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強調中小企業能辦大事,要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支援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不斷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援力度,推動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為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激發中小企業發展活力,按照《中小企業促進法》和相關檔案要求,2021 年,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繼續開展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第三方評估工作。有關情況如下:

一、評估工作情況

2021 年度評估選取 4 個直轄市、5 個計劃單列市和 27 個省會城市,共計 36 個典型城市作為評估物件,以上一年度統計資料為基礎,由第三方機構獨立開展評估。

一是保持延續性和穩定性,細化完善評估指標體系。對標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根據當前優化發展環境的重點工作和反映的突出問題,在保證評估工作延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對指標體系做進一步完善。本次評估指標體系共由 5 個一級指標(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融資環境、創新環境、政策環境)、21 個二級指標和 37 個三級指標構成。

二是持續優化評估方式,資料分析與實地調研密切結合。評估資料主要來自 5 個方面,包括地方政府部門填報,企業網上調查,實地調研及第三方穿行測試,公開統計資料,政府網站、媒體及權威機構獲取資料資料。累計對超過 3.5 萬家企業開展網上問卷調查、檢索 40 萬條資訊、赴 20 個城市實地調研、召開 20 場部門座談會、與 400 多家企業進行一對一訪談交流,實地調研 30 餘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6 個政務服務中心,獲取了大量客觀詳實資料。

三是加強縱向對比分析,突出各城市評估年度變化情況。報告對比分析了最近兩次評估中各指標得分變化,結合巨集觀經濟環境、中小企業政策及各地方創新實踐等情況,重點分析了發展環境改善較明顯的城市,更直觀地體現了評估工作開展以來,在以評促改、以評促優、以評促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四是充分考慮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因素影響,分析惠企政策實施效果。為克服疫情等對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的影響,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惠企政策。通過企業問卷調查,對參評城市中小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變化情況進行調研,全面瞭解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及對惠企政策的獲得感滿意度。

二、評估主要結論

(一)評估總體情況

從綜合得分看,上海、深圳、廣州、北京、南京、杭州、寧波、廈門、成都、天津位居前十;從得分提高幅度看,拉薩、呼和浩特、大連、石家莊、鄭州、青島、貴陽、南寧、濟南、武漢得分增幅位居前十。各參評城市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得分及較上次評估改善情況具體如下:

1  2021 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得分及改善情況

注:評估分值均換算為百分制計算

(二)各項一級指標評估情況

1. 市場環境評估結果

市場環境由市場準入、要素保障、政務服務、市場主體、公平競爭 5 個二級指標構成。評估顯示,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得分居前 5 位,西寧、上海、福州、大連、成都改善幅度居前 5 位。

2. 法治環境評估結果

法治環境由權益救濟、行政執法、司法保護 3 個二級指標構成。評估顯示,南京、上海、天津、西安、長沙得分居前 5 位,石家莊、上海、西安、青島、瀋陽改善幅度居前 5 位。

3. 融資環境評估結果

融資環境由貸款獲得、信用與擔保、創業投資、融資滿意度 4 個二級指標構成。評估顯示,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南京得分居前 5 位,呼和浩特、鄭州、合肥、貴陽、武漢改善幅度居前 5 位。

4. 創新環境評估結果

創新環境由創新載體、人力資源、創新投入、成果產出 4 個二級指標構成。評估顯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得分居前 5 位,廣州、貴陽、大連、成都、武漢改善幅度居前 5 位。

5. 政策環境評估結果

政策環境由組織領導、財政支援、服務促進、企業培育、政策落實 5 個二級指標構成。評估顯示,上海、廣州、北京、杭州、寧波得分居前 5 位,呼和浩特、大連、海口、鄭州、石家莊改善幅度居前 5 位。

(三)參評城市發展環境主要概況

1. 全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整體明顯改善,各參評城市綜合得分均超上次評估,城市間差距略有縮小。

評估顯示,2021 年度各參評城市綜合得分均值為 56.53,比上次評估得分均值(51.63)增長 9.49%。所有參評城市綜合得分較上次均有所提升,超過 5% 的城市有 33 個,佔比達 91.67%;超過 10% 的城市有 12 個,佔比達 33.33%

1  各參評城市綜合得分變化情況

從五個一級指標來看,各參評城市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融資環境、創新環境和政策環境整體均有所改善,得分均值分別為 52.8075.6843.7141.95 68.49,分別比上次評估增長 6.65%7.65%12.40%4.52% 15.42%

2 參評城市一級指標得分均值變化情況

2021 年度各城市綜合得分離散程度為 0.2485,比上次評估減少 0.0110,五大環境得分離散度均有所減小,各城市總體差距持續縮小。

2. 各城市政策環境和融資環境的優化改善比較明顯,各級政府出臺的惠企政策使中小企業有較強獲得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持續緩解。

