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世界50種認知偏見

banq發表於2021-12-20

每一天,我們思維過程中的系統性錯誤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但在一個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在迅速變化的世界裡——從我們儲存資訊的方式到我們看電視的方式——什麼才是真正的理性思考?

這是一個沒有正確或錯誤答案的問題,但為了幫助我們自己做出決定,TitleMax的資訊圖表列出了我們可能想要了解的 50 種認知偏見。

 

什麼是認知偏差?

讓我們從一個基本的認知偏差定義開始:它是認知過程(如思考、感知和記憶)中偏離理性的系統性錯誤,它會影響判斷。如果我們將人腦視為計算機,那麼認知偏差基本上是程式碼中的錯誤Bug,使我們對輸入的感知不同或得出不合邏輯的輸出。

 

50 種常見的認知偏差

  1. 基本歸因錯誤:我們根據他人的個性或基本性格判斷他人,但我們會根據不同情況上下文來判斷自己。Sally遲到了是因為她懶,你遲到是因為今天早晨很差。
  2. 自私的偏見:我們的失敗是有上下文情況的,但我們的成功是我們應有的。你獲得成功是因為努力工作,而不是收幫助或運氣好,而你失敗是因為你睡眠不夠。
  3. 組內偏愛:我們偏愛處於我們組內而不是組外的人。道不同不相為謀 也是一種偏見,因為你偏愛同道中人。
  4. 潮流效應:想法、時尚和信仰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採用它們而增長。
  5. 群體思維:由於渴望團隊中的一致性與和諧,我們做出不合理的決定,通常是為了儘量減少衝突。
  6. 光環效應:如果你認為一個人具有積極的特質,那麼這種積極的印象會溢位到他們的其他特質中。(這也適用於負面特徵。)情人眼裡出西施。
  7. 道德運氣:由於積極的結果,會出現更好的道德地位;更糟糕的道德地位是由於失敗的結果而發生的。A戰勝了B是因為A比B更道德,勝者王敗者寇。
  8. 錯誤的共識:我們認為同意我們的人比實際情況多。每個人都會像我們這樣想!
  9. 知識詛咒:一旦我們知道某事,我們就假設其他人也知道它。Alice是一個老師,試圖理解她的新學生的視角。
  10. 聚光燈效應:我們高估了人們對我們的行為和外表的關注程度。
  11. 可用性啟發式:我們依靠在做出判斷時想到的直接例子。屁股決定腦袋
  12. 防禦性歸因:作為一名證人,我們私下裡擔心自己容易受到嚴重事故的傷害,如果我們與受害者有關聯,我們會減少責備受害者。
  13. 公正世界假說:我們傾向於相信世界是公正的;因此,我們認為不公正的行為會罪有應得。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14. 樸素現實主義:我們相信我們觀察的是客觀現實,而其他人是不理性的、不知情的或有偏見的。
  15. 天真的犬儒主義:我們相信我們觀察的是客觀現實,並且其他人的自我中心偏見比他們在意圖/行動中的實際情況要高。
  16. 偏好效應(又名巴納姆效應):我們很容易將我們的個性歸因於模糊的陳述,即使它們適用於廣泛的人。
  17. 鄧寧-克魯格效應:你知道的越少,你就越自信。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不自信。
  18. 錨定:我們在做決定時非常依賴引入的第一條資訊。
  19. 自動化偏差:我們依賴自動化系統,有時過於相信實際正確決策的自動更正。
  20. 谷歌效應(又名數字健忘症):我們往往會忘記在搜尋引擎中很容易找到的資訊。
  21. 反抗:我們的行為與我們被告知的相反,尤其是當我們認為個人自由受到威脅時。
  22. 確認偏差:我們傾向於找到並記住能證實我們看法的資訊。
  23. 適得其反的效果:反駁證據有時會產生無根據的證實我們的信念的效果。
  24. 第三人稱效應:我們相信大眾媒體消費對他人的影響比我們自己更大。
  25. 信念偏差:我們判斷一個論點的力量,不是根據它支援結論的力度,而是根據我們自己認為結論的可信度。
  26. 可用性級聯:與我們對社會接受的需要相關聯,集體信念通過公開重複獲得更多的可信度。
  27. 衰落主義:我們傾向於將過去浪漫化並消極地看待未來,認為社會/機構總體上正在衰退。
  28. 現狀偏見:我們傾向於保持不變;相對於不變基線標準的任何變化會被認為是一種損失。
  29. 沉沒成本謬誤(又名承諾升級):即使我們面臨負面結果,我們更多地投資於那些讓我們付出代價的東西,而不是改變我們的投資。
  30. 賭徒謬誤:我們認為未來的可能性會受到過去事件的影響。
  31. 零風險偏差:我們更願意將小風險降低到零,即使我們可以通過另一種選擇可以降低整體風險。
  32. 框架效應:我們經常從相同的資訊中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取決於它的呈現方式。
  33. 刻板印象:我們普遍認為,儘管沒有關於個人的資訊,但一個群體的成員將具有某些特徵。
  34. 外群體同質性偏見:我們認為外面群體成員都是同質一個樣的,而我們自己的內群體則更加多樣化。屁股決定腦袋
  35. 權威偏見:我們信任權威人物的意見,並經常受其影響。
  36. 安慰劑效應:如果我們相信某種治療會奏效,它通常會產生很小的生理效應。
  37. 倖存者偏差:我們傾向於關注那些在過程中倖存下來的東西,而忽略了那些失敗的東西。
  38. 精神活動過速:我們對時間的看法取決於創傷、吸毒和體力消耗。當汽車幾乎要撞到我時,時間變慢了。
  39. 瑣碎法則(又名“Bike-Shedding”):我們對瑣碎的問題給予不成比例的重視,通常同時避免更復雜的問題。
  40. 水手效應:相比已完成的任務,我們更容易記住未完成的任務。
  41. 宜家效應:我們更看重自己部分地參與創造的東西。宜家傢俱總是讓你動手組裝。
  42. 本·富蘭克林效應:我們喜歡幫人;如果我們已經幫了他們一個忙,那麼我們更有可能幫他另一個忙,而不是我們從那個人那裡得到了一個忙。
  43. 旁觀者效應:旁觀者越多,我們幫助受害者的可能性就越小。
  44. 建議性:我們,尤其是兒童,有時會將提問者建議的想法誤認為是記憶。
  45. 虛假記憶:我們將想象誤認為是真實的記憶。
  46. 潛隱記憶:我們將真實的記憶誤認為是想象。
  47. 聚類錯覺:我們在隨機資料中發現模式和“聚類”,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48. 悲觀偏見:我們有時會高估壞結果的可能性。
  49. 樂觀偏見:我們有時對好的結果過於樂觀。
  50. 盲點偏差:我們不認為我們有偏見,我們看到別人比我們自己更多。

現代世界50種認知偏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