案例

在產品線的某個子系統需要實現告警功能時,研發團隊在第二個子系統中開發類似功能時,部分不動腦的研發僅僅透過複製程式碼來實現,未能考慮到系統的整體架構和元件複用。這種做法不僅增加了重複工作量,還可能導致系統維護難度加大。本質原因是產品規劃未能早起全面規劃各個模組概要。如果產品規劃早起規劃 告警模組,系統架構可通用考慮 元件複用。

後果:研發側增加重複工作量,產品與系統後續難以維護,系統擴充套件性缺失。

3.隱式需求未考慮

在設計微信小程式時,產品經理未能考慮到微信小程式註冊認證的費用問題,導致開發完成後卻因專案總交付成本,合同中沒有采購問題而功能擱置。

後果:事實情況下,已經投入3名人力資源,同一個功能又在APP端再次開發,已經算是研發返工。這種情況會影響產品的市場推廣和客戶滿意度,已經造成專案成本浪費。

4.需求不明確或模糊
在需求收集和分析階段,如果需求描述不明確或模糊,缺乏具體細節和量化指標,開發團隊在後續工作中容易出現理解偏差,導致產品功能不符合預期。
後果:
研發成本超支:由於需求不明確,開發團隊可能需要多次溝通和返工,增加了人力和時間成本。
研發返工:頻繁的需求變更和返工會導致專案延期,同時降低開發效率和質量。
5.需求變動頻繁
市場環境、技術進展或客戶反饋等因素可能導致需求在專案進行中頻繁變動。
後果:
研發成本超支:需求變動意味著開發計劃需要不斷調整,可能涉及重新設計、編碼和測試,增加了額外成本。
研發返工:已完成的開發工作可能因為需求變動而需要重做,導致資源浪費和進度延誤。
6.跨部門協作不暢
產品研發涉及多個部門,如市場、銷售、研發、測試等。如果部門間溝通不暢或協作壁壘嚴重,會導致需求傳遞失真或延誤。
後果:
研發成本超支:由於資訊溝通不暢,各部門可能重複勞動或遺漏重要資訊,增加了整體成本。
研發返工:部門間協作問題可能導致開發出的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或技術要求,需要返工。
7.技術評估不足
在需求階段,如果缺乏對技術可行性的充分評估,可能會導致後續開發過程中遇到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
後果:
研發成本超支:技術難題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發資源和時間來解決,導致成本上升。
研發返工:如果技術難題無法解決或解決成本過高,可能需要重新設計或放棄部分功能,導致返工。
8.文件管理不規範
在產品研發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文件資料,如需求規格說明書、設計文件、測試報告等。如果文件管理不規範,容易出現丟失、破損或版本混亂等問題。
後果:
研發成本超支:文件管理不善會導致團隊在查詢、核對和更新文件時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增加成本。
研發返工:文件不一致或丟失可能導致開發團隊在後續工作中出現誤解或遺漏重要資訊,需要返工。

解決方案

一. 制定功能列表與需求文件規範與質量基線

  • 功能列表

在專案初期,功能列表(Function List)在產品開發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功能列表通常列出了產品或軟體系統的所有主要功能或特性,這些功能或特性是使用者在使用產品時能夠直接感知和操作的部分。功能列表不僅限於軟體領域,也適用於硬體產品和其他型別的系統。產品經理應與研發團隊共同制定詳細的功能列表,功能列表可來自專案合同或SOW工作說明書,明確每個功能的背景、目標使用者及其需求。這不僅有助於團隊成員在開發過程中保持一致性,也能幫助產品經理在後續階段快速回憶起需求邏輯。

功能列表的意義與作用

1)明確產品範圍:
功能列表幫助專案團隊明確產品的功能邊界,確保所有關鍵功能都被納入考慮範圍。這有助於減少後期因功能遺漏而導致的專案延期或成本增加。
2)指導開發過程: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功能列表作為開發團隊的工作指南,確保每個功能都按照既定要求進行設計和實現。這有助於保持專案的一致性和可預測性。
3)促進團隊協作:
功能列表是專案團隊成員之間的共同語言,它有助於不同角色(如產品經理、設計師、開發人員和測試人員)之間的溝通和協作。透過共享功能列表,團隊成員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工作內容和目標。
4)制定測試計劃:
測試團隊可以利用功能列表來制定詳細的測試計劃,確保每個功能都經過充分的測試。這有助於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穩定性,降低釋出後的風險。
5)支援迭代開發:
在敏捷開發等迭代式開發方法中,功能列表可以作為每次迭代的目標集合。隨著專案的推進,團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功能列表進行調整和最佳化,以適應市場變化和使用者需求。
6)提供文件支援:
功能列表是產品文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產品的使用、維護和升級提供了必要的參考資訊。透過查閱功能列表,使用者可以更好地瞭解產品的功能和特性,從而更高效地使用產品。