評估顯示,各參評城市政策環境和融資環境改善比較明顯,政策環境平均得分從 59.34 提升至 68.49,其中,有 24 個城市上升超過 10%;融資環境平均得分從 38.89 提升至 43.71,其中,有 22 個城市上升超過 10%

政策環境方面,各參評城市加大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力度,完善組織領導及議事協調機制建設,積極出臺配套政策措施,提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水平,切實提高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46.01% 的樣本企業對惠企政策落實情況感到非常滿意,41.92% 的企業感到滿意,其中,企業對減稅降費政策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滿意度最高。

3 惠企政策落實情況滿意度

融資環境方面,各參評城市切實落實國家各項政策措施,整合資源、搭建平臺、創新舉措,著力形成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合力。資料顯示,各參評城市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占人民幣貸款總餘額比重均值為 7.56%,比上次評估高 1.34 個百分點;政策性融資擔保費率均值為 1.21%,比上次評估下降 0.35 個百分點。31.74% 的調查企業反映融資難度明顯降低,27.45% 的企業反映略有降低;31.09% 的企業認為綜合融資成本較上年有所下降。

4 融資難度變化情況

3. 各城市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得分穩中有升,放管服改革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中小企業司法保護問題成為制約法治環境改善的主要短板。

評估顯示,各參評城市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得分穩中有升,市場環境平均得分從 49.51 提升至 52.80,其中,有 15 個城市超過均值,佔比達 41.67%;法治環境平均得分從 70.30 提升至 75.68,其中,有 25 個城市超過平均分,佔比達 69.44%

市場環境方面,各參評城市採取一系列保護支援市場主體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門檻,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先照後證改革後的數量均值為 189 項,較上年減少 11 項;政務服務平均分(59.22)比上年(55.90)提升 5.93%,網上政務服務便捷度和服務效果逐年提升,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激發,2020 年各城市新增企業戶數均值為 10.23 萬戶,比 2019 年增加 7%

法治環境方面,各參評城市不斷暢通企業維權渠道、提升行政執法規範程度、改善司法環境,強化中小企業權益保障。《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自 2020 9 月正式實施以來,已有北京、上海、西安、青島、寧波等 16 個城市制定本市或轉發本省條例實施細則,通過建立長效機制切實解決拖欠中小企業款項問題。但評估顯示,中小企業司法保  護問題是制約法治環境改善的主要短板,司法保護指標平均得分(71.32)比權益救濟和行政執法低 11.14% 5.46%。實地調研中,企業反映司法效率低、判決執行難、智慧財產權維權難等問題時有發生,為中小企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良好環境,還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4. 各城市普遍重視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為創新中堅力量,創新資源大量集中於一線城市的現象依然較為突出。

評估顯示,各城市普遍重視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參評城市創新環境平均得分從 40.14 提升至 41.95,其中,有 15 個城市超過平均分,佔比達 41.67%。各參評城市已基本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體系,並印發培育或認定辦法、建立企業動態庫,資金獎補力度持續加大。從參評城市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成果來看,共計培育 2338 家,佔全國總數的 49%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成為創新投入的中堅力量,對城市創新發展的重要性日趨凸顯。

創新資源大量集中於一線城市的現象依然較為突出。評估顯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四個城市擁有的國家認定創新載體數量共計 684 個,佔參評城市總數的 26.53%;備案創投機構總計 1.4 萬個,佔參評城市總數的 66.51%。與上次評估相比,四個一線城市各項創新資源在參評城市中的佔比略有下降,但創新資源在城市間分佈不均衡、大量集中於一線城市的情況依然明顯。

2 一線城市擁有創新資源數量在參評城市中佔比情況

5. 西部城市發展環境整體提升較快,與東部領先城市差距不斷縮小,東北城市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改善速度不及其他地區。

西部各參評城市 2021 年綜合得分均值比上次評估提升 9.85%,在各區域中提升最快,區域內各城市發展環境水平差距略有縮小。成都、西安等城市緊扣區域戰略發展機遇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與東、中部領先城市差距縮小,對西部其他城市起到一定的引領示範作用;東北地區各參評城市綜合得分均值比上次評估提升 8.65%,增長率在四個區域中最低。受地區經濟增長長期乏力、產業結構偏老偏重、人口持續流出等因素影響,東北城市中小企業發展較慢,發展環境整體改善勢頭不及其他地區,還需要綜合施策、持續發力。

5  各區域參評城市綜合得分均值變化情況

評估顯示,各參評城市反映 2021 年營業收入和利潤同比增長的企業佔比均值分別為 66.47% 58.45%。其中,東部城市企業佔比最高,均值分別為 72.11% 63.07%,反映營收上漲的企業比反映利潤增加的企業佔比多 9.04 個百分點,營業收入與利潤增長不同步的現象較為突出。

