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貝格第十期《汽車行業顛覆性資料探測》最新調研結果顯示,2021年,中國成為持續領銜全球最具創新活力與顛覆性的汽車市場。聚焦中國市場,新能源車持續超預期加速滲透,帶動多位一體的補能網路跨越式發展;本土出行服務商與生態夥伴跨界融合,持續探索場景化生態合作落地;此外,在有效的疫情防控下,居民長距離出行、城市的三位一體立體交通體系以及交通體系智慧化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展。基於此,羅蘭貝格汽車行業中心梳理了智慧出行領域的五大趨勢,分享中國汽車生態演進的最新進展。
2021年,中國電動車市場再次取得顯著突破,全年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有望突破 15%。疫情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正在逐步緩解,針對補能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營的政策支援力度與覆蓋地區不斷擴大。2021年,全國公共充電樁超過 100 萬個,大功率直流快充樁比例超過 40%,持續領先全球發展,進一步切實提升補能基礎設施服務的保障能力。放眼未來,可支援換電車型的產品比例、光儲充一體化能源管理服務方案、有序充電、車網互動(V2G、分散式儲能)的新技術應用以及依託“網際網路 +”的智慧整合平臺等發展趨勢均較為明確,“車-樁-站-人-雲”的多位一體補能體系也將逐步形成。
中國是全球最具創新性與顛覆性的主要汽車市場之一,中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與移動出行的興趣、發展期待和安全運營的信心均遠超歐美消費者;相較而言,中國消費者對此認知最為正面,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測試體驗和嚐鮮。縱觀 2021年,領先的移動出行服務商紛紛打磨應用場景,推動“場景化生態合作”日臻成熟:藉助生態夥伴的力量(如主機廠、物流配送企業、餐飲與新零售企業等),實現場景內商業化的率先落地,共同探索可持續的商業/盈利模式,而生態夥伴將利用其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深厚積累與商業模式實踐,賦能汽車生態服務。同時,疫情管控推動了部分封閉場景下的服務在中國市場上的投入運營與落地速度,如無人配送、移動餐食與移動零售等。
受益於有效的防疫管控,中國成為最先恢復社會常態化運作的地區之一。相較歐美等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中國居民的長途出行需求受此影響的程度最低,但可接受的最長出行距離(包括國內和出境)仍較疫情前縮短近 20%。疫情後,中國居民對採用乘用車出行的偏好提升,而對飛機的偏好下降,但整體偏好差異相較歐美等地居民變化不大。國家與地方防控政策、所屬單位出行管控、線上溝通方式的興起、環境考量、預算限制等成為限制公務出行與私人出行的主要影響因素。
在新能源、垂直起降和無人駕駛等技術領域的發展助推下,中國城市立體交通體系的發展突破將圍繞“載物”及“載人”的應用場景,為物流運輸、醫療救護、現代農業等行業進行賦能,助力傳統產業向高階化及智慧化轉型升級。監管政策完善、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將是推動我國城市立體交通從概念試點到規模化落地的三大核心影響因素。目前我國的城市立體交通尚處於起步階段,得益於中國快 遞物流及外賣行業的發展,致力於解決中國居民城市末端配送需求的“載物”場景率先突破,為企業提供更為高效、可靠的物流執行模式。而針對“載人”應用場景,其便捷高效的優勢將有益於緩解中國城市化建設程式中大型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未來,城市空中交通將助力“空-地-下”三位一體新型綜合交通體系建設,與地面道路交通、地下軌道交通形成互補和聯動。
2021年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多地響應政府與政策號召,智慧型城市戰略密集釋出,持續推進智慧交通體系、雲平臺與計算不斷髮展,智慧城市評價指標不斷完善,智慧城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及車路協同能力不斷增強。目前,中國智慧城市交通體系搭建主要聚焦於一線及二線城市,未來將逐步下探至中小型城市,以提升城市創新及競爭能力。在智慧城市交通體系的建設推動下,中國居民將最大程度地減少“通勤時間”,政府對城市交通的精細調控與精準管控將進一步提升,使人、車、路、環境這四大組成要素協同執行。