  • 需求文件與原型設計

建立規範的需求規格文件SRS模板,記錄每個需求的背景、目標及優先順序。確保文件在團隊內部共享,方便所有成員查閱。同時需要明確原型設計需要所有研發功能涉及的需求規則。

  • 需求過程質量

需求文件與原型需要有質量基線,達到質量要求與評審透過後,才能進入開發環節。

640

功能列表-質量基線

  • 完整性:確保功能列表包含了產品的所有關鍵功能,避免遺漏。
  • 準確性:對每個功能的描述要準確清晰,避免歧義和誤解。
  • 層次性:可以根據需要將功能列表劃分為不同的層次結構,以便更好地組織和管理。
  • 可擴充套件性:考慮到產品的未來發展和變化,功能列表應具有一定的可擴充套件性,以便隨時新增新的功能或修改現有功能。


SRS文件的質量基線:
1)完整性
需求覆蓋:SRS應全面覆蓋所有使用者、業務和技術需求,確保沒有遺漏。
文件結構:文件應包含必要的章節,如範圍、系統概述、需求概述、需求規格、合格性規定、需求可追蹤性等,且每個部分都應詳細闡述。
2)準確性
需求描述:每個需求都應清晰、準確地描述,避免歧義和模糊性。
引數定義:對於涉及的技術引數、效能指標等,應給出明確的定義和範圍。
3)一致性
內部一致性:SRS中的各個部分應相互一致,避免自相矛盾。
外部一致性:SRS應與專案計劃、設計文件等其他相關文件保持一致。
4)可追蹤性
需求追蹤:每個需求都應具有唯一的識別符號,並能在SRS中追蹤到其來源和去向。
變更管理:對於需求的變更,應記錄變更的原因、影響範圍和處理結果,確保變更的可控性。
5)可理解性
語言簡潔:SRS應使用簡潔明瞭的語言,避免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或複雜的句子結構。
圖表輔助:適當使用流程圖、結構圖、物件圖等圖表來輔助說明,提高文件的可讀性。
6)規範性
文件格式:SRS應遵循統一的文件格式和排版規範,確保文件的整潔和美觀。
引用規範:對於引用的外部文件或標準,應給出明確的引用資訊和來源。
7)約束條件
技術約束:明確技術實現上的限制和約束,如硬體資源、軟體平臺等。
業務約束:說明業務需求上的限制和約束,如法規遵從性、智慧財產權要求等。
8)質量標準
定義質量標準:在SRS中明確軟體系統的質量標準,如錯誤率、響應時間、可靠性指標等。
驗收標準:定義如何驗證軟體系統是否滿足SRS中的需求,包括測試計劃、測試用例和驗收準則等。
9)優先順序和關鍵程度
需求排序:根據需求的重要性和緊急程度進行排序,確保關鍵需求得到優先處理。
關鍵程度標識:在SRS中明確標識出關鍵需求和關鍵功能,以便在開發和測試過程中給予特別關注。
10)變更控制
基線管理:建立SRS的基線版本,並對其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
變更流程:制定明確的變更控制流程,確保對SRS的任何修改都經過充分的評估和審批。


高質量的原型設計質量基線:
1) 設計規範與標準
統一設計規範:確保原型設計在視覺、互動、佈局等方面遵循統一的設計規範,如顏色、字型、圖示、間距等,以保持整體的一致性和專業性。
明確設計標準:制定清晰的設計標準,如介面元素的尺寸、佈局規則、互動邏輯等,以確保設計的一致性和可預測性。
2) 使用者體驗與可用性
使用者需求滿足:原型設計應緊密圍繞使用者需求進行,確保設計的功能和流程能夠滿足使用者的實際使用場景和需求。
互動邏輯清晰:介面元素的互動邏輯應清晰明瞭,操作流程順暢,避免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產生困惑或誤操作。
反饋及時準確:提供及時、準確的使用者反饋,如操作提示、錯誤提示等,以增強使用者的操作信心和滿意度。
3) 結構與內容
結構清晰:原型設計的頁面結構應清晰明瞭,資訊層次分明,便於使用者快速找到所需資訊。
內容準確:原型中展示的內容應準確無誤,與產品實際功能保持一致,避免誤導使用者。
4) 視覺表現
視覺吸引力:原型設計應具有視覺吸引力,透過合理的色彩搭配、佈局設計和元素運用,提升使用者的視覺體驗。
一致性:保持介面元素在視覺上的一致性,如按鈕樣式、圖示風格等,以增強使用者的認知連貫性。
5) 靈活性與可擴充套件性
模組化設計:採用模組化設計思想,將介面元素和互動邏輯進行模組化處理,便於後續維護和擴充套件。
可定製性:提供足夠的可定製性選項,以滿足不同使用者或場景下的需求變化。
6) 評審與迭代
評審機制:建立原型設計的評審機制,邀請相關利益方進行評審,收集反饋意見並進行最佳化。
迭代最佳化:根據評審結果和使用者反饋,對原型設計進行迭代最佳化,不斷提升設計質量和使用者體驗。
7) 相容性與可訪問性
相容性:確保原型設計在不同裝置和瀏覽器上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以覆蓋更廣泛的使用者群體。
可訪問性:關注無障礙設計原則,確保原型設計對殘障人士等特殊使用者群體友好。