6. 發展環境評估以評促改、以評促優、以評促建的效果開始顯現,上下聯動、共同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工作局面正在形成。

全國評估工作開展三年以來,作為對標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政策庫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經驗集,有效推動各城市對標先進、查詢差距、改進工作,地方黨委政府及各部門對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組織領導方面,推動太原、呼和浩特、福州和海口等 4 個城市新成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領導小組。財政支援方面,推動長沙、太原、烏魯木齊、拉薩等 4 個城市在本級財政或中小企業主管部門預算中新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推動上海、長沙、貴陽等 3 個城市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用於投早、投小、投創新。服務體系方面,已有 33 個參評城市設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北京、上海、廣州等 15 個城市實現了區級服務中心全覆蓋。

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評估工作的帶動下,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上海、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青海等 14 個省區市陸續開展面向本地區的評估工作。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第三方評估在全國落地範圍不斷擴大,覆蓋全國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體系正逐步形成,有效推動地方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改善和優化。

三、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經驗做法

一是持續完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體制機制,推動惠企政策落實落細。上海市整合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等涉企議事協調機構職能,建立企業服務一張網;青島市在全國率先建立中小企業統計監測體系,及時跟進和反映企業發展狀況;成都市建設天府蓉易享政策找企業智慧服務平臺,實現惠企政策集中匯聚、精準查詢、主動推送、高效兌現。

二是深化審批制度改革,營造公平市場競爭環境。合肥市創新公共資源交易監管體制,出臺負面清單,確保中小企業平等參與政府採購;重慶市政務服務平臺渝快辦移動端對與企業群眾密切相關的近 600 項高頻服務進行專項優化,減少使用者操作環節,降低辦事繁瑣程度;杭州市統籌中小企業用地需求,聚焦特色產業,化零為整建設小微企業園區。

三是加大中小企業權益保護力度,依法嚴格規範涉企執法行為。南京市深入落實支付條例, 切實維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在全國首例判決一家機關單位按每日利率萬分之五(即年息 18%)向一家中小企業支付逾期利息;長沙市開展保護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專項行動,重點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等行為,取得明顯成效;廣州市建立包容審慎監管機制,釋出 245 項免處罰免強制事項,實現監管糾錯容錯機制的立體式覆蓋,推行涉企柔性執法。

四是積極創新工作模式與技術手段,構築全方位、多層次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生態。北京市搭建 “1+4+N” 組合金融平臺,多措並舉為小微企業提供全面金融服務;貴陽市建立貴商易平臺,整合中小企業轉貸應急資金、政策性信用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普惠金融和地方金融業務,為中小微企業量身定製融資服務;廈門市搭建大資料平臺,推動垂直領域、細分行業信用融資應用場景落地,促進信用融資增量擴面。

五是優化整合資源配置方式,大力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北京市探索建立新的執行機制、財政支援政策、績效評價機制、智慧財產權激勵和固定資產管理方式等五新機制,高標準建設新型研發機構;青島市通過民營經濟創意會打造政策配套齊全、金融資本助力、應用場景開放、資源充分對接的專案落地閉環生態,完善全流程服務,推動創意專案落地生根;南京市出臺系列政策,以構建十百千萬梯次發展的專精特新企業群體為目標,打造六大工程,實施十條措施,完善全週期、全要素企業培育體系,推動創新型企業厚積成勢。

六是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從優化穩定產業鏈供應鏈角度積極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杭州市面向龍頭骨幹企業、大中型企業及中小微企業分層組織推進百千萬工程,提升製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整體水平;武漢市成立市數字經濟發展委員會,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聚焦兩化三融合,實施數字經濟“573” 工程,加大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力度;寧波市全面開展資源對接,組織開展百場龍頭企業百場院企百場數字賦能百場銀企系列對接活動,構建產業鏈培育生態圈。

七是從體制機制、服務隊伍、技術手段等方面積極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努力打通中小企業服務最後一公里。濟南市實現市縣(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全覆蓋,兩級中心中小企業服務人員編制達到 338 人,其中市級中心人員編制從成立伊始的 18 人增加到 140 人;深圳市著力構建企業服務綜合生態,同步推出 i 小程式、APP Web 三端服務,推動企業服務由資訊化向數字化升級;上海市持續完善 “1(總隊)+4(分團)+16(區)+Z(專家)+Y(園區工作站)中小企業志願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公益性、規範高效的志願服務。

評估過程中也發現,各地在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包括:1. 中小企業參與市場的隱性壁壘依然存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仍待完善;2. 侵權行為時有發生,中小企業權益保護力度仍需加強;3. 中小企業融資渠道較為單一,融資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4. 中小企業人才引、留難度較大,創新支援政策針對性有待提高;5.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尚不健全,部分地方出臺政策知曉度和落實效果不及預期。

工信部:2021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
工信部:2021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
工信部:2021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
工信部:2021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

來源: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