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偏見之行動偏見

banq發表於2022-04-26

行動偏見描述了我們傾向於採取行動而不是不採取行動,有時候,我們感到不得不採取行動,即使沒有證據表明這樣做會比什麼都不做帶來更好的結果。

我們把行動作為一種預設的、自動的反應,即使沒有堅實的理由來支援,這種傾向也被稱為行動偏見。

(banq:老子道德經 則提倡:無為)

假設你是一名足球守門員,準備在一場重要的比賽中阻止一個點球。如果你像大多數守門員一樣,在試圖阻止一個點球時,你幾乎每次都會跳到左邊或右邊。然而,根據統計,如果你只是保持不動,你成功阻擋點球的機會會更大。

 那麼,是什麼迫使你跳起來,而不是站在原地?這是一種行動偏見,即做一些事情比什麼都不做要好的概念。你可能覺得,如果你能證明你曾試圖阻止它,人們就會對你的失敗做出不那麼嚴厲的評價。不幸的是,雖然感覺很反常,但在這種情況下,不作為才會增加你的成功機率。

個人影響
在沒有充分推理支援的情況下,將行動優先於不行動,會導致對情況的處理不當。這是一種自動反應,基於衝動而不是邏輯。由於這是一個沒有考慮到所有可能資訊的決定,行動偏見會導致我們走一條不太有效的路線,這可能會影響到情況的結果。

系統性的影響
作為一個社會,我們總是以為“不作為”是錯誤的,而繼續參與行動偏見只會使這種信念得到傳播。即使採取行動的決定沒有達到我們希望的效果,我們也可以合理化地認為,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情況會更糟,儘管情況很可能不是這樣。這有助於加強我們的觀點,即行動比不行動更重要,這反過來又使這種糟糕的決策模式繼續下去。

帕特和澤克豪斯(Patt and Zeckhauser)提出了一個關於行動偏見導致的系統性挑戰的例子。他們撰寫了最早的一篇關於行動偏差的論文(2000年), 其中他們概述了受行動偏差影響的某些領域。特別是,他們把重點放在了政策制定上。他們描述了為了給人留下突出的印象,政治家們經常會通過一些炫耀性的--但相對無效的--環境政策。這樣的行動給人的印象是正在做一些事情,而實際上,效果卻微乎其微。我們對行動的偏見可能導致我們為這些空洞的行動鼓掌,即使沒有取得真正的進展。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魔鬼為閒置的手製造工作 "是一個古老的說法,強調了保持忙碌會使你遠離麻煩的概念。這只是一個例子,說明我們如何認為缺乏行動是錯誤的。這種觀念比行動偏見的概念發展要早幾個世紀。雖然這種偏見並不新鮮,但其背後的理論是最近才發展起來的。因此,有許多事情我們仍然沒有完全理解它。儘管有這些侷限性,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些證據,說明什麼情況下會產生行動偏差。

它是學來的還是天生的?
幾千年前,為了生存,需要立即採取行動。有人認為,我們的行動傾向是我們作為狩獵-採集者的歷史中硬生生植入的東西。

 這種自動的衝動是一種生存的本能,曾經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適應性。由於我們的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演變,行動傾向對生存的必要性已不如從前。儘管如此,那些採取行動的人仍然比不採取行動的人得到獎勵。例如,參與課堂的學生往往比那些選擇保持沉默的學生更受讚許。這加強了我們採取行動的本能,使我們更多地參與這種行為,從而使其成為習慣。不幸的是,這使我們更有可能在更適合不行動的情況下用行動來回應。

不僅為行動提供獎勵會傳播行動偏見,而且懲罰不行動也會傳播行動偏見。也有研究表明,過去因不作為而有負面經歷的人,更有可能參與行動偏見。

 這種遺憾動員我們採取行動,以避免再次失敗。不幸的是,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在最好的反應是什麼都不做的情況下偏向於行動,這可能會適得其反。

總而言之,雖然我們參與行動偏見的部分原因可能與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有關,但如果沒有我們一生中所經歷的強化和懲罰的學習模式,這些本能就不會得到維持。

banq:焦慮+強迫 => 無理性有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