二. 早期產品規劃

  • 模組化設計

模組化設計是一種高效且靈活的產品和系統設計方法,它將複雜的產品或系統劃分為一系列獨立命名且可獨立訪問的模組。每個模組都具備特定的功能或職責,並可以獨立開發、測試和更新,最終透過組合這些模組來構建完整的產品或系統。在產品規劃階段,考慮系統的模組化設計,尤其是通用功能(如告警模組)。這樣可以為不同子系統提供一個統一的解決方案,減少重複開發。模組化設計是一種將產品或系統劃分為一系列獨立模組的設計方法。這些模組在功能上相對獨立,介面清晰,便於單獨設計、製造、測試和替換。模組化設計旨在降低產品的複雜性,提高開發效率,增強產品的可維護性和可擴充套件性,並快速響應市場變化。

模組化設計的實現方法
1) 確定系統功能和效能要求
首先,需要明確產品或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效能要求。這包括對產品需求的深入分析,識別出哪些功能可以獨立成模組,以及模組之間的互動關係。

2) 模組劃分
根據功能和效能要求,將產品或系統劃分為一系列獨立但又相互關聯的模組。在劃分模組時,需要綜合考慮產品的功能需求、結構特點、製造工藝以及維護方便性等因素。確保每個模組都具備相對獨立的功能,且介面清晰、易於連線和替換。

3) 定義模組介面
模組介面是模組之間互動的橋樑,包括資料介面和功能介面。需要定義清晰的介面標準和協議,確保模組之間的資料交換和功能協同能夠順利進行。同時,介面的標準化和通用性也是提高模組可替換性和升級性的關鍵。

4) 遵循高內聚低耦合原則
在設計每個模組時,應遵循高內聚低耦合的原則。高內聚意味著模組內部各元素之間聯絡緊密,共同完成特定的功能;低耦合則意味著模組之間保持相對獨立,減少相互依賴。這有助於提高模組的獨立性和可重用性。

5) 選擇合適的模組化設計方法
根據產品或系統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模組化設計方法。常見的模組化設計方法包括層次化設計、基於元件的設計等。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更好地組織和管理模組,提高開發效率和產品質量。

6) 使用設計工具和程式語言支援
利用現代設計工具和程式語言提供的模組化支援,如模組宣告、類定義等,來實現模組化設計。這些工具可以提高程式碼的可讀性、可維護性和可重用性,降低開發成本和時間。

7) 編寫模組程式碼和文件
在編寫模組程式碼時,注意程式碼的可讀性和可維護性。每個模組都應該有清晰的文件說明,包括功能描述、介面定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等。這有助於其他開發人員理解和使用模組,提高團隊協作效率。

8) 進行單元測試和整合測試
在模組開發完成後,需要進行單元測試和整合測試。單元測試用於驗證單個模組的功能是否正確;整合測試則用於驗證模組之間的介面是否正確,以及系統整體功能是否滿足要求。這些測試有助於確保產品質量和穩定性。

9)維護和升級
在產品使用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模組的維護和升級。由於模組之間相對獨立,因此可以單獨更新或替換模組,而不影響其他模組的功能。這有助於提高產品的可維護性和可擴充套件性

  • 元件複用

元件複用是軟體開發中的一種重要策略,它指的是在軟體系統中,透過重用已存在的元件(通常指封裝好的、具有特定功能的軟體單元)來構建新的軟體系統或功能,以減少重複開發,提高開發效率,並降低維護成本。元件複用可以極大地促進軟體的可維護性、可擴充套件性和可重用性。透過元件複用,提升開發效率並降低維護成本。研發團隊應在實現新功能時,首先檢查現有元件是否能滿足需求。

1) 明確元件的邊界和職責:
在設計元件時,應明確其功能和職責範圍,確保元件具有清晰的邊界和獨立的上下文。這有助於減少元件間的耦合度,提高元件的可複用性。
2) 遵循標準介面和協議:
元件應提供標準化的介面和協議,以便在不同系統或專案中輕鬆整合和複用。透過遵循行業標準或企業內部的最佳實踐,可以確保元件的相容性和互操作性。
3) 封裝和抽象:
元件應具有良好的封裝性和抽象性,即只暴露必要的介面和屬性,隱藏內部實現細節。這有助於減少外部對元件內部結構的依賴,提高元件的穩定性和可維護性。
4) 元件的文件化和測試:
為元件編寫詳細的文件,包括使用說明、介面定義、依賴關係等,有助於其他開發人員理解和使用元件。同時,對元件進行充分的測試,確保其穩定性和可靠性,也是提高元件複用性的重要手段。
5) 模組化設計:
將軟體系統劃分為多個模組,每個模組由一組相關的元件組成。模組化設計有助於降低系統的複雜度,提高系統的可維護性和可擴充套件性。同時,模組內部的元件可以更容易地被複用和組合,以適應不同的業務需求。
6) 快取和回收機制:
在某些情況下,如UI元件的複用中,可以透過快取和回收機制來最佳化效能。當元件不再需要時,可以將其快取起來,以便在後續需要時快速複用,從而減少建立和銷燬元件的開銷。
7) 合理使用複用策略:
根據不同的場景和需求,選擇合適的複用策略。例如,在UI開發中,可以透過懶載入、按需載入等方式來最佳化元件的複用;在業務邏輯處理中,可以透過服務層或中介軟體等方式來複用業務邏輯元件。
8) 持續最佳化和重構:
隨著軟體系統的不斷髮展和變化,元件的複用性也可能受到影響。因此,需要定期對元件進行評估和最佳化,去除冗餘程式碼,調整元件結構,以提高其複用性和可維護性。同時,透過重構等方式來改進元件的設計和實現方式,以適應新的業務需求和技術發展。

三. 瞭解運營和上架流程

  • 培訓與知識共享

產品經理需要了解不同平臺(如微信小程式、APP等)的運營和上架流程。定期組織培訓或分享會,提升團隊整體的產品知識和市場認知。

  • 市場調查

在產品設計初期,進行市場調查,瞭解使用者需求和潛在的運營成本,確保產品在開發階段就考慮到商業可行性。

1)明確調研目標與範圍
確定調研目標:
明確調研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比如瞭解市場需求、使用者偏好、競爭態勢、潛在風險等。
設定具體的、可量化的目標,如確定目標使用者群體、瞭解使用者對產品的主要需求點等。
界定調研範圍:
確定調研的地域範圍、行業領域、目標使用者群體等。
界定調研的深度和廣度,確保調研結果能夠全面反映市場情況。
2)制定詳細的調研計劃
選擇調研方法:
常用的調研方法包括問卷調查、深度訪談、使用者觀察、競品分析等。
根據調研目標和範圍選擇合適的調研方法,並設計相應的調研工具(如問卷、訪談大綱等)。
確定調研樣本:
根據目標使用者群體選擇合適的樣本數量和樣本分佈。
確保樣本具有代表性和多樣性,能夠全面反映市場情況。
安排調研時間與資源:
制定詳細的調研時間表,包括資料收集、資料處理、分析總結等階段的時間安排。
合理分配調研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確保調研工作的順利進行。
3)深入進行市場調查
使用者需求調研:
透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收集使用者對產品的需求和期望。
分析使用者需求的優先順序和重要性,為產品設計提供依據。
競品分析:
瞭解市場上同類產品的功能特點、價格策略、市場佔有率等資訊。
分析競品的優劣勢和潛在風險,為產品定位和差異化設計提供參考。
市場趨勢與預測:
關注行業動態和市場趨勢,預測未來市場的發展方向和潛在機會。
結合市場需求和競爭態勢,為產品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和戰略。
4)評估潛在運營成本
成本分析:
對產品的研發成本、生產成本、運營成本等進行全面分析。
評估不同成本項的佔比和變化趨勢,為產品定價和盈利策略提供依據。
風險評估:
識別潛在的市場風險、技術風險、運營風險等。
制定相應的風險應對措施和預案,確保產品能夠順利上市並持續運營。
5)總結調研成果並制定產品策略
總結調研資料:
對收集到的調研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提煉出關鍵資訊和結論。
編寫詳細的市場調查報告,為產品設計和開發提供有力支援。
制定產品策略:
根據調研結果和市場需求制定產品的定位、功能特點、價格策略等。
確保產品策略與商業可行性相匹配,為產品的成功上市和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6)持續最佳化與迭代
使用者反饋收集:
在產品上市後持續收集使用者反饋和意見。
分析使用者反饋資料,瞭解產品在實際使用中的問題和不足之處。
產品迭代最佳化:
根據使用者反饋和市場需求對產品進行迭代最佳化。
不斷提升產品的使用者體驗和市場競爭力,確保產品的長期成功。

結論

透過以上措施,產品經理可以有效減少需求傳遞中的隱式坑, 提高產品需求質量,促進開發的效率和成功率。持續的溝通與協作、規範的文件管理以及對市場動態的敏感性,都是確保產品經理在複雜專案中游刃有餘的關鍵。產品需求過程管理意義如下:

1. 確保產品方向正確
需求過程質量管理首先確保了產品的方向正確。透過深入的市場調查、使用者訪談、競品分析等手段,收集並驗證真實、有效的需求,避免產品偏離市場或使用者需求。這有助於減少後續開發過程中的方向性錯誤,確保產品能夠滿足目標市場的期望。

2. 提升產品競爭力
高質量的需求管理能夠確保產品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透過細緻的需求分析和優先順序排序,產品團隊能夠聚焦於解決使用者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從而打造出具有獨特賣點和競爭力的產品。這有助於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使用者的青睞。

3. 降低研發成本和風險
需求過程質量管理有助於降低研發成本和風險。透過清晰、明確的需求定義和驗證,開發團隊能夠減少因需求變更而導致的返工和重複勞動,從而降低研發成本。同時,透過需求評審和確認,能夠提前發現並解決潛在的問題和風險,避免在後續開發過程中造成更大的損失。

4. 提高開發效率和質量
高質量的需求是開發團隊高效工作的基礎。明確、詳細的需求描述能夠減少開發過程中的誤解和溝通成本,提高開發效率。同時,透過需求管理和跟蹤,開發團隊能夠確保每個需求都得到充分的實現和驗證,從而提高產品的整體質量。

5. 促進團隊協作和溝通
需求過程質量管理還促進了團隊協作和溝通。透過需求評審會議、需求變更管理流程等機制,不同部門和團隊之間能夠就產品需求進行充分的討論和協商,形成共識。這有助於打破部門壁壘,促進團隊協作和溝通,提高整個組織的運作效率。

6. 增強客戶滿意度
最終,產品需求過程質量管理的核心意義在於增強客戶滿意度。透過深入瞭解並滿足客戶需求,產品能夠解決使用者的實際問題,提升使用者體驗。這有助於建立品牌忠誠度,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口碑,為產品的長期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今天先到這兒,希望對AIGC,雲原生,技術領導力, 企業管理,系統架構設計與評估,團隊管理, 專案管理, 產品管理,資訊保安,團隊建設 有參考作用 ,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構建創業公司突擊小團隊
國際化環境下系統架構演化
微服務架構設計
影片直播平臺的系統架構演化
微服務與Docker介紹
Docker與CI持續整合/CD
網際網路電商購物車架構演變案例
網際網路業務場景下訊息佇列架構
網際網路高效研發團隊管理演進之一
訊息系統架構設計演進
網際網路電商搜尋架構演化之一
企業資訊化與軟體工程的迷思
企業專案化管理介紹
軟體專案成功之要素
人際溝通風格介紹一
精益IT組織與分享式領導
學習型組織與企業
企業創新文化與等級觀念
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
初創公司人才招聘與管理
人才公司環境與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團隊文化與知識共享
高效能的團隊建設
專案管理溝通計劃
構建高效的研發與自動化運維
某大型電商雲平臺實踐
網際網路資料庫架構設計思路
IT基礎架構規劃方案一(網路系統規劃)
餐飲行業解決方案之客戶分析流程
餐飲行業解決方案之採購戰略制定與實施流程
餐飲行業解決方案之業務設計流程
供應鏈需求調研CheckList
企業應用之效能實時度量系統演變

如有想了解更多軟體設計與架構, 系統IT,企業資訊化, 團隊管理 資訊,請關注我的微信訂閱號:

image_thumb2_thumb_thumb_thumb_thumb[2]

作者:Petter Liu
出處:http://www.cnblogs.com/wintersun/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部落格園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宣告,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線,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該文章也同時釋出在我的獨立部落格中-Petter Liu Blo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